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祖母” ——著名作家、诗人冰心的生平及与杨氏家族的历史渊源

冰心的真名是谢婉莹,冰心是她18岁开始发表文章时使用的笔名。

冰心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代开拓者。被称为“世紀老人”, “文坛祖母”。在她七十多年的文学创作活动中,真诚地展现了自己的时代,展现了她 “真”与“爱”的心灵,她那许多光彩夺目的文学作品,是留给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给祖国人民的最大奉献。

冰心的话:“有的能做:爱国、上进;有的不能做:不爱国、不上进。知足:生活上、物质上要知足;不知足:知识上、学习上要不知足。”

她对世界、对祖国、对人民怀着海一般深沉的爱。她的真性情,就如她的名字一样,冰清玉洁、晶莹剔透。

冰心的名字和她享誉中国现代文坛史上的耀眼光环,几乎无人不晓,但对她的身世,尤其是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杨时(龟山先生)的后裔,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得到杨氏家族中世代书香门第的文化熏陶知之者却是甚少。在她诞辰112周年来临之际,本文将她的身世,杨家与谢家的一些历史公瞩于世,以便使广大读者对自己内心所崇敬的作家冰心,使许多青少年儿童读者对自己心爱的“冰心奶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冰心有着客家人的血统和杨氏的遗传基因,聪慧异常,她在青少年受到杨氏家族文化的薰陶,奠定了她的思想和文学基础,对她以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冰心的母亲——杨福慈是杨家的才女,她是闽学鼻祖杨时的第廿七代孙女(杨时第四子杨适进士的后裔)。杨家乃世代簪缨,书香门第。其父杨维屏举人出身,历任甘肃隆征,中卫县,直隶东鹿县知县。伯父杨和鸣,进士,任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叔父杨怿,举人,官浙江绍兴府。叔父杨维宝(颂岩)文坛名人,清朝任山东,河北省、道、府慕僚,后任闽报主笔。叔父杨鹤鸣,举人,孝廉,官同知。兄杨仲愈同治二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兼侍读,及马尾船政任职,其诗文受到恭亲王,及沈葆忱的赏识。其祖父杨庆琛(进士),官刑部,光禄寺卿,集政治、诗人、藏书家为一身的名人,著有《降雪山房诗集》等文集。其伯祖父杨簧(进士),官居两江总督兼诗人、书法家。其曾祖父杨发泗(四房公),国学生,奉直、中宪、资政大夫。高祖父(福州开基太祖)杨兰起(号素轩),举人出身,历任甘肃宁远县知县,延榆绥兵备道,江宁布政使加一级,居二品文官,钦赐花翎顶带。其侄孙杨树庄是国民革命军首任海军总司令兼福建省主席,是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功臣。

杨福慈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幼年时同其堂姐妹四人一起聘请名儒为家庭教师,九岁之前,就熟读四书五经,阅读古典名著,就能诗能文,已成为小才女。1880年她才九岁,其父与谢葆璋的父亲谢銮恩在谈诗论文时,双方就定下杨福慈和谢葆璋的婚约。

谢葆璋,字镜如,祖籍福建长乐,1865年1月3日生于福州。父亲谢銮恩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塾师,在城里授徒为业,谢葆璋与两个哥哥自幼便随父亲学习。1881年,李鸿章创办天津水师学堂,任命严复为总教习。严复是谢銮恩的好友,他回福州招生时,发现16岁的谢葆璋是当海军的好材料,于是出了两道题让他做,自幼熟读诗书的谢葆璋很快就交卷,严复看了很满意。不久,谢葆璋就跟随严复进了天津水师学堂,成为该校第一届驾驶班学生。谢葆璋作为驾驶学生,被选派到德国接收“来远”舰。1892年,他被正式任命为北洋海军右翼左营守备、“来远”舰驾驶二副。甲午战争期间,谢葆璋任“来远”舰枪炮官。

福慈十四岁时(1885年)父母双亡,后随叔父杨维宝(颂岩)一家生活,仝姐妹们一起读书。十九岁(1890年)仍依婚约嫁给谢葆璋为妻。虽是由双方父母包办的婚姻,但也是门当户对,福慈也满意,夫妻婚后恩爱,幸福。婚后不久生有两儿子但都夭折。

