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杨时墓

2004年4月4日,星期日,晴。

今天是清明节,我偕同几位好友去拜谒杨时墓。

杨时,初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号龟山,将乐县人,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学家,也是广大客家人崇敬的先贤。

杨时的陵园(现在叫龟山陵园),座落在在离将乐县城三、四里的水南镇乌石山麓。是日,天公作美,太阳露出了极灿烂的笑意,瓦蓝瓦蓝的晴空,闲游着些许引人遐思的白云,满世界是明媚、温暖的阳光。乌石山麓新辟的农业大观园里,连亘的鱼塘,绿波荡漾,锦鳞游泳,白鹭翱翔;山坡、路旁的權丛中,山花展示颜色,热闹地绽放;山林里鸟雀呼晴,前来扫墓的人们络绎不绝,鞭炮声此起彼伏,一时热闹非常。

我们一行人穿过陵园门前高大的牌坊,转过曲桥,沿着甬道,穿过立雪亭,攀攀行行,不久便到了杨时墓前。墓门处建有一亭,仿古建筑,古色古香。悬额一匾,上书:“倡道东南”。亭侧立有杨氏裔人捐款修墓的功德碑。我们一一流览后,拾级而上,在“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碑前献上祭物,再升香、鸣炮、默立,深切悼念这位贤哲、伟人。礼毕,我着意与几位先来祭奠的乡民攀谈起来,原来他们分别是来自宁化、明溪等县和将乐县几个乡镇的杨时后裔。一位老者告诉我:今天来扫墓的这几支杨时后裔都是从将乐迁出去的,近十几年来年年都派代表来将乐祭祖扫墓。“我们这些后人来这里不仅仅是为扫墓而扫墓,还希望老祖宗保佑我们这些后代子孙学业长进、大有作为呢!”说得大家都有笑起来。还有一位中年人说他来自上杭,并不姓杨,来将乐游玉华洞,顺便也来祭拜这位闻名的客家先贤。

同来的老饶独自一人伫立亭前,背墓向北遥望沉思。这位老先生是将乐县杨时研究会的理事,对杨时颇有研究。我踱到他身边,向他请教:“饶老师,我听您说过杨时这位客家先贤很‘特出’,未闻其详,今日愿聆高见。”“高见不敢,只是个人一点学习体会而已。我觉得对杨时一生的评价用‘特别’、‘突出’等词汇,似乎还不能准确达意,就杜撰了‘特出’这个词。私下谈谈可以,不能扩散,难登大雅之堂啊。好,我先说说杨时家族。”说起杨时家族史和杨时生平,老饶如数家珍。“杨时的五世祖叫杨荣,字子江,后唐进士,从江西九江到将乐任司户。任期满欲返乡时,世道动乱,路途阻塞,又见将乐溪山秀丽,遂选择县城北郊龙池团定居。后来这一支杨氏族人尊杨子江为开基祖。从杨子江以降,杨时祖上世居将乐,一直以种田为业。唐末至北宋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北方的时局动荡,大量的中原移民为躲避战乱,翻越武夷山脉,进入将乐定居,将乐逐渐形成了客家人的聚居地,研究客家的专家、学者还把将乐定为纯客家县呢。杨时这一支杨姓族人在这里繁衍,很自然地就溶进客家民系之中。杨时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的后裔有很大一部分播迁到福建、广东、江西、海南、台湾等客家地区,以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杨时后裔在客家人中所占的比例和地位不容人小视,‘立雪堂’的名气更是名扬海内外。所以杨时既被这一支杨姓族人尊为显祖,又被客家人奉为先贤。……

