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故里

杨 时 故 里 考 证

 福建省将乐杨时研究会

福建省将乐县客家文化研究会

范立生  主编

成都时代出版社

 

 

策  划   游永涌  吴福瑞  王玉英

主  编   范立生

副主编   伍宗辉  曾学榕

统  筹   杨代铭  胡章辽

参加调查和编辑人员

杨远祥  杨学礼  廖远骝  伍俊三

何金寿  黄居和  邱泽骅  杨  玲

魏宏波  杨佐华  郜  华  杨秀明

陈时辉  杨礼忠  邓  翔  李宣华

邱助金  胡秀英

 

目  录

序 ……………………………………………………………………(1)

前言 …………………………………………………………………(3)

 

第一部分 建 置

一、建置沿革 ………………………………………………………(1)

1将乐县建置沿革 ………………………………………………(1)

2明溪县(原名归化县)建置沿革………………………………(2)

3宋至明代南剑州(明代改延平府)和汀州所辖县

建置……………………………………………………………(4)

二、县域里至………………………………………………………(6)

l将乐县境域……………………………………………………(6)

2归化县境域……………………………………………………(6)

三、乡村建置………………………………………………………(7)

l将乐县乡里都图……………………………………………(7)

2归化县里都图………………………………………………(14)

四、邮铺……………………………………………………………(19)

1.明成化八年前将乐县邮铺………………………………(19)

2归化县兴善里邮铺…………………………………………(19)

 

第二部分山川

一、将乐县城北郊龙池地貌……………………………………………(20)

1龙池地域……………………………………………………(20)

2龙池山川……………………………………………………(20)

二、归化县(今明溪县】兴善里地貌…………………………………(39)

l兴善里地域……………………………………………………(39)

2必善里山川……………………………………………………(41)

3其他有关地貌…………………………………………………(45)

第三部分 杨时出生地

一、杨时出生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龟山脚……………………………(49)

1宋代史料………………………………………………………(49)

2元代史料………………………………………………………(53)

3明代史料………………………………………………………(53)

4清代史料………………………………………………………(56)

5当代史料………………………………………………………(59)

二、杨时上代直系祖“南迁三湖”说…………………………………(62)

l“南迁三湖”说的由来……………………………………(62)

2杨明(杨时祖父)“南迁二湖”说…………………………(71)

3杨埴(杨时父亲)“南迁三湖”说…………………………(73)

4杨荣(杨时四代祖)“南迁三湖”说………………………(92)

5杨谊(杨时伯父)“南迁三湖”说…………………………(96)

6杨时生于西镛州龙池团即“龙湖”说……………………(98)

7“杨时是归化龙湖人”说……………………………………(105)

8关于杨时撰文中“敝乡”、“故里”、“故丘”的考证……(106)

9关于杨时年谱中“居乡”、“故居”的考证…………………(109)

10现代人编造“杨时故里龙湖”假史证选录………………(118)

第四部分 古迹

一、古宅………………………………………………………………(122)

1《八闽通志》摘录…………………………………………(122)

2明代《将乐县志》摘录……………………………………(123)

3明代《延平府志》摘录……………………………………(123)

4清代《将乐县志》摘录……………………………………(124)

5《大清一统志》摘录 ………………………………………(124)

6民国时期《福建通志》摘录………………………………(124)

二、古坊………………………………………………………………(130)

1德星坊………………………………………………………(130)

2遵道坊………………………………………………………(133)

三、书院………………………………………………………………(135)

1志书摘录……………………………………………………(135)

2疏记文录……………………………………………………(136)

四、祠庙………………………………………………………………(138)

1含云寺………………………………………………………(138)

2资圣院………………………………………………………(144)

3龟山祠………………………………………………………(146)

五、古墓………………………………………………………………(150)

l杨时四世祖杨荣墓……………………………………………(150)

2杨时曾祖父杨胜达墓…………………………………………(152)

3杨时祖父杨明墓………………………………………………(153)

4杨时父杨埴墓…………………………………………………(155)

5杨时墓…………………………………………………………(159)

第五部分  谱 录

一、世系图……………………………………………………………(164)

二、世系录…………………………………………………………(173)

(一)南宋至元代始修的杨氏族谱世系录………………………(173)

1福建省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宏农杨氏族谱》摘录………(173)

2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山杨氏宗谱》摘录………………(178)

3福建省将乐县黄潭镇祖教村《杨氏族谱》摘录……………(182)

4福建省将乐县光明乡上地村《杨氏祖谱》摘录……………(185)

5江苏省常州市白旗岸圣驾街《杨氏宗谱》摘录………………(186)

6福建省将乐县光明乡葛布村《宏农杨氏族谱》摘录………(188)

7福建省将乐县黄潭镇吴村《杨氏族谱》摘录……………… (190)

 

 

 

 

(二)明清代始修的杨氏族谱(房谱)世系录………………………(193)

1杨时长子杨迪后裔编修族谱世系录摘录………………(193)

2杨时第二子杨迥后裔编修族谱世系录摘录……………(208)

3杨时第三子杨遹后裔编修族谱世系录摘录……………(209)

4杨时第四子杨适后裔编修族谱世系录摘录……………(212)

5杨时第五子杨造后裔编修族谱世系录摘录……………(221)

(三)现代新修的杨氏族谱世系录………………………………(231)

1广东省绵基、丰顺县《杨氏大宗谱》摘录……………(231)

2广东省梅州市《杨氏简谱》摘录………………………(232)

3江西省瑞金《宏农龟山杨氏四房联修族谱》摘录……(233)

4福建省连城县《芷溪杨氏族谱》和《杨氏启姓始祖

肇基名讳录总谱》摘录……………………………………(234)

5菲律宾华裔《杨氏大宗世谱》摘录…………………………(235)

第六部分 文选

一、行状·志铭·序文……………………………………………(237)

1父埴行述[宋]杨时…………………………………………(237)

2杨龟山先生行状[宋]吕本中………………………………(238)

3杨母朱氏墓志[宋]杨时……………………………………(241)

4龟山先生墓志铭[宋]胡安国………………………………(242)

5蔡奉议墓志铭[宋]杨时……………………………………(248)

6杨氏家谱序[宋]杨时………………………………………(249)

7杨希旦文集序[宋]杨时………………………………… (250)

二、年谱……………………………………………………(251)

1.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宋]黄去疾………………(251)

2.时公年谱[元]将乐杨氏(佚名)  …………………(264)

3.文靖杨龟山先生年谱[清]毛念恃…………………(270)

三、书信·记文·诗词……………………………………(295)

(一)书信………………………………………………(295)

1.与许高老[宋]杨时…………………………………(295)

2.答傅子騣[宋]杨时…………………………………(296)

3.与李提刑[宋]杨时…………………………………(297)

(二)记文………………………………………………(298)

1.杨道真君洞记[宋]杨时……………………………(298)

2.资圣院记[宋]杨时…………………………………(299)

3.含云寺真祠遗像记[宋]杨时………………………(301)

4.求仁斋记[宋]杨时…………………………………(302)

(三)诗词………………………………………………(303)

1.离家作二首[宋]杨时………………………………(303)

2.席上别蔡安礼[宋]杨时……………………………(304)

3.含云寺书事六绝句[宋]杨时………………………(304)

4.别西斋诸友[宋]杨时………………………………(305)

5.重经乌石铺[宋]杨时………………………………(306)

6.游玉华洞[宋]杨时…………………………………(306)

 

杨时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拜程颐、程颢为师,刻苦钻研洛学(即程颢、程颐创立的北宋理学,因二程是洛阳人,故名),是这一时期理学南传的第一人,又是闽学鼻祖。他尊师重教,“程门立雪”传为佳话。他从教43年,并创办东林书院,培育弟子千余人,桃李满天下。他爱国爱民,从政期间,认真实践“以民为本”的理念,处处为民分忧解难,深受百姓爱戴。杨时文化,是世界客家传统文化之光。今天,研究杨时文化,弘扬杨时精神,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但是,杨时故里之争,却困扰着对杨时文化的深入研究。2008年,这一争论又起。为了澄清是非,使各地杨时后裔和学者了解杨时真实的出生地,今年,将乐杨时研究会和县客家文化研究会联合组织部分学者和会员,对杨时故里问题深入调查和考证,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编成了《杨时故里考证》一书。

这部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建置、山川、杨时出生地、古迹、谱录、文选等六部分,收录了大量史料,并对许多史料做出注释,联系实际写出按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收录

不同观点与看法的资料,供读者鉴别和学者研究、考证。应当说,这部资料书有助于帮助读者弄清杨时出生地究竟在哪里,有助于鉴别在杨时故里问题上史料内容的真伪,为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方便。

考证杨时故里问题,涉及的历史时间长,调查面广,收集相关史料不容易,考证更难。这本书实在得来不易。参加这次调查和编辑的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到许多市、县和乡村调查,都得到当地政协、有关部门和民间团体、乡村干部以及杨时后裔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祝愿杨时文化研究工作取得更多成果,杨时精神进一步弘扬光大!

 

将乐县政协主席    游永涌

将乐杨时研究会会长

将乐县政协党组书记  张益平

二00九年九月

 

 

 

 

 

前   言

 

杨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闽学鼻祖。他于北  宋皇祐五年(1053年)出生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龟山脚,字中立,号龟山。杨时自幼在将乐县城含云寺和杨希旦“西斋”读书,天资聪慧,人称神童。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杨时登徐铎榜进士第。他相继任徐州、虔州司法和浏阳、余杭、萧山等县知县以及无为军判官、建阳县丞、荆州府学教授、南京敦宗院宗子博士、奉议郎、明道观、国宁观、朝散郎、婺州教授、秘书郎、著作郎兼侍经筵、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监祭酒、给事中、徽猷阁直学士、工部恃郎、龙图阁直学士等官职。他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二十四日病逝,享年83岁。杨时对宋代理学有突出贡献。他爱国爱乡,以民为本,又是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楷模。杨时文化不仅是将乐之光,而且是世界客家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对这位历史名人的出生地,明代就出现争议。明洪武十八年  (1385年),杨时第十一世裔孙杨均政在始修龙湖村(明成化八年划属归化县)《龟山公家谱》所写的序文中,编造出杨时直系上代祖“南迁三湖”(即从将乐县城北郊龙池龟山下南迁蛟湖、池湖、龙湖)的神灵托梦说,由此引发了杨时后裔族房之间关于杨时出生地的争论。这种争论迎合了当时归化县(今明溪县)官方修志的需要。据明弘治四年《八闽通志》卷一载:“归化县本清流、宁化及延平府将乐、沙县四地。国朝(指明朝)置明溪镇巡检司,属清流县。成化六年,汀州同知程熙以其地为将乐、沙县、宁化之交,民多伉健难治,议置县以镇之。”归化建县后,其辖地原是宁化、清流、将乐、沙县的边远之地,没有什么历史名人。为彰显归化县是人杰地灵之域,该县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编修的《归化县志》开始把龙湖村杨氏家谱中的“杨时故里龙湖说”搬进志书。

清代至民国时期,关于杨时出生地的争论越演越烈。这场争论的焦点是,杨时出生地在宋代将乐县城北郊龟山脚,还是在离将乐县城南55公里远的龙湖村(今为明溪县瀚仙镇辖地)。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的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记载,杨时父亲杨埴“南迁三湖”。同是这部房谱(又称《家谱》),明代却说“南迁三湖”者是杨时祖父杨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归化县夏阳《杨氏族谱》萧元圭写的序文和民国32年(1943年)《明溪县志、)卷十四《列传》中则说是杨时四代祖杨荣南迁龙湖。清代学者毛念恃等人别有说法,即杨荣迁池湖,他孙子杨明再迁龙湖。还有说是杨时的伯父杨谊“南迁三湖”。至今,“杨时故里龙湖”说者仍讲不清楚杨时上代祖中究竟是谁“南迁三湖”。

近些年,明溪县与将乐县的学者对杨时故里问题时有争论。2008年,明溪县委宣传部和明溪县杨时研究会邀请福建师范大学退休教师林海权等学者,编著了《杨时故里行实考》等书,宣扬“杨时故里龙湖说”,在学术界和杨时后裔中造成对杨时故里认知上的混乱。为澄清杨时故里史实,从2009年1月起,将乐杨时研究会和县客家文化研究会组织开展杨时故里考证工作。

参加考证的人员在福建省内外进行了大量调查和考证,查阅了古代和现代书籍46部、志书25部、族谱(房谱)38部,收集了大量有关杨时故里的资料,并实地考察了将乐县城北郊龟山、龙池村和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龟山以及杨时上四代直系祖的坟墓,历时半年。从调查的资料和文物古迹来看,杨时上四代直系祖宗没有一个人“南迁三湖”,杨时世居将乐县城北郊龟山脚,他们的墓葬地都在将乐县城北龙池溪畔和水南乌石山。“杨时故里龙湖说”没有任何史实根据。

根据这次调查的资料,进行考证和整理,汇编此书,并有针对性地写一些按语,供学者和读者参考。书中的随文注释是本书编者写的。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  者

二00九年七月三十日

 

 

 

 

 

第一部分建置

 

 

 

一、建置沿革

1.将乐县建置沿革

(1)将乐县  本汉建安县地。吴永安三年(按:三国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即公元260年),始析县之校乡,置将乐县,属建安郡。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入邵武县,隶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将乐县,隶抚州,七年省。嗣圣五年(公元688年),析邵武及绥城(今建宁、泰宁二县地)县地,复制。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省,五年复制,属建州。五代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伪闽以县置镛州。寻复为县,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始来属。元仍旧。国朝(指明朝)因之,而置守御千户所于此。

(录自明弘治四年黄昭修纂的《八闽通志》卷一《地理》)

(2)将乐县  在郡城西。东抵顺昌,西抵清流,南抵沙县,北抵泰宁。吴永安三年,始析建安县之校乡,置将乐县,属建安郡。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析县西乡为绥安县。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改绥城县。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入邵武,隶抚州。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析邵武,仍县,亦隶抚州。七年,省还邵武。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仍置,隶抚州。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复省。五年复置,隶建州。五代王延政,升为西镛州(指公元945年将乐由县升州)。南唐寻复为县,仍隶建州。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属南剑州。元仍旧。皇朝(指明朝)因之,凡二隅、四十一都。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分中和、兴善二都置汀州之归化县。今辖二偶、三十九都。凡六十七图。

(录自明崇祯二年何乔远编撰的《闽书》卷十八《方域志》)

(3)将乐县隶延平府。稽古在禹贡扬州之域。周《职方》所载:“七闽之疆,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三国孙吴据江东,尽有全闽之地。汉景耀三年(三国蜀后主刘禅年号)、吴之永安三年(吴景帝年号),始析建安之校乡为将乐,隶建安郡。隆安三年,割西乡为绥安。义熙元年,更绥安为绥城。隋开皇十二年,并入邵武,隶抚州。唐武德五年,复析邵武,置将乐。七年,省还邵武。垂拱四年,复以邵武及故绥城地置将乐。五代晋时,伪闽王延政据建州僭号,升县为镛州。南唐保大中(按:公元943~957年),讨平伪闽,而延政就俘,废州为县,仍隶建州。宋太平兴国四年,隶南剑州。国朝(明朝)因之,仍隶延平府。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一《地理·建置沿革》)

2.明溪县(原名归化县)建置沿革

(1)归化县本清流、宁化及延平府将乐、沙县四地。国朝(明朝)置明溪镇巡检司,属清流县。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汀州同知程熙以其地为将乐、沙县、宁化之交,民多伉健难治,议置县以镇之。巡抚副都御史滕昭会三司,奏请升为归化县。

(录自明弘治四年《八闽通志》卷一《地理》)

(2)归化县治  原隶清流,为明溪镇巡检司。凶险水急,民多顽梗难治。至成化六年,本府(注:汀州府)同知程熙请于巡抚滕昭,为请于朝,割四县地,升归化县。归上、归下二里原清流地,柳杨、下觉二里原宁化地,兴善、中和二里原将乐地,沙阳里原沙县地,合为七里。

(录自明万历四十二年重修的《归化县志》卷二《建置·沿革》)

(3)明溪县  按县治原为明溪驿,在《禹贡》扬州之域。周《职方》为七闽地。春秋末为闽越地,秦属闽中郡,东汉为会稽南郡,三国时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晋以建安郡归于江州,至唐乃有汀州。大历间(指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即766~779年),以剑州之沙县属焉。开元间,复割沙县,归剑州(南剑州)。至宋,割长汀、宁化地置清流。明成化六年,当道以清流之明溪巡检司去县遥远、民梗难治为请于朝,割宁化之柳杨、下觉里,清流之归上、归下里,延平府沙县之沙阳里,将乐之兴善、中和里,置归化县。而邵武府泰宁之沂州一带村落亦附于下觉里,并入归邑版图中,及成化八年方始划拨完成(啄文小、字未录)。惟归化名称与绥远之归化城同,爰于民国22年(1933年)4月呈准,改为明溪县。民国29年,复奉令将乐县之岩前、吉口一带乡村划归新设之三元县管辖。此明邑沿革之大略情形也。

(录自民国32年《明溪县志》卷二《地理志》之二至三)

3.宋至明代南剑州(明代改延平府)和汀州所辖县建置

(1)宋元代南剑州和明朝廷平府所辖县建置(略录)

①南平 架四,里四十有一。按宋分七乡,统三十二里。元改里为团。

②沙县 坊二,都二十有三。按宋分三乡,统八里。元析里为三十三团。国朝(指明朝)改附县为坊,在乡为都。景泰三年(1452年),分九都隶永安县。成化八年(1472年),又分十九都隶汀州府归化县。

③将乐 隅二,都四十有一(明成化八年划兴善、中和二都隶归化县后,尚有三十九都)。按宋分三乡,统九里。元析里为四十一团。国朝(指明朝)改附县为偶.在乡为都。成化八年,分中和、兴善二都隶汀州府归化县。

④尤溪 都四十有四。按宋分四乡,统八里。元改里为团。

⑤顺昌 乡四,都二十有八。按宋分二乡,领四里。元改里为乡,统二十九耆。

⑥永安坊一,都十三,统图六十七。旧沙尤地也,景泰三年分置。

(录自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三《地理》三之十至十六页。明弘治四年《八闽通志》卷十六《地理·乡都》“延平府”目也有记载以上内容)

(2)宋至明代汀州(宋代称临汀州)所辖部分县建置(略录)

①长汀  宋附廓分六坊,外分三乡,领九里二团。国朝(注:明朝。下同)改坊为二厢,并团为十里,统图五十有一。

②宁化宋分二乡,统五里五团。国朝析桂枝乡置在城里,改诸团悉称里,而分攀龙里为二。成化七年,分柳杨、下觉二里隶归化县。今辖一十二里,统图五十有一。

③上杭宋分四乡:曰胜运、曰兴化、曰太平、曰金丰;二

团:曰平原、曰来苏;五里:曰平元、曰安丰、曰来苏、曰古

田、曰鳖沙。国朝改为九里,统九十二团,后渐省为五十九图。

成化十五年,分胜运、溪南、金丰、丰田、泰平五里隶永定县。

今辖七里,统图四十。

④清流宋分二乡:曰析桂,在县东,统郭下团、仓盈团、永德团、梦溪团、罗村团、北团四保、凡团保七;曰龙山,在县南,统归仁里。国朝改为九里,统图七十有九。成化八年,分归上、归下二里,隶归化县。今辖七里,统图五十有六。

⑤连城宋一乡,统二里四团。国朝改为六里,统图三十有

二。

(录自明弘治四年《八闽通志》卷十六《地理·乡都》“汀

州府”曰)

按:据《资治通鉴》载,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    年),诏诸州并乡村,率以百户为团,团置耆老三人。此诏颁发不到两年,后周就被北宋所灭。宋朝,闽地中仅有汀州之长汀、宁化、上杭、清流、连城等五县和泉州之德化县设乡统里、团的建置,其他县均为乡统里建置。元朝,南剑州所辖的南平、将乐、沙县、尤溪等四县改里为团建置。长汀、宁化、上杭、清流、连城、德化等六县仍沿袭乡统里、团的建置。

明成化六年(1470年),新设归化县。成化七年,汀州府辖地宁化县划柳杨、下觉二里隶归化县。成化八年,汀州府所辖清流县归上、归下二里,延平府所辖沙县的十九都和将乐县兴善、中和二部,划属归化县。明溪一中退休教师吴西全于2008年11月7日下午在明溪县城召开的杨时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时说,明成化六年设归化具。将乐县衙因杨时故里问题,直到成化八年才移交兴善、中和二部给归化县。如果说将乐县是这个问题,那汀州的清流县和南剑州的沙县也是成化八年才划交部分属地隶归化县,难道这两个县衙也是因为杨时故里的原因吗?如果不以史志为据,凭着想当然,把什么事都与杨时故里挂钩,没有不错的。

二、县域里至

1.将乐县境域

将乐里至在府(指延平府)城西二百二十里。东抵顺昌,西抵清流,南抵沙县,北抵泰宁,东至顺昌县一百里,西至汀州府归化县明溪驿一百三十里,南至沙县界四十里,北至邵武府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顺昌界四十里,西南至汀州府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邵武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汀州府界一百里。

(录自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一《地理》之八)

2.归化县境域

归化县,东至延平府将乐县治一百三十里(以铁岭铺三十里为界),西至清流县一百里(以五通凹二十五里为界),南至延平府永安县二百九十里(以莲花寺八十里为界),北至宁化县一百二十二里(以下觉七十里为界,邑志作至坑口泰宁县界九十里),东南至延平府沙县三百八十里(以永隆寺一百二十里为界,邑志作至安居沙县一百一十里),西南至清流县一百九十里,西北至宁化县一百三十里。东西广五十五里,南北长一百六十里。

(录自清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四《疆域》之三)

三、乡村建置

1.将乐县乡里都图

(1)乡都按宋本县三乡(垂惠乡、将乐乡、崇礼乡)统九里,曰清平,曰安福,曰长寿,曰福安,曰永吉,曰隆溪,曰安仁,曰万安,曰常丰。元析为四十一团。国朝(注:明朝)改附县为隅,在乡为都。成化八年.分中和、兴善二都隶汀州归化县。今辖二隅、三十九都、凡六十七图。

在城:东北隅各三图,西南隅各三图。

在乡:龙池都[一图,距县二里(按:“县”指县城,里数是按古道计算的,以下同)]、积善部(一图,距县十五里)、忠孝都(一图,距县二十里)、富谷都(一图,距县三十里)、高滩都(四图,距县三十五里)。以上五都在县治之东(按:龙池都在县治北偏东)。

水南都(四图,距县一里)、玉华都(二图,距县三里)、胡管都(一图,距县十五里)、三溪都(一图,距县二十里)、桃源都(一图,距县一十里)、蛟湖都(一图,距县二十里)、永康都(二图,距县三十里)、南胜都(一图,距县四十五里)、龙安都(二图,距县五十里)、池湖都(一图,距县六十里)、大里都(一图,距县七十里)、龙荫都(二图,距县八十里)、瑞龙都(一图,距县四十里)、子教都(二图,距县五十里)、黄潭都(三图,距县六十里)、义丰都(二图,距县七十里)、竹洲都(一图,距县九十里)、阳源都(二图,距县八十里)。以上十八部在县治之南。

永吉部(二图,距县十五里)、光明都(一图,距县二十里)、阳岸都(二图,距县三十里)、莫源都(一图,距县六十里)、张源都(二图,距县七十里)、龙兴都(一图,距县七十里)、龙集都(二图,距县八十里)。以上七都在县治之西。

万安上部(一图,距县七十里)、万安下都(二图,距县七十里)、龙溪上都(一图,距县七十里)、龙溪下都(一图,距县七十里)、安仁中都(二图,距县八十里)、安仁上都(二图,距县八十里)、龙渡都(一图,距县九十里)、上衢都(一图,距县九十五里)、崇善部(一图,距县一百里)。以上九都在县治之北。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一《地理·乡部》。明弘治四年《八闽通志》卷十六《地理·乡都》“延平府·将乐县”目也有记载此内容)

按:宋代,将乐县以下建置为三乡统九里,即垂惠乡、将乐乡、崇礼乡,清平里、安福里、长寿里、福安里、永吉里、隆溪里、安仁里、万安里、常丰里。元代,改里为团,全县析为四十一团。明代,改团为部,全县为四十一都。成化八年,划中和、兴善二都隶属归化县,将乐县仍有三十九都。明弘治年间至明崇祯年间的《八闽通志》、《闽书》、《延平府志》、《将乐县志》均有列述这三十九都的都名及地理位置。加上成化八年划属归化县的中和、兴善二都,共计四十一部的各部都名及地理位置都十分明确。而这四十一都是由元代四十一团改制而来的建置单位。也就是说,明代将乐县四十一都的各都前身就是元代全县四十一团的各团。其中,龙池都和兴善都分别是元代的龙池团和兴善团。

(2)明万历年间将乐县龙池都、永吉都所辖图、村县东北龙池都,图一。辖村六:坊头(按:今古镛镇龙池社区龙池村部分辖地)、坊中央(按:原名龙池八块石。因宋代在此先后建有德星坊、遵道坊,故称坊中央。坊头、坊尾也因此得名。坊中央今为古镛镇龙池社区龟山居民新村部分辖地)、坊尾、张厝掘(按:今古镛镇张公村上张公排自然村)、新桥头、当溪(按:今张公村当溪自然村)。

县西

永吉部,图二,辖村十一。

一图:坑头,梁彦、葛坑(今各坑)、西彦、大小黄、都岭干(清代改名东岭干)。(一图今属光明乡永吉村)

二图:二十四壕、磜上、福匡堡、杨坊、羊角岭(此图前4

个自然村今属万安镇福匡村,羊角岭今属古镛镇新路村)。

(录自明万历十四年《将乐县志》卷二《地理·乡都》)

(3)将乐坊里都图

按宋制,本县统九里:曰清平,曰安福,曰长寿,曰福安,曰永吉,曰隆溪,曰安仁,曰万安,曰常丰。元析四十一团。明改附县为隅,在乡为都……成化八年,析中和、兴善二都隶汀州府归化县。后分隅二,都三十有九,图六十有七,编户六十七里。我朝(清朝)仍明旧制。分东北一、二、三及西南一、二、三,为坊者六,都图者六十有七。康熙三十三年,新令匀苗。时知县胡承铨任,去坊长,迁里长。以龙池、高滩四(指图四)、张源二(指图二)、上衢等四图,匀人六十三图,并丁银,匀入田粮,同编审册,造以未奉。题免上仍六十七图之旧,其实城内外为坊者十七,领图六十有三,辖村五百五十焉。

县城东北图三,辖坊八村一。东:迎喜坊、长安坊、显烈坊、北福坊、寿坊、松桥坊、翠帘坊。北廓:遵道坊,张公排(村)。西南图三,辖坊七。西:求仁坊、梅里坊、仁美坊。南:文昌坊、兴贤坊、武德坊。南郊:仁德坊。

县东南路:水南都图四,辖坊二:上水南福星坊,下水南德星坊。

县东北路:龙池都图一(康熙三十三年均苗讫)。

县西路:永吉都图二。一图八村:磜上、福匡堡、杨坊、山坊、羊角岭、廖枣、外壕、里壕。二图十村:东岭干、西彦、杨坑俚、梁岸、上永吉、下永吉(即坑头)、葛坑人(今各坑)、甘泉窝、张坑、广岭。

(录自清乾隆三十年《将乐县志》卷一《疆域》之三十至三

十二)

(4)民国28年(1939年)将乐县第一区区划一览表

区别 乡镇名称 乡镇驻地 等级 保数 保  名

古镛镇

城关

l

19

大同、长安、中正、兴贤、中山前、中山后、公洽、公园、翠廉、龟山、龙池、公正、新路、溪南、将军、仁美、玉华、山门、桃村

高唐乡

高唐

3

8

高滩前、高滩后、赖地、常源、积善、陈坊、邓坊、楼杉

民族乡

漠源

3

9

元坪、高山坊、漠源、胡管、坡坑、盖洋、圭洋、大坊

注:第二、三区署未录。

(录自1997年出版的《将乐县志》卷一《建置》第二章《行

政区划》。见该志书57页)

附:明溪一中退休教师吴西全撰文《杨龟山先生故里今何在》摘录经查阅1981年12月出版的《将乐县地名录》之《将乐县政区图》、《城关公社地名图》和《将乐县城关公社大队、自然村名称》表册的“标准名称”、“别名”等项目,也始终没有见到“龙池”、“龙池都”、“龙池团”。至于1981年12月出版的《将乐县地名录》第169页《古镛镇部分地名更名、命名表》中,新命名的“龙池村”,原地名“张厝寮”,近些年安排建房户到此地建房后,已命名为“北门新村”。到这次地名普查时,方位明确、含义实在的村名“北门新村”竟然被撤销,特意重新命名为“龙池村”。显然,这些“龙池都”、“龙池村”(“北门新村”)跟宋代将乐县的龙池团没有历史承袭关系。

(录自明溪县杨时文化研究会编的《杨时研究文集》221页

第18~27行)

按:龙池,地处将乐县城北郊龙池溪畔。唐成亨年间,建州总督廖前发动百姓,在此垦荒造田。宋代,龙池为将乐县垂惠乡辖地。元代,将乐县设四十一团,龙池始设团建置。该团北连忠孝团(今古镛镇新路村辖地),东接积善团(今古镛镇积善村辖地),南临县城和桃源团,西与永吉团坑头村接壤。明代,改为龙池都。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实行匀苗令,龙池都析为遵道坊(今古镛镇龙池社区及和平村辖地)和张公排村(今古镛镇张公村辖地)。民国24年(1935年),开始实行保甲制,改遵道坊为龟山保。民国28年 (1939年),龟山保析为龟山、龙池二保。民国34年 (1945年),龙池保并入龟山保。1950年3月,改乡辖保甲制为区辖乡(街)制,原龟山保辖地隶属一区新华街。1958年,改属城关镇。1961年,改属城关公社新华大队。1970年起,沿张厝寮山垅田的封山东坡建居民住宅。原龟山保的住户相继迁建住宅于此地。这里取名北门新村。此后,征用张厝察垅田,规划建居民住房。1981年恢复龙池地名,称龙池村。至1998年,此村范围包括清代遵道坊的坊头自然村址和新辟的张厝寮垅田以及周围的封山东坡。现有住家1282户。龟山居   民新村是1984年开发的,现仍在扩建之中。此村范围包括清代遵道坊的坊中央村址和杨厝干、大温等农田,共计803户。杨厝干的“干”字是将乐方言的译字,意指脚下、底下。“杨厝干”是指杨时家族住宅脚下之意。实地考察此地名可看出,清代遵道坊主村坊中央 (原名龙池八块石)村址就在这片山乾田北上侧。2003年4月,龙池社区成立,辖龟山、龙池两个居民村。明溪一中退休教师吴西全在《杨龟山故里今何在》一文中,仅仅凭记录现代将乐地名和政区图的《将乐县地名录》,就断定古代将乐县城北郊没有“龙池团”、“龙池都”的建置单位,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就拿明、清代归化县兴善里来说,它是根据兴善铺的名字取名的。可现代明溪县政区图和1997年编的《明溪县志》建置卷的现代地名中只有十里铺,不见兴善这个地名了,能否因此说古代的“兴善里”是假的?研究连置沿革和古今地名的变化,如果采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没有不错的。

