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有关专家评估、认定:福建省今为三明市所属的将乐县、宁化县、泰宁县、清流县、明溪县、建宁县6个县以及今为龙岩市属县的长汀县、上杭县、连城县、武平县、永定县5个县全省共11个县为纯客家县。从历史和客家文化等方面考察,在这11个纯客家县中,将乐县的历史最为悠久,客家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是八闽大地上最古老的纯客家县份,说是福建省的客家首县,应该是名符其实、当之无愧的。但是,长期以来,将乐县这个地处闽西北的山区的客家首县,并不为多数人所熟悉。本文试就这些方面作些论证,拂去历史的尘封,拭去沉珠上的积泥,还其本来之面目,恢复其原有的光辉,昭告于天下,为天下人、特别是客家人所知晓。
作者简介:福建省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董杨学术文化研究会理事、三明市客家文化研究员、将乐县客联会首届常务理事、将乐县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将乐杨时研究会理事、将乐县地方志编委会副编审
(一)
“闽”最早出现在周朝,西周时福建称闽越,《周礼·夏官》称七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州),福建为闽中郡辖区的一部分,从此福建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汉高祖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立为冶县(后复名东冶),东汉改为东侯官。汉建安八年(203年),析东侯官置建安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东吴为经营闽中而设置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东平、昭武、吴兴7个县。这7个闽中古老的县份中,仅有将乐县一个县后来认定为纯客家县。
三明市所属有6个纯客家县,其中的5个是从古将乐县分析出去的。据明弘治十八年所修《将乐县志》与清乾隆三十年所修《将乐县志》记载:将乐县“吴孙休永安三年,析建安之校乡置将乐县。……晋隆安三年(399年),析将乐之西乡为绥安县(东晋义熙元年改绥城县)。……嗣圣五年(688年),复以邵武及故绥城县地置将乐。”将乐县自三国吴永安三年立县至西晋隆安三年近140年间,将乐县的辖地几乎是整个金溪流域,即今天的将乐县、顺昌县、清流县、明溪县、泰宁县、建宁县、宁化县等县的全境或部分。此后,将乐县与绥城县多次分合省并。唐嗣圣五年,将乐县又从邵武县析出,而绥城县却再也没有恢复,将乐重新领辖绥城县地,县境又恢复到建县之初的规模。如果把唐开元十三年前的将乐县称之为古将乐,那么古将乐的境域最大时约北至江西省的石城、广昌,西接新罗(282年立县),东临邵武,南毗南平,面积大约有13409平方公里之大。至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黄连县(宁化县)设立,将乐县境开始因新的县不断设立而逐渐缩小。闽龙启六年(933年),析将乐县之永顺场置顺昌县;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升将乐县之归化场置泰宁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升将乐县之永安场置建宁县;明成化六年(1470年),划将乐县之中和、兴善二都属新设立的归化县(今明溪县)……至此,将乐县境域才相对稳定下来。
龙岩市所属有5个纯客家县,都与一个叫新罗的古县有关。由于户籍、人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在闽西设置新罗县(县治故址在今上杭县东北50里)。但是这个古新罗县于南唐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被废罢,仅存在186年。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建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广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奏置州。次年在古新罗县地设立汀州,领县三:长汀、龙岩、宁化;上杭县、武平县两县亦为古新罗县地,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置县;连城县原属长汀县,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莲城县。元至正六年(1346年)改为连城县;永定县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析上杭5里19图置县,这5个县建县时间都比将乐县为迟。
