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贤名人

湖贤名人

       《萧山湘湖志·自叙》云:“昔人云, 湘湖犹处女, 秘不炫人。”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有功于湘湖的人, 甚至有的倾注着毕生精力,有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历代志书把这些人称为“湖贤”。从北宋到民国, 历数张夏、杨时、方文林、陆游、魏骥、何舜宾、毛奇龄、汪辉祖、於士达、周易藻等最为知名。

民国周易藻《萧山湘湖志·自叙》云:湘湖“首述龟山建始, 递及赵顾、郭于之,擘书魏、何、富、张之经营”。 明朝吏部尚书魏骥有《咏湘湖》诗:“百里周围沙渺茫, 龟山遗爱谁忘。水能蓄潦溶千涧, 旱足分流达九乡。荇带荷盘从取市, 莼茎芡实任求尝。邑侯乡父休轻视, 圩岸时须督有方。”“龟山”是谁?“遗爱”又是什么?魏老先生一句“龟山遗爱许谁忘”, 集中地概括了萧山百姓对北宋萧山县令杨时的怀念。龟山指的就是杨时, 龟山是杨时的号。“龟山遗爱”当然指的是湘湖。但湘湖不仅是杨时所爱, 还是各朝有识之士、以及得益于湘湖之入、萧山百姓的所爱。

湘湖形成最早受益于张夏筑西江塘。在北宋景祜年间(1034—1038年), 张夏发起改钱塘江海塘的泥塘为石塘, 使江南、江北海塘从此有了较坚固的防守, 经常受到海潮侵袭的江北、江南大片低洼湿地, 开始有了较为稳定的范围。周易藻《萧山湘湖志?自叙》曰:“萧山泽国也, 枕江带海, 水患是亟,或潴或拽,调节期间者,厥惟湘湖九乡昀昀……。”水患还常常影响到山阴、会稽, 使至萧绍平原颗粒无收。在这样的情形下, 当地百姓产生了筑坝为湖的想法, 于是在下属官员及老百姓的一致拥护下, 经县令杨时批准,县尉方从礼组织实施, 在小砾山、杨岐山至亭子头达糠金山, 达糠金山过小湖庙、岭头田至石岩,县城西石家湫至菊花山,各筑一条塘堤,废田地 37002亩,宽 1—6里不等, 周围 82.5里,西南宽东北窄,形似葫芦的“湘湖”。

当时的“湘湖”, 主要功能是避水灾和解决灌溉问题, 并没有开发旅游的概念, 蓄水以后, 风景便自然形成了, 再加上南宋定都临安(杭州), 萧山成了南面离京城最近的县城。于是, 文人才子纷至沓来, 萧山湘湖边的西陵、渔浦成了文人去越中的必经之码头, 湘湖风景也从此渐渐有了名气。今能看到的诗词, 以南宋和明清时期的作品居多, 这在当时甚至提到了与西湖相提并论的位置。有诗为证:“若把西湖比西子, 也将湘水凝湘灵”(清黄元寿);“若把湘湖比西子, 不知谁是浣沙人”(清王勉);“蟹舍渔庄入画图,何人不说赛西湖”(清何尚贤)。 湘湖名胜的形成, 是近千年来许多有识之士、文人雅士共同烘托的结果, 她凝聚着萧山百姓不停地创造和完善历程。周易藻《萧山湘湖志·自叙》云:“昔人云, 湘湖犹处女, 秘不炫人。”但世人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有功于湘湖的人, 有的倾注着毕生精力, 有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历代志书把这些人称为“湖贤”。有功于湘湖的人,从北宋到民国, 莫过于张夏、杨时、方文林、陆游、魏骥、何舜宾、毛奇龄、汪辉祖、於士达、周易藻等最为知名。

杨时决策筑湘湖

        杨时(1053—1135 年), 字行可, 后改字中立, 号龟山, 宋代将乐县(福建)人,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登徐铎榜进士。

杨时任萧山县令时已年近60岁。当时县城周围的崇化、新义、由化、夏孝等乡农田易涝易旱, 连年遭灾。熙宁年间和大观年间, 县民曾二次上请在低田处筑堤蓄水为湖, 以浇灌周围农田, 均末实现。杨时到任后, 察看地形、水势,会集各方意见,“裁决如流”, 为长久计, 决定筑湖。“筑两塘于南北, 一在羊骑山(今杨岐山)、历山(今砾山)之南;一在菊花山、西山之足, 两相拦筑,而其潴已成”①。 废废弃低田三万余亩, 以山为界,筑土为塘,周长 80余里, 蓄水成湖, 以灌溉周围九乡农田 14.68万余亩。“水能蓄潦容千涧, 旱足分流达九乡。”县民深得其利, 称颂其绩。此后, 历任荆州教授、秘书郎、著作郎、右谏议大夫、迩英殿说书兼国子监祭酒等职。杨时在萧山, 为官一任, 造富一方, 首开湘湖, 办成了当时越中水利史上首屈一指的大事。