2.归化县里都图

(1)明代归化县部分里都图

兴善里 在县东北,仍将乐领(指原属将乐县辖地)。二都二图。

一都一图(距县城):王窠(六里)、阮坊(十里)、杨坊 (十里)、茜岩(二十里)、龙坑(十五里)、眉溪(二十里)、桑坪(二十三里)。    二都二图(距城):兴善铺(十里)、郎中坑(十里)、水尾(十里)、柑查窠(十二里)、伍舍(十五里)、黄土巷(十八里)、瀚溪(二十五里)、龙湖铺(二十里)、冯坑(二十五里)、长坪(三十里)、铁岭铺(三十里)。

中和里 县东,仍将乐领。二都二图。

一都一图(距城):天上岗(三十五里)、张源磜(四十里)、上地(四十二里)、黄枋(五十里)、御蔗(六十里)。

二都二图(距城):牛岭(六十五里)、长坑(六十五里)、下村(六十五里)、夏阳(八十里)、萧布(八十里)、磜头(九十里)、地下(八十五里)。

归上里 县西南,仍清流领。十都十二图。

一都一图(距城):黄溪头(四里)、叶舍坑(五里)、肥猪塘(九里)、坪尾(七里)、原坊(九里)、上坑(九里)、新兴铺(十里)、柿坑(十二里)、永安铺(二十里)、黄坑岭(十里)、王通隘(二十五里)。

二都二图(距城):茶山庵(一里)、狗牯岭(五里)、雪峰山(十里)。

三都三图(距城):坪布上(二里)、广坑(三里)、山下(四里)、沉坊(五里)、晏坊(四里)、谢舍坑(五里)、南山(三里)、上坊(五里)。

四都四图(距城):东坑(六里)、大坪头(六里)、纸坑(十里)、赖家山(十五里)、束歪下(十里)、大焦(十五里)、大焦窠(十五里)。

五部五图(距城):石珩(二十里)、小明溪(二十里)、坪隔(二十里)、李舍窠(二十里)。

六都六图(距城):上坑(三十里)、萧家山(二十里)、福四洋(三十里)。

七都七图(距城):大坪(十里)、横坑(十五里)、吉洋(二十里)、鲁坊(二十里)、原舍坑(二十五里)、石圳坑(三十里)、小石珩(三十里)、油坑(十五里)、葛坊(三十里)、眉溪(三十里)、空下(三十五里)(其他里、都未录)

(录自明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卷二《建置》之四至十)

(2)清代归化县里图

归化旧属清流、宁化、将乐、沙县地,今分七里,统图四十三。归上里,统图十二。归下里,统图十二。柳杨里,统图七。下觉里,统图三。兴善里,统图二。中和里,统图二。沙阳里,统图五。

(录自清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五《里图》之十四)

(3)清代归化县兴善里图

兴善里一图在县东,属一都。王窠六里(注:指距归化县城里数,下同),阮坊十里,杨坊十里,龙坑十五里,茜岩二十里,眉溪二十三里,桑坪二十五里。

二图在县东,属二都。兴善铺十里,水尾十里,郎中坑十一里,甘查窠十一里,伍舍十五里,黄土巷十八里,龙湖铺二十里,瀚溪二十五里,冯坑二十五里,花园二十五里,长坪三十里,铁岭铺三十里。

(录自清康熙十七年《归化县志》卷二《建置》之十六至十七)

附:归化县兴善里古今地名对照表

都图

古地名

今地名

今隶属单位

乡、镇(场)

行政村

一都一图

王窠

黄窠

瀚仙

岩里

一都一图

阮坊

阮坊

瀚仙

岩里

一都一图

杨坊

洋坊

瀚仙

洋龙

一都一图

茜岩

山岩(岩里)

瀚仙

岩里

一都一图

龙坑

龙坑

瀚仙

洋龙

一都一图

眉溪

小眉溪

瀚仙

小眉溪

一都一图

桑坪

坪地

瀚仙

坪地

二都二图

兴善铺

十里铺

雪峰农场

二都二图

郎中坑

郎当坑

雪峰农场

二都二图

水尾

水尾

雪峰农场

二都二图

柑查窠

王边洞

雪峰农场

二都二图

伍舍

伍厝

雪峰农场

二都二图

黄土巷

黄土洞

瀚仙

龙湖

二都二图

龙湖铺

龙湖

瀚仙

龙湖

二都二图

瀚溪

瀚溪

瀚仙

瀚溪

二都二图

冯坑

南坑

瀚仙

连厝

二都二图

长坪

山坪

瀚仙

坪地

二都二图

铁岭铺

铁岭脚

瀚仙

花园

二都二图

花园

花园

瀚仙

花园

按: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位于县东北,距明溪县城二十里,距将乐县城一百一十里。宋代,龙湖村为将乐县清平里辖地,并已设邮铺。元代,将乐改里析团,兴善团为全县四十一团之一。龙湖村是兴善团所辖的一个村。明代,将乐县改团为都,龙湖村隶属兴善都。明成化八年(1495年),兴善、中和二都划属新设的归化县,县以下连置改为里统图、都、龙湖村为归化县兴善里第二图(都)辖地。清代,沿明制。民国时期归化县改名明溪,龙湖村属该县龟山乡瀚仙保。这就是说,龙湖村在历史上从未设团、都、里建置,只设过邮铺。

龙湖村(含今辖的龙湖、泉水溪、石灰庵、下塘坑、塘坑、黄土洞等六个自然村)北连冯坑村、铁岭铺,东北与天上岗、张源漈、上地等村(注:这三村元至明代隶属中和团、都)相接,东及东南与瀚溪村(含今辖的国母磜、岩许、板坑、仙磜、瀚溪等五个自然村)接壤,南及西南与眉溪(注:今小眉溪村)、兴善铺、郎中坑、水尾、柑查窠、伍舍和石珩等村相连,西及西北与五窠、阮坊、杨坊、茜岩、龙坑、桑坪等村接壤。宋至明成化七年,以上接壤地中,除石珩村属清流县归仁里(明代属归上里)辖地外,其他均为将乐县辖地,其中元至明代,天上岗、张源漈、上地等村为将乐县中和团(都)辖地,其他村隶属将乐县兴善团(都)。也就是说,宋至明成化七年,将乐县龙湖村辖地没有与清流县明溪(宋设寨)接壤。

 

四、邮  铺

    1.明成化八年前将乐县邮铺

将乐驿递急铺十有八:总铺在县治前,莒峡铺在龙池都,孔山铺在积善都,懿庵铺在富谷都,高滩铺在高滩都,黄坑铺在高滩都,桃源铺在桃源都,蛟湖铺在蛟湖都,郭公铺在永康都,里湾铺在南胜都,隔岭铺在隆安都,将安铺在池湖都,大里铺在大里都,盖竹铺在大里都,旧场铺在龙荫都,铁岭铺在兴善都,龙湖铺在兴善都,兴善铺在兴善都。

(录自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一《公署·急铺》)

2.归化县兴善里邮铺

县前总铺东至兴善铺、西至新兴铺各十一里。兴善铺在县东十一里,万历十二年知县宋惠重修。三十九年,知县周宪章重建,东至龙湖铺十二里。

龙湖铺在县东二十里。万历甲申,知县宋惠重建。东至铁岭铺十五里。

铁岭铺在县东三十里。万历甲申,知县宋惠重修,上有隘楼并公馆。东至将乐旧场铺五里。

(录自明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卷二《建置·驿邮》之二十三至二十四)

 

 

 

第二部分  山  川

 

 

 

一、将乐县城北郊龙池地貌

1.龙池地域

龙池都  图一。宋垂惠乡。山曰西台、大旗、封山、莲花。岩日龙津,岭日青石、星窟,石日剑石、雷公。溪日龙池,潭日莒峡。

(录自明崇祯二年《闽书》卷十八《方域志》“将乐县”目)

2.龙池山川

(1)西台山(按:西台山在将乐县城西面,龙池都南)。

①西台山 一名钟楼山,邑之主山也。巍然交峙,其上坦夷如台。因名。山之麓有真济洞。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将乐县”目)

②西台山  邑主山也。其上坦夷如台,又形如钜钟,一名钟山,麓有真济洞。

(录自明崇祯二年《闽书》卷十八《方域志》“将乐县”目)

③西台山  在龙池都。一名钟楼山,县之主山也。巍然高峙,其上坦夷如台,因名。山之麓有真济洞。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一《地理-山川》)

④西台山 其形似钟.一名钟山,又名钟楼山。五代名州为镛,以此在县北龙池,县之主山也。其上坦夷如台。

(录自清乾隆三十年《延平府志》卷三《山川》之十三)

(2)大旗山

①大旗山  二山高耸如旗。其支曰封山一。高大环拱,邑镇山也。土见赤色。则郁攸至其麓。有杨龟山书院。南有玉隆万寿宫。麓有小洞,名真君洞,又名石门洞,昔杨真君炼丹于此。真君,不知何名,道家称为披云真人。山巅昔有灵泉,人祷雨焉。汲泉洒之,则雨辄至(按:大旗山在龙池都北)。

(录自明崇帧二年《闽书》卷十八《方域志》“将乐县”目)

②大旗山 两峰高耸如旗,与寿山脉络相属。

(录自清乾隆三十年《延平府志》卷三《山川》之十六“将乐县”曰)

(3)封山

①封山 其山高大,群峰环拱,为一邑之镇山。南有玉隆万寿宫,昔杨道真君炼丹于此。山麓有小洞,名真君洞,宋杨时有记。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将乐县”目)

②封山 在龙池都。其山高,群峰环拱,为一邑之镇山。南有万寿宫,昔杨道真君炼丹干此。山麓有小洞,名真君洞,宋杨时有记。

(录自明嘉靖四年《廷平府志》)卷二《地理·山川》“将乐县”目)

③封山  在县北龙池都。群峰环拱,为一邑之镇。土色常赤,见则有火患,昔人尝种松,使之苍翠,故以封山名。元张本诗:“气势崔嵬天可折,野筇登览骇心魂。一山高出群峰表,十里遥瞻百丈尊。碧嶂雨收岚翠湿,苍藤云捲鸟声喧。当时炼药人何在,丹灶依稀火尚温。”

(录自清乾隆三十年《延平府志》卷三《山川》之十三)

④封山 在县北。其山高大,群峰环拱,为邑之镇山。南有玉隆万寿宫,昔传杨道真君炼丹于此。山麓有小洞,名真君洞。宋儒杨时有记。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一《地理·山川》)

⑤封山 在县北龙池都。群峰环拱,为邑之镇。五代时,杨真君炼丹于此。山麓小洞道成仙法,今名杨真君洞。其支峰为龟山,如伏龟。杨时世居其下,因此为号。

(录自清乾隆二十九年《福建续志》卷四《山川》“延平府·将乐县”目)

(4)龟山

①龟山 实封山之支峰。其状如龟,宋杨时世居山之下,因以为号。今有书院在焉。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将乐县”目和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二《地理志》“将乐县”目)

②龟山 封山支峰也。状如伏龟。杨龟山世居其下,因以为号。

(录自明崇祯二年《闽书》卷十八《方域志》“延平府将乐”目)

③龟山  《八闽通志》云,实封山之支。宋杨时世居山下,因以为号。

(录自明嘉靖三十三年《福建通志》之《山经》第九册“将乐县”目)

④龟山封山之支峰。状如伏龟,蜿蜒城左。宋杨文靖号龟山,世居其下。今有祠春秋祭祀。

(录自清乾隆三十年《延平府志》卷二《山川》之十三“将乐县”目)

⑤龟山实封山之支垄。其状如龟,宋杨时世居山之下。因以为号。今有书院在焉。三华八景其一也。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一《地理·山川》)

附一:龟山弦诵(将乐古八景之一)

立雪程门杨夫子,城阴书室临野水。至今后学仰师模,弦诵八闽声不已。

任正(明代将乐后学)

世代去已远,先生钟灵异。至今龟山下,弦诵独可闻。千载仰明训,余风系斯文。

黄闻(明代将乐岁贡生、儒学训导)

德星昭人文,山水钟灵异。盈耳弦诵闻,乃是龟山里。伊洛绍微传,金闽被诗礼。云深立雪堂,月落横琴几。悠悠道南风,落落镛西水。君行绘此图,临风怀仰企。

胡景真(明代将乐后学)

仰止西铺第一山,宛如神物出尘寰。虽无五卜通灵穴,幸有千年载道坛。琴韵引风金石裂,书声凌月斗牛寒。凭谁远续前贤教,愿播弦歌四海间。

熊威(明代将乐岁贡生)

(以上四首诗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十三《词翰·题咏》之“三华八景”诗)

附二:将乐县城北郊龟山地质构造情况

①将乐县城北郊龟山是以风化石等岩石为主的山体(熊世春、俞小明撰文)

1997年5月,将乐县政府决定把县城北郊龟山南山坡地开发为居民住宅小区,使20世纪70年代始辟的龙池居民新村和1984~1986年开发的龟山居民新村连成一片,并将这块开发地起名龟山园。宋代杨时故宅地址就在这块开发地的西南侧。6月,由将乐县房地产开发建设总公司负责这项开发工作。

在把龟山南山脊山腰坡地挖平的施工中,掘开30~60厘米厚的表层土,便是硬度很大的风化岩石,机械掘不动,改为爆破。但开始爆破时,炸飞的碎石把毗连这块开发地的龟山居民新村几家住宅的瓦片、门窗玻璃砸碎。这里的居民反映强烈,纷纷找上门提意见。后经研究和实验,改用小剂量炸药爆破取得成功,保证了施工安全。这块地开发出来后,县城部分居民在此建房,基本不用挖墙基沟。

2004~2006年,由将乐县城建设指挥部组织,继续挖取县城北郊龟山南山脊的土石,运到县城郊东门段填低洼处,开发“日照东门”商住区和文化广场。这里的山体仍是以风化石为主,只是越往西北挖,风化石的硬度会比1997年所挖地段小一些。

这两次开发工作,我两人都是具体组织者和指挥者。过去,我们也不了解龟山的地质情况。这两次开发,使我弄清,将乐县城北郊龟山是以风化岩等石为主的山体,其南山脚还有20多米高整片的岩石层,一直伸到龙池溪床。

注:熊世春曾任将乐县房地产开发建设总公司副经理、经理,现为将乐县规划建设局主任科员、县城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之一。俞小明曾任将乐县房地产开芡建设总公司副经理,现为将乐县城镇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县城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之一。

2009年6月5日

②将乐县城北郊龟山是以风化石为主的石山(杨玲撰文)

我原是将乐县规划建设局建筑规划设计院的土建工程师。

1997年6月起,将乐县城北郊龟山南山坡开发为居民住宅小区,称“龟山园”。挖坡时,清除掉表土层,底下全是坚硬的风化岩石。用炸药爆破,碎石乱飞,把邻近几户龟山居民新村住房的瓦片、门窗玻璃打碎。居民反映强烈。后改用小剂量炸药多点爆破,才使施工安全进行。

龟山园开发出来后,安排部分居民建房。我当时作为土建工程师,参加了此地建房设计,多次到现场察看。由于这里的风化岩石坚硬,建房基础设计为宽基浅埋,不用深挖墙基沟。通过参加龟山园的住宅设计实践,我弄清龟山确实是座石山。有人说这座龟山是土山,这是不经调查的歪曲之词。山是摆在那里的,只要实地勘察就清楚了。

注:作者原为将乐县规划建设局建筑规划设计院土建工程师,现为将乐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系杨时后裔。

2009年6月10日

③将乐县城北郊龟山南山脚有成片的大青石岩(胡李亮撰文)    我的宅址在将乐县古镛镇龙池社区龟山西路13号。它位于龟山南山脊下山腰、龙池溪岸,正好在宋代杨时故址脚下30多米处。

1979年我在这里建住宅。挖开宅基地一层表土,只见成片的大青石岩。房子背后山坡也是成片的大青石岩,一直伸到房子脚下20多米的龙池溪床。溪床的大片岩石清楚可见。这说明,宋代杨时住宅地基乃至周围的龟山坡都是岩石构成,难怪他在《父埴行述》中会说这座龟山是“石龟山”。

注:作者系将乐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

2009年6月10日

④将乐县城北郊龟山是石山(吕贻模撰文)

1992年,我家通过县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后,在将乐县城北郊龟山南山脊的山腰处建新住宅,房址为将乐县古镛镇龙池社区龟山西路65号,位于宋代杨时故宅址的西侧。与我家同时在这里建房的还有陈经官、陈兆煌等两家。

建房施工时,挖开表层土,发现这里的坡地是硬度很强的风化石。平整宅基地,用机械挖掘无济于事,只好进行爆破。有的地方还要用人工一点一点去敲挖,实在难弄。宅基地整平后,由于地基都是风化石,砌筑墙基不用挖沟。另二房的宅基地也是风化石。通过建房施工,我才知道,将乐县城北郊龟山是座石山。

注:作者系将乐县公路局干部。

2009年6月15日

⑤将乐县建材厂北门机砖分厂没有取龟山的土制砖(张明廉等3人撰文)

将乐县城北郊龟山的西山脚下有一块山谷小盆地,它的东北面与龟山相连,西北面与莲花山南支峰马鞍凹相接,西南面和南面是龙池溪。这个小盆地的东北处地名八块石,其中八块石的东侧在元至清代原是龙池坊中央村址;南面是临龙池溪的墘田,地名杨厝干;西面也是农田,地名大温。

1954年,将乐县石灰砖瓦厂成立。此后,在八块石西侧取土,人工制砖。1968年底,县石灰砖瓦厂改名县建材厂,辖砖、瓦、石灰和自来水等四个生产车间(又称分厂),其中砖厂设在八块石。1969年,购进机械设备,改人工制砖为机制砖。制砖取土的范围是八块石原坊中央旧村址西侧至大温东侧田边,这里的沉积土层较厚,沉积层底下是岩石。龟山的表层土不符合制砖土的质量要求,且土层薄,底下是风化石,县砖厂从来没有取龟山的土制砖。马鞍凹山体的土也不符合制砖要求,县砖厂也未在此山取土制砖。

至1983年底,八块石原坊中央旧村址西侧至大温东侧一万多平方米的山谷小盆地的表层土基本挖光,制砖已无原料,县机砖分厂迁址封山北面大排。1984年,由县房屋开发建设总公司按县里的小区建设规划统一开发,在这块已取过土的山谷小盆地建龟山居民新村,1986年基本建成。

注:作者张明廉、廖开敏、杨秋珍曾分别为将乐县建材厂厂长、秘书和北门机砖厂工人,现三人均已退休。

2009年6月18日

附三:林海权等人编著的《杨时故里行实考》和明溪县杨时文化研究会编的《杨时研究文集》摘录

①林海权撰文《杨时故里之考辨》摘录

将乐县北的龟山是封山的支脉,是一座土山。解放后将乐县机砖厂在此取土烧砖,据说南沿已被掘进l00多米了。《行述》(指杨时撰文《父埴行述》)特别点明“石龟山”,正是为了与将乐县北的龟山区别。

(录自《杨时故里之考辨》一书第22页1~5行)

 

②吴西全撰文《杨龟山先生故里今何在》摘录

经实地核查:将乐县北龟山,前为机砖厂取土场地,后为城建填方取土场地,南端已被掘进100多米,山体剖面的高度也有20多水。龟山新村已具规模,取土还在进行中。据此可知:将乐县北的龟山是纯净的黄十山,无论如何也不是石龟山,

(录自明溪县场时文化研究会编的《杨时研究文集》第223页倒8~4行)

③陈秉怡撰文《杨时故里在明溪县龙湖》摘录

曹先生(指将乐县学者曹豹史)说“杨时《先君行状》记(杨埴)葬十将乐县石龟山之阴”。杨时原文没有说将乐县,这是作者加上的,石龟山住哪里?石龟山在明溪县翰仙镇龙湖。将乐县根本没有石龟山。现在,将乐县连泥电山也被机砖厂挖泥制砖及基建取土,早挖成一块大黄泥坪了。这里,将两县龟山的地形地貌作一对比,看哪座龟山是杨埴的墓葬地。

杨时记其父“将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石龟山之阴”。龙湖的龟山是石龟山。明代陈喆《龟山赋》云:“石嶙峋以为甲,树纵横而如章。”将乐的龟山为泥龟山。《人清统志》(八)三百三十卷《福建省·延平府·山川》载:“封山,在将乐县北五里,土色常赤……其支峰曰龟山”杨时的《资圣院记》(下同)记载向往“倘徉于龟山之阴”  阴即向北。龙湖的龟山是朝北。将乐的龟山,是“封山之阳”,阳即朝南。杨时说可以住龟山下“枕石潄流”。龙湖的龟山下有山洞小溪。有裸露的岩石。将乐龟山没有溪流和裸露的岩石。杨时记载可在龟山“与田夫野老相从于此”。龙湖的龟山四周有大片田园,将乐的龟山一向是山,三向均无田园。通过这一对比,杨埴葬的石龟山是在哪里,读者应该清楚了吧。

(录自明溪县杨时文化研究会编的《杨时研究文集》第242页倒7行至243页第11行)

按:龟山坐落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溪畔,为封山南面的支峰。它北与封山的主山体连接,东临龙池溪下游,西连莲山支峰马鞍凹,西南侧为八字形山脊,其中一条山脊向西下伸,另一条山脊向南下伸龙池溪。

这座龟山的地质构造是以风化岩石为主的山体,南山脊伸下龙池溪的山脚还有成片的大青石。杨时故居旧址及四周皆为岩石。故杨时在《父埴行述》中把将乐县北部龟山称为“石龟山”林海权等人把将乐县北龟山歪曲为“土山”,其依据之一就是将乐县机砖厂在龟山取土烧砖从将乐县建材厂原厂长张明廉、秘书廖开敏、北门机砖分厂工人杨秋珍等人提供的资料,可清楚地知道,原将乐县建材厂北门机砖分厂是在将乐县城北郊龟山西面山脚下的山谷小盆地(1984年始建龟山居民新村)取土制砖,其取土范围是八块石原龙池坊中央旧村址西侧至大温东侧田边,根本没有在龟山上取土。解放初至1997年5月,将乐县北龟山的植被始终是完好的.没有见到任何挖山的剖面。说将乐县机砖厂在龟山取土烧砖纯属歪曲事实,混淆视听。

1997年6~9月,把将乐县城北郊电山南山脊坡地开发为“龟山园”居民住宅小区2004—2006年,又在此南山脊挖土石填县城东郊的低洼处,开发商住区和文化广场。 由于挖开山体,才弄清这座龟山是以风化岩石为主的山体。这一事实,揭穿了“将乐县北龟山是土山”的谎言。

陈秉怡先生在《杨时故里在明溪县龙湖》一文中时将乐县北龟山的评述,同样站不住脚。将乐县北龟山南山坡脚下有龙池溪,此山脚有成片的大青石岩,一直伸到龙池溪,裸露于河床。陈先生所写的“将乐龟山没有溪流和裸露的岩石”显然不符事实,将乐县北龟山的东北面是一大片开阔地,这里共有农田2112亩;西南的山脚下有杨厝千、大温等农田340亩。陈先生说“将乐的龟山一向是山,三向均无田园”,这同样不符合事实。为了否定将乐县北龟山是“石龟山”,从而把杨埴墓葬地抢到明溪县龙湖村龟山去,以此来证明“杨时故里在龙湖”,竞否认将乐县北龟山是石头山,这是实事求是吗?至于明溪县龙湖村龟山是否石头山,本书第二部分之:《归化县兴善里地貌》其二有述,这里不再重复。

(5)莲花山

莲花山  在龙池都。其山石壁嵯峨,状若莲花之瓣,因名。

(录自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二《地理(二)》之三“将乐县”目和明私治十八年《将乐府志》卷一《地理·山川》)

(6)龙津岩

①龙津岩  在龙池都。岩石森耸,下临龙潭。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将乐县”目和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二《地理(二)》之十四“将乐县”目)

②龙津岩崖石森耸,润者可砚。下临龙津,一水灾流,汇而为津,灵物潜焉。每风雨晦冥,则波涛腾涌。

(录自明崇祯二年《闽书》卷十八《方域志》之“将乐县”目)

③龙津岩在将乐县东五里。崖石森耸,下临龙潭。其石光润町为砚。

(录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之《吏部·地理》卷三百三十九《山川》之十六”延平府·将乐”目)

④龙津岩  住龙池都。岩石森耸,下临龙潭,故名。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一《地理·山川》)

(7)青石岭

青石岭在龙池都。岭瓮石多苍碧包。故名。

(录自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奄》卷二《地理(二)》之十一“将乐具”目和《将乐县志》卷一《地理·山川》)

(8)星窟岭

①星窟岭在龙池都路出险巅。下自落星穴,故名。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之“将乐县”目)

②星窟岭  下有落星穴。《图经》:“晋义熙中,有长星堕县北。忽成一穴,近杨氏故居。占者谓:‘五百年后,当生大贤。’杨龟山先生寔应之。”

(录自明崇祯二年《闽书》卷十八《方域志》之“将乐县”目)

③星窟岭在龙池都路出山岭,下有落星穴,故名。

(录自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二《地理(二)》之十一  “将乐县”目)

(9)落星穴

①落星穴在县之北门。按《图经》:“晋义熙中,有长星坠其处,忽成一穴。”占星者渭:“五百年后,当成大贤。”邑人因以德星坊名之。近杨氏故居,龟山先生实生于此,人以为应云。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一《地理·山川》之“洞”目)

②落星穴在将乐县。九域志:“南剑州有落星穴。”县志:“在城北。”

(录自《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卷四三O《史部·地理类·延平府》之二十二“古迹”目)

(10)石剑石

①石剑石硭刺类剑.故名(在龙池都)。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之“将乐县”目)

②石剑石  在龙池都。光润可为砚。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一《地理·山川》之“石”目)

(11)雷公石

①雷公石  与石剑相望。相传石罅中有泉清莹,土人祷雨,汲之即有雷声,故名(在龙池都)。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之“将乐县”目)

②雷公石在龙池都,与石剑相望。相传石罅中有泉清莹,土人祷雨,汲之即有雷声,故名。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一《地理·山川》之“百”目)

(12)龙池溪

①龙池溪在龙池都,源出泰宁县张源岭下。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将乐县”目和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二《地理(二)》之二十五“溪·将乐县”目)

②龙池溪源出泰宁张源岭,下分水,会诸涧而来八十里,人大溪。唐大历中,廖藏真人祖廖太岁,指其中有龙居,名曰“龙池”。溪中有洲,形如饭箩,每值诏岁,涌出,则邑土有兴荐者,名饭箩洲。

(录自明崇祯二年《闽书》卷十八《方域志》之“将乐县”目)

③龙池溪  《八闽志》云,在龙池都,源出泰宁张源岭下。

《闽书》云,分水会诸涧而来八十里,入大溪。唐大历中,廖太岁指其中有龙居,名日“龙池”。《方域纪要》云,在县北。

(录自《福建通志》之《河渠》第12册“将乐县”目)

④龙池溪  发源于将乐县西北部,在光明村附近汇合,流经永吉、张公,在城关附近汇入金溪。全长29公里,流域面积15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l2‰,多年平均流量4.95立方米/秒。径流总量1.86亿立方米。其主要支流有3条:际下溪,即称光明溪,发源于与泰宁县交界的张源岭下,经余坊乡肖地,流经光明乡际下村,在光明村汇人龙池溪。渠许溪发源于光明乡山头、台上,经渠许、葛布,在葛布村汇入龙池溪。界源溪发源于光明乡曹地村,经界源,在葛布村汇入龙池溪。

(录自新编《将乐县志》卷二《自然环境》第四章《水文》)

附:龙池溪防洪堤

位于龙池溪下游龟山桥至溪口处,上游集水面积l 50平方公里,最大洪水流量980立方米/秒。该工程于1973年11月10日动工,1974年1月完工,投资46.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0万元.总投工33.3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53.34万立方米。新挖河道长1.1公里.进口高程94.5米,出口高程90.1米,河底宽42.5米。两岸浆砌石防洪堤高4米,边坡1:1:河道改直后,快河水流速,减少洪水灾害,保护新华、解放大队耕地。同时,在旧河道开垦新增耕地123.6亩。

(录自1997年出版的《将乐县志》卷七《水利水电》第一章第四节《防洪工程》)

按:龙池溪位于将乐县城北偏西,长29公里,有三条支流,即际下溪(又称光明溪)、渠许溪和界源溪。几千年来,该河床经过多少次洪水的冲刷,形成弯弯曲曲的溪流。每年发生洪水,都要把沿溪岸部分农田冲毁。1973年10月至1974年1月,将乐县革命委员会与城关公社组织对龙池溪龟山桥头至该溪出口处的河道进行改造,栽弯取直。新挖河道1.1公里,填掉截弯的旧河道,新增耕地123.6亩,溪两岸砌防洪石堤。

(13)莒峡潭

莒峡潭在龙池都。山势盘绕而潴水,渊深不可以寻丈测,鳞介之属多殖焉(注:此潭位于今古镛镇和平村所辖的莒峡山东侧山脚下的金溪河段。因潭上方莒峡山腰于唐代建有古佛堂,故又名古佛堂潭)。

(录自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二《地理(二)》之十八“潭·将乐县”目和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一《地理·山川》之“潭”目)

(14)龙池

龙池在龙池都。唐大历中,廖藏真人祖廖太岁尝以二水交流,渊深莫测,指有龙居其中,名日龙池。后因以名都。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将乐县”目、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二《地理(二)》之三十五“将乐县”目和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一《地理·山川》之“池”目)

按:龙是中国古代人崇拜的神异动物,它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至今,人们仍把中华民族看作龙的传人。因此,古代人喜欢以龙作为地名、溪名、池名、潭名。对起这类地名的原因,只能看作神话传说而已,但也不能因此否定这些以龙字为名的地名、溪名、池名、潭名。如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既没有龙,也没有湖泊,但不能因此说龙湖村名是假的,该村历史上从来就叫龙湖。同样,将乐县北龙池溪以龙池为名也是这个道理。将乐县北龟山一带坐落在龙池溪畔,故元代的龙池团(明代改为龙池部)这一连置单位以龙池或龙池溪为名,这体现了古代人取建置名称图吉祥之意。

明溪一中退休教师吴西全在《杨龟山先生故里今何在》一文中,为否定龙池位于将乐县城北郊,在龙池的起名上大做文章。他说2005年11月曾到将乐调查,从龙池溪龟山桥处走到该溪出口处,都未见有深池,问村民,也不知道龙池在哪里。于是,他断言龙池是假的。这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首先,将乐县城北龙池溪 “二水交汇”点有三处:一是两条支流际下溪与渠许溪    在光明村汇合;二是支流界源溪在葛布村注入龙池溪,三是龙池溪在将乐县城东面注入金溪。明代《八闽通志》、《延平府志》、《将乐县志》在记载龙池中,只讲“廖太岁尝以二水交流,渊深莫测,指有龙居其中,名日龙池”,并未指明此池到底是龙池溪的哪个交汇点。吴西全却说:“将乐县城有三华桥下的金溪(古称将水或将溪)和龟山桥下的‘龙池溪’(即光明溪)。两条溪在县城东郊交汇后合而为一。”并断定二水交汇点只有这一处,这显然与事实不待。其次,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太岁指龙居池中到2005年吴西全到将乐调查,相距1226年(按唐大历最后一年计算)。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龙池溪河床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即使唐大历年间龙池溪出口处有再深的池,经过1000多年无数次洪水带下泥沙的沉积,早就见不到池了。就拿将乐县金溪来说,20世纪50年代古佛堂潭(即莒峡潭)和石壁山脚的河水是很深的,但2005年这两处河水已浅得多了。据史料载.黄河下游的河床1000多年前比两岸低得多,可现在却高出两岸很多,两岸的堤坝越筑越高。因此,用静止不变的思维去看待发展变化的事物,没有不出错的。再次,这段溪河于1973年11至次年1月实施改河工程后,已看不到弯弯曲曲且大大小小露出水面的河床石的旧河道。这里的菜农及和平村的老人不知道早已消失的龙池,这很正常,吴西全如果没有翻阅过明溪县的志书,他能说出明代归化县城是什么样子吗?凭这样的“调查”,能确认龙池是假的吗?

