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海军世家”及其源流

在著名的理学家、“闽学鼻祖”杨时众多后裔中,有一脉支系由福建省将乐县辗转迁徙到福建省连城县,再由连城县迁徙到福州市。清朝末年以来,这一支系中有一大批族人投身中国近、现代海军,并涌现出一批以杨树庄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海军的骨干中坚,号称杨氏“海军世家”。这一支杨氏“海军世家”有深浓的客家血统,与客家先贤杨时及其后裔们更有骨肉相连的血缘关系。

 

一、杨氏“海军世家”

 

杨氏“海军世家”人数不多,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基祖算起至今三百余年,繁衍约十一代,据不完全统计,仅有数百人。族中先后有 50多人投身中国近、现代海军,多人成为中国海军的骨干中坚。其中有船政提调1人(杨廷传)、船政总办1人(杨正仪)、船政局长1人(杨执中)、海军上将1人(杨树庄)、海军中将3人(杨廷英、杨庆贞、杨才尧)、海军少将12人(杨廷纲、杨廷枢、杨敬修、杨建全、杨则德、杨树仁、杨益铮、杨益昆、杨益干、杨益江、杨才舜、杨铣元)、准将1人(杨济成)等。其中有传记资料的有:

 

船政提调杨廷传(1843-1895)字惺远,福州人。为杨氏“海军世家”第六代裔孙,是杨氏“海军世家”投身中国海军的第一人。清朝同治甲子(1864年)中举,同治戊辰(1868年)中进士,曾任户部江南司主事,因功升员外郎郎中,后转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分管江南监察,后来又出任甘肃甘州知府。曾参与操办光绪帝大婚典礼,并因此功加盐运使衔。因为过不惯官场生活,以母老请求乞养,定居江苏仪征。闽浙总督卞宝第闻他的才名,将他推荐给当时的船政大臣裴荫森,裴以他担任船政提调,属于船政高层领导,分管船政财务。 光绪辛卯(1891年)7月23日,为纪念船政缔造者左宗棠、沈葆桢,杨廷传请建左、沈二公祠。但当时慈禧太后把造船经费挪作建颐和园及为自己祝寿用,船政经费捉襟见肘,无钱建祠。于是,杨廷传提出“自筹经费,建立合祠”。同年8月9日奉旨照准。杨廷传奉旨后出面到处劝募,得银千余两,次年春动工,马尾附近乡民、船厂工人自动参加义务劳动,于壬辰(1892年)6月建成“左沈二公祠”。 杨廷传在职期间,协助建成穹甲舰四艘,其中三艘为鱼雷舰,他还参与罗星塔一号船坞建设。因为是理财高手,在杨廷传主持马尾船政财务工作期间,马尾船政经济状况甚好,库存盈余十余万。壬辰(1892年),新任闽逝总督谭钟麟上奏朝廷,请以杨廷传“总办船政”一职,地位仅次于船政大臣。癸巳(1893年),杨廷传称病告退,以典当衣服首饰、变卖书画文物度日。乙未(1895年)1月逝世。

 

船政总办杨正仪清朝光绪十二年(1896年),以候补道员任。

 

船政局长杨执中民国二年(1913年),以前清候补道员任。

 

 

海军上将杨树庄(1882—1934)福州人。为杨氏“海军世家”第八代裔孙,是族系中军阶最高之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毕业于广东黄埔水师学堂第八届驾驶班,出任大副。辛亥武昌起义,海军归附时,树庄任“湖鹰”鱼雷艇艇长。民国2年(1913年),授中校,升上校,历任“永翔”、“楚观”舰长。民国6年,转任“通济”舰长。民国9年,升任“应瑞”舰长。翌年,进少将衔。民国12年1月,升任练习舰队司令兼闽江要塞司令。次年5月,以功晋升海军中将。不久,任海军闽厦警备司令。8月,江浙战争起,树庄奉命率闽厦海军舰队和陆战队参加淞沪浏河战役,大获全胜。9月,北京政府授予海军副总司令、海军中将、胜威将军。10月,第二次奉直战争段祺瑞上台,树庄任海军总司令。民国16年3月14日,率领海军官兵归附国民革命军,电令各舰易帜。北伐军遂与海军合作,攻下南京。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树庄任国民政府委员、海军总司令兼福建省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海军特别党部主任委员。树庄设总司令行营于福州,控制福州、厦门、莆田、仙游和福建沿海各县。民国18年4月,任海军部部长,授上将军衔。1932年1月,杨树庄终以多病,难胜繁务辞去海军部部长一职,由陈绍宽继任,自此专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杨树庄改任海军部高等顾问。1932年2月,以蒋光鼐替代了杨树庄,组成新的福建政府。此后,杨树庄转任国民政府委员,闲居上海,静心养病。12月,专任国民政府委员。民国22年,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树庄任审核福建党务委员。次年逝于上海,归葬福州鼓山莲花峰,终年52岁。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海军下半旗志哀三日,并下褒扬令,称其“十六年北伐之役,首率海军,响应义师,促成统一,嗣任海军部长,又主政闽省,宽猛得中,抚循著绩”,举行公葬典礼。树庄信仰佛教,素食念经,为鼓山涌泉寺一大施主。其书斋名“耕心”,珍贵书籍后多捐赠乌山图书馆。