• 1894年(光绪廿年)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北洋海军主力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舰队大决战,史称黄海海战或大东沟海战。谢葆璋随“来远”舰参加了这次著名战役,海战中,“来远”舰与“靖远”舰奋力抵抗号称“帝国精锐”的“吉野”等4艘日本巡洋舰的猛烈进攻。在敌舰的疯狂围攻下,“来远”舰中弹200余发,尾炮失灵,舰上燃起熊熊大火。危急时刻,谢葆璋表现英勇,率领士兵冒着弹雨奋力救火,终将大火扑灭,保住了军舰。“来远”舰经紧急抢修后,又带伤加入战斗,一直坚持到日本舰队逃离战场。“来远”舰是北洋海军幸存军舰中受伤最重的,据史书记载: “战后,来远舰驶归旅顺,中外人士目睹其损失如此严重,尚能平安抵港,皆为之惊叹不止”。

•   光绪廿一年(1895)正月初五日,日军进攻威海,谢葆璋随还没有完全修复的“来远”舰参加了威海保卫战。由于北洋海军英勇抵抗,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发动的正面进攻屡遭重挫。于是,日军改变战术,派鱼雷艇利用夜暗的掩护,潜入港内进行偷袭。2月5日夜,日军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中了“来远”舰。随着一声巨响,“来远”舰庞大的身躯急速翻转,不久即沉入海底,舰上官兵大多遇难。谢葆璋在军舰沉没的刹那间,纵身跳入冰冷黑暗的海中,凭着一身好水性,在九死一生中拼命挣扎,游回刘公岛,才幸免一死。清朝对幸存官兵全部遣返回家,谢葆璋才得以与妻子团聚。

清光绪廿六年10月5日(1900年),杨福慈生下长女谢婉莹。

(1899年)光绪廿五年,清廷重建北洋海军,谢葆璋又被起用为海圻巡洋舰大副(副舰长),该舰是中国刚刚从英国订造的,同时订造的还有“海天”号巡洋舰,两舰是甲午战后清朝海军最大的军舰。“海圻”舰的管带(舰长)由北洋海军帮统(副司令)萨镇冰兼任,他是谢葆璋的老师和同乡。军舰经常停靠上海,谢葆璋举家迁往上海,得以和家人团聚。

光绪廿八年(1902年)谢葆璋调任烟台海军练习营管带,兼任烟台海军学堂监督(校长)。

光绪卅二年(1906年)由谢葆璋主持新建烟台海军新学校。

光绪卅四年(1908年)烟台海军学堂宣告正式成立,谢葆璋委为第一任监督(校长)。

光绪廿九年(1903年),谢婉莹随父母由上海迁往烟台。

在谢葆璋的出色领导下,烟台海军学堂发展迅速,短短几年便赶上并超过了一些老牌的海军学校,位居清末四大海校之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海军人才,还有不少学生后来成为政商各界的著名人物。

谢葆璋治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他提出“学堂以德育为贵”、“品必先于学”的思想。他在写给海军部的报告中说:“圣人称许弟子,首言德行;而前哲时贤举才荐士,莫不品学兼称”。以往各海军学校“于学问精长、屡列优等者,皆优给奖赏。独品行端正者,转付缺如,诚非务本之道”。所以,他建议海军部设立“端品勋章”,专门颁发给品行端正的学生。同时,对学习优秀者,发给“优学勋章”。他认为,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海军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在刘公岛泅水逃生的经历让谢葆璋刻骨铭心,他非常重视学生在校的游泳训练。他认为,海军会游泳,就像陆军会骑马一样,是必备的技能。为此,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学生不放暑假,在校练习游泳;凡游泳不及格者,不予毕业。如此重视游泳训练,在其他海军学校是少有的。 1909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视察烟台海军学堂,认为学校办得有成绩,质量较高。于是,清政府选派了20名满族贵胄学生来校学习,以便将来掌控海军。

谢葆璋是位具有进步思想的爱国军人,冰心在她的许多文章中都记述了父亲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冰心的舅舅杨子玉是同盟会员,常与谢葆璋谈诗论文,借抒情怀。谢葆璋不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对革命抱有同情的态度。烟台海军学堂的学生也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个别学生甚至与同盟会建立了秘密联系。

宣统元年(1909年),烟台海军学堂举办春季运动会,为争夺一项锦标,满、汉学生发生激烈的冲突,事件发生后,官方要求严惩汉族学生。但谢葆璋不愿偏袒满族学生,满人向北京清王朝告密,说谢私通革命党(因为杨福慈的好几个堂兄弟都是同盟会会员),在京的一些官员也纷纷说谢葆璋为“乱党”,清廷派海军部一等参谋官郑汝成,(军制司)司长来校查办,刚好郑是谢在北洋水师学堂的同学,郑劝谢赶快辞职,退身远祸。谢对清政府的腐朽不抱幻想,毅然辞职,带着家人离开了他倾注8年心血的烟台海军学堂,取道上海回福州。