(15)石门洞

①石门洞在龙池都。相传嵩杨真人炼丹于此(按:此洞后人也王称杨道真君洞。杨时于宋哲宗元祜七年(1092年)四月在将乐县北郊龙池旧居为父亲杨埴守孝期间,行五里路到此洞探游。并写下《杨道真君洞记》)。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将乐县”目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一《地理·山川》之“洞”目)

②石门洞一名真君洞。俗传嵩杨真人炼丹处,在城北五里。

(录自清乾隆三十年《延平府志》卷三《山川》之二十五“将乐县”目)

附:将乐县城北郊龙池耕地一览表

方位

塅、垅名称

耕地面积(亩)

今辖乡村

东门塅

300

古镛镇

解放村

东门、溪塘、下溪洲、河下、排细

252

古镛镇

新华村

银桥子、横坑、岩下、大庆寺、杨公塘、鱼塘窑、水锅里、大妈里、五里坵顶、狗垅里

1150

古镛镇

和平村

龙池北

下窑坑、桐树坑、黄土畦、杨公壇、大金榜、张厝寮、窑车坝、光降、涝溪垅

460

古镛镇

新华村

龙池西

红花洲、门边塅、仙人塅、下张公塅、当溪塅

997

古镛镇

张公村

龙  池  南

岭许塅

520

古镛镇

胜利村

杨厝干、大温、黄厝垅、施郎地、

上窑坑、沙门塅

340

古镛镇

新华村

合计

37个塅、垅

4019

5个村

 

注:此表资料由古镛镇新华等5个村委会提供。表内耕地均属元代龙池团(明代龙池都)辖地、

按:明清代《八闽通志》、《闽书》、《延平府志》、《将乐县志》对将乐县龙池团(明代为龙池都)主要山川的记述,与将乐县城北郊的地貌特征是完全吻合的。

它说明龙池团(都)在将乐县城北郊是史实。

将乐县城北郊龟山周边有耕地四千余亩(元、明代皆属龙池团、都辖地),是明溪县龙湖村耕地总面积的一倍多,而林海权在《杨时故里之考辨>中所说 “将乐县北郊田土狭窄”,则是未经调查之言。杨荣 (字子江)的部分后裔从将乐县城北郊龙池溪畔迁徙外地有多种原因,并非田土狭窄的问题。北宋及以前,将乐没有受到战火殃及,可谓“世外桃源”。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至元朝末年,将乐县城曾多次发生战火,城郊首当其冲。据杨时写给许高老和傅子騣的信知,南宋高宗建炎三年,王躞所率的官军在洞庭湖    被杨幺的起义军打败后,其部分溃败之军,流窜入闽,路过将乐,“乡邑焚劫荡尽”,只有杨时在将乐县城北郊的旧宅没有被毁。元朝期间,农民起义军攻打将乐县城共有6次。因此,大多杨氏后裔为避战火,先后移居离县城几十里的乡村或迁徙县外各地。这是杨荣部分后裔从将乐县城北郊迁徙各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有的杨荣后裔到外地任官职,携全家移居任职地。如杨时第二儿子杨迥到毗陵(今常州)等地任官职,偕妣、子迁居此地。杨荣后裔迁徙各地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这里不一一列举。将乐杨氏后裔的迁徙原因,与闽西北地区其他姓氏客家先祖的迁徙因由大体相同。明溪县龙湖村历史上曾是杨氏后裔的聚居村,但现在仅有几户杨氏人家。如果说将乐县城北郊的杨荣家族迁徙他地是因为“田土谈窄”,被林海权在《杨时故里之考辨》一文中赞为“田野肥美,诸峰环拱,山清水秀”的龙湖村,其大多数杨氏后裔为什么先后移居他地?对杨荣部分后裔迁徙各地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能通过歪曲事实来寻找杨时上代祖“南迁三湖”的理由。

二、归化县(今明溪县)兴善里地貌

1.兴善里地域

兴善里图二,旧将乐县地。山日龟山、鹤迁。岭日铁岭。岩日凤凰、永兴。溪日瀚溪、雷霆。潭日龙坑。    (录自明崇祯二年《闽书》卷二十二《方域志》之“归化县”目)

2.兴善里山川

(1)龟山

①龟山在县东五里,又一在石珩溪侧。

(录自明正悠十一年《归化县志》卷二《山川》)

②龟山一在晏坊,一在石珩村。其形如龟,下有甘潭,深可三丈,水极甘洌。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之《汀州府·归化县》)

按:宋代,晏坊、石珩二村均为清流县归仁里辖地,明代至成化六年,属清流县归上里辖地。也就是说,归化县内二座龟山,原都是清流县领地。

③龟山在县东五里晏坊,又一在石珩溪旁,其形如龟,下有甘潭。

(录自明弘治十年《汀州府志》卷二《山川·归化县》)

④龟山在县东龙湖二十里,形状如电.宋杨龟山先生孕灵于此,故以自号。旧府、县志载“石珩溪边者”误。

(录自明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卷一《舆地》之四)

⑤龟山  在县东二十里龙湖。宋儒杨先生时生于斯地,故以自号。今为文庙朝山。

(录自清康熙三十七年《归化县志》卷一<舆地》之四)

⑥龟山在县东五里晏坊。又一在石珩溪旁,如电,下有甘杨时诞育于此(注:按此记,又冒出第三个杨时出生地,即宋代临汀州清流县归仁里所辖的石珩村)。下有甘潭,清可三丈。水极甘洌。

(录自清乾隆三十三年《福建续志》卷四《汀州府·归化县·山川》)

附:龟山挺秀

在县东北二十里龙湖文庙前,又称文庙山。往昔,附近乡民结砦山中,以避寇盗。与迄西之白石岩相对.故又名东山。林木阴翳,盛暑清凉,山多大石一。词颇多咏。馀见《名胜》类。

(录自民国32年《明溪县志》卷二《地理志·山川》之十一)

按: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龟山,原名东山。清康熙    十一年至二十年,在此山后的龙湖村建有文庙,故叉名文帽山。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归化县志》的编修者开始把宋代至明成化六年属清流县归仁里(明代为归上里)所辖石珩村的龟山张冠李戴到龙湖村的东山头上,其目的就是要为“宋杨龟山先生孕育于此,故自为号”编造“物证”。但是,清乾隆十七年编修的《汀州府志、,仍按明正德十一年《归化县志》和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明弘治十年《汀州府志》有关归化县龟山的内容记述,却没有采用明万历四十二年和清康熙三十七年编修的《归化县志》有关龙湖龟山的记述。这说明,连清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的编修者也看出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问编修的《归化县志》有关杨时诞生于龙湖龟山的记述是不实之词。

经实地考察,明溪县龙湖村东山(后被改名“龟山”)林木茂盛,许多树长得高大,是一座土石相间的山体,并非石头山。如果是纯石头山,只能从石缝里长出稀疏矮小的灌木,根本长不出茂盛的林子。因此,把此山说成“石龟山”名不符实。

(2)鹤迁山

①鹤迁山  在县东二十里瀚溪西罗坑。有三清坛,遇醮焚纸。有鹤从岭下唧纸而去,故名。

(录自明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卷一《域地·山川》)

(雪鹤迁山相传初建三清坛于罗坑,常修醮焚楮。有鹤从空下。唧余烬过青山而止。人以为异,遂即地建宫,名鹤迁。

(录自明崇祯二年《闽书》卷二十二《方域志》之“归化县”目)

②鹤迁山在县东瀚溪,昔有鹤飞聚。

(录自清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三之十二《归化县·山川》)

(3)铁岭

①铁岭在兴善里,县东三十里。路通将乐,有铺在顶。实一邑之扼要。

(录自明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卷一<舆地》之六)

②铁岭在县东兴善里。高峻厄险,顶有公馆、铺隘、禅堂。接将乐县界。

(录自清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三《归化县·山川》)

(4)凤凰岩

①凤凰岩在龙湖市。内有一石,形如凤凰。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之“归化县”目)

②凤凰岩  在县东二十里龙湖市。内有一石,形如雷神。

(录自明正德十一年《归化县志》卷二《山川》)

③凤凰岩  在兴善都。状如飞凤,故名。

(录自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二《地理志》之“将乐县·岩”目)

④凤凰岩  在县东二十里龙湖市。岩内有石迥翔,展翅状如  凤凰。与龟山故里连接,相传为杨龟山先生读书处。

(录自明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卷一《舆地》之十二)

⑤凤凰岩  在县东二十里龙湖。与龟山相近。相传为龟山先  生读书处,

(录自清康熙三十七年《归化县志》卷一《舆地》之六)

⑥凤凰岩在龙湖街之右。上有石,形如凤凰,古有庙。杨龟山先生曾读书于此。今其迹不可考。

(录自民国31年《明溪县志》卷二《地理志·山川》之十三)

按:明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开始把凤凰岩与杨时读书处挂起钩来,此后从传说到肯定“曾读书于此”。但至今找不出任何杨时曾读书凤凰岩的宋代史料和遗留下来的文物,连凤凰岩石也看不见了。杨时留下几十万字的遗著,竟没有一处提到在凤凰岩读书。难怪民国31年《明溪县志》的编修者感叹道:“今其迹不可考。”这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怎能考到其迹呢?

(5)永兴岩

永兴岩石壁峭然,垂萝参参。

(录自明崇祯二年《闽书》卷二十二《方域志》之“县”目)

(6)瀚溪 在县东二十里兴善里。发源龙湖涧,流至沙溪始大。

(录自明正德十一年《归化县志》卷二《山川》)

②瀚溪在县东二十里兴善。发源龙湖涧,至沙溪始大。

(录自明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卷《舆地(一)》之十五)

(7)雷延溪

①雷廷溪在县东二十里兴善漈头。其水接瀚溪而来,沿渚十里,乱石磺硫激如雷,昼夜不息,故名。

(录自明正德十一年《归化县志》卷二《山川》)

②雷廷溪在兴善漈头一,沿渚十里,乱石磺硫,声激如雷。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之“归化县”目)

③雷廷溪在县东二十里兴善漈头,其水接瀚溪而来。沿渚十里,乱石磺坑,激如雷霆,故名。

(录自明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卷《舆地(一)》之十五)    (8)龙坑潭

①龙坑潭在县东兴善里山涧。深不可测.早祷即雨,有龙  居焉。

(录自明正德十一年《归化县志》卷二《山川》)

②龙坑潭  在县东兴善里山涧。深不可测,有龙居。然祷雨辄应。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之“归化县”目)

③龙坑潭在县东兴善里。山涧深不可测,龙穴于中,旱祷即雨。

(录自明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卷《舆地》之十六)

按:以上对归化县兴善里主要山川的记述,与龙湖村及其周边兴善里辖地的地貌特征是完全吻台的。从这里可看出,宋代龙湖与龙池虽然同属将乐县辖地,仅一字之差,但龙湖在将乐县南面的铁岭之南,而龙池在将乐县北郊封山支峰龟山一带,两地相距一百一十多里。也就是说,龙湖与龙池是两个地貌特征完全不同的地方。“龙湖即龙池”说显然违背事实,是强词夺理的“抢来说”。

3.其他有关地貌

(1)圣隐岩

①圣隐岩在中和里。悬崖峭壁,樛木联阴。相传尝有异人栖息于此,后隐去,故名。(按:此见《将乐县志》。盖旧属将乐县,今分属本县。)

注:括号中所指的《将乐县志》是宋代编修的将乐县第一部县志,明代尚存,后已佚。

(录自明弘治二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山川》之州府·归化县”目)

②圣隐岩平洋突起小阜,宋杨时诞生于此。

(录自清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三《山川》之“县”目)

③圣隐岩在县东北之中和里。悬崖峭壁,樱木联阴。异人栖息于此,忽隐去,故名。

(录自民国32年《明溪县志》卷一《山川》)

在县东水三十里。岗顶高峻,人行其上如在半空,夕岗晓烟,咫尺莫辨。岗右为莲花山。其旁为圣隐岩,平阳突起小阜,为宋杨时诞生于此。

(录自清康熙二十三年《福建通志》卷五《地理·山川》之“汀州府·归化县”目和清雍正七年《福建通志》卷四《山川》之“汀州府·归化县”目)

按:清代的《福连通志》和《汀州府志》在记述“圣隐岩”时,又编造出第四个杨时出生地在宋代将乐县辖地天上岗圣隐岩(明戍化八年后为归化县中和里辖地)。民国32年《明溪县志》的编修者意识到这些记述会扰乱“杨时故里龙湖说”,才采用《八闽通志》记述“圣隐岩”的内容。从这里可看出,明万历后,有些志书对杨时出生地的记述越来越乱。

(2)北斗岩

①北斗岩 山形环抱,中有小窝。相传星坠之窟,又名星窟岩。

(录自明崇祯二年《闽书》卷二十二《方域志》之“汀州府·归化县”目)

②北斗岩  在城西五里。石山环抱,中窝平坦,有庵有池。

岩之半有观音阁。俗传星坠成窝,又名星窟。

(录自清康熙三十七年《归化县志》卷一<舆地》之六)

③北斗岩  在城西北五里。石山环抱,中平坦,有庵,有  池。岩畔有观音阁。俗传星坠成窝。又名星窟。

(录自清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三《山川》之“归化县”目)

④星窟禅窝又名北斗岩,在城西北七里。石山环抱,中窝平坦,有庵有池。岩之半有观音阁。相传有星坠地成窝,故又名窟:

(录自民国31年《明溪县志、)卷二《、地理志·名胜》之一)

⑤星窟禅窝又名北斗岩,在城西北3公里。据康熙《归化县志》、《宏农杨氏房谱》等载,东晋义熙间(公元405~4l5年),星坠北斗岩,旁建有观音阁,俗名“垦窟”,为明溪八景之一。“文化大革命”中废,今仅存遗址。

(录自1997年10月出版的《明涟县志》卷二十九《文化》,见此志书第832页)

附:《龙湖龟山公祠记》摘录

其地龙来自天上罔尧岩,数十里奔腾踊跃,脱落坦彝,皆非恒熊,而入首尤秀美绝伦。诸山环拱者.各呈奇露,异迥别凡。观水,则施绕右侧,前会朝堂,涧流逶迤左角而去。开辟以来,布此奇胜。非偶然也。先是晋义熙中,有星坠地,长亘弥天,占

者渭:“五百年后当生大贤。”冈名其地曰“德星坊”。至是,而

五世祖龟山公应期而生,为宋大贤。前占果验,盖公之出也。

(录自清同治九年重修的明溪县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卷首《龙湖龟山公祠记》)

按:归化县北斗岩,位于县城西北五里。晋代,北斗岩属新罗县辖地。唐代,先后为黄连县、宁化县领地。宋元符六年后隶,临汀州清流县,明成化八年后属归化县明代至民国时期的《闽书》、《汀州府志》、《归化县志》、《明溪县志》在记述“北斗岩”时,仅说: “俗传(相传)星坠成窝,又名星窟。”清同治九年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在汜述《龙湖龟山公祠》中,说坠在将乐县北郊路出山的那颗星应验在龙湖村出生的杨时身上。但是,按星占说,所占名人出生地应在星坠地近处。可龙湖村与将乐县北郊路出山有一百一十八里之遥,不算近处一于是,该房谱记述此事时,蓄意含糊其辞,只写“晋义熙中,有星坠地”,却不写坠入何地、新编《明溪县志》在记述“星窟禅窝”时,抛弃归化旧志和龙湖村杨氏房谱的旧说,干脆说东晋义熙年问那颗星坠在晋安郡新罗县辖地北斗岩  从这里,可大致了解“扬时故里龙湖”说的“物证”是怎样编造出来的应当指出,“星占”说是封建迷信的产物,不可信,更不能作为史证。

第三部分杨时出生地

一、杨时出生在将乐县城北郊尼池龟山脚

1.宋代史料

(1)《杨龟山先生行状》摘录

先生讳时,字中立,姓杨氏,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

(录自术中书舍人兼侍讲、直学士、院史馆修撰吕本中所撰的《战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左朝大夫杨龟山先生行状》。此文原载明宏治宜兴刊本《龟山场文靖公集》和将乐县蛟湖村《杨氏族谱》、明溪县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等多部扬氏族谱)

(2)《杨文靖公墓志铭》摘录

既没渝年。诸孤以右史吕本中所次行状来请铭。

[录自宋徽狱闰侍制,提举万寿观兼侍讲胡安国所撰《杨文靖公墓志铭》。此文收录在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巷十二《词翰、纪述》和道南祠玉华山馆版《杨文靖公全集》附卷以及将乐、明溪等多部杨氏族(房)谱中。]

附:吕本中传

吕本中(10841145年)  南宋诗人宁居仁。寿州(今

安徽寿县)人,人称东莱先生。绍兴进士,官中书舍人兼直学院士,因忤秦桧被罢官……有《东莱先生诗集》。

(录自《中国历代名人词典》“南宋”目)

按:古代行状是对己故者生平的盖棺定论之作,相当于现代的追悼词,不是可以随意写的。杨时病逝,他的几个儿子(皆登第进士)去请吕本中撰写行状。如果吕本中对杨时世居地有不了解之处,肯定要询问他们,或查阅杨时生前亲自编修的《宏农杨氏族谱》。行状写好交给杨时几个儿子看后,如果文中所写的世居地与事实有出入,他们也会提出来请吕本中修改,不会让一个错误的世居地出现在其父亲杨时的行状上。接着,杨时几个儿子拿着吕本中撰的行状,去请胡安国和左丞相李纲分别写墓志钻和祭文。因此可以说,此行状关于 “世居将乐县北之龟山”的表述,是杨时几个儿子所认同的父亲祖居地和出生地。

有的说,从五世祖杨荣(字于江)、四他祖杨胜达、三世祖杨明的墓葬地来看,杨时的祖居地应在这些墓葬地就近的光明、永吉等村,“世居将乐县北之龟山”的表述不实。这种看法偏颇。按古道,将乐县城北郊龟山距杨荣、杨胜达的墓葬地衢坊(今将乐县光明乡光明村)都岭头株林l8里(现公路里程11公里),距杨明墓葬地永吉里辖村坑头自然村(今光明乡永吉村所辖村)金顶山仅八里,这仍属就近墓葬。自古至今,墓葬地离家居地一二十里远的也不少如宋朝兵部侍郎黄伯固家居将乐县城,其墓葬地在县城东二十里远的三涧渡后山坡,清代杨时第二十一代嫡孙杨绳祖家住将乐县城坑边巷,病逝后葬于光明都下墟村都岭头株林杨荣基右侧。因此说,从杨时几代祖的墓葬地去考证,恰恰证实了杨时“世居将乐县北龟山”是史实。退一步说,杨时的祖居地可能在宋代将乐县永吉里辖地衢坊或永吉,而这二村与杨时出生地将乐县北郊龟山脚下的龙池一样,都坐落在龙池溪畔。这一带山川地名有二十几个,吕本中选择杨时自以为争的龟山作为杨时及其前四代祖世居龙池溪畔的代表性地名一这种表述也很确切,且具特色。

(3)《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摘录

公讳时,字中立,世居南剑州将乐县北之龟山。

附:《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序》

去疾试令先生阙里,亦既建精庐,聚简册,与学子涌习其

问。念此书不可无传,访故家,得写本,因订正纪年,增补其书文。又取梁溪李丞相(指李纲)诸公祭文、谥议及水心、东涧所作《旧宅记》而附入之。于是,《年谱》遂为全书。而先生之嘉言善行,开卷可得其大概矣。

(采自南宋咸淳六年将乐知县黄去疾编订的《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此谱文及谱序收录在明正德十二年沈晖刊本《龟山先生文靖杨公集》第六册卷《年谱》。该刊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 暇与土子讲习其中,取龟山祀年订正之,题目“年谱”,行于世。

[录自清嘉庆年问重修《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卷三三0《延平府·人物》]

按:南宋咸淳六年,将乐县令黄去疾编订出第一部杨龟山年谱,离杨时病逝135年。在将乐县北郊龟山脚下的杨时故居尚存;杨时家族还保存他的遗作和他生前友好写的有关史料,并编出有关他生平的“写本”《时公纪年》黄去疾通过“访故家,得写本,因订正纪年,增补其书文”,从而编订出《年谱》全文。这说明,此年谱史抖来源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其次,杨时病逝时,对杨时出生地有两种表述。一是吕本中在所撰的《杨龟山先生行状》中表述杨时“世居将乐县北之龟山”,二是胡安国在《杨文靖公基志铭》中表述为“五世祖(指杨荣)唐末避地闽中,寓南剑之将乐县,因家焉”。后一种表述所指的地域很大。当时将乐县辖地面积两千四百多平方公里,五世祖杨荣的家到底在将乐县什么地方,不明确。前一种表述所指的是一个很小的地域,比后一种表述要确切得多。再次,南宋时期,将乐县城北郊龙池和县城南一百一十里处的龙湖村都是该县辖地,当时还没有出现杨时故里之争,在这种背景下,将乐县令黄去疾不存在偏袒杨时故里争论哪一方的问题,只是据实表述杨时世居地而已  因此,杨时“世居将乐县北之龟山”的表述是可信的。

(1)史志摘录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录自元至正五年(l345年)  《宋史》卷四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七“道学·程氏门人”

(2)年谱摘录

朱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公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

(录自《杨文靖公年谱》。元代始修和重修的将乐县祖教村等5部《杨氏族谱》均有收录此年谱)

3明代史料

(1)明代志书摘录

①熙宁九年己未(应改“丙辰”)徐铎榜:杨时,将乐人,见《人物志》。

(是自明弘治四年《八闽通志》卷五十二《选举》“科第·廷平府”目)

②杨时龙池都人,字中立。先字行可,以其犯友人父讳,改曰“中立”。五世祖唐末避地闽中,遂家将乐县北之电山,因号焉。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八《人物·道学》)

③熙宁丙辰徐铎榜进士十人:宋宜甫、曹将美、宗毅、尤涧、蔡元方(将乐人)、余卞之(剑浦人)、杨时(将乐人,见《人物志》)、张驾(后名哿)、罗畸(沙县人),(录自明嘉靖四午《延平府志》卷《选举》之一)    (录自明崇祯二年《闽书》卷一百零一《英旧志·缙绅》之“延平府·将乐县”目)

附:清代张夏补编杨时年谱摘录

弘治九年丙辰(1496年)七月初八日。诏封先生为将乐伯。

从祀孔子庙庭,先是绍必知府彭谊、将乐县贡生何昇、南监祭酒谢铎等,屡疏先生道德功业,请补从祀,廷议未定。至是,国子监博士杨廷用复请之,核礼部关,送翰林院议奏。于是,掌翰林院事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程敏政详议具题,少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上徐溥等复奏,奉圣旨:“是准追封宋儒杨时为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庭,位列宋儒司马光之下、胡安国之上。”越叫年,为弘治十年。三月,先生十二代孙杨华、杨穆等赴京上表谢恩。

(录自清康熙十六年四月锡山后学张豆补编《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

(2)明代李熙等人撰文摘录

①杨时。将乐人。今其书院、家墓,陋屋尚存,荒墟尚在,子孙贫寒,无以为度。

其十二代孙杨爵,见充小县懦学增广生员,性质朴质。乞照徽围公子孙事例,量与一职,就丁本月支应俸粮,以存先贤之后,使天下万世知杨时为将乐人。

[录自江苏上元县进士、将乐知县李熙(官至户部侍郎)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所撰《请崇祀龟山恤后疏》]

②将乐,先生故里也。四知圣岁窃慕先生而想见其为人。及巡闽,疏请复先生祠宇。过将乐,展谒祠下,访其后裔,得瞻遗像……乃令邑令黄仕祯划石,立之祠中,以垂永远焉。

(录自明万历十二年朝廷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杨四知为杨龟山画像题写赞词的附记文)

③今余骎骎长无闻,犹幸吏先生阙里也。倘使先生阙里,辄夷鄙里之先生息息者,即尽取逸辞只语裒之,恐亦无当先生矣,是为叙。

(录自明万历年间广东海阳进士、将乐知县林熙春所撰《龟山先生全集后叙》)

④十五日,行五甲,越白沙岭,是为顺吕境。又二十五里,抵县。县临水际,邵武之水从西来,通光泽;归化之水从南来,俱会城之东南偶。隔水望城,如溪堤带流也,循水南行二十里,至杜源,忽雪片如掌。十五里,至将乐境,乃杨龟山故里也。

(录自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于明崇祯元年游将乐县玉华  洞后所撰《玉华洞游记》)

按: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龙湖村杨氏后裔杨均政在《龟山公家谱序》中,编造出神灵指点杨时上代祖宗“南迁三湖”的梦幻说明成化六年(1470年)归化建县后,此说越炒越热。在这种情况下,《八闽通志》等志书和了解杨时历史的官绅及学者仍认定杨时是将乐县人。明弘治九年(1496年),即归化建县二十六年,孝宗皇帝下诏书追封杨时为“将乐伯”,从祀孔庙,位列宋儒司马光之下、胡安国之上。如果杨对出生地在明成化八年划属归化县的龙湖村,为什幺孝宗皇帝不追封他为“归化伯”?归化县的官员何以不敢出来上疏?其中缘由不言自明。因此可以说,“将乐伯”是明朝对杨时故里的历史定位。

4.清代史料

(1)志书摘录

①杨时。字中立,将乐人。

(录自清康熙二十三年《福建通志》卷四十七《人物》“延平府·将乐县”目。清乾隆二年《福建通志》卷三十二《人物》之“延平府·将乐县”目亦载此文)

②杨时,字中立,五世祖自宏农避地,为将乐人。

(录自清乾隆二十年《延平府志》卷二《山川》之“将乐县”目)

③杨时,字中立。将乐人,熙宁九年进士。

[录自清道光二十二年修成的《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  书)卷四三0《延平府·人物》目]

(2)清代杨恩圣等人撰文摘录

①余五世祖龟山公生南剑将乐。

(录自清顺治八年扬时后裔、翰林弘文院编修杨思圣所撰  《龟山先祖文集叙》。此文原载《杨龟山先生文集》顺治刻本)

②况闽为天下才薮,积之学者流自远,灵源下华(以玉华洞意指将乐)。又极天地孕毓之奇。继先生而起者,自必有人。

(录自清顺治十一年延平知府,孔子后裔孔兴训所撰《杨龟  山集序》)

③子寓延之口久,四先生(指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皆延(指延平府)产也。

(录自清顺治年问学者王孙蕃所撰《杨龟山集序》。此文载清顺治七年杨令闻刊本《杨龟山先生集》)

④巡汀,过将乐。先生之梓里焉(巡汀州,过将乐,必经归化县)。

(录自清康熙年间陆求可路过将乐县时应杨绳祖之请所撰《龟山先生文集叙》)

⑤今圣天子崇儒重道,特允学臣之请,御赐龟山书院以“程门正宗”四字,煌煌乎天章璀璨、理学侣明……煃幸生先生梓里。向者主祀之讹,煃与诸人士清之当事而正之,故于是集之新。嘉绳祖之无忝厥祖也,而乐为之序。

[录自清康熙叫十六年户部侍即(正二品)、将乐县人廖腾煃撰的《重到杨龟山先生集序》。此序原载清康熙四十六年杨绳祖刊本《宋儒杨文靖公文集》卷首]

⑥少时慕宋杨文靖之为人,以为道学、经济真能兼而有之,恨不获见先生全集,窥先生阃奥、今年出守延平,延为先生桑梓地。谒祠毕,亟索集十其后裔绳祖而读之。

(录自清康熙四十六午延平府知事章培基所撰《重刻杨龟山先生文集序》。此序原载杨绳祖刻本《宋儒杨文靖公文集》卷首)

⑦余膺特简,巡抚八闽,始入先生之里,惴惴然唯恐下负所学,上负圣天子,日无以对先生也。兹因其裔孙绳祖来请序先生之集,敢忘其固陋,为论其大凡如此。不知先生以为何如耶?读先生之文者以为何如耶?

