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考辨

[摘要]  从史志、杨时撰文和实地考证,将乐县城北郊封山支峰龟山是以风化岩石为主的山体,此山南山坡伸到龙池溪的“龟头”部分则为成片岩石,杨时在《父埴行状》中称这座龟山为“石龟山”名符其实,杨时出生地和祖居地在此山脚是史实。明溪龙湖村由东山改名的“龟山”是一座小山包,为土石相间的山体,说它是“石山”名不符实。杨时根本不是出生此地,其父亲杨埴也没有殁葬此山之阴。

[关键词]  龟山  杨时出生地

世界客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杨时出生地龟山在哪里?宋代志书和谱牒都明确指出龟山在将乐县城北郊,是封山支峰,杨时世居县北龟山。然而,明成化八年将乐县兴善、中和两都划属归化县200多年后,对杨时出生地出现争议。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归化县志》把归化县(今明溪县)兴善里龙湖村一座小山包东山改名为龟山,并首次提出杨时孕灵于此。此后,“龙湖龟山孕灵”说愈演愈烈。杨时究竟出生于将乐县北龟山还是将乐县城南110里的龙湖“龟山”,这是研究杨时故里的关键所在。而要辨析杨时出生地龟山的真正属地,则需对志书、文献所记载与描述的龟山进行详实考证。

一、对地方志记载龙湖龟山的考证

归化县龟山的记载始见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八闽通志》。其卷九《地理●汀州府归化县●山川》云:
龟山,一在晏坊,一在石珩村。其形如龟,下有甘潭,深可三丈,水极甘洌。
此归化县中的两座龟山址在宋代属清流县归仁里辖地,不是将乐县辖地。它们不属杨时引以为号的龟山。明泓治十年《汀州府志》沿用此记。
归化县第二部县志由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归化知县杨缙编修。其卷二《山川》云:
龟山,在县东五里,又一在石珩村侧。
这里对归化县两座龟山的记载与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泓治十年《汀州府志》的记述是一致的。正是因为龙湖没有龟山,更没有杨时生于归化县龙湖龟山之说,故其在卷九《人物》传中不可能为杨时立传,只能以“其间扬公之遗祠、故基、族派俱存”为由,勉强立杨时为乡贤以祭祀。
杨时以龟山为号,龟山因杨时闻名。归化建县后一百多年间,地方志书没有所谓“龙湖龟山”的记载。所谓的“龙湖龟山”原名东山,只是一座小山。它既无龟山之名,又无显著的历史文化特征,志书当然不能为其立条目。
到了明万历年间,“龙湖龟山”说悄然兴起。首次编造龙湖龟山并与杨时相联的始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其卷一《舆地》之四云:
龟山,在县东二十里龙湖,形状如龟。宋杨龟山先生孕灵于此,故以自号。旧府、县志载“石珩溪边者”误。
对照以往志书记载的内容不难看出,此志书编修者以“旧府、县志载‘石珩溪边者’误”为由,把石珩溪龟山张冠李戴到龙湖村东山头上。这样,龙湖龟山孕灵说有了“物证”。其卷十三《人物》传记中直言不讳提出:“杨时,字中立,为龙湖人。”从此,开启了“杨时故里龙湖说”。
从杨缙立杨时为归化县乡贤,把杨时与归化县相联,到明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把龙湖龟山与杨时相联,“龙湖龟山”假说最终形成。龙湖龟山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归化县志》编修者是怎样为“杨时故里龙湖说”编造“物证”的。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归化县志》和《明溪县志》虽然沿袭了明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关于龟山的记载,但明代至民国时期有些志书并不认这个张冠李戴的龙湖“龟山”。明崇祯二年《闽书》卷三十二《方域●归化县》云:“龟山,以形名,杨龟山孕灵于此,故以为号。下有甘潭,约深三丈,水极甘洌”。 从对归化龟山下甘潭的描述看,《闽书》所指的归化龟山是石珩村龟山,而石珩村在宋代隶属临汀州清流县归仁里。杨时是将乐人,怎么会孕灵于清流县地?言杨龟山孕灵于石珩村龟山也不符合事实。清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三之“归化县●山川” 未采用明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之说,仍采用了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泓治十年《汀州府志》之说。清乾隆二十三年《福建续志》卷四《汀州府归化县●山川》目和民国27年《福建通志》卷二十五《山经》则采用了《闽书》之说,就是不认“龙湖龟山“说。这说明,该县的两座龟山在晏坊、石珩村,龙湖东山是名不正的假“龟山”。据调查,至今石珩村村民仍称今石珩溪边的山为龟山。志书可造假龟山,但民众却不予以认同。
与此相反,宋代至今各志书和各地杨氏族谱对将乐县城北郊龙池龟山的记载是一致,皆言宋杨时世居其下,因以为号。志书对杨时有关的活动场所杨道真君洞、资圣院以及纪念杨时的龟山书院、龟山桥等文化交通设施与龟山地理位置的记载也一致,皆言在县北封山之麓。这种鲜明的反差,不是很说明问题吗?