 

海军中将杨庆贞(1886—?)号镜汀,福州人。为杨氏“海军世家”第七代裔孙。江南水师学堂第五届驾驶班毕业。1906年海校毕业后任清军“通济”练舰驾驶二副。1907年调任“海容”巡洋舰驾驶二副。1908年调任“海圻”巡洋舰驾驶二副。1909年升任“海琛”巡洋舰驾驶大副。1911年11月策动舰内官兵响应革命,11月13日升任帮带。1912年6月1日调任“肇和”巡洋舰少校副舰长。12月3日升任“江鲲”浅水炮舰舰长。1913年1月18日授海军少校。1914年1月代理“同安”驱逐舰舰长兼“江鲲”浅水炮舰舰长,5月25日晋升海军中校,同时免去代理之职。10月25日回任“肇和”巡洋舰副舰长。1916年1月4日升任“建中”炮舰舰长,7月24日给予五等文虎章。1918年4月14日晋给四等文虎章。1921年10月22日给予四等嘉禾章,10月28日任“建康”炮舰舰长。1922年6月27日派任“楚谦”炮舰舰长。1925年12月4日晋升海军上校。1927年3月12日随部参加国民革命军,任长江上游海军总指挥,7月7日调任“通济”练舰舰长。1929年4月12日派任海军部军务司少将司长。1930年2月24日兼任海军部军衡司少将司长。1934年2月3日调任总务司少将司长。1935年7月17日兼任军衡司司长。1936年11月12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1937年8月辞去兼职。1938年1月1日调任海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少将处长兼海军作战训练研究室研究员。1939年2月兼代舰械处处长。1941年10月辞去代理之职。1942年9月因病辞职。1945年12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2月21日派任军政部海军处中将参事,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

 

海军中将杨才尧1933年10月9日出生,福州人。为杨氏“海军世家”第十代裔孙。台湾海军军官学校1958年班、战争学院第65期、海军指挥参谋学院第61期毕业。曾任台湾海军“清江”、“万寿”号舰舰长,“德阳”号舰上校舰长,台湾海军第2军区上校参谋长,台湾海军驱逐第1舰队第246战队上校战队长。1987年1月晋升为少将,后任台湾海军驱逐第2舰队舰队长,台湾海军第3军区司令。1989年7月任金门防卫部副司令。1990年12月调任台湾海军舰队训练指挥部指挥官。1992年升为中将。

 

海军少将 杨廷纲 (1890—1973)字幼康,福建福州人。为杨氏“海军世家”第六代裔孙。1911年6月烟台海军学校第六届驾驶班毕业后,派任“飞鹰”炮舰少尉见习。1912年1月升任“飞鹰”炮舰中尉航海副。1917年9月调升广州护法军政府上尉侍从武官。1922年9月调升海军陆战队统带部第1营上尉营附。1923年5月调任第8营少校营长。 6月2日统带部改编为海军陆战队第1混成旅,调任第1团第3营少校营长。10月9日升任第1团中校团附兼第3营营长。1924年4月25日调任独立第7营中校营长。 1925年10月混1旅整编为海军陆战大队,改任第2支队中校参谋长。1926年1月所部改称海军陆战队第1混成旅第2旅,仍任中校参谋长。11月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夏海军,升任上校参谋长。1927年3月调升海军总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1928年12月调任军政部海军署少将高级参谋。1929年3月辞职赋闲后定居福州。1942年11月26日出任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1946年7月31日叙任陆军少将,并退为备役。1947年3月14日改叙海军少将,仍予退为备役。1950年11月出任人民解放军海军研究委员会委员。1953年1月聘任福建省文史馆馆员。1973年在福州病逝。

 

