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氏族谱看杨时故里

【摘要】考证各地杨氏谱碟,证实杨时出生地在将乐县城北郊龟山脚,杨时直系祖“南迁三湖”说是没有史实根据的造假之词。

[关键词]  杨氏族谱   “南迁三湖”是伪说

杨时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
宋朝政和五年(1115年),杨时从萧山知县任满返回故乡将乐县,亲自主持编修本支族谱起,杨时的出生地在各种典籍、族谱中均记载为将乐县城北郊龙池龟山。后世大部分典籍、杨氏族谱基本都沿用此说,笔者将之称为“池说”。

明代的杨均政在归化县(今明溪县)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序文中编造出杨时上代祖“南迁三湖”(“三湖”指蛟湖、池湖、龙湖,均在将乐县城之南)的谎言之 后,杨时的出生地就有了在明溪县翰仙镇龙湖村的伪说。此后,有部分与杨均政同房派的杨氏族谱照抄他的伪说,乃至部分学者也以此为据,笔者将之称为“湖 说”。

“池说”与“湖说”之争可以说由来已久。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将乐县、清流县、沙县部分辖地划属归化县。此后,该县为争抢历史名人,开始将这种争 议逐步升级,近年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南迁三湖”是“湖说”的核心。为澄清事实,还历史本来面目,有必要对“南迁三湖”作一番剖析,以正视听,并供读者研 判。

一、    杨氏族谱中有关“南迁三湖”记载情况

从笔者收集到的117 部杨时本族的杨氏族谱来看,有 110部没有杨时上四代直系祖“南迁三湖”的记载,占所调查的杨氏族谱总数约94%;有7部记载杨时上四代直系祖有“南迁三湖”的相关内容,占所调查的杨氏族谱总数的 6%。
据始修于南宋嘉定年间、后九次重修或续修的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山杨氏宗谱》卷八《大宗九谱世表》载:
第六十世:荣,璋之子,字子江。祖由蜀迁居江州湖口。登后唐进士,任镛州(福建将乐)司户参军,遂家于镛北龙池团杉田。子:胜达(注:子胜达、胜远)。
第六十九世:胜达,荣之子,字嘉升(注:字伯通)。累仕至朝散大夫。子五:长延、次同、三明、四丰、五昭。
第七十世:明,胜达之子,字信仲 。赠正议大夫(注:赠大中大夫)。仍居旧里(镛北龙池杉田)。子:埴(注:指第四子杨埴)
第七十一世:埴,明之子,字滋德(注:字永谋)。淡与荣利,乐与义举。赠正议大夫。原配陈氏,继配廖氏。累赠郡太君。子二:长时、次曦。殁时写有行状,系长子时作。
第七十二世:时,埴长子,南剑将乐县人。另详世表。
又据该族谱《龟山公派统总世表》载:
时,埴之子,字中立,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已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世居南剑州将乐县北龟山下,学者称龟山先生。登熙宁丙辰科徐铎榜进士,历任至左朝请大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累赠少师,谥文靖。御赐祭葬闽镛州水南之原,土名乌石排。
对杨时及其前四代直系祖的记载与《锡山杨氏宗谱》大体相同的各地杨氏族谱(房谱)有:
福建省将乐县祖教村等25部《杨氏族谱》;
泰宁县大龙乡官江村等3部《杨氏族谱》;
顺昌县元坑镇漠武村《杨氏族谱》;
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鸠上村等2部《杨氏族谱》;
平和县3部《杨氏族谱》;
长汀县四保里等3部《杨氏族谱》;
连城县新泉镇杨家坊等3部《杨氏家谱》;
上杭县文地村《杨氏家谱》;
平潭县平源镇酒店村等3部《杨氏宗谱》;
沙县富口镇白溪口村《杨氏族谱》;
松溪县松源《杨氏族谱》;
浦城县忠信白岩村《杨氏族谱》;
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等7部《杨氏族谱》;
龙岩市松洋《杨氏族谱》。
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宜兴、江阴等市18部《杨氏族谱》。
浙江省乐清市、龙泉、杭州市余杭区、长兴县、玉环县、龙泉市、永嘉县、平阳县、泰顺县、温州市、瑞安市、苍南县等13部《杨氏族谱》。
广东省丰顺县、梅州市、化州市、电白县、东莞市、吴川市、廉江市、高州市》、惠东县、海丰县、揭阳市、陆丰市、遂溪县、焦岭县、博罗县等15部《杨氏族谱》。
海南省儋州市、澄迈县等2部《杨氏族谱》。
江西省瑞金市《杨氏四房联修族谱》。
湖南省望城县麻田乡卯田村《宏农杨氏族谱》。
安徽省歙县《杨氏族谱》。
贵州省毕节市、赤水市等2部《杨氏族谱》。
菲律宾《杨氏大宗世谱》。
有杨时上代祖“南迁三湖”内容的族谱——
福建省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盖洋镇姜坊村《杨氏族谱》、夏阳乡茂溪《杨氏族谱》、紫云台上拔山自然村《宏农杨氏族谱》、永安市贡川镇《杨氏族谱》、延平区太平镇杨厝村《杨氏族谱》、宁化县延祥村《杨氏族谱》。
笔者根据所收集的有关杨时的族谱分析:
1、绝大多数族谱(占收集族谱总数94%)没有杨时上四代直系祖曾“南迁三湖”的记载。
2、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最早编造杨时上代祖“南迁三湖”之说。姜坊等村的杨氏后裔所修的族谱则照搬龙湖村杨氏房谱“南迁三湖”说。