二、从杨时文章考证将乐县北龙池龟山

杨时自言是认定龟山故里的最有力依据。杨时文章中虽未直言龟山坐落何乡何里,但能直接证实杨时故居在将乐县北龙池龟山脚下的有两篇文章。
例一,杨时撰文《杨道真君洞记》云:
“县城之北隅,封山之麓,有洞焉。闻之长老言,以为杨道真君之所居也。杨道真君于传记无传,而其洞于图经弗载,是非真伪,莫得而考也。
元佑五年,岁大旱,乡人诣真君。祷雨辄应……越二年壬申夏四月,因与二三昆弟蹑履担簦,翛然前往。行五里余,而颓崖断堑,荒翳险绝,初若不可投步……”
文中明确指出此洞在将乐县北,与堂弟行五里,便到了封山的杨道真君洞。宋元祐六年四月,是杨时在家为其父杨埴守孝三年期间。这不仅证实杨时故居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龟山脚下,而且应证了杨埴病逝县北龟山家中,就近葬县北“石龟山之阴”是史实。若杨时故居在县南龙湖,那么到县北封山的杨道真君洞就应是“百余里”了。又从前往路途看,“颓崖断堑,荒翳险绝,初若不可投步”,说明封山有悬崖断壁的石崖。龟山作为封山支脉,与杨时所言的“石龟山”相吻合。有的志书记载将乐封山时,写有“土色常赤”,这是指该山的表土层为赤色。有的学者以此断定封山是土山,该山支峰龟山亦土山,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违背事实。

例二,《资圣院记》云:
"负城之北有寺曰桥庵者,伪唐保大初僧师诘避地结茅之所也。乾祐三年,始以'资圣'名之,……崇宁四年,始命僧永璘尸之,用日者言,复其故址。既成,不远千里以书求文为记。
政和乙未,予还自毗陵,居数日,过其门,而寝庑殿字皆完洁,无一不可喜者……予去松楸十有四年始一归,而昔之蘖者今拱矣。牛羊斧斤相寻于其上,而折泄者不可胜计,闾苍亦萧然非昔日也,为之怆然不能自释者累日。独是寺焕然一新,非居得其人哉?私自念丘墓之寄,舍此人其谁宜?故于其堂之西偏治一室焉,置先人之遗像,以为岁时展省之地,而璘师不予御也。异时松楸折泄之患,庶几其免乎?"

杨时在《资圣院记》中开篇点名资圣院在将乐县城北。文中还说,自己外出为官整整十四年了,祖坟前的树木本应长成一合之树了。因无人管理,受到牛羊刀斧践踏,折损不少,闾巷也非常萧条,连日来都感到怆然。于是萌生了把祖坟寄托给永璘僧管理的念头。由此可见,杨时祖坟、先人之庐在县城北的资圣院附近。如果是在将乐县南56公里隔着铜岭、铁岭两座大山的龙湖,杨时怎么可能把祖坟托付给远在县城北的永璘僧来代管?在参观资圣院后,看到附近先人之庐,看到故乡秀美景致,杨时在文末发出即将告老还乡、隐居故土乐园的感慨:

“甚矣夫,吾衰久矣!周流四方,欲营菟裘(指归休处所),而无易于吾之故丘者,岂特昔人乐居之哉?行当庇身先人之庐而归老焉。幅巾杖履,徜佯龟山之阴,与田夫野老相从于此,枕石漱流,窃自比于舞雩之下,将有日矣。”

从杨时文末这段文字的描述可知,龟山不仅有杨时先君之墓,而且还有先人之庐;不仅居住着其父一家,而且还是杨时上四代祖宗的庇身之所,故杨时称之为“吾之故丘”。将乐县北郊龙池龟山是杨时四代直系祖宗居住地,这从吕本中所言“先生讳时,字中立,姓杨氏,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中可以获得验证。杨时父辈上溯至四世祖杨荣墓地均分布在将乐县北龙池溪畔、县城北郊龙池龟山附近亦可证实。明溪龙湖“龟山”附近没有一座杨时直系祖宗墓地遗址,即使言杨明、杨埴居住龙湖,也是从龙湖杨氏房谱载杨均政编造的“南迁三湖”中推论出。此属于后附之说,不足采信。龙湖没有先君之墓,也没有先人之庐,不符合杨时的描述。因此,将乐龙池龟山是杨时地地道道的故里。

