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南矣”与杨时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北宋将乐人。神宗熙宁九年(1076)24岁中状元徐铎榜进士,二十五岁授汀州司户参军,调官不赴,在家潜心经史。二十八岁时闻程明道(颢)和程伊川(颐)兄弟讲孔孟绝学于河洛,在建阳游酢(定夫)的引荐下一同往颖川以师礼拜二程为师,成为二程一千多学生中的高徒(杨时、游酢,谢良佐、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大弟子”),二程对杨时十分赏识,程颢老师常对人夸奖说:“唯杨君最会得容易”。杨时辞归时,程颢老师送之出门,并对大家说:“吾道南矣”。意思是说我的学问和我的理学道义将由杨时带到南方去了。杨时获悉程颢逝世,“设位哭于寝门,而以书讣告同学”。程颢去世后杨时又师事于程颐。当程颐受到打击“以罪流放涪陵,其垂言立训,为世大禁,学者胶口无敢复道”,当时许多原来尊崇理学的人为避祸而改崇佛学,唯独杨时始终如一地传播理学。清福建巡抚张伯行说“独推先生之学最纯,先生之道最笃”。杨时南归后的却没有辜负程颢的预见和期望,大力研究和传播理学,大力推崇四书,并创造性地阐发“理一分殊”“性与天道”这一哲学体系。二程去世时未留下完整的著作,一些散失的残稿也已“错乱重复,几不可读”。而杨时以“先生之门余无人,某当任其责也”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整理、校正、润色,最终完成了“二程粹言”“伊川易传”,使二程的学说得以流传后世,杨时的著作《杨文靖公文集》和《二程粹言》《伊川易传》为以后朱熹的“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经典著作提供了大量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杨时用了近五十年的时间倾毕生精力教学育人,“先生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南平县志儒林传第24)杨时并于公元1111年在无锡创建东林书院,在此讲学前后十八载,弟子千余人,桃李满天下,人称“南渡洛学大宗”。在福建一传罗从彦,二传李侗,三传朱熹,朱熹集儒学之大成,创建了博大精深的考亭学派,使福建成为与孔孟之乡相美的“海滨邹鲁”。程朱理学成为宋元明清数百年的政治主题,并对日本、高丽及东南亚各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理学的伦理道德对国家的安定,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生产经济的发展是起着重要作用的。理学的南传,由洛学过渡到闽学杨时无疑是最关键人物,东林书院被誉为“洛闽中枢”。宋史杨时传中说:“朱熹、张拭之学,得程氏之正宗,其原委脉络皆出于(杨)时”,明代著名学者程敏政指出:杨时“有功于前圣,有功于后学”,”“无龟山则无朱子”。杨时被尊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道南第一人”。程颢先生一句“吾道南矣”成了宋明理学大发展的预言,也是后来全国许多地方建有道南祠的来源。

 (将乐杨氏联谊会杨土生供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