二、“南迁三湖”的当事人

对所谓杨时上代祖“南迁三湖”的当事人有几种说法:
1、清代毛念恃等学者编订的杨时年谱记载为杨时的四世祖 杨荣:
2、现代学者林海权则认为明代归化县瀚仙镇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杨均政序文中的“高祖第三公”是杨时祖父 杨明;
3、清代归化县瀚仙镇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姜坊村、茂溪和永安市贡川《杨氏族谱》等又说是杨时父亲 杨埴。
我们先分析杨荣——
杨荣 是杨时的四世祖,是杨时这一族系的将乐开基祖。他生于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登南唐升元二年(938年)进士,同年授将乐县司户。他享年五十五岁,也就是说南唐升元三年(939年),杨荣就去世了,他在将乐仅生活了一年多时间。
清朝学者毛念恃在《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中说(杨荣)“及解官,始居州之北郭外。后迁蛟湖,再迁池湖,至大父明,迁龙湖。”清朝江苏无锡后学张夏《宋杨文 靖公龟山先生年谱》和浙江省余姚县举人黄璋《杨龟山先生年谱考证》亦如是说。杨荣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既要当官任职,解官卸任后又要在将乐县城北郊龙 池定下居来,之后还要作一迁蛟湖、再迁池湖的两次举家大搬迁,这可能吗?看来这几位清朝的老先生对杨荣的生平未作细考,才会患如此低级的错误。现今“湖 说”派的主将林海权先生也只得承认这是“传闻异词”。其可信度低得可以说是几乎为零,不仅世人不信,同时也被“湖说”中人所摒弃。

我们再分析杨明——

杨明 是杨时的祖父,生殁年失考。
明朝杨彦后裔杨均政在《宏农杨氏房谱》序文中说:“以吾鼻祖言之,始由樵川(今邵武市)而居三华焉。迨高祖第三公奋然有游四方之志,往乞灵于西乾福善祠, 梦神人告曰:子可遇三湖则止。遂返乎三华,始迁蛟湖,次迁池湖,终迁龙湖,果应梦之吉兆,于此遂家焉。……”杨均政这篇序文是目前可知的提及“南迁三湖” 之说最早出处,明确指出“高祖第三公”是“南迁三湖”的当事人。但是,文中对“鼻祖”、“高祖第三公”究竟是谁,语焉不详,含糊其辞,吞吞吐吐,遮遮掩 掩,这是为什么呢?

他的弟弟杨均亮在《龟山公家谱•后序》中透露:“兄(指杨均政)曰:‘昔吾高祖自樵川(注:指邵武)而居毗陵(注:今江苏省常州一带)杨舍,世远年湮,而 祖宗讳字、生殁年月未知其详。所以闻见者,莫非序其长幼,备录而悉载之。自是而彼此分析,……’”可见杨均政自已也承认对祖宗情况不明,只是根据道听途说 的东西“彼此分析”而来。

这可害苦了林海权先生,在引用杨均政的《序》时不得不在文中加括号给予注明。林海权先生以为“高祖”是指杨荣,而“第三公”是指杨明。把“高祖”和“第三 公”看成是两个人。这样问题就来了: “鼻祖”是谁?这“南迁三湖”的当事人是“高祖”还是“第三公”?林海权先生不敢正面以对,对“鼻祖”是谁避而不谈,只好说“迁龙湖之议起于父明,埴是执 行人”。这实际上是对杨明是“南迁三湖”当事人的否定,但不是那么直率,有杨均政之风遗存。

其实,杨时上四代直系祖根本就没有居住过“樵川”。据绝大部分杨氏族谱记载:杨时的曾祖父杨荣从江州湖口迁居将乐县北龟山,杨时曾祖父杨胜达、祖父杨明、 父亲杨埴都没有离开过将乐,而杨荣的上辈则是由夔州徙居江州湖口的。我们有理由认定:居住在“樵川”、“始由樵川而居三华” 的杨均政 “鼻祖”并非杨时直系,至于“鼻祖”的后人“高祖”、“第三公”则与杨时直系的关系就更是疏远了。“鼻祖”都分支了,他的后人顶多也只能是旁支而已。林海 权先生所指认的“高祖(指子江公)、第三公(指胜达之第三子明)根据又何在呢?恐怕只是仅仅根据杨明是杨胜达的第三子就乱套在“第三公”的头上罢了。对此 林海权先生还承认:“(这)只是世代口头相传,在某些方面难免会有互有出入罢了。”在对杨时的世系都搞不清楚情况下,仅用“互有出入”恐怕难以解释吧。