谢婉莹随父母在烟台海边生活近8年,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但没有上过正式学校,只是在私塾启蒙教育,她的母亲杨福慈,舅父杨子敬是她家庭辅导老师,她的小舅子杨廷玉(子玉)在唐山路矿学堂读书,常给她写信寄书及寄革命进步的书藉,放假时都到烟台教他读书,作诗。她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读四书五经、古典名著。她于1911年到福州,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才正式进入学校读书。

辛亥革命胜利后,北京国民政府成立,再起用谢葆璋为海军部军学司司长,次长,代部长。1913年她又随父母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剪子巷(14)号的一座“三合院”。内住着三户人家,一户是舅父杨子敬一家,有杨建基(铁路工程师),杨建辰(烟台海校驾驶班学生)等,另一家是杨廷玉(子玉),外号叫做“三家村”。在这里进一步受到外叔祖杨颂岩,大舅父杨子敬,小舅父杨子玉的等人的教导和培养。在她的回忆录中,还提到外叔祖杨颂岩,及小舅父杨子玉的一首诗《登万里长城》:

划地界夷华,秦王计亦难,怀柔如有道,胡越可为家,安用驱丁壮,翻因起怨嗟,而今凭吊处,不复有鸣笳。

另一首《日夜寄内》,那是杨子玉结婚后之作,以他爱人口气写的:子之不归来,楼头空帐望,新月来弄人,幻出刀环样。

冰心正直真诚慈爱的高尚品德和她的杰出的文学才华是在世代书香世家的杨氏家族中熏陶培育出来的。

1914年就读北京教会办的贝满女子中学,1918年入读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她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1919年北京掀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热潮把她推上新文化运动的舞台,转文学系学习,接触到很多文坛名流,曾被选为大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开始发表文章,反映社会现实问题,1918年8月在《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文章《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一篇小说《两个家庭》,从此才开始起用笔名“冰心”。在“五四”运动时期,她是第一个走上文坛的女大学生,那时她刚好十八岁,正读大学一年级,她发表了新诗集《繁星》、《春水》。在燕京女校,周作人先生在课堂上讲解冰心的作品《繁星》、《超人》,而他的学生,一位名叫谢婉莹的姑娘红着脸低着头在下面听讲,周先生不知道她就是冰心,因为谢婉莹自己在学校从不用冰心这个名字。

1921年协和女子大学与教会办的学校合并成燕京大学,她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参加了矛盾,郑振泽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结识文坛上层名流,获得了更多的文学营养,并努力实践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短篇小说《超人》、《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等,引起评论界重视,推动了新文化的发展。

1923年她毕业于燕京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去美国波斯顿威尔斯利大学深造的机会(宋美龄也是毕业于该校)。

赴美国的旅途中,在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和吴文藻相识。吴文藻先生是192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学堂,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 冰心在威尔斯利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斯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互相通信,他们从相遇、相识、相知到相恋,相爱。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一起到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在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中他们相爱了,她在美国学习期间,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中,国外的风情,所见新闻写成散文《寄小读者》寄回家。后被公开出版后受到国内儿童的喜欢。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奠基之作。

1926年她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仍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获社会学系博士学位,并荣获了校方颁发的“最近十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奖状。

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回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例婚礼,燕大校长司徒富登为证婚人,主持他们的婚礼。

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北京北洋军阀政府摇摇欲堕,1927年3月10日海军总司令杨树庄率全体海军易帜归附国民革命军,杜锡圭与谢葆璋在北京与北洋政府周旋。北洋政府很快倒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改组北京海军部,调谢葆璋到上海任海道测量局少将局长,谢携妻杨福慈,三子谢为辑迁居上海。

1930年1月7日杨福慈因病逝于上海,享年60岁,安葬于万国公墓。

谢葆璋于1931年因妻死亡,年老孤独,故辞职回北京闲居。

1929年杨树庄任民国海军部长,因谢葆璋是老海军将官,资格和威望较高,杨福慈是杨树庄将军的老姑姑,谢是杨树庄的老姑丈,故委任其为海军部顾问。后来民国政府因抗日战争需要老将军,1938年委任谢葆璋为海军总司令部中将顾问。

1938年冰心和吴文藻携子女离开北京,其老父谢葆璋交由其弟谢为涵,及弟媳杨建华照顾。冰心一家经上海转道香港辗转至云南昆明。1940年谢葆璋病逝于北京,享年76岁。

冰心于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议会参政员,还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许多有影响的散文。