“说杨时很‘特出’,只要对他一生的各个历史时期作一个大致的考察,就能很清楚地有所了解。杨时啊,小时候就特别聪明,八岁就‘善属文,人称神童。’资质颖慧超乎凡人。将乐县历史悠久,三国时期公元260年立县,是福建省最早立县的七个古县之一,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名人不少,但还没有第二个小时候被人称为神童的;少年时期,很长一段时间他在将乐县城含云寺边自筑的书室里‘挟策读书,穷日夜之力。’一个世代务农的普通农家后生,生在宋朝文化不算发达的偏远山区小县,能抱有远大理想,刻苦用功,以图进取,真是非同凡响;青年时期,他考中进士,二十九岁那年授徐州司法,还没去上任,先到河南颖昌拜程颢(字明道)为师。程颢逝世后,又到河南洛阳拜程颐(字伊川)为师。一个二十来岁的福建山区青年,不仅对应付科举考试的学问有所研习,而且在当时国内思想界各种学说纷立的情况下,涉猎广泛,对二程理学有所了解、研究,情有独钟,这不能不令人惊奇。从福建将乐到河南颖昌,路途遥远,千里迢迢,一路上风霜雨雪、豺狼虎豹、剪径强人、寒暑疾病等等意想不到的困难险阻不知道有多少,跋涉千里为拜师求学,他义无反顾,毅然而去,这更是骇世惊人的壮举。在程门众多的弟子中,他学习异常刻苦、认真,学业精进,在不长的一段求学时间里,他就名列程门四大高弟,还留下了‘程门立雪’、‘载道南归’、‘尊师重道’等千古美谈,不能不叫人敬佩;中年到老年,他一直在州县任职,在研究、发展、传播理学方面功劳卓著。大名鼎鼎的无锡东林书院便是杨时所创建,国内学子‘不远千里从之游’,弟子众多,名声远大,誉播海外。理学在我国东南和福建的传播、发展,杨时是一位关键人物,他建有筚路蓝缕创始之功,历史上又有‘倡道东南’、‘闽学鼻祖’的称誉,是理学大师级很有份量、很有影响、令人景仰的人物;老年时期,由蔡京提拔,到朝廷任职。这时宋王朝已是内外交困,外有金兵屡屡进犯,内有天灾人祸,正是所谓‘国难当头’之际。杨时没有与蔡京之流同流合污,上任伊始,而是根据自己的政治见解,历数蔡京之流‘京城聚敛,东南花石’花石纲的祸国殃民之害,力主抗战,收复失地,坚决反对割地求和,反对投降,并建议诛杀弃军而归的童贯、投降派张邦昌、拥兵不救太原的姚古,……矛头所指尽是朝廷握重权、拥重兵的权贵,表现了他超人的勇气和胆识及强烈的爱国主义崇高精神。有人说他‘精神见之于日月山川’,我以为这绝不是溢美之词。杨时为自己选择安息之所更是‘特出’地令人叫绝!走,我指给你们看。”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身边已围了不少人,看得出来大家对老饶的说道很感兴趣,老饶领头走了,一伙人呼啦啦跟在后面。

我们又回到龟山陵园门前的牌坊下,老饶遥指杨时墓问我:“看出什么来没有?”我茫然,摇摇头。老饶边指点边说:“那是杨时八十二岁时,嗯,公元是1135年,3月15日,他和几位好友在家乡附近寻找安息之所,相中了这里。一个多月后,也就是4月24日,他就辞世了。怪不怪,这老先生连自己的阳寿几何都有好象有先知似地。你们看这墓地山脉的走势,象不象个‘爪’字?左右两条山脉象一个人的双臂抱拢,蜿蜒环护,而中间一条山垅顺势直下,终端浑圆翘起,形似龟头,他的墓就构筑在这龟头之上。山下一条小溪曲折如带,绕山脚往西注入金溪。这在古代相地术中称为:‘荷叶盖金龟’形,是上佳的地形。莲本高洁,龟形之地又与他的号暗合,看来杨时于此道的造成诣亦高深莫测。但我觉得这里面还有更深一层的寓意。你想想,杨时选墓地为什么不选在其先祖墓地附近呢?那儿不是没有好风水呀!……我琢磨了好久,终于有所醒悟。你再看,”老饶转过身手指向北,“从这里向北望,可以望见将乐县城,望得见生他、养他的龙池故乡,把眼光再延伸遥望,透过城北石门岭的山缺,朝北可以望得更远。杨时对自己身后之事的安排,寄情极深,寓意极深呀!这是他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篇无字的不朽之作!我斗胆将之诠译为文字,对诸位了解这位伟人、客家先贤的深厚情怀也许有些小助。题目拟为:《北望》。”老饶极富感情地、昂扬顿挫地呤诵起来:“北望兮镛北龙池吾之故乡,祖地在兮亲族聚长,可相望兮永寄思量!北望兮目遥眺豫之颖昌,二程吾师,教诲难忘。穷毕生研理学兮遍东南以传扬,志未已兮力已瘁,望弟子兮绪其光。北望兮帝都吾皇,国之安危兮老臣忧心难放,愿吾皇发奋兮一统金瓯,国运恒昌……”老饶吟哦声在这青山绿水间荡漾,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猛然间,我明白了杨时墓座南朝北深刻的含义和这位客家先贤深厚的情怀:那是一种对亲人、对家乡、对恩师、对国家坚贞不渝的执爱、生死难忘的牵挂!喔,客家人的情怀!……深切的思念和由衷崇敬不由地在我胸中充盈、升腾。

回去的路上,我默默无语,思潮翻滚,有所感悟的情愫使我一次又一次回头,向龟山陵园遥望,遥望……

 

(作者简介:福建省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董杨学术文化研究会理事、三明市客家文化研究员、将乐县客联会首届常务理事、将乐县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将乐杨时研究会理事、将乐县地方志编委会副编审)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