我们最后分折杨埴——

杨埴 是杨时的父亲,字永谋,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殁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享年六十三岁。
同是明溪县龙湖村这部《宏农杨氏房谱》,清同治九年重修的版本。却与明代说得不一样,其在世系录中记载说:“……埴公(杨埴)承祖遗命‘梦三湖则止’,历 迁三华蛟湖、池湖、龙湖,遂居焉。”明溪县盖洋镇姜坊村、茂溪和永安市贡川镇《杨氏族谱》照抄龙湖这部房谱之说。这则记载将林海权所注的 “南迁三湖”当事人杨荣和杨明作了否定。同时,又出现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在同一部《宏农杨氏房谱》中会有截然不同而又互相矛盾的两种记载?仔细推敲,原来清代的重修者在《世系录》中摒弃了明代杨均政的说法,把“南迁 三湖”的当事人由“第三公”改为杨埴。说杨埴是“承祖遗命”,把原来的当事人“主动”迁徙变成了“被动”迁徙,是“承”“乞梦”之人,也就是根据留有“遗 命”之人即杨埴之“祖”遗命而行动的。这里的“祖”不知是指何人?“祖”字按解释是父亲的上辈。如果是指杨明,杨明是杨埴的父亲,应称之为“父”,称 “祖”不对啊;如果是指杨胜达、或者是指杨荣,称“祖”倒合适,但这两位“祖”——杨胜达没有留下什么“遗命”,杨荣也没有,这叫杨埴如何去“承”呢?这 则记载的文字改得倒挺干脆,但一开始就出秕漏,就露败笔,手法很不高明。

2.杨埴二十五岁那年(即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杨时出生。我们假设杨埴十八岁就能当家作主,他实施“南迁三湖”的三次举家大搬迁,必须在他 十八岁到二十四岁这段年轻的时候就得完成,因为他的夫人才有时间在龙湖“梦星而孕”杨时。也就是他必须在六年的时间内完成三次举家大搬迁,平均每两年搬一 次。林海权先生认为:杨殖于二十二岁就迁到龙湖了。那么,这三次举家大搬迁的平均年数还得缩短为四年,平均一年多一次,因为这三次大搬迁而生出了杨时这样 一位大贤,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年轻人啊!这是多么令后人景仰的“壮举”啊!后辈人应该为他大书特书,好好记上一大笔吧。

但是,作为第一受惠人的杨时,在他为父亲所作的《先君行状》中丝毫没有提及这“壮举”。杨时写道:“先君为人,质直而信厚。其遇事接物,初若不可忤,而胸 中洞然,无含恕宿怨。其治家勤约有节,虽一介不妄以与人,亦不妄取人也。自皇祖而上,世为农家。至先君始励其子以学。熙宁中,某以进士出身,而先君喜不形 于色。其后,虽屏居不仕殆十年,而先君亦莫之问也。及闻其从师友之贤,磨切以德义,则充然厌其欲。其恬于荣利而乐于义方如此,盖天性也。……吾先君平生为 善,惟日不足。不幸少不从宦学,不得与当世贤士大夫游,故隐德弗彰。……”我们从文中大致可以看出杨埴的为人,他是个忠厚老实、有主见、勤劳节俭、恬于荣 利、没什么文化的农家汉子,一辈子守本份,老实务农,根本没有那种“奋然有游四方之志”的“豪情壮志”,更谈不上什么四年之内三次举家大搬迁的壮举。俗话 说“知子莫如父”,应该也可以说“知父莫如子”。难道数百年后的杨彦后裔会比一代理学家的杨时对父亲杨埴更知情?绝大部分的杨氏族谱却没有此记载,难道大 部分杨时后裔几百、上千年来对祖宗之事都糊里糊涂,都不如几位“湖说”中人清楚明了而被蒙在鼓里?这只能说明杨埴“南迁三湖”是子虚乌有之事。林海权先生 为杨埴“南迁三湖”所作“姑悬拟”之言还振振有词,这“姑悬”拟得也太离谱了吧,就不怕愧对杨氏先人,贻笑于今人和后人?

谎言终究是谎言,即使重复多遍也成不了真理。“湖说”中人把“南迁三湖”的当事人一再更换,自相否定,自相矛盾,自打耳光不说,秕漏还是此伏彼起,按下了葫芦浮起瓢,“南迁三湖”之梦真是难圆,捉襟见肘,越描越黑。
总而言之,杨氏上几代祖“南迁三湖”起于梦幻,终结于荒唐。有如梦呓般的谎诞,为绝大多数杨时族人所不齿,亦为世人所嗤笑。“湖说”以此为根据,只能沦为 “胡说”。为谎言而张目、而辩解,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是  出于何种目的,是为粉饰,还是为利益,……笔者窃以为为此才如林海权先生所说“不必深究”为好。

曾学榕   作者简介:福建省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董杨学术文化研究会理事、三明市客家文化研究员、将乐县客联会首届常务理事、将乐县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将乐杨时研究会理事、将乐县地方志编委会副编审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