184nsep12kii

萧山县令杨时

可杨时还有一件对萧山做出杰出贡献的大事, 知道的人却不多, 那就是开启了萧山学风之兴盛。杨时在萧山, 办书院, 收教弟子, 学生达千余人,“启迪民智, 大兴学风”, 对后世影响很大。据史料记载, 自北宋后, 萧山学风聚兴, 名士辈出, 宋元明清多有进士、举人及第, 光进士宋朝为 67名, 元朝4名,明朝 76名, 清朝达到 180多名。

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诗文,人称“神童”。29 岁那年前往河南颖昌, 拜程颢为师, 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被称为“程门高弟”。 他曾师事理学家程颢、程颐, 是宋代知名的理学家,“程门立雪”成语就出自于他。他在40岁时与同学初拜师时,却正好遇上程老夫子午睡, 杨时与同学便在门口雪地恭候, 待程老夫子一觉睡醒, 杨时与同学已全身如雪人一般, 程老先生感其心诚, 均收为徒, 成为程老夫子门下之学生。“程门立雪”这种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的故事真切感人, 成为后人拜师求学的经典事例, 也因此名震四海, 四方之士不远千里前往求学。杨时一生精研理学, 特别是他“倡道东南”,被后人尊为“阑学鼻祖”。 他的著述颇多, 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 其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 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 在韩国、日本的影响很大。

杨时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理学家, 还是位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 在虔州(江西)任司法时(1098年), 秉公办案, 刚正不阿;在浏阳任知县时(1093 年), 积极上书朝廷, 反映实情, 赈济灾民;在余杭任知县时(1106年), 顶住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为其母筑坟的害民之举;杨时在朝廷任职时, 不畏权势, 据理直言, 所言多卓有见识, 所行不乏爱国之举。

184nshya0l7p

杨时传道

杨时既开发湘湖, 又启迪学风, 杨时两大功绩, 利国于民,功德无量。明朝朱元益有诗赞杨时:“文章能阐世, 政事亦过人。见雪思芳躅, 看山仰至仁。芹香侵庙食, 花影落朝绅。回首湘湖上,融融总是春。”(《谒龟山祠》)尤其是湘湖的筑成, 连杨时自己都觉得非常兴奋, 非常欣慰。他夜行湘湖, 舟行湖中, 晃如进人星汉, 浮云舟边过, 夜鸟林中散, 于是夜宿湖中, 与雁鸟为伴, 进入一种怡然自乐的境界。不仅如此, 杨时还登上城西望湖楼, 赊望湘湖景色, 写出了《望湖楼》诗:“斜日侵帘上玉钓, 檐花飞动锦纹浮。湖光马出千峰秀, 天影融成十里秋。翠鹬翻风窥浅水, 片云随意人沧州。留连更待东窗月, 注目晴空独依楼。”(见《龟山集》)白天看得不够, 还想看晚上有一轮明月的湘湖, 其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184nsk3spnn2

杨时之师程颢

周易藻《萧山湘湖志》中蔡惟慧《湘湖记》云:“萧邑海滨其湘湖皆田也, 中惟一线通河仅容舟楫, 余依山布野为古阡陌。自宋龟山杨公令萧虑无以引灌, 度其地独高可蓄可没, 适富人孙犯辟出其田数千亩赎罪, 由是凿成大湖, 今之泱漭浩荡者是也。”西吴悔堂老人在《越中杂识》中云:“杨时, 字中立, 将乐人, 熙宁中进士。政和初, 为萧山令, 经理庶务, 裁决如流, 以民屡旱, 开筑湘湖,灌溉九乡, 民赖其利。晚居谏垣, 仅九十日, 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卒谥文靖。”《萧山县志》云:“北宋政和二年, 县令杨时主持在杨岐山与砾山之间、西山与菊花山之间分别筑堤坝成湖, 周80 余里,可灌附近 9 乡之田。”