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赴日本,曾在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演讲。1946年,吴文藻赴日本任中国驻日代表团政治组组长并兼任出席盟国对日委员会中国代表顾问。在此期间,他广泛考察了日本的全面情况。 后被东京大学聘为教授,侨居日本。195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冰心和吴文藻满怀爱国热忱,吴文藻放弃美国耶鲁大学的聘请, 夫妇俩人冲破重重阻力,回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的接见,从此定居北京。

1953年吴文藻任民族学院教授、研究部国内少数民族情况教研室主任和历史系民族志教研室主任。

冰心 回国后她投身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去。他先后随访问团出访过印度、缅甸、瑞士、日本、埃及、罗马、美国、苏联等国家,在世界各国人民中传播友谊,同时也大量发表她的作品。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她辛勤翻译,出版了多种翻译作品。

1966年开始了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冰心受到冲击,被抄家,进了“牛棚”,在烈日之下,接受造反派的批斗。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农场,接受劳动改造。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冰心和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和吴文藻,费孝通等人,通力合作完成了《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的翻译。

改革开放之后,给冰心带来第二次创作高潮,她不知疲劳,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保持不断思索,永远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但病痛也不能令她放下手中之笔。

她继续创作,他从八十岁开始,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短篇小说优秀奖。之后又创作《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有《三寄小读者》外,还有《想到即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等许多优秀文章。

她原计划撰写一篇紀念中日甲午海战的长篇文章,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细节也只有她最清楚,也只有她最有资格写这篇文章。但是,每当她提笔写作时,总是百感交集,泣不成声。别人问她原因,她只有回答六个字:“气死了”,“恨死了”。 1993年动笔写甲午之战,前前后后写了半年。多次起笔,多次大哭,多次搁笔。她说她恨死日本军国主义,恨死日本侵略者,想起来就气。就这样,后来,冰心身体不适,频频住院,一直到最后,这篇文章也没写成,只留下一些片段。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不堪回首的一场战争,1894年9月17日,日军偷袭我北洋舰队,激战5个多小时,北洋海军损失惨重。

海战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黄海海战进一步暴露出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北洋水师建立之初,舰队在火力和整体吨位上远超当时的日本海军,日本海军的制定扩充海军计划,为筹集经费,天皇甚至从后宫经费中拨款给海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慈禧太后反而从海军经费中抽钱建她的颐和园。大清水师军舰年久失修,海军训练差,不少水兵吸食鸦片,高级官员贪污成风,整支军队素质低下。日本海军加紧训练,军舰保养好,在自主造舰的同时,向英国皇家海军购置新舰,学习经验。在海战开始前,北洋水师军舰老旧,锅炉破损,舰炮使用穿甲弹,射速慢,威力不足。日本海军训练有素,装备了大批的新式战舰,使用大口径火炮,并装备了速射炮,开发出了新型的炮弹,在总体吨位上也超过了北洋海军,在海战上有了极大的优势。

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 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次日,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陷于日军手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2万余人。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是急转直下。

1895年,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由于兵力悬殊, 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光绪廿一年(1895)2月5日夜,日军派鱼雷艇利用夜暗的掩护,潜入我威海港内偷袭,发射鱼雷击沉了我“来远”舰。谢葆璋在在九死一生中逃生。10日,定远舰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11日,丁汝昌拒降自杀。镇远舰管带杨用霖拒降自杀。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签约。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等共两亿三千万两巨额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队等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在这次“甲午海战”中,冰心母亲杨氏家族在北洋水师任军职的亲属为 国牺牲的就有杨建洛,杨澄海,杨春燕,杨振鸿,杨龙济,杨辉发,杨辉耀,杨细梯,杨用霖(镇远舰管带,拒降自杀)等人,杨福慈的一位侄儿杨建洛(任来远舰管带二副),他的肠子被炸了出来,飞溅到舰船的烟囱上,战斗结束后,谢葆璋含泪把他烤焦的肠子从烟囱上撕了下来,塞回到他的遗体里。这麼多的亲人在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杨家人悲声震地。起初,参加甲午海战的谢葆璋的死活无消息,杨福慈曾偷存鸦片,准备服鸦片自尽殉夫,家人只得日夜看守着她。

在冰心挥之不去的记忆中,国恨家仇,满腔悲愤,难以抑制。

冰心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翻译有黎巴嫩凯罗,紀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1995年曾获黎马嫩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

