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杨氏墓志铭》:“陈涛子通将葬其母夫人,不远千里以书属予铭。子通,予之外兄弟也。吾母与其父皆居士选之子。居士,予昔为之传者,盖隐德君子也。其夫妇俱蚤世,吾母与其兄少孤,友爱异甚。其为人严恭俨恪,不忘嬉笑,静慎有父风。夫人尊事之,每顺适其意,无少忤者。比其亡,而予尚幼,夫人抚存之,视犹子也。今欲誌其墓,舍予谁共宜?乃叙而铭之。……(《杨时集》卷之十一“墓志二”,P711页)。
杨时3岁时,生母陈氏(蛟湖陈选之女)年轻病逝。杨时父亲杨殖把小杨时送到蛟湖村妻兄陈京家中生活一段时间。陈京夫妇视杨时为亲生儿子,加以悉心照料。直到杨时六岁那年,杨殖娶廖氏为继室,才带小杨时回家。杨时7岁到将乐县城西街杨希旦办的“西斋”上学,9岁到含云寺经斋读书。
从杨时写的《杨氏墓志铭》可知,蛟湖村是杨时的抚幼之地。蛟湖村位于将乐县城南面20里的金溪河畔,县城往南口、白莲等乡镇和古汀州地域古道的必经之地,也是闽江上游水路要道之一。唐代,蛟湖就设有渡船码头。有蛟湖八景:龙蟠白石、蛟卧清潭、浮洲烟雨、古渡沧波、太平夜月、新屹秋云、黄山雪霁、谢陇晴晖。
南口乡蛟湖村是杨时第三子后裔的聚居地,明清时期建的“杨氏宗祠”,至今保护完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蛟湖杨氏宗祠曾是红六师机关驻地,现为省级涉台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南口乡蛟湖村正在进行“蛟湖农耕文化园”项目建设。
(胜龙)
福州杨时后人希望在三坊七巷重建“道南祠”
在福州三坊七巷,曾有个专门纪念杨时的祠堂——“道南祠”。这个祠堂里边供奉着理学大师杨时、朱熹等塑像,如今只剩下遗址。杨时的后人希望在此重建“道南祠”。
“道南祠”遗址位于福州三坊七巷光禄坊26号,据《三坊七巷志》记载,此地在宋宝祐六年(1258年)建道南书院,后改为专门祭祀杨时的“道南祠”。“道南祠”在古代很受官民重视,仅明代就多次被重修。清康乾间均有修葺,光绪初年“道南祠”被重修后,有人在祠内开馆授徒,后设南城学校。此间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在此开馆授徒,培养出不少近代中国社会中坚人物,得意门生有萨冰镇,黄乃裳等。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南城小学。民国初,更名为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国民学校。1949年以后,“道南祠”改为鼓楼第三中心小学。直到2007年,在“三坊七巷”保护改造工程中,小学被拆。2008年8月31日,原鼓楼第三中心小学与道山小学合并组建成林则徐小学(毗邻林则徐纪念馆)。“道南祠”内古建筑多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现仅存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碑刻两方,随迁至林则徐小学内。在榕杨时后人希望在三坊七巷重建“道南祠”,现已成立福州“道南祠”课题组。(参见2015年3月5日《东南快报》A6版)
2015年3月13日至14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杨氏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州“道南祠”课题组负责人杨启龙、杨松青两人,为重建“三坊七巷”“道南祠”事专程到杨时故里将乐,实地考察杨时纪念馆、含云寺、龟山陵园、南口乡蛟湖村“杨氏祠堂”等。福建省将乐杨时研究会派人陪同考察,并赠送《杨时集》、《客家名人杨时研究文集》、《纪念杨时诞辰9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龟山诗联》、《杨时与将乐》《杨时故里考证》等书籍和《杨时及杨氏家规家训》、《将乐龟山书院》、《闽学之源》简报等资料。
闽侯县青口镇“龟山阁” 福州纪念杨时的古迹除了“道南祠”,在闽侯县青口镇还有一处“龟山阁”(杨时字中立,号龟山)。《福州市志》有详细记载,“龟山阁”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坐落在旧隶属闽县的七濑境还珠里瓠(沪)屿乡。阁周边因多居杨氏乡民,初名“杨厝阁”,明弘治年间重修后改名“杨家江带阁”,明弘治、天启、崇祯年间多次修建。阁中主祀杨氏宋代理学家、闽学鼻祖杨时,从此更名为“龟山阁”。
建于水池中,基础用方形条石垒叠成“井”字形墩式基,上铺方形磉盘石,鼓形石柱珠。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青灰瓦作,鹊尾正脊。特别是阁四转角处,角椽板以角梁为中心像四把合扇展开,结构奇巧。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海内外集资,按原貌落架重修。
福建著名文史学家卢美松清楚记得当年重修“龟山阁”的情景。他认为作为福州市区唯一的纪念杨时的祠堂,重修“道南祠”是有一定意义的。
(《东南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