中国纪检监察报:杨时筑湖

杨时筑湖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8-09-28 08:00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秀传统,“程门立雪”的典故可谓妇孺皆知,典故主人公杨时后来成为北宋著名理学家。可是您知道杨时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吗?杨时担任地方官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在浙江萧山担任县令期间,他做了一件泽被后世的大好事,即主持开筑了湘湖。

  湘湖位于萧山县城以西,在先秦时期为自然湖泊,后来逐渐湮废,到唐朝末年,湘湖内部已经被分割成若干面积不等的小湖,出现水面、沼泽、农田并存的局面。由于易旱易涝,常年受灾,乡民曾多次要求将低洼地蓄水为湖,用来灌溉周围的农田。从全局来看,修筑湘湖是一个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萧山百姓的大工程,可是从局部来看,部分人的利益会因此受到损害,所以筑湖的阻力不小。

  政和二年(1112年),杨时赴萧山任县令。他不辞艰辛辗转于城西山间,实地踏勘,相度山形地貌,估量地域范围,夜以继日,精心谋划,最终汇集各方意见,决定筑堤蓄水浇田。此事一经传开,主禁、主垦之争随之而起,部分地方豪绅坚持废湖复田,大部分老农则要求筑堤蓄水养田。杨时力驳废湖之议,将豪绅私占湖田清出,决定“筑两塘于南北,一在羊骑山、历山之南;一在菊花山、西山之足,两相拦筑,而其潴已成”。在县尉方从礼等人的协助下,他妥善解决了涉地百姓迁徙安置、筑湖资金与技术以及由此造成的田赋之失如何弥补等一系列难题。

  经过一年多的施工,面积近四万余亩的巨湖基本竣工,政和三年(1113年)夏开始大量蓄水,当年秋天基本蓄满。新湖落成后,周长八十余里,“各处穴口,遇涝可闭,遇旱可启”,成湖当年,喜得丰收,乡民欣喜不已。杨时也非常高兴,挥笔写下《新湖夜行》一诗:“平湖净无澜,天容水中焕。浮舟跨云行,冉冉躐星汉。烟昏山光淡,桅动林鸦散。夜深宿荒陂,独与雁为伴。”百姓盛赞杨时筑湖“利民及物,莫大之功”,后来还在离湘湖不远处建起德惠祠以颂其功德。

  “百里周围沙渺茫,龟山遗爱许难忘。水能蓄潦容千涧,旱足分流达九乡。”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名臣魏骥。景泰元年(1450年),吏部尚书魏骥告老还乡回到萧山。魏骥在位时是清官廉吏、治国重臣,离任后仍牵挂百姓疾苦。当时湘湖已年久失修,湖堤坍塌,湖滩淤积,侵占严重。魏骥认为“是湖为邑无穷之惠也”,不能如此毁废。他向县令陈情,动议修复湘湖,使湘湖蓄水增多,从而保住了沿湖农田防旱防涝之利,再一次造福萧山百姓。后来,人们也将魏骥入祀德惠祠,同受后人祭祀。今天的湘湖,被称为杭州西湖的“姊妹湖”。杨时与魏骥,一个筑湖,一个护湖,相隔三百余年,最终都因治理湘湖而名垂青史。(祝旭敏 许可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