现将福建省11个纯客家县建县时间的先后次序排列如下:
县名 建 县 时 间
将乐县: 三国吴永安三年 公元260年
宁化县: 唐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
长汀县: 唐开元二十四年 公元736年
泰宁县: 南唐中兴元年 公元958年
建宁县: 北宋建隆元年 公元960年
上杭县: 北宋淳化五年 公元994年
武平县: 北宋淳化五年 公元994年
清流县: 北宋元符元年 公元1098年
连城县: 南宋绍兴三年 公元1133年
明溪县: 明成化六年 公元1470年
永定县: 明成化十四年 公元1478年
在西晋“永嘉之乱”和唐末黄巢起义以及宋末元初的战乱中,闽西北这一大片土地没有罹受战乱,是一个相对安定的地区,为从中原来的客家先民提供了较为理想的避难所,成为赣、闽、粤客家著名的聚居地。这片大地上曾有过三个后来一定会成为纯客家的古县:将乐县、绥城县、新罗县,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古新罗县消失了,古绥城县也消失了,唯独将乐这个古县留存了下来,客家风貌至今仍在这里闪耀着古老与崭新交相辉映的奇特的光辉。
(二)
在古将乐这片土地的西北面,有东西走向、绵延高峻的武夷山脉横亘。这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不仅有效地阻滞了北方南下的寒流,还阻隔了中原战乱的烽火。这一带山多,山地面积占85%以上,但大部分是丘陵和中、低山,相对高度不大,山体大多顶部浑团中圆,山势起伏舒缓,山间沟壑纵横。整个地势向东南倾斜,北上的暧湿气流在这里受到阻滞、抬升,常形成锋面雨和地形雨。所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其特点。据新编地方志的统计资料:这一带的年平均气温为11℃--19℃,年平均降水量在1700毫米——2000毫米左右。在这里发源而形成的闽江水系、汀江(韩江)水系、赣江水系,支流众多,水量较大,木排、木船顺流可达东南沿海。
这里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山间盆地、溪谷、低山、低丘发展农业的生产条件较好;山上林木繁茂,山间特产众多,著名的建材、用材树种——建杉蓄积量极大,毛竹分布较广,立竹数量相当可观;有可能被客家先民所利用的矿产资源较丰富,有铁、铜、金、银、锡、石灰石、钾长石、云母、高岭土、煤等。这里的耕地面积有142。17万亩,林木蓄积量6317万立方米,毛竹13290万根。
以上的数据是现在的统计数据,但我们从这些数据可以粗略估算出历史上这一带的有关概况。
这些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迁徙到这里的客家先民只要肯付出辛劳,建房有良木可伐,耕作有地可开,吃住有落,冻馁无虑,无疑对他们在这里定居有极大的吸引力。
(三)
古将乐的客家人人口情况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我们可以从下面一些史实做出大致的判断——
清李世熊所编修的《宁化县志》载:隋大业(606——617年)之季,群雄并起。……其时土寇蜂举。黄连人巫罗俊者,年少负殊勇,就峒筑堡卫众,寇不敢犯,远近争附之。罗俊因开山伐木,泛筏于吴,居奇获赢,因以观占其变,益鸠众辟土。……贞观三年(629年),罗俊自诣行在上状,言黄连土旷齿繁,宜可授田定税。朝廷嘉之,因授罗俊一职,令归剪荒以自效。
清乾隆三十一年编修的《将乐县志》载:唐咸亨年间(670——674年),有一个叫廖前的,在建州任职,他经常到将乐巡视,为将乐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朝廷特敕“总督平章加封二千石,永牧兹土。”廖前在将乐修整街道、兴办学校,并积极鼓励发展农业。他到乡间巡视,见到可耕之处,就安置农户,发放稻种,鼓励垦殖。将乐县北有一个叫龙池的地方,地势平坦,灌溉方便,但树木野草荒蔽,野兽横行。他发动百姓伐木垦荒造田。经过几年,在这里开垦出一大片良田,修建了道路,成为将乐近郊的丰腴之地。