冰心又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她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二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至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至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和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妇女联合会常委等职。她总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孩子的博大爱心,为我国的文学事业,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7年,吴文藻先生被错划为右派。是人类学、民族学界著名五大右派(吴泽霖、潘光旦、黄现璠、吴文藻、费孝通)之一。冰心极度痛苦。周恩来总理知道了,就和邓颖超把冰心接到他们家里,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吴先生的事,现在需要的是你关心他,帮助他,而不是别的。这,就要看你的啦……”这亲切的话语给了困惑中的冰心极大的温暖和鼓励力量,也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1966年,“文革”爆发,二人都靠边站,住“牛棚”。1979年,吴文藻重新工作,带民族学院的研究生,为民族学的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文藻先生的错划右派问题彻底平反后。他们夫妻之间更是相亲相爱,相敬如宾。都是一样的不服老,不停地从事着写作和学术研究,他们晚年的生活丰富、充实、和谐、快乐。

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1979年被聘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著名学者费孝通、林耀华、黄华节、瞿同祖、黄迪、李有义、陈永龄均曾师从吴文藻先生。

吴文藻先生于1985年9月24日病逝,享年85岁。根据他的遗嘱,没有进行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冰心痛失与自己荣辱与共、相濡以沫的丈夫,遵照丈夫遗嘱把三万元存款捐给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所,作为社会民族学研究生的奖学金。经冰心努力,中央民族大学从1996年开始设立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以奖励后进。

1999年2月28日21点,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冰心是我国“五四”以来的著名女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吴文藻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他们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56年的恩爱夫妻。

 

1992年12月24日,冰心研究会在福州成立,著名作家巴金出任会长,由冰心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提议经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准,在福建省文联的直接领导下,在冰心的祖藉长乐市建立冰心文学馆。内设大型的《冰心生平与创作展览》,冰心研究中心,会议厅、会客厅等,占地面积13亩,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1997年8月25日正式落成开馆。

冰心儿女:长男吴平,(原名宗生1931年生),长女吴冰(原名宗远1935年生),次女吴青(原名宗黎,1937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冰心的丈夫吴文藻(1901年12月20日——1985年9月24日)。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1865——1940年)长乐人。

冰心的母亲杨福慈(1871年——1930年),生长于福州杨氏书香世家。

冰心的大弟:谢为涵(1906年——1944年)回国后一直在交通部门工作,(海道测量局)

冰心的二弟谢为杰(1908——1986年)著名化工专家。

冰心的三弟谢为楫(1910——1984年),作家,海事专业教授。

 

(附注:杨谢两家交往亲密,清朝后期,杨家已是世代簪缨、书香门第,住宫巷,谢葆璋的父亲在道南词执教,杨福慈的父亲和谢葆璋的父亲已是知交挚友,经常在一谈诗论文,所以在杨福慈九岁时(1880年),就由双父订下两家世好,定下杨福慈和谢葆璋的终身大事。其后杨家又将杨子敬的女儿杨建华嫁给谢葆璋的儿子谢为涵(冰心的弟弟)为妻,舅父的女儿再嫁给姑姑的儿子,过去认为是亲上加亲,杨谢两家更是亲密关系。杨家的长辈外叔祖、大舅、小舅都曾教冰心读书,作诗,并传授革命思想。杨树庄准备易帜归附国民革命,谢葆璋配合杜锡珪在北京与北洋政府周旋,以麻痹北洋政府。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之后,杨树庄任海军部长,委任谢葆璋为海军部中将顾问。当冰心的父母都去世之后,冰心与杨家住来仍很密切,杨家的杨建基、杨建辰、杨树钟、及其表姐杨建中的次子严家骙,杨建复的儿女齐裕铮等往来密切,后辈都有到北京探望冰心老人,都有书信往来慰问前辈,冰心去世之后,2011年杨树钟已八十多岁,还带着妻子去北京探望冰心的二女儿吴青、陈恕教授,并合影留念,这已是第四代人的往来。

这位已八十二的前辈杨树钟叔叔,生于北京,已经是第二次回福州省亲拜祖,第一次回来是2006年,我带他到鼓山祭拜杨树庄墓,第二次回来是2012年春节后回来,我同他们游玩北江滨公园,森林公园,马尾船政博物馆和到我家作客,合影留念。他虽是出生北京但仍与我讲福州话,倍感亲切。)

杨之堂供稿2012年5月3日

 

(作者简介:杨端生(字之堂),1936年生,福州人,宋杨时(龟山先生)第30代孙,福州杨氏第九代孙,曾任闽侯四中教员,南平电工厂电机制造技术员,原台江区电机厂的创始人,连江铁器社电控技术员,台江区十届人大代表,《杨氏福州海军世家族谱》主编,弘农将乐 杨氏联谊会名誉会长。)

编辑:杨土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