因杨时有功于湘湖, 故后人建德惠祠和道南书院, 以纪念杨时, 传承杨时之学说。《越中杂识》云:“德惠祠, 在西门外净土寺山麓。宋县令杨时开湘湖, 民感其惠, 立祠祀之。明邑人尚书魏骥, 亦有功于湖, 有司请于朝以配享。后又拊祀邑人御史何舜宾、孝子何竞于左楹, 春秋致祭。”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 乡人有感于杨时开筑湘湖, 建德惠祠于净土山麓, 以示纪念。因惠及于民, 民不忘其德, 固取名德惠祠。祠有一定规模, 有正殿、仪门、外门;仪门内还有池, 殿左侧又有“道南书院”, 四周以青砖围墙, 西向面湖, 依山而筑。德惠祠主祀杨时,“道南书院”以程门学子杨时传播理学于南方, 取名于程颐褒奖杨时“吾道南矣”之句。

到了 800 年后的清代, 湘湖子孙已延续40多代, 一方面享受着湘湖之便利, 另一方面却已不知道杨时筑湘湖的事了。且看清朝汪继培的诗:“遗爱龟山几百年, 分乡灌水法犹传。如何湖上寻春女, 不拜杨公拜水仙。”(《湘湖竹枝词》选一)踏春女子已全然不知先人之业绩了,“不拜杨公拜水仙”, 难怪要引起了汪先生的感慨了。明朝吏部尚书魏骥有《谒龟山杨文靖公祠》诗:“寒云古木草离离, 典故前朝有孰知。义辨三经防道否, 惠效一邑救民饥。苔生石鼎香谁藐, 蠹食松堂坏不支。安得陈词达天命, 孔庭陪祠复何凝。”

到了明景泰二年(1458 年)夏, 萧山大旱, 所有官员和百姓都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湘湖的实利, 于是对杨时祭祀更加兴盛。魏骥老先生又写了一首《戊寅夏久旱得宋龟山杨公所创湘湖以济》的诗, 以歌颂杨时的丰功伟绩。“不假天瓢拯旱灾, 滔滔竞日白湖来。旄旎随处欢声洽, 禾黍从今生意回。力挽凶荒为稔岁, 功资社稷岂凡材。九乡总被龟山泽, 有庙堪嗟翳草来。”这魏老以杨时为榜样, 不畏豪强, 治理湘湖,自选墓地乐邱于湘湖石岩山麓,以日夜看守着湘湖。果然, 后人感于其功绩,“请于朝以配享”, 也把他纳入德惠祠的祭祀之列。

明朝成化年建德惠祠后的200余年时间内, 德惠祠祭祀之香火是很旺盛的。因为除了杨时, 先后又有魏骥、何舜宾、何竞等人祠配享。德惠祠因此成了后人祭祀湘湖先贤的最为重要的场所, 以至于形成到湘湖游玩, 须先祀德惠祠的习俗。明朝哲学家,时任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的湛若水②,有《德惠祠》诗云:“始闻湘湖胜, 三夜梦见之。先拈龟山香, 乃敢涉湖堤。傍湖山气合, 山与云天齐。渐进迷远近, 愈深愈忘归。”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萧山知县萧敬德,亦有《德惠祠》诗:“山水盘迥德惠祠, 碧萝苍藓两穷碑。先贤为政风流在, 太宰悯农恩泽长。万顷湘湖民稼穑, 千年闾井士蓍龟。桂花香满梧桐净, 俎豆衣冠对越时。

昔日杨时“为人不求闻达, 倡导以德化民”的仁爱之政, 一直延续了近千年。政府以百姓为先, 以发展为先, 实乃学杨时等先贤, 实施开发湘湖旅游之策略, 还萧山以风光秀丽、人文荟萃的湘湖, 提升了萧山的文化品位, 创造了人间天堂的美好形象。今日的湘湖,用清代王延枢《湘湖云影》诗来形容, 亦不失其风采:“昔贤潴此已成湖, 片片流云入画图。晓共烟光浮绿水, 暮连山色映青蒲。闲拖鹤羽来还去, 略带风花有即无。莫道后人行乐地, 龟山遗迹至今呼。”

杨时离萧山后, 又历任秘书郎、著作郎、右谏议大夫、国子监祭酒等职,南宋高宗时任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晚年, 告老还乡, 在家乡龟山讲学。南宋绍兴五年(1135 年)杨时辞世, 终年 83 岁, 葬于福建将乐水南乌石山麓, 宋高宗赐“左大中大夫”, 又赠“太师、大中大夫”等封号, 谥“文靖”, 并在将乐龟山麓建有“道南祠”, 宋高宗赵构为“龟山书院”题名, 清圣祖玄烨题匾:“程氏正宗”。 至今,每年拜谒杨时陵墓的游人仍络绎不绝。有《札记解义》《列子解》《史论》《周易解义》《三经义辨》《解字说》《二程粹言》《龟山集》等著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