海军少将杨敬修 (1874-1950),字己三,福州人。1894年考入威海卫水师学堂驾驶班。1909年任“海琛”巡洋舰管带,次年12月简授海军副参领。民国成立后,1913年7月16日杨敬修被授予海军上校。1914年10月9日给予四等嘉禾章,10月25日任“应瑞”巡洋舰舰长。1916年元旦晋给三等嘉禾章,10月9日给予二等文虎章。1917年11月27日晋授海军少将。1918年10月18日晋给二等嘉禾章。1920年1月16日加二等大绶嘉禾章,12月22日任海军租船处监督。1921年8月12日署理海军练习舰队司令。1922年1月30日给予二等宝光嘉禾章,11月5日授予勋五位。[1]1923年9月6日转任厦门海关监督,12月1日任闽粤海疆防御史,后任福建盐运使。1927年8月27日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闽海关监督。1929年8月30日任国民政府海军部少将候补员。1938年1月任海军总司令部少将候补员。1950年病故,享年76岁。

 

杨氏“海军世家”中还有军舰管带1人、海军少校2人、上尉1人、中尉1人、不明职务的船政管理官员9人、不明军阶的舰长3人、二副3人、海军医院院长2人、教官2人、电台台长1人、轮机长1人、通讯官2人、工程师1人等。

 

杨氏“海军世家”中出国留学的十多名裔孙中有四人专攻海军各专业。还有2人从烟台海军学校毕业、1人从威海卫水师学堂毕业、1人从江南水师学堂毕业、1人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2人从黄浦水师学堂毕业、6人从黄浦海军学校毕业、36人从(福州马尾船政)福州海军学校毕业。

 

另外,与杨氏“海军世家”联姻的(杨家女婿)也与中国海军有关系——

 

谢葆璋(1866.1.20——1940.7),字镜如,福州市人,娶杨氏“海军世家”第六代女杨福慈为妻。光绪七年(1881年),考入天津水师学堂。光绪十三年(1887年)初,清政府在英、德两国订购的4艘巡洋舰,谢葆璋因接舰有功,获朝廷奖赏,留在“来远”舰任职。十五年,升署右翼左营守备,充“来远”舰驾驶二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升“海圻”舰大副。清政府在山东烟台设立海军练营,调谢葆璋任管带,兼任练营内附设的海军学堂监督。中华民国成立后,谢葆璋出任海军总司令处二等参谋。民国二年(1913年),授海军少将,调任海军部军学司司长。九年(1920年),改任海军部参事厅参事。十五年(1926,署理海军部次长。十六年(1927年),任海道测量局局长,旋又兼任海岸巡防处处长。二十年(1931年),辞去一切职务,闲居北京。二十九年(1940年)病逝,终年75岁。其女著名文学家冰心(谢婉莹),亦为杨家外孙女。

 

严寿华(1892—1977)娶杨氏“海军世家”第七代女杨建中为妻。曾先後担任海军“建忠”、“楚观”、“永绥”、“永绩”、“通济”等军舰任舰长”,中华民国海军马尾要塞司令部参谋长。抗日战争,为阻止日军进犯,奉命率“通济”等八舰艇及二十余艘商船自沉於江阴要塞的长江水道中,延缓敌军西进。抗战胜利後奉派到台湾接收日本海军

 

蒋质庄娶杨氏“海军世家”第八代女杨雅珍为妻。任民国海军总司令部副官等职。

 

陈祖湘娶杨氏“海国世家”第九代女杨菱书为妻。任民国海军“江元”舰航海长。

 

从以上尚属不全的族谱资料可以看出,杨时后裔的这一支系号称“海军世家”所称不妄,名符其实。

 

 

二、杨氏“海军世家”源流

 

杨氏“海军氏家”福州的开基祖是杨有略(杨氏“海军世家”第一代)。

 

杨有略(1694—?)原籍为福建省连城县芷溪草坪村。清朝康熙末年(约于1720年),携妻带子(杨兰起)到福州谋生,定居于侯官县长汀乡(今福州市台江区宁化街道),以卖笔为生。雍正二年(1724年)妻罗氏病逝,他独自一人带着才8岁的儿子,既当爹又当娘,日子过得十分艰辛。由于他为人朴实、忠厚善良,他的遭遇很得书院山长的同情,遂收其子入学。逝于何年失记。

 

杨氏“海军世家”的第二代杨兰起(1716—1777)字遥馨,号素轩。从小勤奋励志,及长学有所成,先后任宁远县知县、陕西延榆绥兵备道、江宁布政司使加一级,钦赐文林郎、中宪大夫、资政大夫等职。杨兰起生有六子。

 

从杨兰起始,杨氏这一支系人丁兴旺、人文蔚起,人才辈出。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出了12名进士。这为后来清末、民国时期杨氏“海军世家”在中国海军届的形成和兴起奠定了基础。

 

福建省连城县芷溪杨氏从何而来的呢?