(录自清康熙四十六年都案院右佥御史、仪封中宪大夫张伯  行所撰《杨龟山先生全集序》,他到将乐县巡视,应杨时第二十

代嫡孙杨绳祖之请,写下此序。原载畅绳祖刊本《宋懦杨文嫡公

文集》卷首)

⑧余自童年即闻濂、洛、关、闽远宗孔孟,大兴绝学。今得承乏先生故里,读先生遗集。知先生之学真大儒之学……

(录自清康熙年间分避延平、建宁、邵武三府巡抚陈延统应  杨绳祖之请撰写的《杨文靖公文集序》。原载杨绳祖刊本《宋儒杨文靖公文集》卷首)

⑨宋杨时撰。时字巾立,将乐人。

(录自清代学者丁丙为《龟山杨文靖公集》所作的跋)

⑩宋大儒杨龟山先生著籍将乐。戊寅春,子镕权篆是邑,既谒先生祠,访求遗书。未几,先生裔孙、邑诸牛缙延以康熙丁亥祠生绳祖刊本来见。

(录自清光绪五年夏子镕所撰《补修宋杨文靖公全集跋》此跋原载清光绪十年补修的《杨文靖公全集》巷末。后藏于将乐县道南祠玉华山馆)

⑾余丁光绪纪元蒙授将邑令、适在省垣,综理鹾务、三年春、始履新任。人先生故里,谒先生之祠堂,惕然于中,深恐梼昧庸愚,丁仕、学二者一无所能,惶愧汀下……

(录自清光绪五年将乐知县汪保驹所撰《重刊宋需杨文靖公  全集书后跋》。原载清光绪七年将乐县道南柯玉华山馆藏版《杨  文靖公全集》卷尾)

⑿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人。

(是自清代学者陈祚康菩《全闽道学总纂》卷六《文靖杨  氏》)

⒀杨时,字中立,将乐人。举进上……学者称龟山先生,谥文靖。

(承自清代晋安学者蒋垣著《八闽理学源沆》)

5.当代资料

(1)辞书摘录

①杨时(1053~ll35年),北宋哲学家。字中立,南剑将乐 (今福建将乐)人。学青称龟山先生,熙宁进士。

(采自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并于1982年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第261页“北宋”目)

②杨时,将乐人,字中立。

(录自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名八大辞典》)

③杨时(1053~l135年)北宋学者。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熙宁进士。

(录自1999午第三次修订重版的《辞海》第3570页。此书  l936年问世,1979、1989年先后两次修订重版)

④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南剑将乐(今属福建)人。熙宁九年进士。

(录自戴逸总主编、王和主编并于1993年9月出版的《二十  六史大辞典》第813页)

附:将乐学者曹豹文撰文《杨时故里真伪辨》摘录“杨时故里龙湖”的伪说者大言不惭地说:“杨时故里在什么地方?《宋史》、《辞海》、《中目历代名人辟典》等多种书都没有回符这个问题从1053年杨时出生到现在已经930多年了,这期间行政区划经过多次变更……”言下之意,《辞海》等书没有表现这种变更。“他们是根据本本,即将乐县志、延平府志、宋史等的记载而编写的”。

真是石破天惊的议论!“龙湖”、“归化”仅仅因为行政医划的变化就被埋没,不能载人史册,岂不冤枉伪说者少安毋躁,好好了解一下《辞海》等书的体例,参看其他人物案目就不会觉得冤枉了。《辞海》等书的人物籍贯只写到县,乡村上不了,这是人家一样。对于籍贯有争议的或尚不能定论的,也作客观介绍,并列处理,请看“杨小楼”这一条、著名京剧演员杨小楼的籍贯就写入两种说法,说安徽石台,说安徽怀宁。至于行政区划的变动,新旧地名的变化,存《辞海》等书编印截止时问内有无体现出来,随便翻看原书就行了,无需举例,府拾皆是,如果这种变化都没有体现出来。辞书还有什么用?例如《辞海》上人物籍贯的注释是按历史上的建制、地名标出,然后加注变化,没有变化就不加注。将乐的地名没有变化.龙湖划出将乐不影响将乐县杨时的籍贯,这就是《辞海》给我们的定论!

1989年新版《辞海》中“杨时”词条的注解依然是将乐人,同1979年版一模一样(与1999年版也一样),没有加注“归化”、“明溪”的字样。

(采自原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曹豹史著书《林中感  悟》第165~166页)

(2)史志摘录

①杨时,字行可,后改字中立,福建将乐人,宋皇祐五年(1053年)生。因世居将乐县北龟山之下,学者称“龟山先生”。

(录自2005年10月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的  《福建省志》之《人物志》第二章《人物传》)

②北宋祐五年(1053年),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之麓龙池一家杨姓人家诞生了一位男婴,他就是北朱著名理学大师杨时。

(录自2008年1月出版的《二明历史名人》第63页)

③杨时(1053~1135年),字行可,犯友人父讳,改中立,号龟山,将乐人。其高祖杨荣,字子江,后唐进士,被授镛州司户,迁将乐县北郊龟山之麓龙池杉田建宅落户。

(录自1997年出版的新编《将乐县志》卷三十六《人物》第一章《人物传》)

④将乐人杨时是两宋之际大学者,他在中国理学史、福建理学与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南渡”洛学人宗。

(录自2000年元月出版的由徐晓望主编的《福建通史》第  二卷第九章《宋元福建文化的繁荣》)

⑤杨时(1053~ll35年),字中立,南剑将乐(今福建将乐)人。晚年隐居龟山,人称龟山先生。宋神宗熙宁九年(1077)进士。

[录自2007午曾志华、王明仓主编的《宋史解读》(下)第  46l页]

(3)学者著书摘录

①杨时(1053~ll35年),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州将乐(今福建省将乐县)人。

(录自福建社科院刘树勋主编的《闽学源流》)

②熙宁九年(1076年),年仅二十三岁的福建南剑将乐人杨时登进士第。此时,二程正以讲学为士子所向往。

(录自2008年出版的由王国平王编的《南宋思想史》第二  章《洛学的分流》之二十三)

 

二、杨时上代直系祖“南迁三湖”说

1.“南迁三湖”说的由来

《龟山公家谱序》(明杨均政撰)摘录

第以吾姓氏考之,吾姓始于周之季。先世有齐王伯侨,归周,封为杨候,子孙因以为氏。其后蔓然大下,难以枚举。以吾鼻祖言之,始由樵川而居二华焉(此说误。杨时四代祖杨荣是从江州湖口即今江西九江市湖口县迁将乐县的)。迨高祖第三公奋然有游四方之志,往乞灵于西乾福善祠,梦神人告曰:“子可遇三湖则止”,遂返乎三华。始迁蛟湖(今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距将乐县城10公坐),次迁池湖(今将乐县白莲镇白莲、大王村。距将乐县城30公里),终迁龙湖(今明溪县翰仙镇龙湖村,距将乐县城55公里)。果应梦之吉兆,于此遂家焉。第三公生二子,长十五公,次十七公牛念二公,世业进兴,复援武平县令,家声由是而日振焉。念二公生祖考念七公,生齿自是而日繁焉。由此观之,第三公乃是龙湖之始祖也。宋贤危山公即其苗裔也,岂非神兆斯上以兴吾之族乎……

洪武己丑岁冬月望日,十六世孙均政谨谱。

(录自明溃县翰仙镇龙湖村《宏衣杨氏身谱》卷首)

附一:将乐、平潭等地《杨氏族谱》“世系录”综合摘录

胜丰达公第三子:明公(指杨肿达的第二儿子杨明,即杨时祖父),字信仲,居县北郊龙池杉田。诰赠大中大夫,殁葬西乡永吉团金顶山(今将乐县光明乡永吉村辖地,距将乐县北郊龟山4公里)。妣萧氏,生子三:基、谊、宣。继妣朱氏,延平女。葬白土源,牛子二:埴、益。

明公四子:埴公,乳名十郎,宁永谋,处士。仍居县北龙池杉田。……夫妇俱葬县北龟山之阴,萧金钗形,减粧案;

埴公之子:时公,乳名十二郎,字中立,先行可。以犯友人父讳,故改之,号龟山;葬于本邑水南乌石山之原。

时公长子:迪公,乳名十五郎,字遵道……葬龙池团株林内。

时公第二子:迥公,乳名十七郎,字昭远……葬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

时公第三子:遹公,乳名十八郎,字昭祖……葬龙池株林茔右。

时公第四子:适公,乳名念二郎,字积义……葬江阴县。

时公第五子:造公,乳名念三郎,字汝旨……葬两乡永吉都岭头。

迪公子:云公,字志猷……葬本邑两境儒林市(今将乐县光叫乡光明村)。

迥公子:航,字悠远,葬常州宜兴县。

遹公长子:森,字汝之…葬本邑桃源重坑(今将乐县古铺镇桃村)……生子二:周(万僖)、兴(万福)。

遹公次子:懋公,字敬之……徙居邵武。其商孙再迁龙湖。

森长子:万僖,乳名周,字寿吕。官任司户。殁葬官人坑(今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妣安氏,生子二:谦、巽。

周长子:谦,太学牛。因伪作党,避居蛟湖团官八坑,为蛟湖始祖。后徙安湖杨巷,殁葬龙安官路田畔。

周次子:巽,避居池湖杨厝坊。后移居龙湖,乃龙湖始祖也。    附二:杨时撰文《杨母朱氏墓志》摘录杨母朱氏,世家延乎。杨父先娶萧氏,夫人仍继室也……杨父讳明,有子五人。

(录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57卷三十之二《龟山  集》之《杨母朱氏墓志》)

附三:曹豹文撰文《杨时故里真伪辨》摘录

对这个故事(指杨均政编造的“南迁三湖”说)里的人物真实性不能苟同。这是问题的关键。故事提到的主要人物“第三公”是谁?另外那儿个“公”是谁?按杨时修的《宏农杨氏族谱》去查,杨时上代排行第三的只有祖父杨明,大伯杨宣(即杨明前妻萧氏所生,杨时父杨埴的同父异母兄弟)。龙湖“杨氏房谱”还记有杨谊南迁(杨明的第二儿子)。杨家的乳名分别这样的:杨埴,十郎。杨时,十二郎。杨时长子杨迪,十五郎;二子杨迥,十七郎;三子杨遹,十八郎;四子杨适,念二郎;五子杨造,念三郎。假定“第三公”是杨明,按故事的说法,第三公生的二子长十五、次十七是杨时的儿子,这岂不是曾祖父生曾孙子吗?“次十七公生念二公”岂不是哥哥生弟弟子吗?把“第三公”套给杨宣、杨谊也不对,伯公生侄孙?杨均政这个65岁的老头子,不要凭任何资料说明,以他电脑般脑袋,讲述着三百多年前的故事。他信口开河,乱七八糟地讲述了一通准也搞不懂的谁生谁、谁生谁之后,便“由此观之”过渡一下得出绐论:第三公是始祖,龟山公是苗裔。苗裔泛指子孙后代,是个跨度很大的词我不知道读者或伪说者自己“观之”之后,有没有“观”出个道道来?究竟“第三公”是谁?“第三公”与杨时隔了几代?究竟谁在龙湖生了杨时?简直是一本糊涂账。杨时的上四代世系是杨时亲自修谱,有名有序,各在其位,不能糊混的!

“由此观之”一下,一个跨越三个多世纪的移花接木工程就这样轻松地开工了。杨时的籍贯被从将乐县北龟山一下改到了龙湖。成了龙湖这一房的光荣与骄傲。杨均政住《电山公家谱序》中直言不讳:“龟山公之遗风,非可以光前,亦可以裕后,流芳族谱,岂不荣乎!”总之,把杨时拉到龙湖来,这才是讲故事、修谱、作序的最根本目的。

(录自原福建民司文艺家协会会员、特乐学者曹豹文著书《林桩中感悟》第174~176页)

附四:林海权撰文《杨时故里之考辨》摘录

杨明二世祖明三迁龙湖的事实,首见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子江公的第十六世孙杨均政为《重修杨氏房谱》所写的《龟山公家谱序》。其言曰……迨高祖(指子江公)第二公(指胜达之第三子明)……第三=公生二子:长十五公(指杨埴),次十七公(指杨益,见宁化延祥《杨氏族谱世系传》,牛念二公(指杨敦仁),世业进兴。复授武平县令,家声由是而日振焉。

(录自林海权等人著《杨时故里行实考》第9页)

附五:杨适孙子(杨崧之子)杨轩世录

(1)泰宁县善溪化育坊《杨氏族谱》摘录

崧公之子瑞宗公,名轩。生于宋高宗绍兴六年丙辰(1136年)十月一十四日午时,殁于宋宁宗庆元已未(1199年),寿六十四。葬三十坑,公少游四山。一日,往樵川(今邵武)龙坑西乾福善祠,梦神告曰:“汝可遇遇溪则止。”遂迁善溪水口化育坊居焉娶李氏,生于宋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六月初六日,殁丁嘉泰四甲子(1204年)三月二十四日,葬瑞宗墓右。生子二:万敏、万敬。

(录自清光绪六年甲辰重修的化育坊《杨氏族谱》卷二《历  代源流传》)

(2)将乐县黄潭镇是村《杨氏族谱》摘录

时公四子适公,字积义。由进士任宗政寺承,历宣教郎、婺州通判。享寿六十,葬江阴县。妣延平李孺人。

公之嫡孙讳轩公者,少游四方。一日,往樵川龙坑西乾福善祠,梦告曰:“汝遇溪则止。”后于泰邑之南去城六十里善溪水口化育坊开山辟地建屋居焉,又于坊尾建龟山祠堂一栋。生子    [录自元至正七年(1347年)始修的吴村《杨氏族谱》卷三《始祖列传》]

(3)将乐县光明乡山头村《杨氏族谱》摘录

轩,森公子(按:此误。杨轩是杨适长子杨崧之子)公少游四方。一日,往樵川龙坑西乾福善祠,梦神告曰:“汝可遇溪则止。”后于泰邑之南去城六十里善溪水口化育坊居焉,义于坊尾建龟山公祠。

(录自山头村《杨氏族谱》卷一《杨氏始祖世录》。将乐县万全乡常安村《杨氏族谱》“始祖世录”亦录此文)

按:杨时上代祖宗‘南迁三湖”说源自明洪武十八年将乐县辖地龙湖村(明成化八年划属归化县)杨氏后裔杨均政所写的《龟山公家谱序》。这类神灵指点的托梦说与“星占说”、“孕灵说”一样,都是违反科学的封建迷信之说,是不可信的。早在唐宋时期,“神灵托梦”说就已流行,连南宋高宗皇帝赵构也十分迷信此说。杨时的学生罗从彦曾痛斥此说“此则非理也,非知道者孰能知之”。明代,编造“神灵托梦”说仍为司空见惯的事。在那种年代里,杨均政编造“南迁三湖”的神灵托梦说并不奇怪。新中国成立后,破除封建迷信已进行60年了。今天,如果把此说当成历史传说,那也无可非议,但是,有些学者至今仍把此说看成是史实,这说明他们在研究杨时故里问题上已深深地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杨均政的“南迁三湖”神灵托梦说源自哪里?无独有偶。泰宁县化育坊和将乐县吴村、山头、常安等地杨氏族谱载有一个传说。南宋绍兴年问,杨时第四子杨适长子杨崧的儿子杨轩,少游四方。一日,他去邵武县龙坑西乾福善祠,梦神告曰:“汝可遇溪则止。”于是,他迁到泰宁县善溪水口化育坊居住。这个传说故事与杨均政编造的“南迁三湖”神灵托梦说何其相似!不同的是,传说中的主人翁杨轩换成了“三公”,“汝可遇溪则止”改为“子要遇三湖则止”两个故事的不同结局是:杨轩迁居泰宁善溪水口化育坊,而“三公”则迁居龙湖。从这里不难看出,杨均政缟的神灵托梦说是怎么来的。

从这则“神灵托梦说”所提到的“第三公”和几个“郎”及其之间的关系来看,也是含混不清,矛盾百出,杨时的前四代直系祖中,不论按世系还是按同辈兄弟的排名来看,这两种次序都排行第三的只有杨时祖父杨明。杨明与前妻和继妣共生有五个儿子,杨对在为其祖母撰写的《杨母朱氏墓志》中讲得明明白白。可杨均政谱序中的“第三公”只生两个儿子,这显然与杨明对不上号。其次,林海权的论文《杨时故里之考辨》在引用杨均政的这段谱序文中,对其中的人物加括号注释,指“长十五公”为杨埴,“次十七公”为杨益,“念二公”为杨敦仁。但杨明的长子是杨基,次子是杨谊,三子是杨宣,四子是杨埴,五子是杨益,“长十五公”和“次十七公”应分别为杨基和杨谊,怎么会是四子杨埴和五子杨益呢?从此谱序的“郎”名来看,也对不上号。2006年,将乐县政协文史委和将乐县客家联谊会曾联合组织对县内客家姓氏进行调查、从查阅82部族谱中,可看到唐至明代中期将乐一些客家姓氏的乳名曾有以“郎”来排名的习俗。“郎”名排行顺序大体有“十、百、千、万”四字辈、“仲、念、百、千、万”五字辈和“大、小、念、百、千、万”六字辈等三种。同一字辈,儿子“郎”前面的数必比父辈“郎”前面的数字大,这寓意子孙兴旺;反之,则意味着人丁衰败,是犯忌的。“郎”前面的数字越大,寓意人丁越兴旺。三代近亲中“郎”前面的数字一般不相同,以免长幼次序混淆。明代后期,“郎”名就逐渐少有人用。在《宏农杨氏族谱》的世系录中,杨埴至杨时儿子这三代的乳名很明确,即杨埴十郎,杨时十二郎,杨迪十五郎,杨迥十七郎,杨遹十八郎,杨适念二郎,杨造念三郎,这符合唐至元代将乐以“郎”排名的习俗。如果说杨埴的乳名是“十五郎”,其 “郎”前面的数字超过其儿子杨时乳名“郎”前面的数字,已犯讳,杨明、杨埴、杨时这三代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将乐人,对当时将乐“郎”字排名的习俗是清楚的,可能犯讳。杨时原字行可,因犯友人父讳,改字中立。如果他的乳名“十二郎”犯父讳,他还能用这个乳名吗?再说,“十五耶”是杨时长子杨迪的乳名,杨埴的乳名怎么可能与长孙的乳名一样?指杨益和杨敦仁分别为“次十七公”和“念二公”也不对。杨益的乳名不可能与侄孙杨迥(杨时第二儿子)的乳名相同,杨敦仁的乳名也不可能与堂侄杨适的乳名相同。因此,将乐学者曹豹文在《杨时故里真伪辨》中对杨均政编造的“南迁三湖,说所提出的质疑有理有据。

从将乐杨氏基祖杨荣(字子江)在各地后裔的族谱(房谱)来看,部分杨氏后裔南迁龙湖是一个多代次、多地点陆续迁徒的过程。从将乐城关和县北地区南迁龙湖,古道必经蛟湖、池湖。这种迁徒过程也是多样的有从将乐城关地区经蛟湖、池湖,直迁龙湖;有先迁蛟湖或池湖,再迁龙湖,或其部分后裔迁居龙湖;有一个人连迁“三湖”  还有从将乐县北面的邻县经蛟湖、池湖等地迁徒龙湖或经蛟湖、池湖等地迁徒紫云台等地,其部分后裔再迁龙湖。因此可以说,“南迁三湖”实际上是杨氏从将乐城关等地向南迁徙龙湖这一过程的概括和写照,并非仅是某个人所为。龙湖杨氏开基祖也来自杨氏多房派,并非仅是某个人。最早迁居龙湖的是杨时第三儿子杨遹(人称“三公”)的曾孙杨巽,他随父杨万僖(乳名周)和兄长杨谦避居蛟湖一段时间,就自带妻儿,另迁池湖杨坊,后又移居龙湖。因此,他是龙湖杨通这一房的开基祖杨时长子、杨迪的第三子杨彦经蛟湖、池湖,迁居紫云台,其裔孙杨喻再迁龙湖。杨均政就是杨喻的曾孙。龙湖村《宏捉杨氏房谱》就是这一房的房谱龙湖杨氏其他房的开基祖,有杨时叔公杨昭(杨胜达第五子)的后裔,还有杨时五子杨造的后裔。

这里需要弄清的一个问题是,最早迁居龙湖的杨氏始祖明明是杨巽,杨均政为什么要把他改成杨时上代祖?这是有原因的。杨巽是杨通即第三房的裔孙,而杨均政曾祖父杨喻是杨迪即长房的裔孙如果认杨巽为最早迁居龙湖的杨氏始祖,长房的龙湖开基祖就要排位在杨巽之后。长房怎能屈位于第三房之下,这是杨均政所不能接受的。于是,他在《龟山公家谱序》中,把杨巽改成杨时上代祖。这个移花接木工程“收获”多多,一是龙湖杨氏长房之尊不再受到影响,二是龙湖成了名人杨时故里,成了龙湖杨氏的荣耀。但为了不招致其他房杨氏的揭露和反对,序文中的人物只用“第三公”和假乳名,似是而非。这就是此序中提到的人物及谁生谁的关系为什幺含糊不清的原因。

2.杨明(杨时祖父)“南迁三湖”说子江公者,因唐末辟地而来镛州之杨盖肇乎此三世信仲公(指杨明)因谒灵于西乾福善祠,得“三湖则止”之兆由是。历蛟湖、池湖,而卜居龙湖。宋仁宗皇祐五年,

文靖公(指杨时)应运而生,周程衣钵,为人宗之儒。七世彦公父子肇迁云台、夏阳迄今子孙绳绳,支联脉贯,则从流溯源。

(是自明溪县紫云台上拔山村杨氏于清代第四次修的《宏农杨氏族谱》卷一《源流考》)

附一: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宏农杨氏族谱》摘录

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仲。居龙池杉田。皓赠火中大夫。殁葬西乡永吉团金顶山。

(录自清光绪十年蛟瑚村续修的《宏农畅氏袄谱》卷一《历代源流世系记》)

附二:将乐县万安镇良坊村际上自然村《宏农杨氏族谱》摘录

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仲。居龙池杉田,积德储庆,笃生贤孙。殁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

(录自清光绪十二年将乐县万安镇良坊村际上自然村杨氏第四次修的《宏农杨氏族谱》卷七《子江公支下世录》和清嘉庆二十年黄潭镇祖教村第四次修的《杨氏族谱》卷三《远祖世录》)

附三:将乐县万全乡杏溪村《宏农杨氏族谱》摘录

胜达三子明公,字信仲。赠尚书(按:误。赠大中大夫)。生殁失考。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

(录自清光绪七年将乐县万全乡杏溪村场氏重修的《宏农杨氏族谱》卷二《始祖源流》)

附四:平和县杨厝坪《杨氏族谱》摘录

胜达公之子明公,字信忠(按:误,字信仲),任县丞,诰赠大中大夫。居龙池都杉田。

(采自福建省平和县杨厝坪杨氏十清代编修的《杨氏族谱》世系录)

附五:江西省瑞金《弘农龟山杨氏四房联修族谱》摘录

胜达三子明公,字信仲。居龙池都杉田。娶萧氏,续朱氏。合葬永吉都杉田,蜘蛛结网形。

(录自江西省瑞金新修的《宏农龟山杨氏四房联修族谱》“源流”)

附六:广东省梅州《杨氏简谱》摘录

胜达三子明公,配萧氏,续朱氏。居龙池都杉田。葬永吉都金顶山,蜘蛛结网形。生一子:埴(按:误。生五子)。

(录自广东省梅州市《杨氏简谱》卷一《世系篇》)

附七: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鸠上村(原名鸠源)《杨氏族谱》摘录

第三世:杨明,字信仲,号暹。公世居邑北龙池杉田。……

公殁葬西山(按:“山”有误,应为“乡”)永吉都金顶山。妣葬白土源。

(录自清光绪十二年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鸠上村杨氏编修的《杨氏族谱》世系录)

附八:菲律宾华裔《杨氏大宗世谱》摘录

四十九世:明公,居龙池都杉田,为龟山之祖。葬金顶山。配萧氏,续朱氏。生子:埴(生五子)。

(录自菲律宾董扬宗亲总会于1970午3月编辑出扳的《杨氏大宗世谱》世系录)

附九:宁化县延祥《杨氏族谱》摘录

第三世:明公,字信仲,号暹公,世居龙池杉田。积德储度,笃牛贤孙殁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妣萧氏,生子三:基、谊、宣。继妣朱氏,延平女。葬白土原,生子二:埴、益。

(录自宁化县延祥村《杨氏族谱》卷一《世系传》)

附十:浙江省乐清市石马《杨氏大宗谱》摘录

五十二世:胜达二子明公,字信定(按:应为信仲),双名暹。居将乐北之龙池。

(录自明天启二年始修的石马村《杨氏大宗谱》卷二《远祖世系》)

按:各地杨氏族谱的世系录,对杨明身世的表述相当一致:“居龙池都杉田”、“致葬西乡永吉金顶山”。将乐历史上,地名为龙池的只确。将乐县城北郊一处。“西乡永吉金顶山”在今将乐县光明乡永吉村辖地,它位于永吉村坑头自然村与古镛镇张公村当溪白然村(元、明代属龙池团、都辖地)交界处,距县北龟山仅4公里。至今此山名仍叫全顶山,杨明墓也尚存。如果说杨明“南迁三湖”,在重山阻隔、极为闭塞的宋代闽西北山区,他死后只能就近墓葬,不可能拉到远离龙湖村近60公里之遥的将乐县永吉里金顶山埋葬。各地扬氏族谱也未见杨明死后扶枢回原居住地埋葬或迁葬将乐永吉金顶山的记载。按照古代的迷信说法,神灵所以托梦指点杨明“南迁三湖”,说明原居地龙池风水不好,不利杨氏家族兴家旺族古代人是崇拜神灵的,杨明死后拉回原居住地附近的金顶山埋葬,不是有违神灵之意吗?这怎么可能!因此,不论是各地杨氏族谱的记载。还是永吉金顶山杨明基葬地,都证实扬明始终居住在将乐县北郊龙池,死后墓葬龙池附近的永吉金顶山,根本没有南迁“三湖”。杨明“南迁三湖”说没有任何史证

3.杨埴(杨时父亲)“南迁三湖”说

(1)明溪县龙湖杨氏房谱序摘录

余受记历阅,知具始祖杨荣公登晋天福三年戊戌科进士,授闽西镛州司户,始入闽,徙居三华。至四世祖杨埴公,诰赠正议人夫,承祖遗命“梦三湖则止”,历迁三华,遂因梦而卜居蛟湖、池湖、龙湖各地焉。不意佳祯即兆于前,贤哲果生于后,而埴公即生龟山先生也。先生即生长于明溪治东龙湖焉。

(录自清同治九年归化县兴善里龙湖村杨氏重修的《宏农杨氏房谱》卷首陈良玉所撰的《谱序》)

(2)明溪县姜坊村《杨氏族谱》摘录

明公子谊(按:此名为杨埴一兄之名,不是杨埴名),又名埴,字永谋,宋仁宗天圣六年戊辰生,元祐庚午年十月戊戌日殁,诰赠正议大夫。妣陈氏,封荣德太君,继妣廖氏封硕人。公妣合葬龙池,会钗形。生了子:时(按:误。生二子)。

公承祖遗命,梦“三湖”则止。历迁蛟湖、池湖、龙湖,遂屠焉。

(录自明溪县盖洋镇姜坊村谢坑自然村杨氏于清同治九年修《杨氏族谱》卷二《始祖世系传》)

(3)新编《明溪县志》摘录

表3-9部分姓氏源流表

郡望

姓氏

迁入时间

始祖

何地迁入

定居地

分迁时间

分迁姓名

分居地址

资料

来源

宏农

埴公

将乐池湖

瀚仙龙湖夏阳紫云

宁化延祥、广东省、盖洋温庄、姜坊、夏阳鳌坑

瀚仙、夏阳《杨氏族谱》、《宏农杨氏房谱》

(录自1997年出版的《明溪县志》卷二《人口》第三章《人口构成》附表9,此书第121页)

(录自清嘉庆二十年将乐县黄潭镇祖教村杨氏第四次修《杨氏族谱》卷三《远祖世录》将乐县光明乡葛布村前溪自然村,万全乡杏溪村、常安忖,黄潭镇吴村等《杨氏族普》记述杨埴内容与此录相同)

②明公四子埴公,字谊(按:此字是杨埴二兄之名),又永谋,乳名十郎……公与二妣合葬东路(按:应为东北路)龙池团,金钗形。

(录自清光绪十四年将乐县白莲镇六里制重修的《宏农杨氏房谱》卷二《世系传记》)

③七十世:杨埴,杨明之子,杨荣曾孙。乳名十郎。举岁贡生。赠正议大人……妣廖氏,继妣陈氏……与夫合葬西镛州封山之阳。生子一:时(按:误,生二子)。

[录自1994《中华姓氏通扣》(杨姓)。2000年12月出版的《中华姓氏通史》(杨姓)中亦录此内容]

④第四世:杨埴,乳名十郎,字永谋。……公与二配合葬邑之北封山龙池团。金钗形,减桩案。

(录自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鸠上村杨氏于清光绪十二年续修的《杨氏族谱》世系录)

⑤明公之子埴公,乳名十郎,岁贡生。诰赠止议大夫。与二妣合葬西镛州封山之阳。

(录自2006午9月出版的广东省梅州《杨氏简谱》卷一《云岫公世系卷》)

⑥明公四子埴公,诰赠正议大夫。享寿六十有三……公葬邑北龟山之阴。二妣合葬龙池团,金钗形。

(录自清光绪七年将乐县黄潭镇吴制续修的《杨氏族谱》卷三《始祖列传》)

⑦七十世祖:明公之子埴公,乳名十郎,举岁贡生……卒于大宋哲宗元祐五年庚午岁十月戊戌日,与二妣合葬于西镛州封山之阳。

(录自长汀县四保里、攀桂坊于清咸丰六年续修的《宏农杨氏族谱》卷二《远祖世系录》)

附二:杨时撰文摘录

县城之北隅、封山之麓有洞焉。闻长老言,以为杨道真召之所居也………因与二三昆弟,蹑履担簦,翛然前往。行五里余,而颓崖断堑,荒翳险绝,初若不可投步。

(录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57卷二十四之九至十《龟山集》之《杨道真君洞记》)

附三:杨时年谱摘录

七年壬申(1092)公年四十。在制(按:指杨时为其父杨埴守孝)。夏四月,作《杨道真君洞记》。

(录自南宋咸淳六年将乐知县黄去疾编订的《电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

附四:将乐学者曹豹文撰文《杨时故里真伪辨》摘录

接下来,又有几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清同治九年龙湖《宏农杨氏房谱》陈良玉所撰的《谱序》又这么说:“始祖杨荣……至四世祖杨埴公,诰赠正议大夫,承祖遗命,梦‘三湖’则止,历迁‘三华’,遂因梦而卜居龙湖。不意佳祯即兆丁前,贤哲果生于后,而埴公即生龟山先生也,先生即生长于叫溪治东龙湖焉。”两个故事,内容大体一致,但人物、情节根本对不上号。故事的主人公已不是“第三公”,而是“四世祖杨埴公”了。这个四世祖杨埴公迁龙湖怎么个迁法,还是玄乎得很。是前代迁了一半,杨埴“承祖遗命”继续迁,还是前代只有意向,没行动,由他来“承祖遗命”历迁“三湖”?是杨埴与“第三公”一起迁,还足单独迁?把两个故事加在起,就是一团解不开的死结,究竟谁首迁龙湖?杨时上代直系祖迁龙湖究竟应该定位在哪一代?有哪一位伪说者能使这两个故事不矛盾,而又能理出一个有根有据的南迁头绪米?

按《宏农杨氏房谱》陈良玉谱序的原意:杨埴公诰赠正议大夫——承祖遗命南迁,卜居龙湖。什么佳祯兆于前,贤哲生于后,更是天人的国际笑话。杨埴死后,是因为杨时晚年升任朝廷重臣后才被诰赠正议大人的。杨埴“诰赠”之后再南迁,卜居龙湖,又生下一个杨时,这简直是颠三倒四,全乱套了呀!

从社会生活的可行性,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假如杨埴25岁生杨时。这就是说,他必须在25岁以前定居龙湖。假定他18岁开始南迁,则在7年内要完成三次迁移,平均两年多搬家一次,比部队换防拉练还要方便。这可能吗?杨埴63岁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去世,杨时解官居制,在家守孝,这是铁定的事实,推不动的那么杨埴又是什幺时候搬回将乐县北郊去住的呢?这个老先生犯什么毛病,老爱搬家。再说,从龙湖往北搬回将乐县北郊原居住地有违初衷,有违神灵的意志呀!这怎么可能?