将乐县宋祥兴二年(1279年)有17931户,其中:主户6730户、客户11201户;人口40347人,其中:主户18953人、客户21394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7323户,27438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8014户,24694人;
宁化县唐开元间有5000余人。其余建宁、清流、明溪、泰宁等县则无数据。
从族谱的始迁祖迁入地和时间上看,我们亦可知其梗概——
将乐县在2006年曾对全县的姓氏作一个大规模的调查。全县有姓氏313个,其中人口2000人以上的有19个。张姓一从河北于唐代迁入,一从山东于元代迁入;萧姓五代从王审之从河南迁入;杨姓于后唐从江西迁入;陈姓由江西从宋代迁入;黄姓五代从王审之入闽居邵武后分迁将乐;余姓宋代从江西迁入;廖姓五代从河南随王审之入闽再从建州转居将乐;林姓有一支明代从长汀迁居将乐;王姓元代从江西迁将乐;邱姓元代从河南迁入;伍姓宋代由江西迁入;熊姓宋代由河南迁入;邓姓唐代由河南迁入;徐姓五代从王审之入闽转迁将乐;刘姓五代从王审之由河南迁入;翁姓元代由江西迁入;……
唐代及以前迁入宁化、建宁、清流、明溪的有李姓由长安移汴梁迁宁化石壁;巫姓隋代由山西迁南剑转宁化;罗姓唐代迁宁化石壁;刘姓唐代迁宁化石壁;杨姓唐代为避黄巢之乱迁宁化石壁;官姓唐代迁居宁化;江姓唐代由江西迁清流;王姓唐代由河南迁入;伍姓唐代迁宁化转清流;张姓唐代贞观年间由江西迁南平转清流;萧姓唐代武德年间由江西迁长汀转清流;据明溪县1990年的姓氏调查,全县有258个姓唐代迁入的有8个、宋代迁入的有13个、明代迁入的有10个,从中原黄淮流域及赣、浙入闽后再从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上杭、将乐、沙县、邵武、泰宁迁入的有李、黄、陈、杨、邓、夏、林、曾、张、叶、赖、廖、萧、谌、梁、胡、冯、彭、危、范等;新编《建宁县志•部分姓氏源流调查表》载:唐代有黄、陈、何、谢、邓诸姓从中原迁建宁;唐末有柯、陈、张、俞、廖、邱、傅、上官诸姓从江西等地辗转迁至建宁。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隋代巫罗俊在黄连经营,巫罗俊向朝廷说:黄连土旷齿繁,宜可授田定税……说明黄连当时人口增长(彼时黄连曾属将乐管辖0。唐代廖前在将乐垦荒造田,发展农业,说明当时将乐人口也在增加。这些增加的人口从何而来?是自然变动,还是机械变动?古将乐子县的上列姓氏迁入,说明大部分先是人口的机械变动(迁入),接着是因人口的陆续迁入和由这些迁入的人口自然增殖共同所造成的。
客家先民陆续迁入古将乐,带来的是当地社会日益繁荣,这也是古将乐自唐开元二十二年以后不断分拆,子县相续设立的基本原因。
(四)
将乐方言属于客家语系。
将乐方言基本保存了中原古汉语的特征:①将乐方言有7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这与中原古汉语的声调很相近;②将乐方言保留了中原古汉语的入声韵尾;③将乐方言保留了中原古汉语中浊塞音、浊塞擦音声母清化、多数变为清声母送气音的特点;④将乐方言中较多地保留了中原古汉语中“雅语”词汇。如:我称“厓”(俺的转音)、你称“俚”(汝的转音)、他称“渠”(伊的转音)、小孩称“囝”、锅称“鼎”、杯子称“瓯”、筷子称“箸只”、说话称“话事”、学校称“学堂”、房子称“厝”、棚称“寮”、柴称“樵”、蛋称“卵”、稀饭称“糜”、馒头称“馍馍”、衣服称“衣裳”、绳子称“索子”、水渠称“圳”、水坝称“陂”、滑称“溜”、陡称“崎”、客气称“拘礼”、吃称“食”、走称“行”、跑称“走”、怕称“惊”、睡称“眠”、水稻称“禾”、玉米称“包粟”、翅膀称“翮”、脖子称“颈”、肚子称“腹”、眼睛称“目”、阉割称“剐”等等; ⑤将乐方言在运用单音词重迭前置作性状程度形容的特点突出。如:雪雪白(非常白)、康康红(很红)、孔孔黄(很黄)、喷喷香(很香)、苗苗薄(非常薄)、滴滴小(很小)、飘飘轻(很轻)、索索燥(很干燥)、落落松(很松)、龟龟表(深绿色)糜糜烂(糜烂)、延延平(很平坦)、壁壁崎(陡峭)滚滚烧(很烫)、精精光(光溜溜)、溜溜滑(滑溜溜)、蓬蓬塞(荆莽阻塞)、霍霍曼(天气很热)、膨膨满(很满)、来来长(很长)、洞洞暗(黑洞洞)、满满大(很大)等等。
将乐方言与当代中原方言还有相近和相似的地方。如陕西商洛地区方言我也称“厓”、你也称“汝”、没有也称“冇”;陕西一些地方房子也称“厝”;河南西部方言没有也称“冇”;山西临汾等地妹妹也“老妹”等。