 

据连城县芷溪《杨氏族谱》和福州杨氏“海军世家”族谱资料记载:他们源出福建省将乐县杨时(龟山)一脉。

 

宋理宗宝庆年间,杨时第四子杨适的第五代裔杨衍孙之妣黄氏携子避乱,从将乐县北郊龙池迁居将乐县白莲镇龙栖山小沛庄。元初,杨适的第七代裔孙杨太一郎自将乐县迁居连城县表席里南坑,是为连城杨氏开基祖。杨太一郎次子杨九二郎、三子杨九三郎,母丧后因住房火灾被毁,迁居该县杨家坊。 明永乐十一年,杨九二郎六世裔孙杨仕荣(杨适第十三代裔孙)迁居连城县芷溪,现芷溪杨氏多为本支,已繁衍至二十九代,居芷溪裔孙达5000多人。杨氏“海军世家”具体的迁徙路线(上溯)为:

 

福州、台湾等地→连城芷溪(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连城杨家坊(连城县新泉镇乐江村)→连城南坑(连城县文亨乡南坑村)→将乐小沛(将乐县龙栖山小沛村)→将乐龙池团(将乐县古镛镇北)

 

杨氏“海军世家”的各地开基祖谱系传承为:

 

杨时→杨适(杨时第四子)→杨衍孙(将乐小沛开基祖)→杨太一郎(连城南坑开基祖)→杨九二郎(连城杨家坊开基祖)→杨仕荣(连城芷溪开基祖)→杨有略(福州开基祖)

 

杨氏“海军世家”中有多人迁居台湾。主要的有:杨廷英海军中将、杨才尧海军中将、杨建全海军少将、杨则敬海军少将、杨益铮海军少将、杨益昆海军少将、杨益干海军少将、杨益江海军少将、杨铣元海军少将、杨才舜海军少将、杨树仁海军少将、杨济成海军准将、杨之慧(台湾海军医院院长)、杨树林、杨树桐、杨树璋、杨树茂、杨树瑞、杨树琼、树树琛、杨建宇、杨树文、杨树才、杨际泰(台北高级检察官)、杨建才、杨崇森(大学教授)、杨才群等。

 

 

三、祖墓、祠堂

 

杨有略墓原位于福州市北门外铜盘北杨柳村。墓朝向坐北向南。其妻罗先金与之同葬一处。墓左为杨发江(杨有略第六孙)墓,墓右为杨发淳(杨有略第五孙)墓。1952年该墓地被部队征用,全部迁往仓山淮安杨兰起墓上方安葬。

 

杨兰起墓位于福州市仓山区淮安村西北山顶部。墓朝向坐东南向西北。墓前有两柱石旗杆,墓后仍有高出之处为屏。立于墓前可望见乌龙江与闽江交汇之处,白天有船只向往,摇浆人似向该墓揖拜,夜晚船只停泊,有桅灯点点映照,有“日受千人拜,夜照万盏灯”之称,堪舆家以为是风水宝地。

 

杨树庄墓位于福州市郊鼓山公路下旁边。墓南向偏东21度,如意字形,三合土夯筑,五层墓埕,面宽18.8米,纵深29.7米。依山而建,封土高隆,形如覆釜。封土前竖青石墓碑,高0.43米、宽0.28米,楷书碑文:“杨公树庄之墓。”墓桌裙饰高浮雕麒麟,墓柱对联,楷书:“先哲祠邻五贤宛在,高僧塔近四圣不知。”墓镜楷书:“云车还驾海,石鼓为喧山。”第一层墓埕正中立一座蒋介石赠送的塔状青石香炉,通高2.35米。香炉基座呈圆形,基座上立一香炉,炉底置三螭足。炉身圆形,周径0.33米,左右两耳各饰一龙头。炉身正面阴刻:“幼京上将,懋绩丰功。蒋中正。”炉上又立一座二层八角空心塔,精巧雅致,塔檐雕刻瓦垅、瓦当。墓左侧20多米处有座享堂,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占地面积183平方米。墓前30多米外有座四角碑亭,亭中竖纪念碑,高2.75米、宽0.84米、厚0.17米。楷书:“公葬海军上将杨公树庄纪念碑。”亭顶已毁,四根石柱尚存,柱上镌刻五副对联,其中两副:屴崱峰高宇宙大名资纪胜,祁连冢壮国家盛典重酬庸。”“有功德于民葬之以礼,是英灵所宅终焉久臧。”碑亭东侧有平房,面宽三间,双坡顶,砖木结构,占地面积98平方米,为守墓人的居所。1992年公布为郊区文物保护单位。