(录自将乐学者曹豹文著书《林中感悟》中的《杨时故里真

伪辨》一文)

按:各地多数杨氏族谱的世系录对杨埴身世的记述表明,他始终居住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的家,病逝在此家,就近墓葬在龟山北面的龙池封山之阳(地名封山贯排)。杨时撰写的《杨道真君洞记》,是他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住宅为父亲杨埴守孝期间,到离家五里许的封山麓北面的杨道真君洞观看后的记文  这证实了杨埴病逝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住家,杨时在这个家守孝三年,这与各杨氏族谱中记栽扬埴就近基葬在将乐县北电山之阴(基成金钗形)是一致的。将乐学者曾豹文在《杨时故里真伪辨》一文中对杨埴“南迁三湖”说的评议很说明问题,值得一读。

还要提及的是,为了把杨埴说成是龙湖的始祖,新编《明溪县志》卷三《人口》第三章《人口构成》的附表《部分姓氏源流表》中,竟把杨埴记述为唐朝人。就按杨埴是唐朝末年(907年)出生,到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他儿子杨时出世,已147岁了,这就奇了,真该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4)明溪县龙湖村杨氏房谱传记中的假墓铭文录

同公次子灏公,字水源。蚍黄氏孺人,牛五子,出外,子孙

未录。

明公之子埴公,乳名五十郎(按:误,乳名十郎),字永谋,号谊(按:无此号,谊为杨埴二兄名)。诰赠正议大夫,在家寝征。承祖遗命“梦三湖则止”历迁三华蛟湖、池湖、龙湖,遂居焉。妣乃居上夔公之女陈氏孺人,诰封荣德大君,梦星而孕时公。继妣廖氏孺人,封硕人,公毗合葬龙池,金钗形。生一子:时(按:混。生二子)。

公承祖梦,柳樊村而亨。天裨其庐,三湖是营。肚忠厚以作财,获圣子以亶明,肇万亿之麟瑞,启千秋之佳祯,振振公姓,振振公族,为人咏之是曩。今诵之之丁公,为然乎?以然乎?游定夫撰。

丰公之子万宣,字永义。居中和,后分沙阳、壁溪、磜头等处,皆其苗裔也。

(录自清同治九年明溪县龙湖村杨氏重修《宏农杨氏房谱》卷四《始祖世系传记》之三一四页)

附一:林海权撰文《杨时故里之考辨》摘录

杨时上世“南迁三湖”是事实。杨埴死后,与杨时同拜二程门下并把次女嫁给杨时三子遹的建安好友游酢(字定夫)在看了杨时《先君行状》之后,为杨埴写了一篇《志铭》,文中特指出“南迁三湖”其事该文收入《宏农杨氏房潜》卷口《始祖世系传纪》,现摘抄如下。

明公之子埴公,乳名五十郎,字永谋,号谊,诰赠正议大夫。在家寝征(指朝廷没有征聘)。承祖遗命“梦三湖则止”。历迁三华蛟湖、池湖、龙湖,遂居焉。妣乃居上夔公之女陈氏孺人,诰封荣德太君,梦星而孕时公。继妣廖氏儒人,封硕人。公妣合葬龙池,金钗形,生一子:时。[铭曰](按:此括号的字是《杨时故里之考辨》作者加上去的,原文没有此括号及括号内的字)、

公承祖梦,柳樊村而亨。天裨其庐,三湖是营。惟忠厚以作财,获圣子以宣明。肇万亿之麟瑞,启千秋之佳祯。……

——游定夫撰(按:原文中“游定夫撰”是紧接第二自然尾,并未另起一行)。(见同治九年明溪县十里锖杨氏藏《宏农杨氏房谱》卷口)

“公承祖梦”、“=湖是营”,此事是杨时告知其友的。“柳樊(樊,义为筑筒围绕)村而亨”,意为用柳枝筑为篱笆从而成村落,终下兴旺发达。语出《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围绕)圃,狂夫瞿瞿。”“征夫”,愚钝的人。“瞿瞿(jùjù)”,惊愕貌。“亨”,通达顺利  “灭裨其庐”,意为上灭增益他的庐舍。裨,补也。‘三湖是营”,是“营三湖”的倒置句式,足经营三湖(指蛟湖、池湖、龙湖)而居焉的意思。

“三湖是营”,是宋人留下的文字。杨时上世”南迁三湖”的事实,可毋庸置疑。

(录自林海权等人著书《杨时故里行实考》第14页)

附二:宋朝赠封制

赠    官

建隆(注: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年号)以来,凡有恩例,文武朝官、诸司使副、禁军及潘方马步都指挥使以上,父亡皆赠官。亲王赠三官,可赠者赠二官,追加大国。皇属近亲,如之,追加封爵。服疏及诸亲之服,近者赠一官。宰相、枢密使赠二官,使相、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尚书以上,三司使、节度使、留后、观察使、统军上将军、内臣任都知副都知者,赠一官。此皇族及臣僚甍卒赠官之法也。其官秩未至,而因勋旧褒录或没王事,虽卑秩皆赠官加等者,并系临时取旨。至于母后、后族、臣僚,录其先世,各有等差。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并赠三世,婕婷二世,贵人止赠其父而已。宰相、“三师”、“三公”、王、尚书令、中书令、侍中、枢密副使、知院、同知院字、参知政事、宣徽使、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节度使,并赠三世。东官三师、仆射、留守、节度使、三司使、观文艘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并赠二世。余官或见任,或致仕,井赠一世。有兄弟同赠者,赠官加一等,父在止一资。文臣有出身,赠至秘书监,无出身,至光禄卿。武臣至金吾卫上将军止。

凡赠官至三世者,初赠东宫“三少一,次东宫“三太”,次“三公”,次中书令,次尚书令,次封小国,自小国升次国,自次国升大国,已大国者移国名而已。亦有不移者。若父、祖旧官已高者,自从旧官加赠凡追封,不得至王爵两省官及待制、大卿监、诸卫上将军、观察使、正任防御使、遥郡观察使、景福殿使、客省使,若子见任或父曾任此官,并赠至“三公”止父子官俱不至者,文臣赠至诸行尚书止,武臣赠至节度使、诸卫上将军止即父曾任中书、枢密使、使相、节度使并一品官者,无止限。待制已上持服经恩,服阕即许封赠。

尚药奉御至医官使曾任文资,许提南班官。司无监官赠不过大卿、监,仍不许换南班官凡赠至正郎,许以所赠官换朝散大夫阶,大卿、监以上许换银青阶,赠至二世者即除朝奉大夫阶,三世则金紫阶。

鈙  封

唐制,视本官阶爵。建隆三年,诏定文武群臣母妻封号:东宫三太、文武二品、御史大夫、六尚书、两省侍郎、太常卿、留守、节度使、诸卫上将军、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母,郡太夫人,妻,郡夫人。常侍、宾客、中丞、左右丞、侍郎、翰林学士至龙图阁学士、给事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卿、监、祭酒、詹事、诸王傅、大将军、都督、中部护、副都护、观察留后、观察使、防御史、团练使.并母邵太君,妻郡君。庶子、少卿监、司业、郎中、京府少君、赤县(注:指京城内的县)令,少詹事、谕德、将军、刺史、下都督、上都护、家令、率更令,母封县太君,妻县君。其余升朝官已上遇恩,并母封县太君,妻县君。杂五品官至三任与鈙封,官当鈙封者不复论阶爵。致仕同见任亡母及亡祖母当对者并如之。父亡无嫡,继母听封所生母、伎术官不得鈙封。自宰相至簦书抠密院敛封与三世同,他官惟品至者即时擬封,余皆俟恩乃封。咸平四年,以舍人院详定群臣母、妻所封郡县,依本姓望封。天禧元年,令文武升朝官无嫡母者听封生母。曾任升朝而致仕,即许敛封。令给谏、舍人母并封郡太君,妻郡君四年,又令翰林学士至龙图阁直学士如给、舍例。

封赠之典,旧制有三代、二代、一代之等,因其官之高下而次弟焉。凡初除及每遇大礼封赠三代者,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抠密院事、枢密副使、签书柩密院事。凡遇大礼封赠三代者,节度使。三代初封,曾祖,朝奉郎;祖,朝散郎;父,赣清耶,簦书枢密院事降一等,谓如父与朝散郎之类。凡封父、祖系武臣者,视文武臣封赠对换格,封赠一代亦如此。初赠,曾祖,太子少保;祖,太子少傅;父,太子少师。封赠曾祖母、祖母、母、妻国夫人。执政官、签书抠密院事,郡夫人。凡遇大礼封赠二代者,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进、祝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左右卫上将军。二代初封,祖,通直郎;父,奉议郎初赠,祖朝奉郎,父朝散郎封赠祖母、

母、妻郡夫人。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并淑人。凡

遇大礼封赠一代者,文臣通直郎以上,武臣修武耶以上。一代初

封赠父,文臣承事郎,武臣、内侍、伎术官、将较并忠训郎,母、妻孺人。

凡文臣赠官通直郎以上,寺、监官以上未升朝者,杂压在通直郎之上同。每赠两官,至奉直大夫一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六曹尚书、金紫光禄大夫、银膏光禄犬夫、光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及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曾尚书、御史中丞、开封尹、六曹侍郎、枢密直学士及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每赠三官,至奉直大夫二官,至通议大夫一官。

[录自元至正五年(1345年)《宋史》之《忘》卷一百二十三“职官”目之十。见此书第十二册4083—4086页]

附三:宋朝官品(摘录)

诸宣奉大夫、正奉大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上护军,为正三品。

诸宣教、宣议郎……诸州签判、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令、丞……守关主事、令史、书令史,为从八品。

(录自《宋史》之《志》卷一百二十三“职官”之十。见书第十二册4016页)

附四:游酢撰墓志铭文选录

宣议胡公墓志铭

公讳渊,字泽之,姓胡氏。其先江南人,唐末避地于建州崇安之籍溪。曾祖敏、祖容皆率德不耀。父罕,负气节,重然许,乡邻有竞者,不决于有司,而听其一言。环左右数百家,终岁无讼。资产本饶给,群从数数称贷无所偿,以故致空匮,怡然终不恨。

公生而聪敏,早岁能缀文,及冠,试于有司,不兴选,而益务强识。下至阴阳卜筮之书,无不精究。亲老家贫,于是往来授学江浙问,岁终度父母所须,力能致者尽市归以献,退无私焉。丁外难,母有末疾,不复远游,里闾教生徒,晨夕归省,祁寒暑雨不移晷。每诸生馈食,有鲜肥悉持归以佐母膳。母怜其诚,为之强进。而疏食饮水,躬自安之既永感,晚寓江湖间而家焉岁时追慕,常欲归省墳垅,子孙以年高力谏止之。公曰:“吾少不能致禄养,一恨也;晚以贫故,不能处先庐,终洒扫,二恨也。今虽七十,筋力犹健,得一归上塚,死且瞑目矣。”既归,表识阡原,补植松槚,徘徊顾瞻,一恸而击,行道为之刷恻楚。以子通籍,再封宣议郎。宣和元年十一月壬子,卒於所居之正寝。子男五人;二早卒。安国朝奉郎,亲老权发追提举江南东路学士;安止、安老皆幼女二人,长适宿州教授范舜举,次在宣;孙男女四人,完贡入太学。

方庆历,皇祐间,书籍多未刊,皆手傅公为儿童时,携父所傅书于同乡仙洲吴居士之家。居士阅其所写《论语》,字体谨慎,终二十篇文无误。又视瞻凝审,重叹赏之。有女未嫁,聪睿少伦,读书能探徽旨,为择对不轻许。察公端慤,特以妻之。公既资纯孝,又得贤配,相与竭力以字其亲,虽忘穷贫妻,而闰门之内雍如也。初安国典教荆州,数与守忤,公知其性峻,促使求田问舍。而夫人又每诫其子曰:“人患无德义耳汝慎。无得以生事累其心。”公乃自为茸庐舍,买田数顷,语妻孥日:“古者人有恒产,故土不仰禄。兮之宦游者率低徊气禀,以自负于义,一招废斥,置父母妻子于饥寒,恝然无惫,可乎?”居无何。其子使湖外论荐隐士,属吏诉之,以为所荐者党人郝公浩所嘱,而故相范公之门人也。坐是除名归,而托于所茸之田庐。安处无外营,亲旧乃知公议徽而虑远也。后朝廷复其子官总益部,而涉远道。历险途恐难以奉安与,将妇诚控闻,又恐不知者随而藻孽之,以贻亲忧,踌躇未决。公察其意,乃曰:“世间祸福非人谋所及,汝自择于义,可也”卒听其子弃官就养处约虽久,讫无悔辞。自其子入官,尽斥其俸馀以赡兄弟之子,又取其子而教之。激其惰而扬其能,必欲成就而后已。临终语安国曰:“儒者特立独行,不加少以为多。汝当以古人自期。”言讫而逝。次年庚子三月辛酉,其子遵治命,以公入夫人之兆。将葬,来请铭。

铭曰:“孰不为事,事莫严于亲;孰不为守,守莫先于身。惟此雨者,公得之于已,而又以成其子之仁。少也文词发策上第,壮也学行望隆缙绅。而且惕然内省,力久不息,以要于古人,则公之子也。公谁舆伦?”

(录自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游氏分会、闽台文化交浇协会南平分会编的《宋·游酢文集》第188~189页)

附五:游酢传记

游酢(1053~1123年),北宋哲学家。字定夫,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人称荐山先生,与兄醇以史行知昌。元丰进士,凋萧山尉,召为大学录,迁博士。晚年任监察御史,历知汉阳军及和、舒、濠三州。就业程颐,与杨时、吕大临、谢业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为学有禅学倾向,尝曰:“佛书所论,世儒亦未深考。”“前辈往往不曾看佛书,故诋之如此之甚,”有《易说》、《中庸义》、《沧浯孟子杂解》等。

(录自1982年南京大学历史系编著的《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第260页“北宋”目)

按:在此目中,我们把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中杨埴传记原原本本地抄录下来。同时,也原原本本地抄录林海权先生在《杨时故里之考辨》中摘抄的这段文字,以便让读者鉴别。这段记述杨埴的传记文,分两个自然段,原载龙湖村《宏捉杨氏房谱》“世系传记”。

从杨埴传记及其前后所记述的多位杨氏祖宗身世来看,杨埴传记文第一自然段是《房谱》编修者写的世系录之一,不是游定夫撰文。杨埴传记文第二自然段是借游定夫之名所编造的墓志假作。

杨埴传记文中,多处记述违背史实。杨埴乳名十郎,杨时乳名十二郎。此记中杨埴乳名五十郎,是犯忌之名。这是清代归化县龙湖村《宏衣杨氏房谱》编修者不懂得唐至明代将乐姓氏习俗所乱编出来的假乳名,从各地杨时后裔所编的多部《杨氏族谱》世系录看,杨埴未见取号,说他“号谊”显然是假的。杨埴的号    怎幺会与他二哥杨谊的名字相同?这在古代也是犯讳的。按照宋朝封赠的礼制,杨埴逝世时及此前并没有被诰封为正议大夫,而此传记却说:“诰赠正议大夫,在家寝征。”这显然不符史实。杨埴的前妻陈氏死后被诰封荣德太君,是她儿子杨时晚年担任朝廷重臣后的事,而此传记却说:“妣乃居士夔公之女陈氏孺人,诰封荣德太君,梦星而孕时公”杨时还没出生,他母亲陈氏就被诰封荣德太君,这种颠三倒四的假史怎能作为史证?至于杨埴“南迁三湖”纯属子虚乌有之事,前面已有评说。

杨埴传记文的第二自然段,原文并没有注明是铭文。在《杨时故里之考辨》摘抄的杨埴传记文中,林海权在其第一自然段尾加上『铭曰],把第二自然段尾的“游定夫撰”移另一行,于是这两个自然段都成了游酢为杨埴写的《墓志铭》文,这就更假了。杨埴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十月病逝,当时杨时38岁,任虔州司法,为八品官。此前,杨时于宋元丰八年(1085年)始任徐州司法按照宋朝赠封礼制的规定,这时杨时还没有达到他亡父杨埴和此前早已病逝的亡母陈氏分别被赠封为“大夫”和“太君”的资历。游酢是在朝命官,对当朝的赠封礼制是清楚的。其次,杨时在他父亲病逝第二年写的《父埴行述》,并没有其父母被赠封的记述。如果当时及此前杨时父母分别被赠封“正议大夫”和“荣德太君”,这对他父母是最高的荣誉,对其家族也是荣宗耀祖的大事,杨时在此行状中能不记述此事吗?林海权在《杨时故里之考辨》中说:“游酢(字定夫)在看了杨时《先君行状》之后,为杨填写了一篇《志铭》。”既然游酢看过此行状,那就更不可能乱编杨时亡父母赠封之事。再者,拿《宏农杨氏房谱》中所谓“游定夫撰的“铭文”与《游酢文集》中游酢写的《宣义胡会墓志铭》文比较,两文的风格截然不同。《宣义胡公墓志铭》是为朝奉郭胡安国的父亲宣义郎胡泽之写的志铭此铭文的引言分三个自然段,详细记述了胡泽之的家世及生平。对家世的介绍,上至祖父,下至儿女,均述之。记述泽之的生平,侧重德行,且内容翔实,语言朴实。铭文只赞其德,比文字简练,龙湖村杨氏房谱《始祖世系传记》中记述杨埴的第一自然段文,只写杨埴的身世,这完全是族谱世系录的体例及内容,根本不是墓志铭引文。从埴公传记的前后文所记述的其他杨氏远祖世录,也足以看出这一点。再看埴公传记的第二自然段文,多是堆集华丽之词和空话、套活,如“差万亿之麟瑞,启千秋之佳祯。振振公姓,振振公族,为人咏之是曩。今诵之于公,为然乎?以然乎”。特别是此文后6句,连林海权的论文里也未录出,特意省略掉。这表明,此房谱的所谓“铭文”根本不是游酢手笔,纯属清同治九年龙湖《宏农杨氏房谱》编修者的造假之作。

《杨时故里之考辨》中说:“‘公承祖梦’、‘三湖是营’,此事是杨时告知其友的、”这是谎言。我们查阅了《四库全书》和明清时期各刊本的龟山文集、林海权点校的《杨时集》以及《游酢文集》、《罗豫章文集》等史料,均未见杨时对友人说过“三湖是营”的话,难道说这是林海权透过900多年的时空隧道亲耳听到杨时对友人说的吗?因此,说“三湖是营”是杨时告知其友的,是宋人留下的文字,这纯属谎言,怎能使人“毋庸置疑”呢?

查阅一些杨氏族谱的世系录,有记载游酢为杨埴写墓志铭。但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到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780年时间里,各地编修的杨氏族谱(房谱)和杨时年谱都未见录此铭文,只录有胡安因为杨时写的墓志铭,且一些杨氏族谱世系录明确记载游酢为杨埴写的基志铭已佚。游酢文集收录的基志铭也不见杨埴    铭文。这说明此铭文早已佚,并未传下来。清同治九年龙湖村重修《宏农杨氏房谱》时,才冒出这一假铭文。他们所以敢造假,就是真铭文已佚,失无对证。

(5)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所载的假碑铭录

昔鸱夷仙,受策计研。强国富家,施有后先维龙湖公,是以昔贤。小施之家,国则不然。人者以试,义方家传。贻阙子孙,克光于前成此宅兆。旺气绵绵。刊此铭焉,垂千万年奉训大夫,罗豫章书。

(录自清同治九年归化县龙湖村《宏收杨氏房谱》卷首)

附一:林海权撰文《杨时故里之考辨》摘录

沙县友人罗从彦(1072~1135年)为杨父埴撰志铭,称《龟山碑铭》。其文曰……(按:碑铭文前已录,此不重复。但“奉训大夫罗豫章书”被另列一行)此碑铭中的“龙湖公”。即指杨时之父埴,这也是杨时故里在龙湖而其父杨埴葬龙湖石龟山之阴的明证。

(录自林海权等人著书《杨时故里行实考》第22页)

附二:杨时学生罗从彦年谱摘录

①政和二年壬辰(1112年),先生四十一岁,始受学于龟山杨先生之门。

按龟山年谱,是年赴萧山知县。延平岁仲素来学。自公得伊洛之学,归倡东南,从游之士,肩摩袂属,晚得罗仲素。遂语以心得之秘。于是,公之正学益显于世。

(录自清毛念恃编订的《豫章罗先生年谱》,见北京图书馆珍藏本《年谱》丛刊第2l册680~68l页)

②绍兴二年壬子(1132年),先生六十一岁。以特科授博罗县主簿。八月上下。以郡守周绾之命,领袖诸生,行释莱礼。按先生行实及延平志、沙阳志,皆云晚以特科授惠州博罗县主簿。胡文定公答先生书,亦称“主簿足下”。惟石辙志,先生释莱事,称惠州博罗县尉,当改。

五年乙卯,先生殁。按先生行实及沙阳志,皆云先生卒于官。子敦叙早殁,丧不得归。数年,族人罗友为惠州判官,遣人特护以归。至汀州过,草寇偶发,遂寄于郡之开元寺。又数年,其门人李愿中始为归,葬于本郡罗源黄济坑之原。然先生族弟《草题先生集》(二程语孟解后)云:“享年六十有四,自广回,卒于汀州武平县。”龟山先生《答胡康候书》亦云:“仲素死于道途,又与前说不同。要不足为先生重轻也。”

(求自毛念恃编订的《豫章罗先生年谱》,见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2l册684~686页)

附三:《罗从彦研究文集》摘录

据专家们的研究,罗从彦师事杨时有4次。第一次,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杨时职事浏阳,被诬告,罢官返乡将乐,在其含云寺讲学。罗从彦前往受教,时年29岁。第二次,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杨时在南京(今河南商丘)任敦宗院宗子博士。是年七八月,罗从彦前往受学,时年40岁。第二三次,政和二年,杨时赴浙江萧山任知县,罗从彦前往受学。第四次,政和七年(1117年),杨时在毗陵(今江苏常州、无锡、镇江一带)任提点均州明道观,罗从彦前往受学,时年46岁。

(录自厦门大学教授高令印撰文《罗从彦生平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原载福建省沙县文联主席罗辉主编的并由海风出版社出版的《罗从彦研究文集》第194页)

附四:罗从彦传记

罗从彦,字仲素。先世自豫章避地南剑,因家剑津。后徙沙县。从彦幼颖悟,不为言语文字之学。初从吴仪游,已而闻杨时得程氏学,遂往学焉。初见三日,即惊汗浃背,日:“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绍兴二年,以特科授博罗县主簿。未几卒。学者称豫章先生……谥“文质”。

(求自明弘活四年《八闽通志》卷六十九《人物》“延平府·道学”目)

按:清同治九年归化县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卷首载的《龟山碑铭》,从标题看似乎是为杨埴作的碑铭,但这一碑铭对龙湖杨时后裔各房的始迁祖都可套用,是此谱编修者的手笔。林海权说这是罗从彦为杨埴写的碑铭就假了。

按清代毛念恃编的《豫章先生年谱》载,沙县人罗从彦是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始从学于杨时门下,这时杨埴已逝世22年了。厦门大学教授高令印在《罗从彦生平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则认为,罗从彦从学杨对有四次,第一次是宋元符三年杨时在将乐县含云寺讲学期间。这就是说,罗从彦开始从学于杨  时门下是杨埴死后10年的事。杨埴逝世时,杨时与年仅19岁的沙县后生罗从彦还不相识,怎么会叫罗从彦写碑铭?

其次,杨埴逝世时,罗从彦是个什么官职也没有的年轻后学。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罗从彦已61岁了,才中特科进士,并被授广东罗博县主簿,直至绍兴五年病逝这就是说,罗从彦在世时根本没有被授奉训大夫。这说明《龟山碑铭》的作者是个连罗从彦身世都不了解的人,这怎么会是罗从彦之作呢?假的就是假  的,总要露出破绽。这种冒充宋代人撰写的假作,能“是杨时故里在龙湖而其父杨埴葬龙湖石龟山之阴的明证”吗?

4.杨荣(杨时四代祖)“南迁三湖”说

(1)杨荣单独“南迁龙湖”说

①至唐,子江公由江州官闽西古镛后,乃卜居归化龙湖。

[录自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明溪县夏阳《杨氏族谱》卷首载归化县廪生萧元圭撰文《重修族谱序》]

②杨时,字中立,邑东二十里龙湖人(龙湖原属将乐,明成化设归化县治,后改隶本邑)。五世祖宏农(指杨荣)迁居于此。

[录自民国32年(1943年)《明溪县志》卷十四《列传》理学”目]

附一:将乐等地《杨氏族谱》世系录(或传记)摘录

①荣公,字子江,乳名安其……授西铺州司户。秩满遭时乱,中州路阻。遂挈家居于州属之龙池团杉田。殁葬垂惠乡本团,地名株林,其山坐亥向巳。……析其山属光明团,今名都岭头路顶……

(录自元至正九年重修、后又多坎续修的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宏农杨氏族谱》卷一《历代源流世系录》。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的将乐具安仁乡福山村《杨氏族谱》和清乾降五十六年始修的顺昌县元坑镇谟武村《杨氏族谱》、福建省平和县《杨氏族谱》的《世系录》所载内容与此相同)

②子江公,讳荣,字子江……公于唐末赐进士,任闽中南剑西镛州司户。解官,因家镛州龙池都,卒葬将乐西乡永吉都东岭干(按:东岭干原名都岭头,是光明村与永吉村交界山,属光明村辖山)。

(求自清光绪十年将乐县万全乡常安村杨氏编修的《宏农杨氏族谱》卷二《远祖源流记》。清代将乐县条坊乡洋源村、光明乡山头村等《杨氏族谱》也有此录)

③安寅之子荣公(按:此记误。荣为杨璋之子),字子江。自梅州徙居福建,复徙江西湖口(按:此记误。杨荣上代祖是从四川迁徙江西湖口的)。以进士授西镛州(今福建将乐)司户。解官,引家居镛州之北廓,遂立籍镛州。娶余氏。合葬于光明都衢坊株林内,已山亥向。生子:胜达、胜远。

(录自江西省瑞金市《弘农杨氏四房联修族谱》“源流录”)

④第一世:荣公,入闽始祖。乳名安,字子江。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末进士,任闽中南剑西镛州将乐司户。解职不归,眷山水之胜。家居于州之北廓外龙池杉田,将乐县北封山之下遵道坊……殁葬本团垂惠乡龙池株林之麓。其山坐向巳……析其山为光明团,今名都岭头路顶。

(录自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匡夏道镇杨氏十清光绪十二年编修的《杨氏族谱》世系录)

⑤安寅长子(此记误,荣为璋之子)荣公,字子江……以进士授西镛州司户。解官,于州北廓遂开籍焉。配余氏,合葬光明都衢坊株林内巳山。生二子:胜达、胜远。

(录自广东省梅州市杨氏于2006年9月编印出版的《杨氏简谱》“世系篇”)

⑥六十七世祖:寅公长子荣公(荣为璋之子),字子江,登进士。唐未授西镛州司户,任满官居焉,即今将乐县城北封山之下遵道坊之中。妣余氏,生二子:胜达、胜远。

(录自清乾隆六十年重修的长汀县四保里、攀桂乡《宏农杨氏族谱》卷二《远祖世录系》

⑦四十七世:荣公,字子江。……以进士授西镛州(指中国福建省将乐县)司户。解官,引家于州之北廓,遂占籍焉。配余氏,合葬于光明都衢坊株林丙巳山。生二子:胜达、胜远。

(录自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于1970年3月编著的《杨氏大宗世谱》“世系录”)

(2)杨荣与其孙杨明接力“南迁三湖”说

①先生五世祖荣,字子江。登进士第,任南剑之西镛州司户。及解官,居州之北廓外。后迂蛟湖,再迁池湖。先生之祖明,迁龙湖。

[录自清康熙二年(1663年)春延平府教谕毛念恃补编的《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

②唐未,五世祖荣。字子江,登进士第,任南剑之西镛州司厂。及解官。始居州之北廓外,后迁蛟湖,再迁池湖。至大父明,迁龙湖。

[录自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江苏无锡山阴县后学张夏补编的《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

③唐初自蜀徙居江州。唐未五世祖荣,字子江,登进士第,任南剑西镛州司户。及解官,始居州之北廓外,后迁蛟湖,再迁龙湖。至大父明,迁龙湖。

(录自清乾降三十七年浙江余姚县举人黄璋编订的《杨龟山先生年谱考证》)

按:杨时亲自编修的《宏农杨氏族谱》,对五世祖杨荣至四世祖杨埴这四代祖的世系记述是明确的。各地杨氏族谱《房谱》对前四代祖的表述,大多是照抄杨时编的族谱。即杨荣到将乐县任司户,解官后占籍将乐县城北郊龙池杉田,病逝后葬于附近的衢坊(宋代为将乐县永吉里辖地,元代隶属光明团,明、清代属光明    都,今为光明乡光明村)部岭头株林。他的儿子胜达、胜远仍居父籍地,分别葬于杨荣墓左前侧和墓左边。至今,杨荣父子的墓葬地仍存。如果杨荣迁居龙湖或池湖,为什么各地杨氏后裔编修的族谱(房谱)世系录都未见杨荣及其儿子迂居龙湖或池湖的记载?既然杨荣迁龙湖或池湖,县北郊只是暂居地,其祖籍地在江州湖    口(即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那他父子应葬在龙湖或池湖(今将乐县白莲村)附近,或扶柩回祖籍地埋葬,怎么会殁葬于远离龙湖65公里、池湖40公里的衢坊都岭头?要知道,走古道,从龙湖到衢坊,要翻越铁岭等三座大山,还要过蛟湖渡,抬棺柩走65公里并非易事。从池湖到衢坊,也要翻山越岭过金溪。且各地杨氏族谱也未见他父子见后扶枢或迁葬衢坊的记载。再说,这也不符合将乐自古至今就近墓葬的习俗。这表明,杨荣根本没有迁居龙湖或池湖。

对清代学者毛念恃、张夏、黄璋所记的杨荣“迁蛟湖,再迁池湖。至大父明,迁龙湖”之说,林海权在《杨时故里之考辨》一文中是这样说的:“至于其本身是否‘迁蛟湖,再迁池湖’,可视为传闻异辞,不必深究,而‘大父明,迁龙湖’的说法却是一致的,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是“轻因重果”说的典型表现。杨荣    怎么南迁“不必深究”,只要杨明迁龙湖,这才是最重要的。杨荣没有迁池湖,怎么会有杨明从池湖迁龙湖?也就是说,没有杨荣迁池湖之因,哪有杨明从池湖迁龙湖之果?林海权在此篇论文中,载着有色眼镜看“杨时故里”,只要有写杨时上代祖南迁龙湖的“史料”都是最重要的,至于这些史料的真假可以“不必深究”。这    就是他对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等族谱中一些乱编乱造的假史料极看得上眼的原因之一。

5.杨谊(杨时伯父)“南迁三湖”说

谊公承祖遗命,梦“三湖”则止,继历蛟湖,再迁池湖、龙湖,果如其梦,遂卜于此家焉……有为生者,有自故先。正如诗云:“天地生儒自有真,先年五百坠文星。若非推步知端的,就识龟山是降临。”此诗可谓善言公者耳。

(录自清同治九年重修的明溪县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卷首《龙湖龟山祠纪》)

附:吴肖所著《杨时——将乐之光》摘录

《杨氏房谱》还记载一则“南迁三湖”的故事,主角又从“第三公”杨埴变成了“谊公”(即杨埴的同父异母兄)。文曰“谊公承祖遗命,梦‘三湖’则止,继历蛟湖,再迁池湖、龙湖,果如其梦,遂卜于此家焉。其地龙来自天上岗……其胜非偶然也。”……最后,把将乐老谱卜冯梦得的那首诗也抄来了 “人地生儒自有真,先年五百坠文星。若非推步知端的,就识龟山是降临。”真是哭笑不得。杨谊“承祖遗命,梦‘三湖’则止”而南迁,与杨时有什么关系?难道杨时是杨谊生的吗?所引冯梦得的诗,28个字就被抄错了两个:“孰识”写成了“就识”“降灵”改成了“降临”。于是,进士出身的宋礼部尚书冯梦得居然写出了“就识龟山是降临”这样狗屁不通的赞诗,究竟是谁之过?