其次,杨时在《先君行状》中所指的“石龟山”在将乐县城北郊是事实。杨时三十一代嫡孙杨兆奎(又名杨桃芳)在回忆文章《龟山琐谈》中写道:“时公出生在将乐城北郊八块石”。杨时故居旧址所在地原称龙池八块石,后因宋代在此建有德星坊、遵道坊,先后改称坊中央、遵道坊。将乐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胡李亮同志家居龙池社区龟山西路13号,位于龟山南山脊下山腰、龙池溪岸,正好在宋代杨时故宅址脚下30多米处。该宅1979年兴建,据其介绍:“挖开宅基地一层表土,只见成片的大青岩石。房子背后山坡也是成片的大青岩石,一直伸到房子脚下20多米的龙池溪床。”这说明,宋代杨时住宅地基乃至周围的龟山坡都是岩石构成。吕贻模家居龙池社区龟山西路65号,位于杨时故宅址的西侧。据其介绍,建房施工时,挖开表层土,发现这里的坡地是硬度很强的风化石。1997年6月起,将乐县城北郊龟山南山坡开发为“龟山园”居民住宅小区。据参加开发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熊世春、俞小明、杨玲等人介绍,挖坡时,掘开表土层,底下全是硬度很强的风化石,机械掘不动,改为爆破,碎石乱飞,把邻近几户龟山居民新村住房的瓦片、门窗玻璃打碎。后改用小剂量炸药多点爆破,才使施工安全进行。这块地开发出来后,县城部分居民在此建房,基本不用挖墙基沟。2004~2006年,为开发“日照东门”商住区和文化广场的需要,继续挖取县城北郊龟山南山脊的土石,山体仍以风化石为主,只是越往西北挖,风化石硬度比1997年挖的地段差一些。

有学者认为解放后将乐县机砖厂在龟山取土烧砖,便歪曲将乐县北龟山为“土山”。据将乐县建材厂原厂长张明廉、秘书廖开敏、北门机砖分厂工人杨秋珍等人介绍,原将乐县建材厂北门机砖分厂是在将乐县北郊龟山西面山脚下的山谷小盆地(1984年始建龟山居民新村)取土制砖,其取土范围是原龙池坊中央旧村址西侧至大温东侧田边,根本没有在龟山上取土。解放初至1997年5月,将乐县北龟山的植被始终是完好的,没有见到任何挖山的剖面。说将乐县机砖厂在龟山取土烧砖纯属歪曲事实,混淆视听。

相反,明溪龙湖由东山改名的“龟山”是一座土石相间的山体,并非石头山。明朝陈喆在《龟山赋》中云龙湖“龟山”“石嶙峋以为甲,树纵横而如章”。但据实地考察和龙湖东山实景图分析,该山是个小山包,山表没有裸露的大片岩石。高大的林木,繁盛的枝茂,给山体披上一件郁郁葱葱的外衣。如果明溪龙湖龟山是纯石龟山,只能从石缝里长出稀疏矮小的灌木,根本长不出茂盛的林木。因此文中“石嶙峋以为甲”有文学夸张的成分,“树纵横而如章”才是真实写照。

清乾隆《将乐县志》载有“龟山弦诵图”,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龟山原貌,勾画出其昔日的轮廓,是我们研究古代将乐县北龟山的重要史料。附图如下:

有学者撰文说,将乐县北龟山的山势走向是南北向,其山体两侧为东西向,不存在阴阳之分,因而不是杨埴墓葬地;而龙湖龟山的山势走向是东西向,山体两侧为南北向,有阴阳之分,杨时所写的石龟山之阴是指龙湖龟山之阴。此说是对将乐县北龟山方位走向认识不清和对“阴阳”之词的蓄意曲解。从龟山弦诵图可看出,龟山坐落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溪畔,为封山南面的支峰。它北与封山观排相连,东临龙池溪下游,西连莲岐峰马鞍凹,西南侧为八字形山脊,其中一条山脊向西下伸,另一条山脊向南下伸龙池溪。将乐县城北郊封山麓的山势走向为南(偏西)北(偏东)走向,而龟山是封山南端的支峰,呈西北东南走向。该学者把封山的走向说成是龟山走向,这说明其对龟山是封山的哪座支峰都没认识清楚,又没经过实地调查研究,怎能不错?其次,关于阴阳的注释,中华书局出版的《康熙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和第10版《四角号码新词典》均明确记载:“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阴。”任何山体不论其走向如何,都有东西南北面,皆有阴阳之分。水之阴阳有两种情况:湖泊和山塘、水库等都有东西南北岸,皆有阴阳之分。溪流则不同,只有东西流向的溪河其两岸为南北向,才分阴阳,而南北流向的溪河,其两岸为东西向,无阴阳之分。把溪河两岸的阴阳之分去套山体和湖泊、山塘、水库,是不适用的。按照《辞海》等工具书对阴阳的注释,将乐县北龟山有山阴山阳之分。有学者认为将乐县北龟山无阴阳之分是毫无根据的。
根据图中所示,龟山北偏东方向是开阔腹地,有田园、居所、龙池溪,从图中还依稀看到裸露河床上的岩石。杨时暮年之际,可以柱着拐杖,与田夫野老相乐于此,或徜徉于龙池河床上枕石漱流。龟山弦诵图再现宋代龙池龟山青山绿水、田园庐舍秀丽的胜景,被人称为古代镛城八景之一。正是如此景趣,杨时才会向往“窃自比于舞雩之下”的休闲生活。龟山北与封山观排紧连,此地被将乐人称为风水宝地,俗称“天台”,从古代至1970年为将乐县城两大墓葬场之一。各地杨氏族谱关于杨埴葬于将乐县北郊龟山北面的封山之阳的记载,与杨时所述“葬於石龟山之阴”是完全一致的。1987年龙池新村开发扩建到杨埴墓旁。当年仲夏,由杨时第三十一代嫡孙杨兆奎牵头集资,并与杨时裔孙杨宗炎、杨继昌、杨佐华等人,将杨埴墓迁移将乐县水南乌石山杨时墓左侧山腰处。

三、“世居县北之龟山”的考证

“世居县北之龟山”说最早见于吕本中撰写的《杨龟山先生行状》。吕本中系杨时学生,时任枢密院编修官,与杨时关系甚密,“本中不肖,获先生从游甚久,虚往实归非一日也……”。《行状》是吕本中应杨时儿子的请求而写,“今先生既没,其子属本中叙次本末,将求世之君子,论其大概,而铭诸墓,义不得辞也。”成文后,“诸孤以右史吕本中所次行状来请铭”(录自胡安国为杨时撰写的墓志铭)。李纲、胡安国都分别写了祭文、墓志铭等。行状是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从吕本中身份与作状的原因来看,“世居县北之龟山”说的真实性勿庸置疑。但有学者认为,此言为后者续补不符合事实。从行文上下承接关系来看,其言世居县北之龟山,一则为下文写实家世渊源作铺垫,一则可以说明龟山之号的来源。据此,可以排除后者续补的可能性。世居县北之龟山是否符合事实,可以根据古人在居住地就近墓葬的习俗,从杨时四世直系祖宗的墓地获得验证。始祖杨荣葬于宋代将乐县永吉里衢坊都岭头路顶株林,距将乐县北郊龟山18里(据明代将乐县志记载,按古道将乐县城至光明都20里)。曾祖父杨胜达葬于将乐县永吉里衢坊都岭头路顶株林杨荣墓左前。今光明乡光明村还保留杨荣、杨胜达墓址。祖父杨明葬于今将乐县永吉里坑头自然村金顶山腰,距将乐县北郊龟山8里,此墓尚存。父杨埴葬于将乐县北郊石龟山之阴封山观排。杨时直系上四代墓葬分布在将乐县北郊龟山附近的龙池溪畔,这又与杨时撰文《资圣院记》中提到要把祖坟委托县城北郊资圣院僧人永璘僧就近代为管理相一致。据杨氏后裔杨桃芳(将乐)、杨延祥(宁化)等几位老人回忆,民国时期广东、江西、福州、延平、顺昌、邵武、沙县、宁化,明溪龙湖等地杨氏后裔皆到将乐祭扫杨荣、杨胜达、杨明、杨埴、杨时等祖先墓。杨时直系上四代墓葬地都在将乐县北龙池溪畔,吕本中选择杨时自以为号的龟山作为杨时前四代祖世居龙池溪畔的代表性地名,不仅准确而且具有特色。南宋黄去疾通过“访故家,得写本,因订正纪年,增补其书文”而编订的《年谱》,以及众多谱牒、史志也都采用“世居县北之龟山”说,且各地杨氏谱谍和杨时年谱均无杨时上代直系祖迁龙湖后客死或迁墓将乐县北龙池溪畔之说。

以上分析表明,杨时故里龟山坐落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明溪龙湖由东山改名的“龟山”附近没有一座杨时上代直系祖墓,按照就近墓葬的习俗,此山怎么会是杨时的祖居地和出生地?

作者简介:连长生,男,系三明学院副教授。魏宏波,男,将乐县杨时研究会理事、将乐一中教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