 

芷溪杨氏家庙杨氏家庙又称龟山公祠,坐落在芷溪杨氏开基祖六九郎公的故居背园,环境优美,建筑精巧。 杨氏家庙面积600平方米左右。正厅内空4.94米,左右各有一间大屋间。厅前是天井,左右回廊连接下厅。两旁有横屋,大门顶上建有木牌楼。木牌楼是杨氏家庙最突出的建筑特色。木牌楼顶为长四方形,四角有叉角向外伸,前后有雨檐覆盖。整座木牌楼为二级牌楼格局,全是采用“草尾卷筒鸡爪造型”,即将木条雕刻成鸡爪形状,三根象鸡爪倒立,中间一爪上顶着一个圆形的花篮,周边雕刻着花纹,另两爪成倒八字向上伸。这样一个一个“草尾卷筒鸡爪”依次整齐排列,一层一层堆嵌上去。牌楼分四层:第一层全是“草尾卷筒鸡爪”,第二层中间有三块雕版,第三层中间也有三块雕版。每块雕版雕刻的内容均是民间故事,如“八仙过海”、“三英战吕布”等等。在第四层的“草尾卷筒鸡爪”下的中间,挂着“杨氏家庙”额匾。此匾为当年真迹,左右各有一根“倒吊骑筒”,骑筒刻成莲花形,工艺精湛,颗颗莲子肉眼可辨。骑筒外有一横梁,刻的是“锦鸡采茶”,这横梁上原雕有“鳖鱼戏球”,现已丢失。

 

杨时纪念馆位于将乐县古镛镇电信巷6号。由始建于1735年的杨氏贞节坊改造和扩建而成,由牌坊式门楼、正堂、后堂、边厢房,以及前、中、后三个天井组成,建造精美,古色古香。纪念馆占地面积9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馆内收藏有关杨时的史料20余种、图片和图表60多幅,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全面展示了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生平事迹和理学文化。是国内首家为纪念“程氏正宗”“闽学鼻祖”杨时而专门设立的文化机构,也是海内外杨时后裔寻根谒祖的重要活动场所。

 

龟山陵园(杨时墓)位于福建省将将乐县水南镇乌石山麓。墓址是杨时去世前一个多月亲自选定的。据《杨龟山先生年谱》载:“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先生八十三岁。三月十五日,先生与诸友相地于镛州(将乐县古称)之南山。四月二十三日,作《与忠定公李纲论性善之旨》。翌日,先生卒于正寝。冬十月二十三日,葬先生于镛州水南之原。”墓址地形称“荷叶盖金龟形”,坐南向北。杨时墓历代曾多次修葺。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将之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两次拨款修葺。整座墓基保留明代原貌,墓面宽3米,进深3。5米,墓坪宽56米,进深8米,墓体总长27米,。墓顶呈弧形。墓体前的碑座中央竖立一块高102厘米、宽56厘米、厚6厘米的龙池砚石碑,上刻“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碑文为明成化六年(1471年)巡案御史滕昭所书。墓前立有石凿香案和用花岗岩石板雕刻的文房四宝。墓坪下用宋砖砌成32级台阶。入口处两侧雄踞两尊石狮。墓前方有一座重檐歇山式牌楼,高6。4米,双层楼顶,前额为“倡道东南”,后匾为“程氏正宗”。牌楼前铺设200多米鹅卵石小道直通公路。1993年,全球董杨宗亲联谊会理事长杨清钦先生捐资修建了“龟山陵园”牌坊和九曲桥。2003年为纪念杨时诞生960周年,将乐县各单位和杨时后裔捐资铺设了300多米长的条石步道,与九曲桥相接,使整个龟山陵园更加宏伟壮观。

 

杨荣(子江)墓 杨荣,字子江,是杨时四世祖,生于江州湖口(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后唐(923—936年)考中进士,派任为将乐县司户。任期满时,因时局动乱,回乡道路阻滞,又见将乐山水清秀,气候温和,时局安定,物阜民丰,就选择将乐北郊龙池(今将乐县古镛镇、光明乡交界一带)定居,成为杨时族系将乐开基祖。其墓址在永吉都东岭头(今将乐县光明乡永吉村)。墓碑文为“故唐进士太始祖子江杨公墓”。

 

作者简介:曾学榕,福建省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董杨学术文化研究会理事、三明市客家文化研究员、将乐县客联会首届常务理事、将乐县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将乐杨时研究会理事、将乐县地方志编委会副编审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