(录自将乐学者吴肖著书《杨时——将乐之光》第93~94页)

按:杨谊是杨时祖父杨明与前妻萧氏生的第二子,是杨埴的同父异母兄。吴肖针对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卷首载的《龙湖龟山祠纪》文中所编造的杨谊“南迁三湖”说所写的议论,切中要害。

有的说,《龙湖龟山祠纪》中的杨谊是指杨埴,因该房谱有记述杨埴号谊,这也是错的。杨埴号谊,与他二哥杨谊同名,是犯讳之号。《宏农杨氏族谱》和将乐等地杨氏后裔的族谱均无杨埴号谊的记述。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的“世系传记”中,所以会把杨明第二儿子杨谊的名字说为杨埴的号,是由于此谱编修者没有搞清杨明生几个儿子。杨时撰文《杨母朱氏墓志》中明明记述:“杨父讳明,有子五人。”可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世系传记”中却写“胜达三子:明公,字信仲,号暹……生一子:埴。”这样乱编乱造,怎能不出伯父生侄儿的笑话?

6.杨时生于西镛州龙池团即“龙湖”说

(1)明溪县龙湖村《杨氏房谱》摘录

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公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即今县东二十里龙湖地(末尾一句是《房谱》收录者加注的)。

(求自清同治九年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重修的《宏农杨氏房谱》收录的《龟山公年谱记》。明溪县夏阳乡紫云台鏊坊村黄地自然村和宁化县泉上镇延祥村等清代《杨氏族谱》均抄录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中的《龟山公年谱记》)

(2)新编《明溪县志》摘录

杨时,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即今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

(录自1997年lO月出版的新编《明溪县志》卷三十四第一章《人物传》,见此书969页)

(3)《龟山公龙湖祖屋图》说明词

(祖屋)南有龟山,北有铁岭、将军岭,西有白泉,挂榜山。溪水流阳、街道等都跟现在的龙湖一模一样。 唯“龙湖村”图中印有“龙池街”。由此可知,现在的龙湖,古称为龙池。

(录自《明溪文史资料》第二辑在《房谱》族谱摘抄中对清同治九年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卷四刻印《龟山公龙湖祖屋图》的介绍说明词,见该书第18页)

附一:元代《时公年谱》摘录

宋仁宗皇祐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公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

(泉自元代始修或重修的将乐县蛟湖村、祖教村、福山村等《杨氏族谱》中收录的《时公年谱》。明清代各地修的大多《杨氏族谱》均有收录此谱,对杨时出生地的表述与蛟湖等村杨氏族谱所录年谱内容相同)

附二:清代学者编订的杨时年谱摘录

①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先生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镛州即今将乐县。

(录自清康熙二年春延平府教谕毛念恃编订的《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

②宋仁宗皇祐癸巳(105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先生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

(录自清乾隆三十七年浙江余姚县举人黄璋编订的《杨龟山先生年谱考证》)

附三:林海权撰文《杨时故里之辨》摘录

①杨时生于何处,宋人吕本中所撰《杨龟山先生行状》、胡安国所撰《杨龟山先生行状》和《龟山先生墓志铭》以及黄去疾的《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均未涉及。从现有材料看,最早提出“生于龙池团”的当是清人毛念恃的《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其言曰:“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先生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镛州即今将乐县。”康熙四十六年杨时二十世孙杨绳祖重刊《龟山先生全集》卷首所收《年谱》(佚名编)和乾隆三十七年黄璋所撰《杨龟山先生年谱考证》亦引此说。此说可能产生于万历期间或年代更早些的“孕灵”说。

(录自林海权等人编著《杨时故里行实考》第16~17页)

②说杨时“生于南剑西镛州之龙池团”,由此引出了另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是,“龙池团”这个地名不见于古代的方志和地理书,也不见于毛念恃对这个地名的古今对照说明。吕本中《行状》说杨时“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毛念恃《年谱》为什么不直接说“生公于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杨氏故居”,而要改说一个不明其具体出生地点的“龙池团”呢?可见子江公将乐北郊外龟山下的杨氏故居此时已荡然无存了。对“世居”二字,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酙酌和考量。胡安国与杨时有30年交往,对杨叫的“出处险夷,亦尝覸之之熟矣……平生居住……若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故田园山之田园,皆先世所遗,守其世业,亦无营增豆区(四升为豆,四豆为区)之人也”(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他所写的《龟山先生墓志铭》是在公“既没逾年,诸孤以右史吕本中所次行状来请铭”的情况下写的。他并没有依从吕本中“世居”的说法,而是谨慎下笔,写道:“五世祖唐未避地闽中,寓南剑州之将乐县,因家焉。”其所撰《杨龟山先生行状》亦如此。其后黄去疾订正《龟山纪年》为《年谱》,采用吕本中“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的成说,但毛念恃撰《年谱》、黄璋撰《年谱考证》,甚至杨时第二十世孙杨绳祖在其刊刻的《杨龟山先生全集》卷首所收的《年谱》(佚名编)亦皆摒弃不用。而张夏《年谱》则云:“先生姓杨氏,讳时,字行可,改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居龟山下,学者称龟山先生。”又云:“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先生始生。”他既不说“世居县北”,也不说“生于龙池团”,避免了吕本中与毛念恃那种并不确切的表述。

(录自林海权撰文《杨时故里之考辨》,见林海权等人编著的《杨对故里行实考》第19页)

按:要弄清杨时生于西镛州龙池团是不是史实,首先应搞清楚此说的来源从各地姓氏族谱来看,各朝代始修和重修的族谱,一般都用当朝的建置名称表述,只有续修的族谱,对老谱已记述的部分才照抄前谱所述的建置单位。这次我们所调查的38部杨民族谱(房谱)也是这样。由此看出,记述杨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的《时公年谱》是元代之作,是继南宋黄去疾编订《电山先生文靖公年谱》之后的第二部杨时年谱版本《时公年谱》最早录在元代始修或重修的将乐县蛟湖等村杨氏族谱。现我们所看到的各地杨时后裔的族谱和清代杨绳祖刊刻的《杨龟山先生全集》所收录的都是此谱,但有的内容有所增减。清代学者毛念恃、黄璋等人编补或考证的杨时年谱也参考了这部年谱。明溪县的几部杨氏族谱(房谱)收录的仍是《时公年谱》,只是在“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后面加上“即今县东二十里龙湖地”。林海权先生所说“最早提出‘生于龙池团’的当是[清]毛念恃的《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的结论是错的。

其次,将乐县历史上有没有龙池团?它是否就是“龙湖地”?据明代《八闽通志》、《闽书》、《延平府志》、《将乐县志》载,明代将乐县改团为都,设二隅、四十一都。明成化八年划中和、兴善二都归新设立的归化县后,剩下三十九都。这说明,虽然明代志书没有具体列出元代将乐县四十一个团的建置名称,但明代改团为都的总建置单位数未变,仍为四十一个(成化八年后为三十九个),而明代将乐各都名在《八闽通志》、《闽书》、《将乐县志》中均已列出,其中就有县城北郊的龙池都。由此看出,明代的龙池都和成化八年划属归化县的兴善都是由元代的团建置改为都的。元代这两个建置单位是全县四十一个团其中之二。龙湖村在明代为兴善都(划归化县后改为兴善里)的辖村之一,在元代也是如此,即属兴善团的一个村。因此,元代将乐县城北郊的龙池团确实存在,龙湖村历史上根本没有设过团、都、里等建置。如果龙湖村在元代设为龙池团建置,那么明代改团为都后,成化八年划属归化县的应是中和、兴善、龙池三个都,但明代的《八闽通志》、《闽书》和《延平府志》、《汀州府志》、《将乐县志》、《归化县志》并无划龙池都隶归化县的记载。如果说“龙池团”指龙湖地,明代改团为都时并入兴善都,那全县只有四十个都,而不是四十一个都,明成化八年划出中和、兴善二都后,只剩三十八个都,而不是三十九个都,这与明代《八闽通志》、《闽书》、《廷平府志》、《将乐县志》的记载也对不上号。明崇祯二年《闽书》记述了将乐县龙池都和归化县兴善里的主要山川,它分别与现在的将乐县北郊龙池和明溪县瀚仙镇龙湖周边的地貌是吻合的。正因为如此,林海权先生在其撰写的《杨时故里之考辨》中,也认“龙湖不是龙池团”(见《杨时故里行实考》一书第4页倒4数第6行),“由此可知兴善里的龙湖与垂惠乡的龙池团确是一南一北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见《杨时故里行实考》一书第7页2~3行)。但他又说:“杨氏自龙池迁到龙湖,是否当时即把祖先发祥地的龙池拿来作为龙湖的别称呢?龙湖街又称‘龙池街’,必有由来(见《杨时故里行实考》第7页5~6行)。”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福建省内的史志包括明朝至民国时期的《归化县志》、《明溪县志》所记载的龙湖村,历史上从来就叫龙湖,如“龙湖铺”、“龙湖市”等,并未见有“龙湖”别称“龙池”的记述。我们倒要请教林海权先生,你能拿出史证来证实“龙池”亦“龙湖”别称吗?龙湖村的小村道被称为“龙池衔”,这实际上是清代《宏农杨氏房谱》的编修者为抢杨时故里而在绘制的龙湖祖屋图中编造出来的。1998年10月,本书的几位编辑曾到龙湖村去调查,他们走进龙湖主村又小又短的村主道。这条村道的南端就是龙湖文庙遗址。他们沿着村道询问这里的村民,这条主村道过去有否称为“龙池街”?村民们的回答是:“没听说这条村路哪有什么名?”这说明,“龙池街”只是龙湖村杨氏房谱中用于抢杨时故里的“作秀”之一。退一步说,即使龙湖村道曾称“龙池街”,也不能以此证实龙池团在龙湖地。就像福州市有南平路、连江路、古田路,能否说福州曾是南平市和连江、古田县?上海市有南京路、延安路和福州路,能否因此认定上海市曾是南京、延安或福州等市?这显然是荒谬的再说,如果龙池即龙湖。那杨均政的“南迁三湖”说就应改为“南迁二湖一池”说了,这不是自家打自家的嘴巴?从以上分析可看出,龙池团“即龙池地”违背事实,是强词夺理的“抢来说”。

为了否定吕本中在《行状》中所写的杨时“世居将乐县北之龟山”和《时公年谱》记述杨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的史实,林海权在《杨时故里之考辨》中,在吕本中、毛念恃、胡安固、张夏等人对杨时出生地表述文字的不同上大做文章。他质疑毛念恃为什么不按吕本中关于杨时出生地的表述,而要改说一个不明指其具体出生地点的“龙池团”呢?这种质疑是站不住脚的。古代史志和民间族谱对人物出生地的表述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地名表述,二是以连置单位表述,史志中以后一种表述为多  吕本中的“县北之龟山”是用地名表述。各地多数杨氏族谱和毛念恃、黄璋等人编补以及杨绳祖刻版《杨龟山先生文集》,所录的杨时年    谱关于“公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是以建置单位表述,并不存在对吕本中关于杨时出生地的表述“摒弃不用”的问题,元代龙池团所辖地就在将乐县北龟山一带,用“龙池团”与“县北之龟山”的表述是一致的,并没有什么矛盾。用“西镛州龙池团”这个建置名表述也是明确而具体的。据明万历十四年《将乐县志》    记载,龙池都“辖村六:坊头、坊中央、坊尾、张厝堀、新桥头、当溪”。从这里。就可知龙池都的前身即元代的龙池团所辖地的范围是明确的。林海权说用龙池团表述“不明其具体出生地点”毫无根据胡安国在所撰的《龟山公墓志钻》中写道:“五世祖唐未避地闽中,寓南剑州之将乐县,因家焉。”这也是以建置名来表述,谈不上下笔谨慎不谨慎。宋代将乐县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杨时到底出生在将乐县什么地方不清楚。龙池团仅是将乐县城北郊一个小区域,用“龙池团”表述要比胡安国的表述明确、具体得多。再看张夏的表述“居龟山下”,是指宋代将乐县城北郊的龟山还是将乐县南龙湖村由东山改名的“龟山”,没有明确。这样含糊不清的表述会比“世居将乐县北之龟山”和“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的表述更确切吗?这表明,戴上有色眼镜看事物,就会把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应当指出,明代以来杨时故里争论的焦点,就是杨时究竟出生在宋代将乐县城北郊龙池龟山下还是将乐县城南一百一十里处的龙湖村。简言之,就是北南之争。因此,杨时学生吕本中撰写、杨时几个儿子认同的《行状》中所表述的杨时“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和各地杨氏族谱中收录的《时公年谱》中记述杨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就成了明代以来“杨时故里龙湖说”者为该说“正名”的最大障碍、于是,他们千方百计要抹去“世居县北”、“龙池团”这几个关键词,林海权也不例外。这就是他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的原因。

7.“杨时是归化龙湖人”说

杨时,字中立,归化龙湖人,熙宁九年进士。

(录自清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三十《人物》“归化县” 目之三)

按:杨时及其上四代直系祖世居将乐县北郊龙池龟    山下,根本没有南迁龙湖村。对此,前面已述,不再重复。“杨时是归化龙湖人”说,纯属编造的假史。杨时是宋代人,宋代闽地没有归化县,宋代龙湖村隶属将乐县。归化县是明成化六年始建的县。说宋代将乐人杨时是归化龙湖人,杨时能活到明成化六年吗?

8.关于杨时撰文中“敝乡”、“故里”、“故丘”的考证

(1)杨时撰文摘录

①然明溪与敝乡接壤,一有警,则朝发而暮至。

[录自《龟山集》中《与李提刑》信,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六十四)1125册325~326页]

②苗、刘陷湓亭,则建城逼矣。奈何敝乡民兵前此郊用,获级者不奖,死者不加恤,防拓建安者几千人,无故遣之。

[录自《龟山集》卷二十二之十四《与吴守》(其二)。此文收录景印文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六十四)1125册第325页]

③敝乡二杨(按:指杨循道和杨敦仁,皆居将乐县城关)与舍弟欲亲炙席下,果然夫否?幸加驱策。

[录自《龟山集》卷十九《与游定夫》(其三)。此文收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类集六十四)1125册]

④故里相看眼暂明,一樽聊此话平生。

[录自《龟山集》卷四十一之七《席上别蔡安礼》诗。蔡安礼系宋代将乐城关人。此诗收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六十四)1125册第478页]

附:陈秉怡、林海权论文摘录

①明溪县陈秉怡撰文《杨时故里在明溪龙湖村》摘录

杨时写信给李提刑说:“……然明溪与弊乡接壤……”这“敝乡”当指杨时故里龙湖杨时的“敝乡”,广义是指将乐,狭义是指龙湖。第一,从“接壤”一词看,不论将乐还是龙湖,能与之接壤的只有明溪一处。第二,从“累年避盗流徙,无一日得安其居”及“则敝乡先被其害”句看,也是指龙湖。将乐县北龟山距城关1公里,在县政府鼻子底下。治安不致如此。第三,明溪当时是两县交界结合部的一个小村落。连乡都不是,没有驻军。21世纪的今天乡镇也没驻军,何况小村呢。杨时的信址发到清流县给李提刑的从清流县城发兵到明溪或龙湖60多公里,“朝发而暮至”就合理了。所以,这个“敝乡”是指龙湖才有道理。

(录自明溪县杨时文化研究会编的《杨时研究文集》第24页5~17行)

②《与李提刑》信中说:“然明溪与敝乡接壤,一有警,则朝发而墓至。累年避盗流徙,无一日安其居,今方少宁,万一或致生事,则敝乡受其害,故敢以浼闻。”(《杨时集》卷二十二《书七》)。此“敝乡”即指龙湖所处的将乐兴善里。

(录自林海权撰文《杨时故里之考辨》。见林海权等人著书《杨时故里行实考》第23页)

按:宋代,将乐县与清流县明溪寨接埭根据《归化县志》、《明溪县志》有关建置的记载和我们实地调查的结果,宋至明成化六年前龙湖村并没有与清流县明溪寨接壤,该村显然不是杨时所指的与明溪接壤的“敝乡”。如果此文中的“敝乡”是指里一级建置单位,也不是林海权在《杨时故里之考辨》中所写的“此‘敝乡’即指龙湖所处的将乐兴善里”。宋代,将乐县设三乡九里,即垂惠乡、将乐乡、崇礼乡,清平里、安福里、长寿里、福安里、永吉里、隆溪里、安仁里、万安里、常丰里,根本没有兴善里这一建置单位。元代,将乐县改里为团,全县析四十一团,兴善始设团建置。明代,将乐改团为都,兴善为都。成化八年划属归化县后,才改为兴善里。在明成化八年前,明代将乐县的兴善都、中和都、大里都、池湖都辖地在宋代为将乐县清平里辖地“敝乡”指这么大一个区域,能证实杨时故里在龙湖吗?

实际上,杨时在此信中的“敝乡”是指将乐县。他在多篇文章(包括诗词)中所用的“敝乡”、“故里”等都是意指将乐。如他写的《与吴守》信(其二)中的“敝乡”、《与游定夫》(其三)信中的“敝乡”,显而易见是指将乐县。又如杨时《席上别蔡费礼》的诗文中的“故里”也是意指将乐。从杨时撰文中多次使用的“敝乡”、“故里”、“故丘”等指代词可看出,他的“故里”观没有局限在某个村,而是整个将乐县。杨时说的“敝乡”根本不是龙湖村。

9.关于杨时年谱中“居乡”、“故居”的考证

(1)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将乐知县黄去疾编订的《龟山先生文靖扬公年谱》摘录

公讳时,字中立,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公先字行可,以犯友人父讳,游子通为改字日中立。练子安为作字说。(御史游公先字子通)

二年已未(按:指宋元丰二年),公年二十七,居乡

五年壬戌,公年三十,居乡……

八年癸酉(按:指哲宗元祜八年),公年四十一。正月一日,公从吉,赴调。四月,至京师(按:指北宋京都开封)

三年庚辰(按:指宋元符三年),公年四十八,居乡……

二年戊申(按:指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年七十六。……冬十一月,公自毗陵还南剑之将乐。

三年己酉,公年七十七。还龟山之故居……

四年庚戌,公年七十八。居乡。上章告老……

绍兴元年辛亥(1131年),公年七十九。居乡……

二年壬子,公年八十,居乡……

三年癸丑,公年八十一,居乡……

四年甲寅,公年八十二,居乡……

五年乙卯,公年八十三。居乡……四月二十四日,以疾终于正寝……

(录自明王德十二年沈珲刊本《龟山先生文靖杨公集》第六册《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

(2)各《杨氏族谱》(房谱)收录的《时公年谱》摘录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已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公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

元丰元年戊午,公二十六岁,居乡。

五年壬戌,公三十岁。居乡……

八年癸酉(按:指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四十一岁。正月从吉,赴调。四月至京,迂瀛洲防御推官,复授知潭州浏阳县事……

二年己卯(指元符二年),公四十七岁。授无为军判官。十一月,归家。

三年庚辰,公四十八岁。居乡,讲学含云寺。作《勉学歌》示诸生。四月,四子适生。

二年戊申(指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七十六岁……冬十一月,还镛州。

三年己酉,先生七十六岁。还龟山故居。

(录自将乐县蛟湖等村《杨氏族谱》收录的《时公年谱》)

(3)清代毛念恃编补的《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摘录

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先生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镛州即今将乐县。

六年癸丑(注:指宋熙宁六年),先生二十一岁……归乡,讲学于镛州含云寺。

七年甲寅,先生二十二岁。仍讲学于含云寺。

元丰元年戊午,先生二十六岁。居乡。

二年己末,先生二十七岁。居乡。

五年壬戌,先生三十岁。居乡。

八年癸酉(指宋哲宗元祐八年),先生四十一岁。正月,从吉赴调。四月,至京。

三年庚辰(指宋元符三年),先生四十八岁。居乡,讲学于含云寺。

二年戊申(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先生七十六岁……冬十一月,先生还南剑之镛州。有旨令先生乘骑赴用。先生具辞……先生自维杨还南剑之镛州。

三年已酉,先牛七十七岁还龟山之故居。

四年庚戌,先生七十八岁。居乡。

绍兴元年辛亥,先生七十九岁。居乡。

二年壬子,先生八十岁。居乡。

三年癸丑,先生八十一岁。居乡。

四年甲寅,先生八十二岁。居乡。

五年乙卯,先生八十三岁。居乡。

(求自于浩揖主编曲《宋明理学宗年谱》第二册1~88页)

(4)清代学者张夏补编《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摘录

高宗皇帝建炎二年戊申,七十六岁……四月十九日,除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赐对衣金带、紫金鱼带……遂离维杨,复寓毗陵。时维杨帝之行在也。十一月。自毗陵还南剑之将乐。

(求自于汁揖主编的《宋明理学家午谱》第二册)

(5)清康熙四十六年杨绳祖刊本《杨龟山先生集》收录的《杨龟山先生年谱》摘录

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先生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

六年癸丑(指宋神宗熙宁六年),先生二十一岁。礼部试下第,补太学生。归,讲学于镛州含云寺。

七年甲寅,先生二十二岁。仍讲学于含云寺。作《礼记解义》。

元丰元年戊午,先生二十六岁。居乡。

五年壬戌,先生三十岁。居乡。

八年癸酉(指宋哲宗元祐八年),先生四十一岁。正月从吉,赴调。四月至京,迁瀛洲防御推官,复授知潭州浏阳县事。

二年戊申(注:指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先牛七十六岁。冬十一月,还镛州。

三年己酉,先生七十七岁,还龟山故里。

四年庚戌,先生七十八岁。居乡。

(录自福建省图书馆清康熙四十六年刊本《杨龟山先生集》附卷《杨龟山先生年谱》)

附一:林海权撰文《杨时故里之考辨》摘录

①从徐州回来的次年,杨时住龙湖。[宋]黄去疾《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载:“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公年三十。居乡。有《岁暮思事》诗,有寄明道先生问《春秋》书。”(见正德十二年《龟山先生文靖杨公集》第六册,北京图书馆藏)

(录自林海权等人编著《场时故里行实考》第2l页lO~19行)

②其七,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杨时还龙湖居住。据佚

名编《杨龟山先生年谱》载,高宗建炎二年戊申,先生七十六岁。……冬十一月,还镛州。三年己酉,先生七十七岁,还龟山故居。四年庚戌,先生七十八岁,居乡。(见杨绳祖刊《杨龟山先生全集》卷首,又见《杨时集》附录二)

(求自林海权等人编著《杨时故里行实考》第24页3~17行)    附二:清代毛念恃补订《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摘录

三年癸丑(指南宋绍兴三年,即1133年)……冬十月,建安章才邵来问学。才邵《浏阳石刻》所载云:“初竭先生于龟山之故居。先生年八十一矣,著帽衣袍而出,神清气和,望之固知其为仁厚君子也。才邵因投贽求教,且请纳讲师弟子礼。先生辞。力请方允既而叩之曰:‘才邵晚进小生,久仰大名。今此为道而来,敢向孔、孟之所传,学者之所当学。’先生诲以熟读《论语》。请益,日:‘将论仁处仔细玩味,如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之类,皆须躬行之。’才邵又问:‘斯即谓之仁乎?’先生曰:‘此乃求仁之方,仁则未易言也。’才邵退而憩龟山僧舍(指资圣院),见窗壁间多题卦名及训释爻象,询之,僧云:‘先生与其婿陈公几叟寓此讲《易》叫所题也’留三宿,凡四见而归。”

(录自于浩揖主编的《宋明理学家年谱》第二册)

附三  归化县境内建县前宋代寺庙

淳化寺在县东归下里岩前。淳化元年(指宋太宗淳化元年,即公元990年)建。至正二十八年(指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僧景靖重建。

罗汉寺  在县东归下里瀚溪。归上里。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僧景靖建。

宝庆庵  在县东归下里。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僧友胜建。

福林庵  在县东坪埠。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僧道恕建,后墙坏。至成化十三年,知县金玉募缘督僧文重建。今为视圣道场。

均山庵  在县东南紫云台。宋嘉定十年(公元l233年)僧金山建。

东岳宫  在县东归上里。宋时建。

(录自明王德八年《归化县志》卷八《坛遗·寺庙》)

按:黄去疾编订的《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的开头语,明确记述杨时“世居将乐县北之龟山”。此谱文中多处提到的“居乡”和“龟山之故居”必然是指将乐县北龟山这个世居地,绝不可能指将乐县城南55公里远的龙湖村。同样,各地杨氏族谱和清康熙四十六年杨绳祖刊本《杨龟山先生全集》收录的杨时年谱中,一开头就写明杨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这些年谱文中多处记述的“居乡”和南宋建炎三年“还龟山故居”,也必然是指元代曾设团建置的将乐县北龟山下龙池地,绝不是指龙湖村。上述年谱开头语中的杨时出生地与文中的“居乡”、“龟山故居”是一致的,不可能自相矛盾。如宋熙宁六年,杨时“归乡、讲学于镛州含云寺”,次年“仍讲学于含云寺”。宋元符三年,杨时“居乡,讲学于含云寺”。这里所写的“归乡”、“居乡”皆指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下龙池地。此乡离县城含云寺仅二里许,白天可到该寺讲学,晚上可回到龟山故居居住。这样,居乡与“讲学舍云寺”没有矛盾。如果 “居乡”是指居住在远离县城55公里的龙湖村,那就不可能在含云寺讲学。要在含云寺讲学,就得离开龙湖村,到县城居住,这就不是“居乡”,而是离乡了,此种“居乡”与在含云寺讲学显然是矛盾的林海权采用断章取义法,抽出某几年谱记中的“居乡”、“龟山故居”,歪曲为“杨时居龙湖”的“史证”,但只要翻阅黄去疾等人所编杨时年谱的全文,就可看穿林海权编造“杨时居龙湖”的把戏。

明溪有位学者对杨时年谱中关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三年记述的史实提出质疑。他说,杨时于建炎二年还将乐,而县城北郊龟山距县城仅二里许,他为什么要到建炎三年才回龟山故居,这表明此故居不在县北郊,而在离将乐县城较远的龙湖村。要对这个问题作出判断,必须弄清建炎二年杨时从哪里回将乐,什么时候回到将乐,南宋黄去疾编订的杨时年谱记述南宋建炎二年“冬十一月,公自毗陵还南剑之将乐”。清代张夏补编的杨时年谱中,沿用了黄去疾这一表述。清代毛念恃编订的杨时年谱,对这年冬十一月的表述是“先生自维杨(按:位于毗陵附近)还南剑之镛州”。以上三种杨时年谱版本只回答了建炎二年十一月杨时从哪里回将乐的问题,并没有回答什么时候到将乐。各地《杨氏族谱》和杨绳祖刊刻的《杨龟山先生全集》收录的龟山年谱,记述“冬十一月,还镛州”,既没有讲清杨时从哪里回将乐,也没有明确他回到镛州的时间  有人说,这一表述说明杨时是冬十一月回到镛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举个例子,有人在福州长途汽车站候车室遇到一位将乐人,问他:“你去哪里?”他的回答是:“我回将乐”。如果说这一句话是指他回到将乐,这显然是笑话。他明明还在福州汽车站等着乘坐去将乐的客车呢!实际上,“还镛州”包含开始从出发地出发、回乡途中正在走和回到镛州等三层意思。显然,“还镛州”的表述看起来文字很简练,但不确切,让人搞不清“冬十一月”是开始回镛州,还是回到镛州。相比之下,黄去疾、毛念恃和张夏的表述是明确的。

杨时什么时候回到将乐?毗陵即今常州市,距将乐县城1000多公里,杨时走这么远的路需多少时间?这可从各杨时年谱关于元祐八年杨时“正月从吉,赴调。四月,至京师”(指开封)的记述推算出来从这一记述可知,杨时自将乐到开封至少走了两个多月。如果按黄去疾记述的时间,则走了三个多月。将乐至毗陵比将乐至开封的路程少300多公里,至少也得走两个月。有人会说,建炎二年,杨时已是三品大员,回将乐可骑马、坐轿,江浙一带可乘马车,怎么要那么多时间?对此,毛念恃编补的杨时年谱中记述得很清楚:“冬十一月,先生还南剑之镛州。有旨令先生乘骑赴用,先生具辞。”这说明,杨时是从毗陵走路回将乐的。再说,杨时此次回途,正值寒冬腊月,遇到下雪,还得停留途中。况且杨时已是76岁的老人,不可能比元祐八年他4l岁去开封赴调时走得更快。因此,杨时于建炎二年十一月从毗陵返乡,要到第二年即建炎三年正月或更迟一点时间才能回到将乐县城北郊龟山故居避开这年十一月杨时从毗陵回将乐途中所需的时间,以此否定杨时回到将乐县城北郊龟山故居的史实,这是实事求是吗?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十月,建安学者章才邵到将乐县龟山故居拜81岁的杨时为师,住在龟山僧舍三宿,这恰恰证实了龟山故居在将乐县城北郊。当时,将乐县城北郊龟山有资圣院,主持为永璘僧。他曾不远千里找杨时写《资圣院记》。宋政和五年,杨时回将乐县北郊龟山故居后,“居数日,过其门”,看到资圣院焕然一新,触景生情。杨时拜托永磷代管县北龟山附近的祖宗坟墓,并在资圣院段堂之西设一偏室,作为祭祀祖宗的场所(详见杨时撰文《资圣院记》,本书第六部分有录此文)。章才邵此次所住的龟山僧舍就是资圣院,他所见的杨时及其女婿陈渊书写的题卦也是在此院。据南宋将乐知县黄去疾于咸淳六年编订的《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记载,南宋威淳四年,“始即资圣院左拓地而创书院。役始于十一月,至次年仲眷告成”。由此可知,资圣院在将乐县城北郊龟山南山脚龟山书院的右侧而杨时故居在龟山书院左侧这说明,资圣院就在杨时故宅的附近。如果说章才邵初谒的龟山故居是将乐县南55公里处的龙湖村,村附近应有“龟山僧舍”。可是,据明正德八年《归化县志》等志书记载,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前,龙湖村龟山附近没有一座寺庙。