将乐方言与省内其他客家地区的方言有差异,但不是很大,基本可以相通,尤其是与长汀的客家话最为接近。
(五)
将乐客家人很重视教育。
宋以前虽未有关记载,但我们从志书的人物传记、进士名录等处还是可以窥见端倪——
廖棠,将乐县人,东晋知名隐士。隐居云盖山,以教书为业。内史王羲之得知他的才学,十分钦慕,特遣使聘他出山。廖棠坚持不就,仍以教书为荣。
廖标,字林秀,将乐县人。唐武德九年(628年)登丙戍榜进士第一名(当时未设状元),官至直阁副相。
廖广,将乐县人。唐天宝六年(748年),登戍子榜进士,官至常州刺史、廉访史。
汤鸴,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武状元,授琼州路南安军。
廖棠隐居僻壤山野,以教书为业,声名远播;廖标就是后来所说的“状元”。从这些事例可以推断:晋代至唐代,将乐的教育是以民间教育为主,而且水平不低。一地没有坚实的教育基础,是难以出“状元”的。
宋庆历三年(1043年),将乐县城建学宫,官办教育始兴。皇祐元年(1049年),廖子孟登冯京榜进士第二名,亚魁天下。南宋绍兴年间的武状元汤鸴,武功盖世。著名理学家杨时倡道东南,开闽学之绪,县内教育十分兴盛。咸淳三年(1267年),在杨时故居附近建“龟山书院”,杨时“程门立雪”、“载道南归”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读书进取蔚然成风。学子们勤奋学习,“龟山弦诵”竟成将乐一景。将乐因而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县内教育的兴盛,至使毛边纸、龙池砚的生产制作兴旺发达,还影响了建阳麻沙刻书业的繁荣昌盛。
明以后,县内社学在各乡普遍设立,私塾更是遍及乡村。由唐至清,将乐藉学子登进士65人。
(六)
将乐客家习俗与周边客家县分没有大的差异,但有些节令和饮食习俗较为特殊。
农历三月初三的“光斋节”,学生家中备酒菜请老师;五月初五“端午节”,学生要给老师送节(钱或棕子),老师回赠纸扇;各家在家门口悬挂艾、菖蒲、葛藤,以避邪消灾。其中悬挂葛藤的习俗与客家人有关黄巢的传说有关;六月初六“天贶节”,俗称“狗生日”,给狗洗澡,家家户户晒衣服、被褥、书籍。
将乐客家人饮食中的擂茶、白水酒、蓝姑丸子等极具客家特色。擂茶是以芝麻、茶叶为主料,掺入各种中草药,在特制的擂钵中用擂茶棍旋擂至烂,再用沸水冲泡而成,是将乐客家人最为普遍的饮料;白水酒是以糯米为原料用白粬酿制,味极甘醇;蓝姑丸子是以糯米粉鼠曲草粉揉辗成皮,包咸、甘甜二种馅做成的食品,别有风味。
(七)
将乐客家人的崇拜信仰呈多样性。奉祀的有自然神、宗教神、人物神、家族神等。大部分信徒是见神就拜,神仙道释同炉香。将乐客家人对为当地人民作出过贡献,或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特别崇敬,这些人物去世后往往被尊为神。如廖前,在任期间政绩显著,为开发将乐作过特殊贡献,后人建大施禅寺供祀;穆肃,隋末汀州刺史,任满回京,途经将乐,闻知隋灭,耻事二主,投水而死。县人感其忠义,建显惠庙祭祀;刘琼,闽王审之旧将。南唐攻建州,他奉命救援。至将乐,得知建州已陷,王延政降,部下欲拥其为王,他以自刎相拒。县人感其忠义,建将军庙祭祀;陈摅,将乐知县,在任期间造福于民,后人建旆福庙祭祀;杨时逝世后,后人在龟山书院春秋祭祀等等。
将乐县这个纯客家县份以其在福建省内最古老建县历史,特殊的地理条件,在客家民系的形成中所形成的特殊地位,客家学泰斗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客家学者余柯先生在《客家的由来及对历史之贡献》、客家学者巫秋玉、黄静在《客家史话》中都对其作过认定与记述。虽然笔者在这篇短文中仅对其作了简约的介绍,但是将乐这个作为福建省客家首县的客家圣地,无疑是客家民系的星空中一颗璀灿的明星,她必定在客家学研究不断深入之中被世人所再认识,愈发散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作者简介:福建省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董杨学术文化研究会理事、三明市客家文化研究员、将乐县客联会首届常务理事、将乐县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将乐杨时研究会理事、将乐县地方志编委会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