明代归化县境内在宋绍兴三年前建的寺庙有两座,即岩前的淳化寺和瀚溪的罗汉寺。罗汉寺距龙湖村七里许,淳化寺离龙湖村就更远了,这显然不可能是“龟山僧舍”。再说,古代所有史志和杨时的撰文未见宋代杨时与这两寺僧人有来往的记载,更谈不上杨时为这两寺书写题卦了。因此,说章才邵拜访杨时的龟山故居在龙湖村没有任何史实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杨时是个有着强烈爱国爱乡情怀的文人。他对将乐县北居家的故里及周边的山水名胜每每诉之笔端,留下多篇记文和诗词。如《杨道真君洞记》、《虎头岩记》、《白云庵记》、《乐全亭记》、《合江亭晚眺》、《游玉华洞》、《重经乌石铺》、《与将乐县令会饮揖仙亭》等。据清代《归化县志》载,龙湖村周边也有龟山挺秀、鹤啣迁山、铁岭峻险、岩如凤凰等荣林海权等学者说杨时生在龙湖,“居乡”龙湖一可杨时留给后人的“龟山文集”中,竞没有一篇有关龙湖周边山水名胜的记文和诗词难道他对这个“故里”那么绝情吗?这种鲜明的反差,恰恰证实了龙湖村时杨时来说是个陌生之地。杨时不是出生在龙湖,更没有 “居乡”龙湖。

10.现代人编造“杨时故里龙湖”假史证选录

(1)编造扬埴二十二岁迁龙湖的假史

王母朱氏(按:指杨时祖母)终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是杨时中进士的次年。本年杨刊二十五岁。现不知杨叫卒于何年,也不知其始迁龙湖的年月。即以始迁龙湖为杨时之父杨埴为言,姑悬拟如下:杨埴于二十二岁即仁宗皇祐元年已丑(1049年)迁龙湖,母朱氏时年五十六岁,岁时奉祀,抚养教育诸孙,皆赖其力。即使其时父明已卒,而迁龙湖之议起于父明,埴是执行者,杨埴在龙湖自辟田置功,岂能以此而隐没其父之名?故谱牒言“至大父明,迁龙湖’,应该是正确的。

(录自林海权撰文《杨时故里之考辨》,见林海权等人编著《杨时故里行实考》一书第13~14页)

按:林海权编造杨埴22岁迁龙湖的假史,想象力是够丰富了但所有的史志和杨氏族谱(房谱)都没有杨埴22岁迁龙湖的记述,林海权编造此说的根据在哪里?这则不要史证乱编的假史能证明“至大父明,迁龙湖”是正确的吗?研究杨时故里要用史实说话,不应用‘悬拟”等造假手段来骗人。

(2)编造杨时登进士的假录

杨时登进士时的登科录《进士小录》已不可见,现姑以明永乐十三年杨荣的《登科录》为例,试拟如下:

杨时,贯福建南剑州将乐县口口厂乡兴善里龙湖村。民籍,太学生,治口经,字中立,别字行可。行十二,年二十四,十一月二十五日生。曾祖胜达,祖父,俱儒十。父埴,处士,母陈氏,继母廖氏。娶余氏。

*杨荣,贯云南大理府保和乡塔桥里。民籍,国子生,治《考经》。字子仁,行一,年四十二,十月初七日生。曾祖杨,祖成,元本府长官寺长官。父俊,母杨氏,永感下,娶董氏    (见《文史知识》1988年第2期)

[录自林海权《杨时故里之考辨》,原载林海权等人编著《杨时故里行实考》第15~16页)

附:《南宋登科录(两种)》摘录

①绍兴题名录系  南宋高宗绍必十八年(1148年)以王佐为首之登科录。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证,知此录系宋南渡后之第七科,榜内有朱熹、尤袤等名人。是书首有御笔手诏、策问及执事官姓名,再列名榜录取进上名籍。宝祐登利录系术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以文大祥为首之登科录。榜内名人除文天祥外,尚有陆秀夫等人。是书首列御试策题及执事官姓名,再列名榜录收之进士名籍、生年、兄弟人数、祖宗二代名氏,记述较绍兴题名录详。

[摘自1987年文海出版社有限女司出版的由由王民信主编的《南宋登科录(两种)》(《宋史姿料萃编》第三辑)书首“内容简介”]

②南宋绍兴十八年王佐榜登科录(选录)

第一甲

第十人:何钦承,建州浦城县永兴乡毕岭里。

第三甲

第二十七人:王人监,邵武军建宁县南乡赤岸里。

笫二十五人:宗昇,南剑州剑浦县城下永庆坊。

第九十一人:陈良弼,南剑州砂县(今为沙县)龙山乡宗仁里。

(录自《南宋登科录(两种)》第32、39、63、7l页)

③南宋宝祐四年文天祥榜登科录(选录)

第一甲(二十一人)

第十人:陈桂,字伯芳,小名昌,小字舜俞。年二十,四月一日申时生。治赋一举。兄弟。曾祖秀,祖训,父石。本贯南剑州剑浦县祖为户,第兆二具庆下。外氏吴。娶俞氏。

第二甲(七十九人)

第六人:李填,字陶翁,小名吴,小字昌父。年四十,十二月九日戍时生。治诗赋一举。兄弟、曾祖信,祖席珍,父彦明。本贯邵武军邵武县仁泽乡目为户。第七六永感下。外氏龚,娶施氏。

第四甲(一百四十八人)

第三十五人:郑木润,太学。字以德,小名安老,小字安国。年二十八,三月十七日丑时生。治诗赋一举。兄弟二人。曾祖拱辰,祖伯玉,父士翘。本贯福州连江县名闻乡自为户。第千八慈侍下。外氏林。娶吴氏。

(录自《南宋登科录(两种)》第llO、l30、139页)

按:宋绍兴十八年与宋宝祐四年相距108年,这两榜登科录内容差别就很大。宋熙宁九年(1076年)徐铎榜物时进士录与339年后的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的杨荣进士录的内容和格式怎么可能一模一样?宋朝县以下建置为乡统里。因此,宋代进士录的籍贯只录到县或乡里,没有录到村。按宋代的进士录,龙湖村是套不    进“杨时进士录”的。于是,林海权只好搬用明永乐十三年杨荣进士录,死搬硬套到339年前的宋熙宁九年徐铎榜的杨时头上去。但明永乐十三年杨荣的进士录中的籍贯也只录到乡里建置,即保和乡塔桥里,根本没有录到村。而林海权所套拟的杨时籍却如写到龙湖村,这显然与杨荣的进士录不同。不仅如此,这则假杨时进士录文错了两处。宋代将乐县三乡九里中,并没有“兴善里”这一建置单位。“行十二”也是错的。杨时乳名十二郎,但乳名与排行并非一码事。没有史证,就编拟这样的假货,这能作为扬时籍贯龙湖的史证吗?

第四部分古迹

一、古宅

1《八闽通志》摘录

延平府南平县双溪楼在府城东。

将乐县

杨时宅在县北遵道坊。时卒丁宋绍兴五年,不久废为民业,嘉定二年(1209年)郡守余嵘出帑金赎回,立利庭中,拨出以赡其后。后守陈宓、董洪相继修茸。宝祐五年邑令林式之重修,汤汉为记。二十一年兵毁,故址犹存……校猎台在县南,相传越王之子建此校猎,故名。

尤溪县

拱秀楼在县治右。

沙  县

湖山伟观楼在县治内。宋时建……

(录自明弘治四年《八闽通志》卷七十四《官室》“延平府”目,见此志书1072~1075页)

2.明代《将乐县志》摘录

杨时宅,在县北之遵道坊。时卒十绍兴五年,不久废为民业。嘉定间,郡守余嵘以其上承二程之道统,乃出帑金赎回,立祠,仍拨田以赡其后。落成,遣僚史往祭。宝祐五年,邑令林式之重建,汤汉为记。元至正二十一年,毁于兵。国朝(指叫朝)洪武初,知县主克刚重建。正统戊辰(按:指明正统十三年,即1448年),复毁丁寇。次年,佥事曾蒙简徙于城隍庙西(按:令将乐县城北街)。成化庚寅(按: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副使何乔新复徙就于故居地。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六《宫室》)

3.明代《延平府志》摘录

宫室附

宅十有二。

南平三……

将乐一:杨时宅。在县北遵道坊。时卒于宋绍兴五年,不久宅废民业。嘉定二年,郡守余嵘出帑金赎同,立祠庭中,仍拨田以赡其后后守陈宓、董洪相继修葺。宝祐五年,邑令林式之重修,汤议为记。二十一年兵毁。故址犹存。

沙县七:邓公布、张若谷、黄復,上三宅在兴义坊…

(录自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四《地理志》四之十五至十七)

4.清代《将乐县志》摘录

杨时故宅,北郊遵道坊。今就故址建祠。语洋龟山祠庙志。

(录自清乾隆三十一年《将乐县志》卷四《古迹》之十一)

5.《大清一统志》摘录

杨时宅,在将乐县北门外。

[最自清道光二十二年修成的《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第158册卷四三0“延平府·古迹”目]

6.民国时期《福建通志》摘录

将乐县(上)

汉高平苑,在县南乐野宫,在县西乡校猎台,在上衢百丈山。相传皆越王校猎之处。

清明轩,黄知县谦读书处。

杨时宅,在县北遵道坊。时卒于绍兴五年,不久废为民业。

嘉定二年,知州事余嵘出帑金赎回,立祠,拨田以赡其后。太守陈宓、董洪相继修葺。宝祐五年,邑令林式之重修。

黄伯固宅,在水南。

[录自民国27年《福建通志》总卷十三《福建名胜志》卷二十七(上)“将乐县上”目之一至二]

附一:《复修龟山旧宅记》[宋]水心叶适撰

贤者之世渐远而渐徽,或徽而遂绝,可叹也已。若夫好贤者不然,虽远而愈隆也。《徽子之命》日:“崇德象贤。”然则徽者可望以复兴,绝者可恃以复续,是在后之人矣。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于时相去既千五百年,而其言如此。虽然以二人之德而使其后不传,岂惟臧文仲哀之?虽远而万世,愈远而无穷,犹且哀之也。

龟山先生文靖杨公中立,力行二程之道,黜王氏邪说,节高而安,行峻而和,学者所师,当世所尊,可谓宜矣!卒于绍兴乙卯。七十余年而无仕者,徽不自业,至卖其宅。去绝几何,可不悲乎?其四世孙汝龙病之,争诉纷然。太守余景瞻目:“非也,有司治此,不过用交易法尔,安能空手以得?吾以义长民者也,子姑昕乎?”自景瞻至郡,有例券百余万,谢不取,因赎以归杨氏。将乐更寇乱,民居皆毁。盗敬公之名,杨氏旧庐独存。然屋老且败,景瞻又修补其漏缺,特立门巷,黑白绚好矣。顾汝龙尚无所衣食,则又职于学宫以廪之。杨公有笔稿史论一编,景瞻尤惜之,曰:“是将为好事者夺去。”则肖公像于霤,并藏其书。岁遣官祭祀,然后出陈之焉。呜呼!其为杨氏虑悉矣。徽者可兴也,绝者可续也,斯弗憾矣。

异时,景瞻明锐。果敢,是非贤否立见。其守延平,乃更详缓曲折。野人有讼,呼案前,儿女语之。收敛锋锷,以立纲目。昼勤夜思,各就纪序。今夫事之可为如杨某者众,而或未之为也。然则虽其未人于景瞻职业之内,余亦不欲其出于景瞻思虑之外矣。故余之愿景瞻,非独以其能好贤而已也。

嘉定二年四月望日记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十一《祠翰·记述》。

原载明正德十二年沈晖刊本《龟山杨文靖公集》之“附录”清光绪道南祠玉华山馆本《龟山杨文靖公集》“附录”)

附二:《重修龟山旧宅记》[宋]东涧汤汉

汉来延平郡,博士诸生暨道南之学者,咸请诵其所闻。予恶夫空言久矣,逡巡未有以发。适将乐群士书来告曰:“龟山先生之旧宅,垂百数十年矣。间者郡守余候始扶植,表章建祠肖像,以寄向慕之诚。中尝再葺,久复捕,无以蔽宁风雨。今大夫林君式之拜谒,悸叹,亟出缗钱,市良材坚甓,撤腐败而新美之,观瞻改容,感发兴起。不有记载,将无以示后。俾勿替,愿一言以赐之。”予惟先生之存也,视弊庐厦屋皆可托宿,未尝有所择而求安。

然自建炎大盗过之不敢犯。逮庚寅,盗再过焉,复大书其门曰:“此杨先生之居也,不可毁。”嗟夫,先生之殁久矣,冠带佩玉之声容,不复接于世之耳目,而遗风余烈,犹足以服强暴,岂学士大夫而不能为先生保此数亩之官乎?虽百世可知矣。昔郑康成以大儒为世所敬,不惟孔北海能褒大其间,而黄巾亦为之所敛避。二儒先之事,真所谓旷千载而相感者。若乃先生之学,超出于文字之外,则有非康成之所可拟议,予不敢不为诸君言也。

子思子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大道既隐,举一世伥伥于喜怒哀乐之末,而不知其有本,虽日用饮食由之,而卒莫识其所从来。故虽有聪明才智、闺硕专确之士,而大本之不明,不免于醉生而梦死也。先生之教,使人于燕闲静一之中,体验夫未发之气象。豫章延平更以此相传授,而延平之所以语朱子者,尤深切而著明矣。它日论平旦之气,湛然虚明,实与未发之旨相为表里。盖先生之学,虽有所受,而以此建立宗旨,乃其深造而自得之者,其有功于天下来世,自程门高第罕能及之,不但高于汉大儒而已也。学者赖其言以得本心者,众矣。然而日“体验”云者,无乃其涉于已发与是心之灵,非木槁而灰死也。虽其未发,必有事焉。弗求观省,曷稽中德?故日:“求则得之。”又曰:“不思则不得。”是思也非意,是求也非为,而何已发之疑乎?

诸君既外望先生之宫墙,盍亦闯其堂,窥其奥,反躬以验夫大本者之安在,不至于延平所谓“哂然冻释不止”也。抑予所欲告道南与泮水者,亦若此而已矣。

宝祐五年丁巳六月丙申,番阳后学汤汉记。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十一《祠翰·记述》。明正德十二年沈晖、清光绪年间将乐道南祠玉华山馆等刊本《龟山杨文靖公集》“附录”中均收录此文)

附三:林海权撰文《杨时故里之考辨》摘录

按: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四《地理志·宅》所载同,但“杨时宅”前无“将乐”二字,“绍兴”前有“宋”字。民国27年《福建通志》总卷十三《福建名胜志》卷二十七“将乐县上”,“杨时宅”前亦无“将乐”二字,余悉同《八闽通志》。

(录自林海权等人著书《杨时故里行实考》第91页倒数第三行至92页第一行)

附四:明溪县学者陈秉怡撰文《杨时故里在明溪县龙湖村》摘录

杨时在龙湖的故宅,是他祖父杨明及父亲杨埴所建。从“大父明,迁龙湖”,杨明住龙湖,杨埴在龙湖生杨时,可以看出杨明在龙湖有房舍。从游定夫的《志铭》中“天裨其庐”和罗从彦为杨时的父亲杨埴撰写的《龟山碑铭》中“维龙湖公……成此宅兆”中也可证明杨埴在龙湖有其宅。从杨时给《李提刑信》中说“无一日得安其居”及在《寄明道先生(其一)》说“所居穷僻,贤士大夫不至其境”,也说明杨时在龙湖有故宅。所以,龙湖故宅比杨时在将乐县北“遵道坊”建的故宅早建多年了。

(录自明溪县杨时文化研究会编的《杨时研究文集》第248页)

按:从《八闽通志》等多部志书记载的史实说明,杨时世居之宅在将乐县北遵道坊,即将乐县北郊龟山下。林海权在《杨时故里行实考》第91页只摘录明代《将乐县志》和《八闽通志》有关杨时宅的记载,明代《延平府志》和民国27年《福建通志》中所栽有关杨时宅的内容未录,但却加按语说《延平府志》所载的    “杨时宅”前无‘将乐’二字,民国27年(1938年)《福建通志》所载的“杨时宅”前亦无“将乐”二字。似乎这两部志书所载的“杨时宅”与《八闽通志》不一致,没写杨时宅在将乐县。这两部志书所载“杨时宅”文现录本书,供读者鉴别。林先生连录史料都要说谎骗人,这是求实的学风吗?

《杨时故里在明溪县龙湖村》一文中说:“杨时在龙湖的故宅,是他祖父杨明父亲杨埴所建。”这不是史实。明代的《汀州府志》、《归化县志》和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均元“龙湖有杨时故宅”之说。清康熙三十七年《归化县志》才冒出龙湖龟山祠址原是杨时故宅址之说,清同治九年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也编出此说。但至今拿不出任何龙湖有杨时故宅的直接史证,只好把龙湖文庙遗址说成是杨时故宅址。为了给“龙湖有杨时故宅”正名,《杨时故里在明溪县龙湖村》一文列举了一堆“史证”,可这些假货没有一个站得住脚。本书收录的大量史料证实,杨荣(字子江)至杨时这五代直系祖世居将乐县北龟山下,他们都没有南迁龙湖村,何谈龙湖有杨时故宅?清同治九年归化县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编修者分别以游酢和罗从彦之名编造为杨埴写的假《墓铭》和假《碑铭》(本书第三部分之二第4目录有这方面的史料,并写出按语,可参阅),怎能“证明杨埴在龙湖有其宅”?杨时写给李提刑的信中说“无一日得安其居”,是指他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从毗陵回到将乐县城北郊龟山故居后,躲避战乱的苦日子。杨时撰文《寄明道先生(其二)》中说“所居穷僻,贤士大夫不至境”,这也不是指龙湖村。杨时写的多篇文章中都有讲到此话,“穷僻”均指将乐县是个穷僻之地。如杨时撰文《杨道真君洞记》(本书第六部分录此文)中说:“县城之北隅,封山之麓,有洞焉。……至于穷山绝俗僻陋之邦,缙绅游士之所不至,虽有瑰奇绝恃之观,往往为幽潜之士遁世而弗耀者揎而有之。”又如杨时撰文《求仁斋记》(本书第六部分录此文)中说:“吾邑距中州数千里之远,舟车不通,缙绅先生与一时怀德秉义之士足以表世范俗者,皆无自而至。”“居穷僻”就是居龙湖,未免太牵强附会了,这怎能“说明杨时在龙湖有故宅”?

应当指出,杨时故宅在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下,有宋人叶适撰文《修复龟山旧宅记》和宋人汤汉撰文《重修龟山住宅记》为证。这说明,杨时故宅只在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下遵道坊,宋将乐县南55公里处的龙湖村根本没有杨时敌宅。

二、古坊

l德星坊

(1)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下德星坊(后迁建将乐县水南)

①德星坊  在县水南都。按宋志(按:指宋代《将乐县志》,已佚)在北门外。为龟山杨时立。后因时墓在溪南,乃徙焉。

(录自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三《地理》“将乐县”目)

②德星坊在县水南都。按宋志:“在北廓外,为龟山先生立。后因先生墓在溪南。乃徙焉”今址。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一《地理》“坊市”目)

③德星坊初在北门外,为龟山立。后因先生墓在溪南,因徙焉。今下水南皆以名坊。

(录自清乾隆三十一年《将乐县志》卷四《古迹》“坊”目)

(2)明溪县龙湖村“德星坊”

德星坊  即宋大儒杨时(龟山)故里。在瀚仙乡龙湖村,距城10公里。“宋嘉定十年(1209年)建”。明弘治六年(1493年)知县姜凤建“棂星门”,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重修。在古龙池街口竖立“杨龟山故里”石碑坊,两侧为“德配天地”和“倡道东南”石刻坊额。明崇祯七年(1634年)龟山祠重修。康熙十一年(1672年)将祠改为文庙,另建杨龟山祠于文庙右旁,并建明伦堂、名宦祠,四座祠庙相连,环以围墙。唯“棂星门”石牌坊尚完好。“德配天地”、“杨龟山先生故里”、“奉旨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德星坊”等石碑仍存,全为花岗条石雕就。

(录自1997年出版的《明溪县志》卷二十九《文化》第十章《文物·名胜》之三“古建筑”)

附:归化县儒学文庙

儒学,在县东二十里龙湖……明成化七年,巡道周谟、知县郭润建学于城西明溪驿前。十七年,教谕陈冠建后堂为讲习所。弘治六年,知县姜凤建棂星门。正德二年,知县王凤建尊经阁。嘉靖四十年,知县张宗实修葺。万历十九年,知县许岸、暑教谕陈振阳捐俸修棂星门,左右竖立两坊,于泮池右构省牲所。三十九年,知县周宪章重修。四十五年。知县涂希禹改建于东门旧常平仓。天启七年,巡道朱大典、知县庞景忠改建城北,后毁。国朝(注:指清朝)康熙十一年,知县黄易始详请改建今所(注:指龙湖村),工未竣。二十年,知县王国脉成之。雍正三年,知县周畿重修。殿左为崇圣祠,桐前为明伦堂。殿右为先儒杨时祠,前为名宦、乡贤祠,又前为省牲所,为神厨,为神库。殿西为仪门,为学门,教谕、训导廨仍在旧学(按:指归化县城西的旧儒学文庙)。

(录自清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十二《学校》“归化县目,明、清代《归化县志》均有记述)

按: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下的德星坊建于宋代,为杨时而立。后因杨时基在将乐县水南乌石山腰,迁建德星坊于水南。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将乐县水南都设二坊:上水南福星坊,下水南德星坊。此时的德星坊是以德星为名的建置单位。

明代至民国时期的《归化县志》、《汀州府志》和《明溪县志》未见龙湖村建有德星坊的记载。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和明溪县其他《杨氏族谱》也未见此记载。1997年出版的《明溪县志》突然冒出龙湖曾建德星坊之说,这纯属编造的假史。据《八闽通志》等明代志书和南宋叶适撰的《复修龟山旧宅记》的记述,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郡守余嵘出钱赎回杨时故宅,并“立祠庭中,拨田以赡其后,后守陈宓、董洪相继修葺。”《明溪县志》把1209年搬过去,编造龙湖村“德星坊”是这一年建的,但却把此年的皇帝年号搬错了,写成“宋嘉定十年(1209年)建”。宋嘉定十年是1217年,说此年建龙湖“德星坊”照样是子虚乌有的事。

从明清代《归化县志》、《汀州府志》可知,归化县儒学文庙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始建于县城西明溪驿前。明弘治六年(1493年),知县姜凤建棂星门。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知县许岸、教谕陈振阳捐俸修棂星门和左右建两座石牌坊。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此文庙迁建归化县城东门旧常平仓。明天启七年(1633年),又迁建归化县城北。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才迁建于龙湖村。《明溪县志》却把明弘治六年知县姜凤建“棂星门”和万历十九年修此门、左右竖两坊的地址在归化县城西明溪驿前的旧文庙处,篡改为距归化县城10公里的龙湖村,两座石牌坊被“移”到龙湖村主道旁。这样明目张胆地篡改古代志书记述的史实,还有什么实事求是可言?

大成殷、明伦堂、戟门、梗星门等建筑,是各地文庙建筑常见的组成部分,清代建的龙湖文庙也不例外。现龙湖村“棂星门”及此门石条上刻的字,但是清康熙十一年至二十年迁建归化县儒学文庙建筑(清雍正三年重修)的遗存文物而已,根本不是明代建筑,更无法以此证实龙湖村是“杨时故里”。把坊与祠庙建筑混为一谈,硬把龙湖文庙的遗址挂上“德星坊”址的牌子,显然是不实之词。至今,仍把此文庙建筑的遗物“棂星门”等说成是“杨时故里”的见证,更是笑话。再说,德星坊是一座建筑,而故里是指家乡,即一个地方,“德星坊”怎么会是“故里”?

2.遵道坊

(1)遵道坊在县治北门。

(录自明弘治四年《八闽通志》卷十四《地理》“延平府·将乐县”目)

(2)遵道坊在县北门外,为杨时载道而南。宋时建,元季毁。

(录自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三《地理志》之三《坊市·将乐县》目)

(3)宋遵道坊在县北门外,为龟山杨先生载道而南。宋时建,元季毁。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一《地理·坊市》)

(4)遵道坊北门外,为龟山先生立。今通隅皆以名坊。

(录自清乾隆三十一年《将乐县志》卷四《古迹》之十)

按:宋代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下龙池遵道坊,是杨时死后为纪念他倡道东南之德而建的一座牌坊。从此,这里的地名也称遵道坊,并分坊头(位于现将乐县北龟山桥北端的东北侧)、坊中央(原名龙池八块石,位于将乐县北郊龟山西南脚)、坊尾(位于坊中央村西面)等三个自然村。元代,此牌坊毁。元、明代的龙池团 (都)所辖的六个自然村,就包括坊头、坊中央、坊尾等三村。清康熙三十二年,将乐县龙池都分设遵道坊和张公排村。从这时起到民国17年(1928年)8月,遵道坊为将乐城郊的建置单位之一。

三、书   院

1.志书摘录

(1)龟山书院在县治北封山之麓。宋成淳二年,礼部尚书冯初心以先生载道而南,为师懦所宗奏请立书院。度宗书“龟山书院”额赐之。后毁于兵,郡悴母逢辰重建。元至顺元年(1330年),县尹郭野仙普华重修,建礼殿、讲堂、斋舍。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复毁,独留立雪堂像。次年,佥事曾蒙简徙建于城中城隍庙之西,徙立雪堂像于后。赖编修有记(按:指明朝翰林编修赖世隆撰《重建龟山书院记》)。成化六年,庠生余廉、萧仪因见倾朽,具白于巡视都御史滕昭,檄副使何乔新重造。仍给废寺田三十亩,掌之学宫,以备春秋二祭,不许杨氏子孙管理,恐有废于祭祀。林都御史有记(按:指明朝副都御史林聪撰文《重建龟山书院记》)。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五《庙学·书院》)

(2)龟山书院在将乐县治北封山之麓。中有祠堂,后有传心堂,门垣、廂舍悉备。宋咸淳二年(1266年),尚书冯初心奏立,度宗赐以院额。其后屡毁。郡停母逢辰、县尹郭野仙普华及国朝(指明朝)知县王克刚、都御史滕昭、副使何乔新、宪佥富弦、知县李熙相继修建。给废寺田以供祀事。嘉靖三年,御史简霄按邑,改祠后立雪堂为传心堂,增祀二程先生(按:指北宋洛学的始人程颢、程颐),仍给祭田,而为之记云。

(录自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三《学校》之十四)

(3)龟山书院在将乐县北封山之麓。一名道南祠。宋咸淳二年建。赐额。本朝(清朝)顺治十三年修。

[录自清道光二十二年修成的《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第二十七册《福建卷》(原158册卷四三0)“延平府将乐县·学校”目]

2.疏记文录

①宋礼部尚书冯梦得(宇初心,将乐县人)奏立龟山书院疏  臣某窃见龟山杨文靖公立雪程门,载道而南,一传而罗豫章,再传而李延平,又再传而朱晦庵,理学大明,有功往圣。今延平、晦庵皆有书院,独我龟山旧宅仅存,精庐未建,委为百年之阙典。

臣闻党庠术序,为周之隆,至汉则称盈门之盛。国朝以儒立国,而文教大行。后孟子千五百年而道统以续,濂溪阐其端,伊、洛洪其源,至武夷而集朱子之大成。脉络其问,则延平诸先生在焉。然“道南”一语,独归于龟山,是则师表东南,为斯文倡,实自龟山始,可不尚乎?咸淳三年八月,钦准御笔:“国朝勋贤之家,泽不能延者,宜录其后。可令侍从台谏访问参酌,必灼然可录,人无异词,乃可奏闻。”圣天子追录先哲,而昌其世,以厚风教。盖我龟山于先朝实左右之,海内称诵,有光信史。臣后出龟山之乡七十余年,虽不获亲灸先生之教,高山仰止,乔木具存,枝叶刊落,蔑可缫藉而荐之公朝者,实无其人。臣不自揣量,私谓尚可对杨圣君贤相褒崇先贤之命,乞创书院于龟山旧宅之右,继风露夜檠之读,存“江汉秋阳”之思,相与讲磨如聆謦欬于龟山。愿朝廷嘉惠四方学者,特赐涵育之造,仍请公田,永为养士之美利。亦我朝崇贤重道之盛事也。惟陛下鉴之。

疏奏,上深嘉纳,特奉御笔赐“龟山书院”额,仍诏郡县拨田养士,优其后,而春秋致祭焉。旨下,士大夫相谓日:“扶植道南之一脉,实我冯公之力也。”

时成淳三年丙寅作    月  日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十《词翰·宸章》收录的《奏疏》文)

②明朝副都御史林聪(宁德县人)撰文《重建龟山书院记》    呜呼,道学之传,既得师矣,复自践履,驯至卓立,故能继往圣,开来学,有功于后世也。宋儒杨先生中立,生皇祐间,世居将乐之龟山,因以自号。当时立雪程门,得中庸“鸢飞鱼跃”于言意之表,践履纯固,载道而南,注释六经,辟邪翼正,卓然为世儒宗。初令萧山,历阶少师,事在史氏。绍兴五年殁,谥“文靖”。冯尚书初心请立书院,度宗御书赐之。先生五子皆第进士,登显秩,再传而徽,至有鬻其宅者。四世孙白于守,守为赎所鬻而归。南渡后,辽金寇将乐,酋戒其众勿毁先生之居。元季,红巾寇乱,相与指顾日:“是龟山居也,勿毁,勿夷。”书院虽免兵毁,历年既久。栋字颓敝。罔克自新。

我国朝初,邑儒余时彦言于县令田本,修而葺之,刻置年谱、语录。正统戊辰,沙尤寇起,民居荡尽,虽先生之居独存,终亦荒落。宪佥曾君蒙简,徙书院于城中。故居鞠为棒莽,甚至豪右兼并。十一世孙穆贫,益不能振起。成化庚寅,都御史大夫滕公昭奉玺书来抚八闽。将乐生余廉、萧仪具白其事,公慨然出宫帑羡余若干,檄宪副何君乔新,就其故居地以撤新之。董工则主簿吴景昂、教谕童恒,赞理则余萧二生、士人郑文英也。于是相与合匠石,集美材,前门惟三,中则“道南堂”,后则“立雪堂”,廊、屋、庖、库焕然整饬。先生墓在溪南,而飨亭、神道、华表之属悉备,又于书院东构宇数楹,以居杨氏子姓。始于是岁十月二十有六日,落成于明年三月之望。何君与提学宪佥游君明又籍废寺腴田百二十三亩,以给其子姓之衣食,中以三十亩掌之学宫,供春秋祀事。又明年,宪副潘君祯按部至将乐,谒书院,谓知县唐简曰:“是不可以无纪。”遂走书请记于聪。夫惟道在天地间,无时不然,未尝随时以兴废也。故自先生得传之后,迄今三百余年,或兴或废,其于居宅以之于道,奚损益焉。要之继往开来,垂休于后,历千万世犹一日也。呜呼,伟哉!

爱记本末,俾来者知滕公重道兴复之由,及诸相助之有其人也。如此乃复为迎送神词各一,解附刻记末,俾岁时登祭歌以侑之云。其迎神曰:“神之洋洋兮,与道俱;道既有在兮,神岂曰无。牲辁肥腊兮,在俎;酒醴苾芬兮,盈壶。周旋升降兮,礼容敷;神严然临之兮,迩匪迂。冉冉其来妥兮,我心孔愉。”其送神曰:“工祝致告兮。神具醉;止道体物兮,不遐以迩钟鼓。送兮神聿去,日既歆飨兮,锡道为祉。圣世重道兮,垂千万祀;榆祠蒸尝兮,俾之孙孙子子。”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十一《词翰·记述》)

四、祠庙

l.含云寺

(1)舍云山朝暮间常有云气氤氲。其山下有寺,宋杨时尝筑室读书于此。

(录自明弘治四年《八闽通志》卷九《地理·山川》之“延平府·将乐县”目)

(2)含云寺在县西隅。四山环峙,云气氤氲,故名。唐

有异僧结庐其中。宋建中靖国间,开辟为寺。杨文靖(按:杨时谥号)尝读书于此。洪武十七年,重建。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九《寺观》)

(3)舍云寺在县西。四山环峙,云气氤氲。唐时一僧结庐其中,以名含云。宋建中靖国问辟为寺。洪武十七年重建。

(录自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四《地理志》“寺观·将乐县”目)

(4)舍云山  其高含云,下有寺。寺后有泉,石穴涵泓,味极甘美。杨龟山尝读书于此。有峰平地突起,秀丽异常,名曰玉标。相传龟山钟此而生。后泰桧遣人夷之,故迹尚存。含云寺,顺昌人有萧庆真者,出家学禅,棲息于此,龟山尝称之。庆真得法于江西泐潭月禅师,遍游诸方,晚留此寺,宗风大振。既没,人号均庆禅祖。

(录自明崇祯二年《闽书》卷十八《方域志》“延平府·将乐县”目)

(5)含云寺在治西。四山环峙,云气氤氲。唐时僧结庐其中,名“含云”。宋建中靖国间,辟为寺。清康熙二十八年、乾隆十年修。

(录自《福建通志》第24册《名胜》“延平府·将乐县”目)

(6)含云寺县西隅含云山,今为祝圣宫。兴创修复且详。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重建。黄闻碑记(按:指黄闻撰的碑刻记文)《含云寺记》略日:“含云禅寺,其始兴于前唐间。有异僧经此都,山之形胜,遂构庐以居。时贤相与唐建址,以山多茂木,常雾霭蔽翳,故名之曰‘含云’。是后,衣钵相属,代不绝人。至宋建中靖国问,有禅师庆真者,得宗旨于江西之泐潭月。禅师乃大振宗风,益新输奂当。是时,闽之上游,列刹相望,而是寺实称最里之。先贤杨龟山亦常(按:“常”应为“尝”)创楼读书于此。逮元之丙午(按:指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毁于兵灾。而基此颓坏者数十载。寺僧英之葺也。明洪武庚申(指洪武二十七年),始得虚谷师者,躬卒徒从,剪菑翳辇砾壤,首倡楼佛一所。甲子清心重建,立法堂,以行汞礼;设方丈,以布讲诵。挂纳有寮舍之安洗钵,有云堂之净已。已岁方谋创殿,以尊梵相奈何。”……国朝(指清朝)康熙初庆二十三年,知县袁良怡饬僧宏开住持完饷。二十八年,鼎建金刚、罗汉、观音三殿,并上客堂,前后殿重整一新。乾隆八年,僧立端、僧元文重建。

(录自清乾隆三十一年《将乐县志》卷四《寺观》之二)

(7)含云寺在将乐县含云山下。宋建中靖国问建。

(录自清道光二十二年修成的《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第二十七册《福建卷》(原158册卷四三0)《延平府将乐县·寺观》)

(8)折而西为含云山,其高人云。下有寺,寺后泉极甘洌。宋杨龟山曾筑室读书于此。

(录自清雍正七年《福建通志》卷四《山川》“延平府将乐县”目)

(9)六年癸丑(1073)(指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年二十一……归乡,读书于含云寺。七年甲寅(1074年),公年二十二,讲学读书于含云寺。

(录自黄去疾编订《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

(10)六年癸丑(1073年)。先生二十一岁……归乡,讲学于镛州含云寺。七年甲寅,先生二十二岁。仍讲学含云寺……三年庚辰(指宋元符三年),先生四十八岁。居乡,讲学于含云寺。

(录自毛念恃编补《宋儒龟山杨先生午谱》)

(11)六年癸丑(1073年),先生二十一岁……归,讲学于镛州含云寺……七年甲寅,先生二十二岁。仍读书于含云寺,作《礼记解义》……三年庚辰(1100年)。先生四十八岁。居乡。讲学含云寺。作《勉学歌》示诸生。

(录自清康熙四十六年刊本《杨龟山先生集》附卷《杨龟山先生年谱》。备地杨氏族谱收录的《时公年谱》关于杨时读书、讲学于含云寺的记述,与《杨龟山先生年谱》相同)

附一:含云山读书楼

读书楼含云山左。宋杨时建,肄业于此,久废。有即事诗六首(略)。国朝(指清朝)萧正模记日:“含云寺之左山,龟山先生读书楼故址也。先生以熙宁七年(按:1074年,杨时22岁)建是楼,著《札记经解》。越二三年登第,仕州县。又二十六年,讲学其地,著《此日不再得》诗示读书同学,则先生年七十九矣。盖先生德器早成,而得所依归,遂窥道奥,及其行道济时,更思觉世之后觉者,于此楼几始终不忘矣。余固以世相值,居相近,窃附于先生,而年至五十,大道无闻。望先生著《经解》此楼时,已若天人之隔。而后此二三十年,又无论己,顾未能而愿学。时经其故址,想其所谓‘松阴满地’、‘一枕溪声’者,为低徊不能去。爰嘱丹青者,绘其地,置余小影其中。此如曹交未能求道,而较量于形体尺寸之间,欲一望前贤之后背,不足当其鞭策,徒资一笑而已。”(录自清乾隆三十一年《将乐县志》卷四《古迹》)按:含云寺坐落在将乐县城西舍云山谷,始建于前唐时期,是将乐县最早建的三座寺庙之一。杨时在含云寺读书、讲学,是明清代各志书和杨时年谱中均有记载的史实。杨时撰的《舍云寺真祠遗像记》和诗文《含云晚归寄真师》、《舍云寺书事六绝句》等(注:本书第六部分有收录)都证实了这一点。

杨时在含云寺“筑宣读书”之说,最早见于明洪武二十七年舍云寺重修时将乐县儒学训导黄闻碑刻记文《含云寺记》。文中写道:“先贤杨龟山亦尝创楼读书于此。”明弘治四年《八闽通志》则表述为“宋杨时尝筑室读书于此”。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明崇祯二年《闽书》对含云寺的记述,均无“筑室”之说。清乾隆三十一年《将乐县志》录下黄闻碑刻记文《含云寺记》。清雍正七年《福建通志》则沿用《八闽通志》对舍云寺的表述。明溪县有的学者据《八闽通志》等志书的记载,认为杨时小时候在将乐县城含云寺“筑室读书”,说明他的家不在将乐县城北郊龟山,而在离县城很远的龙湖村。县北龟山离将乐县城仅二里许,杨时怎么还要筑室寄宿于含云寺读书?如何看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小杨时在含云寺“筑室读书”是不是史实。

杨时在含云寺读书年龄尚小,他15岁就去邵武游学了。这时的小杨时尚不能自食其力,他哪有能力筑室?如果是他父亲杨埴“创楼”,就应表述为“杨时父埴为儿在含云寺读书而创楼”。但是,杨时小时候的家既不是官宦之家,也不是富商之家,但是一般的耕读之家。当时的含云寺坐落在将乐县城西含云山谷(今将乐县人武部所在地)。据史料载,该寺各殿和厢房皆为单层建筑。佛殿前面有左右两排厢房,设有书斋、厨房、饭厅和多间僧舍等,安排小杨时在此食宿并非难事。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治家勤约有节”(见杨时撰文《父埴行述》)的杨埴不可能为儿子小杨时在含云寺读几年书去“创楼”(或叫“筑室”)。其次,杨时在含云寺读书期间,寄宿在将乐县城的舅舅陈京家,这是有可能的。杨时撰文《杨氏墓铭》中说:“比其亡,而予尚幼,夫人扶存之,视犹子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可能性。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杨埴不住在将乐县北龟山下,而是住在离县城55公里的龙湖村。杨植在丧妻陈氏而又尚未续娶廖氏的情况下,把小杨时从县城北郊龟山的家寄宿陈京家。这样做,小杨时既可得到陈京夫妇的照料,又可就近到“西斋”或含云寺读书,每天省走几里路。像小杨时这种寄宿亲戚家读书的情况,不是独有的现象,自古至今有之,且寄宿人的家距寄宿地有远也有近者。仅凭此事怎能证实杨埴家在龙湖?

从曾任泰宁县教谕的清代史学者萧正模撰文《含云山读书楼记》可知,杨时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在将乐县城西含云山左建读书楼。这年杨时22岁。这与各版本杨时年谱关于宋熙宁七年他在将乐县城含云山讲学读书的记述是一致的。这说明,将乐县城西含云山读书楼是杨时成年后建的,主要是解决讲学的场所。所谓扬时从龙湖村到将乐县城筑室寄宿读书之说,根本没有史实根据。

2.资圣院

(1)资圣院在县北隅。宋绍兴四年建。洪武十五年重建。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九《寺观》)

(2)资圣院北隅。绍兴四年建。

(录自清乾隆三十一年《将乐县志》卷四《寺院》)

(3)杨时撰文《资圣院记》摘录:予去松楸十有四年始一归,而昔之蘖者今拱矣。牛羊斧斤相寻于其上,而折泄者不可胜计,闯巷亦萧然非昔日也。为之怆然不能自释者累日。独是寺焕然一新,岂非居得其人哉?私自念丘墓之寄,舍此人其谁宜?故于其堂之西偏治一室焉,真先人之遗像,以为岁时展省之地,而磷师不予御也。……甚矣失,吾衰久矣!周流四方,欲营菟裘,而无易于吾之故丘者,岂特昔人乐居之哉?行当庇身先人之庐而归老焉。幅中杖履,徜徉龟山之阴,与田夫野老相从于此。枕石漱流,窃自比于舞雩之下,将有日矣!

[录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六十四《别集类》卷二十四之十九]

按:资圣院在将乐县北郊,始建于南唐李璟皇帝保大元年(943年),原名桥庵,昊越乾祜二年(949年)改名资圣院。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僧人无我迁建,离原址不到百步。宋崇宁四年(1105年),迁回原址重建。南宋孝宗绍兴四年(1134年)修葺,后毁。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建,后并入龙池都大施寺。据黄去疾编订《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按:本书第六部分有录此谱)记载,南宋成淳四年,时任将乐知县的去疾,主持在“资圣院左拓地而创书院”,即龟山书院。而龟山书院地址就在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下杨时故宅址旁。从这里可知,杨时故宅就在资圣院附近。

从杨时撰文《资圣院记》还可知,他拜托资圣院的僧人永璘就近代为管理上四代祖宗的坟墓。杨时上四代祖坟皆在将乐县北龟山附近的龙池溪畔,与《宏农杨氏族谱》和各地大多杨氏族谱世系录的记述是一致的。此记文中所指的“松楸”、“故丘”都在将乐县北龟山一带。这是杨时世居将乐县北龟山下的又一史证。

“杨时故里龙湖说”者把此记文最后一段“行当庇身先人之庐而归老焉。幅巾杖履,徜徉龟山之阴,与田夫野老相从于此,枕石漱流,窃自比于舞雩之下,将有日矣!”说成是杨时对归老龙湖村的愿景。这叫牵强附会。杨时的《资圣院记》明明是记述将乐县北资圣院及其附近的事和景,怎么会扯到离资圣院一百一十多里的龙湖去?将乐县城北郊龟山北面和东面有垅田、塅田二千余亩。穿塅而过的龙池溪下流在1973年11月改河前,露出水面大大小小的河床石沿溪可见,最大的河床石可坐几个人。此记文中杨时归老的愿景正是指这里。这说明,杨时所认的故丘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龟山下,他要“庇身先人之庐”在此地。

3.龟山祠(又名道南祠)

(1)将乐县城北郊龟山祠

①道南祠。即今龟山先生祠,原名龟山书院,在县城北封山之麓。宋咸淳二年(1267年),礼部尚书邑人冯梦得以先生载道而南为师儒宗,奏请立书院。奉度宗御笔赐“龟山书院”四字,仍诏郡县拨田养士优其后。世以嫡子孙一人承袭衣巾奉祀。始创建礼殿、立雪堂、讲堂、斋舍者,知县黄去疾也。重建于宝定五年(按:应为淳祐五年,即1245年),知县林式之。寻毁于兵。而复建者郡倅母逢辰也。元至顺元年(1330年),知县郭野仙普华(按:朔方人)增广燕居殿,杨祐民有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毁。明洪武十二年(1380年),知县黄克刚重建。正统十二年(1447年)毁于沙寇,独存立雪堂像。十四年(1449年),佥事曾蒙简徙建于县城隍庙之右,移立雪堂像于后堂,日“道南书院”,赖世洪有记。成化初,勅建道南书院。六年(1470年),生员余廉、萧仪因殿堂倾圯,具白于都御史滕昭,副使何乔新仍迁建于北门外,即今所逐虚城之地,于旧址中建。殿堂后建立雪堂,堂右设雅会堂。殿堂左右翼以两廊,前有仅门,额“道南祠”。有大门,额“龟山书院”。左屋数楹为子孙世居所,又置田以赡其衣食。林聪有记。自是,渎置祠田者不一而足。弘治间,封龟山先生将乐伯,从祀庙庭。本祠祀事如故。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简霄改立雪堂为传心堂,增祀二程先生,以广平游先生居东,先生居西,配享有记。三十年,知县王铃重修,义士章福捐金督之,有记……十一年(按:指明万历十一年,即1583年),倒废天下,新创书院。本祠懊在废中。知县戴相尧榜鬻之。五阅月人不忍,市后都御史赵可怀按邑阐明庙堂无毁书院本意,书龟山先生祠匾于大门。十二年(指明万历十二年),巡按御史杨四知特疏奏复。知县黄仕正修理之。……知县黄仕正又拨田五十五亩供祀。……大清康熙十六年,学使孙按归郡中,举人许文兹揭翰绩。廖腾奎等公举嫡裔杨思贤承袭,衣顶主鬯四十。

(录自清乾隆三十一年《将乐县志》卷十五《坛壝·祠庙》之十七)

②道南祠,在将乐县北门外封山之麓。

(清同治七年《福建通志》卷二十四《坛庙》“延平府·将乐县”目)

附:泰和罗璟祭酒《谒龟山祠》

载道南来倡八闽,先生学业贯天人。豫章亲受心如契,徽国三传语益真。道德仪刑遗像在,斯文崇重旧祠新。悠悠三百余年事,瞻眺山川忆风麟。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十三《词翰·题咏》)

(2)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龟山祠

①如龟山杨公时者,其世系将乐,彼固有祠以祭矣。吾治有里,曰“兴善、中和”,原由将乐分拨。其间杨公之遗祠故基、族派俱存。

(录自明正德十一年《归化县志》卷十《词翰》所录知县杨缙撰文《归化县新创乡贤、名宦祠堂序》)

②龟山祠,在县东龙湖二十里,祀宋儒杨时。国朝(注:指清朝)改为至圣庙,祠因之。

(录自清康熙二十三年《福建通志》卷十一《祀典》“汀州府·归化县”目)

③龟山祠,在城东二十里宋儒杨龟山所生旧宅。崇祯七年,知府笪继良、知县杨鼎甲建,以祀龟山。康熙十一年,知县黄易改创文庙,知县王国脉捐资落成之。仍立祠,祀龟山于其右。

(录自清康熙三十七年《归化县志》卷五《祀典》之七)

④归化县杨龟山祠,在县城东龙湖里(按:龙湖村历史上从未设里)。

(录自清代学者蒋垣编著《闽理学源流》“汀州府”目)

附:明溪县儒学

明溪县儒学经三迁,始设邑东二十里龙湖,即宋儒杨龟山先生故里。初建于明溪驿前,在旧西清街,为明成化七年知县郭润所创建。大成殿背离面坎,左右为东西两庑,殿后为启圣祠,殿右为明伦堂。万历四十五年,知县涂希禹改建于东门旧常平仓。天启七年,巡道朱大典、知县庞景忠改建城北。后遭寇毁。康熙十一年,知县黄易始详请就龙湖龟山祠改建大成殿,仍立祠祀龟山于其右。殿左为崇圣祠,祠前为明伦堂,龟山祠右为名宦乡贤二祠,厨库学门咸备。……二十年,知县王国脉成之。雍正三年(1725年),知县周畿复重加修葺,并于龟山祠前设立黄公祠。……同治九年重建。光绪丙午岁(1906年),殿庑全部及殿左崇圣祠、明伦堂复遭回禄,迄未修复。惟建学龙湖后,因距城较远,仍将西清街旧庙照原保存,俾官绅朔望便于谒圣。……自龙学(指龙湖儒学文庙)失慎后,两祭均在县学举行,惟城中儒学亦屡毁屡修。民国以来,因递遭兵燹,仅存正殿梁柱,余均拆毁无存。二十七年,始将正殿略事修茸。

(录自民国32年《明溪县志》卷七《学校志》“懦学”目)

按:明溪县龙湖村龟山祠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始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归化县儒学即文庙迁建此祠址,仍立龟山祠于其右。后此文庙失火,仅存棂星门等物。现龙湖村保存下来的棂星门等文物,乃清代建的归化县龙湖文庙遗物。

明崇祯七年始建的龙湖村龟山祠,是龙湖杨时后裔祭祀祖宗的场所。各地不少杨氏后裔聚居村都建有龟山祠或杨氏祠堂,这是崇祖之举。但把龙湖龟山祠址说成是杨时故宅址,却是清康熙三十七年编造于《归化县志》。杨时宅在将乐县北郊龟山下龙池地,《八闽通志》等明代志书均有记载这一史实。可明代的《归化县志》、《汀州府志》皆未见龙湖村龟山祠址是杨时故宅址之说,其中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编修的《归化县志》所录归化知县杨缙撰《归化县新创乡贤、名宦祠堂序》中明确记述祠址是“遗祠故基”。清康熙二十三年《福建通志》仍无龙湖龟山祠址是扬时旧宅址之说。清康熙三十七年《归化县志》却把“遗祠故基”篡改为杨时故宅址,这不是很说明问题吗?龙湖村没有杨时故宅址,“杨时故里龙湖”说难以立足。因此,编造龙湖龟山祠址是杨时故宅址之说,是为“扬时故里龙湖”说“立论”的需要。这就是清康熙三十七年冒出此说的缘由。

 

五、古  墓

1.杨时四世祖杨荣墓

(1)第一世:安寅公子荣公,字子江,乳名安其……殁葬本团(按:指将乐县城北郊龙池团)垂惠乡,地名株林。其山坐亥向巳。中宗垂拱间改州为邑,析其山属光明团,今名都岭头路顶。

(录自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宏农杨氏族谱》之《世系纪》)

(2)六十七世:思孝派安寅公之子荣公,字子江,乳名安其……考妣合葬垂惠乡光明团衢坊株林内(按:都岭头路顶),坐亥山巳向。后修,碑载坐寅向甲。

(录自平和县《宏农杨氏族谱》之《渊源祖世系录》)

(3)云岫公四世:安寅之子杨荣公…配余氏(按:配谢氏,不是余氏),台葬于光明都衢坊株林内,巳山亥向。

(录自广东省绵基、丰顺《杨氏大宗谱》)

(4)安寅长子荣公,字子江。……配余氏(按:配谢氏)。合葬光明都(衢坊)株林内巳山。

(录自广东省梅州《杨氏简谱》)

(5)七十二世:安寅之子荣公,字子江……娶余氏(按:娶谢氏,不是余氏)。合葬光明都衢坊株林内,巳山亥向。

(录自江西省瑞金市《宏农龟山杨氏四房联修族谱》卷《源流》)

(6)华川公子子江,乳名安,讳荣,号朝宗…一晋天福七年壬寅三月二十二日申时殁。夫妇合葬将乐县北(按:县西北) 光明都衢坊株林山。寅山申向。

(录自明溪县盖洋镇姜坊村湾坑自然村杨氏于清同治八年重修的《杨氏族谱》卷二《宏农郡杨氏族谱世系传》)

(7)《入闽始祖子江公将乐县墓图说》

右图在将乐县垂惠乡光明里(按:宋代光明未设里建置)。

地名株林,坐寅向申,庚寅、庚申分金。唐末进士太始祖子江杨公墓,其龙来历甚远,不及详述……贵之地也。康熙五十七年孟冬月重修。

(录自清同治九年重修的归化县兴善里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卷四《墓图》)

(8)六十七世:荣公,字子江。妣余,合葬于光明都衢坊株林内,坐巳山亥向。

(录自清代归化县紫云台上拨山村《宏农杨氏族谱·世系录》)

按:杨荣(字子江)葬于宋代将乐县永吉里衢坊

(今将乐县光明乡光明村)都岭头路顶株林,距将乐县北郊龟山9.5公里(古道),龙池溪流经墓前山脚。此墓经多次修茸,现仍存。多年来,光明村的扬时后裔每年清明节都到杨荣及其儿子杨胜达墓祭扫。

各地杨氏族谱(房谱)对杨荣墓葬地的记载相当一致,与现存杨荣墓地完全吻合。

2.杨时曾祖父杨胜达墓

(1)第二世:胜达,子江公长子……夫妇同葬光明都株林。

(录自将乐县光明乡葛布村前溪自然村《宏农杨氏族谱》卷三《子江公位下世系》)

(2)第二世:杨胜达,字伯通……夫妇合葬株林内(光明)。与祖茔同附。并亥山巳向。

(录自南平市廷平区夏道镇《杨氏族谱·始祖世系》)

(3)荣公长子胜达公,娶廖氏,继娶吴氏,三娶蔡氏。夫妇俱葬光明都东岭干(原名都岭干)。

(录自将乐县余坊乡洋源村萧地自然村《杨氏族谱》卷三《始祖世录》)

(4)云岫公五世:荣公长子胜达公,配孙氏。葬于将乐县光明都衢坊株林内祖坟侧。

(录自广东省绵基、丰顺《杨氏大宗谱》)

(5)荣公长子胜达公,葬将乐县衢坊株林内祖坟侧。

(录自广东省梅州《杨氏简谱》卷一《云岫公世系录》)

(6)第二世:子江长子胜达,名仲通,字公行,号伯朋,儒士。唐天祐乙丑年(905年)四月初五日辰时生,殁未详。妣余氏永娘,继妣陈氏娘,三妣刘氏娘,俱生殁未详。夫妇合葬株林山、子江公墓前左边。

(录自清同治九年续修的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卷三《始祖世录传记》。明溪县盖洋镇姜坊村湾坑自然村《杨氏族谱》卷二《世系传》对杨胜达的记述与此录相同)

(7)六十八世:胜远公(按:应为胜达),葬将乐县株林内祖墓(指杨胜达父亲杨荣墓)侧。

(录自明溪县紫云台上拔山村《宏农杨氏族谱·世录系》)

按:杨时曾祖父杨胜达,葬于宋代将乐县永吉里辖    地衢坊(今光明乡光明村)都岭头路顶株林杨荣墓左    前。现此墓地尚存。

3.杨时祖父杨明墓

(1)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仲……殁葬西乡永吉团金顶山。

(录自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宏农杨氏族谱》卷一《历代源流世系记》)

(2)明,胜达公三子,字信仲……殁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

(录自将乐县黄潭镇祖教村《杨氏族谱》卷三《远祖世录》)

(3)第三世:明公,胜达公三子,字信仲……殁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

(录自将乐县光明乡光明村《宏农杨氏族谱》卷三《子江公位下世系》)

(4)第三世: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仲。葬永吉金顶山。

(录自将乐县黄潭镇吴村《杨氏族谱》卷三《始祖列传》)

(5)第三世: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仲……殁葬西乡永吉金顶山。

(录自将乐县万全乡杏溪村《杨氏族谱》“世系录”)

(6)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明,讳信仲,行三……葬永吉都金顶山。

(录自将乐县白莲镇大里村《杨氏族谱》卷三《远祖世系》)

(7)胜达公第三子明公,字信仲……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

(录自将乐县光明乡上地村《杨氏族谱·世系录》)

(8)第三世:杨明,字信仲,号暹……公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

(录自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杨氏族谱》卷二《始祖世系》)

(9)明,胜达公三子,字信仲。葬西乡永吉金顶山。

(录自将乐县万全乡常安村《杨氏族谱》)

(10)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仲……葬西多永吉金顶山。

(录自将乐县余坊乡洋源村萧地自然村《杨氏族谱》卷二《始祖世录》)

(11)四十九世:明公……葬金顶山。

(录自菲律宾华裔《杨氏大宗谱》)

(12)胜达公三子明,乳名暹,字信仲……将志载公葬金顶峰。墓志载妣(按:指杨明继妣朱氏)葬白土之原(按:今将乐县高唐附近名曰“白土”之地)。

(录自清同治八年明溪县盖洋镇姜坊村湾坑自然村《杨氏族谱》卷二《世系传》)

按:杨时祖父杨明葬于宋代将乐县永吉里(元代为永吉团,明代为永吉都,今为光明乡永吉村)坑头自然村金顶山腰,龙池溪经墓山脚流向县北郊龟山方向。此山与古镛镇张公村当溪自然村(元代为龙池团辖村,明代隶属龙池都)接壤,距将乐县北郊龟山4公里。现此山名仍叫金顶山,杨明蓉尚存。

《宏农杨氏族谱》和各地绝大多数杨氏族谱对杨明墓葬地的记载,与今仍存的杨明墓址是一致的。

4.杨时父杨埴墓

(1)族谱摘录

①明公子埴公……俱葬本县龙池团,地萧金钗形。

(录自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宏农杨氏族谱》卷一《历代源流世系记》)

②埴,明公四子,字永谋……葬邑北龟山之阴。

(录自将乐县黄潭镇祖教村《杨氏族谱》卷三《远祖世录》)

③第四世:埴公,明公四子,乳名十郎,字永谋……葬县北龟山之阴。

(录自将乐县光明乡葛布村前溪自然村《宏农杨氏族谱》卷三《子江公位下世系》)

④明公四子埴公……公葬邑北龟山之阴。    (录自将乐县黄潭镇吴村《杨氏族谱》卷三《始祖列传》)

⑤明公四子埴公,乳名十郎,字永谋……葬邑北龟山之阴。

(录自将乐县万垒乡杏溪村《杨氏族谱·世系录》)

⑥明公四子埴公……葬本邑石龟山之阴(葑山)(按:“葑”为错字,应为“封”)。

(录自将乐县白莲镇大里村《杨氏族谱》世系传)

⑦明公之子埴公……俱葬将邑龙池团上,金钗形,减妆案。

(录自顺昌县元坑镇漠武村《杨氏族谱》卷二《世系行实》)

⑧明公第四子埴公,字永谋。……公妣合葬东北路龙池团,金钗形。

(录自将乐县光明乡上地村《杨氏族谱》卷二《世系录》)

⑨正议公,名埴。……公与陈氏、廖氏俱葬邑北廓龙池团,金钗形。

[录自泰宁县善溪下保(今名官常口)  《杨氏族谱·世系录》]

⑩信仲公子:讳埴……合葬龙池,金钗形。

(录自宁化县泉上镇延祥村《杨氏房谱》卷二《世系直书》)

⑪第九世:祖思孝派明公之子埴公,字永谋……公妣俱葬龙池团株林,地萧金钗形,减妆案。

(录自平和县《宏农杨氏族谱·渊源祖世系录》)

⑫第四世:杨埴,乳名十郎,字永谋……公与二妣合葬邑之北封山龙池团。金钗形,减妆案焉。

(录自延平区夏道镇《杨氏族谱》卷二《始祖世系》)

⑬第四世:明公之子埴公,字永谋……俱葬本县龙池团,地萧金钗形,减妆案。

(录自将乐县安仁乡福山村《杨氏族谱》卷二《历代源流世录》)

⑭埴,明公四子,乳名十郎,字永谋……葬邑北龟山之阴。

(录自将乐县光明乡山头村《杨氏族谱》卷一《杨氏始祖世录》)

⑮埴,明公四子。字永谋……葬县北龟山之阴。

(录自将乐县万全乡常安村《杨氏族谱·始祖世录》)

⑯明公四子埴公,乳名十郎,字永谋……葬邑北龟山之阴。

(录自将乐县余坊乡洋源村萧地自然村《杨氏族谱》卷二《始祖世录》)

⑰明公之子埴公,乳名十郎,岁贡生……公与二妣合葬西镛州封山之阳。

(录自广东省梅州市《杨氏简谱》卷一《云岫公世系卷》)

⑱五十世:埴公……葬龙池封山株林,猛虎跳墙形。

(录自菲律宾华裔董杨宗亲总会编著的《杨氏大宗谱》)

⑲七十世:杨埴,杨明之子……妣陈氏……与夫合葬西镛州封山之阳。

(录自中华《姓氏通书》之《杨姓》)

⑳七十世祖:明公之子埴公,乳名十郎……卒于大宋哲宗元祐五年庚午岁十月戊戌日。浩赠正议大夫。与二妣合葬于西镛州封山之阳。

(录自清乾隆六十年长汀县四保里、攀桂坊杨氏重修的《宏农杨氏族谱》卷二《远祖世系录》)

(2)杨时撰文《父埴行述》摘录

先君讳埴……元祐五年十月戊戌以疾终于家,享年六十有三……将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石龟山之阴。

[录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之四《龟山集》卷五十一(第1125册373~374页)]

按:杨时父亲杨埴葬于将乐县城北郊龟山北面封山坡,土名封山贯排。此地从古代至1970年为将乐县城两个大墓葬场之一,俗称“天台”,被将乐人称为风水宝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此地考古发掘出三国至南北朝的古墓群。1987年,龙池新村已扩建到杨埴墓的旁边。当年,由杨时第三十一代嫡孙杨兆奎(又名杨桃芳)牵头集资,并与杨时裔孙杨道、杨宗炎、杨继昌、杨佐华等人,将杨埴墓迁于将乐县上水南乌石山杨时墓左侧山腰处。

各地杨氏族谱关于杨埴葬于将乐县北郊龟山北面的封山之阳的记载,与杨时撰写的《父埴行述》中所述“葬于石龟山之阴”是完全一致的。林海权在《杨时故里之考辨》中说:“此‘石龟山’,指兴善里龙湖附近的龟山,其山重岩叠石,是一座石头山,山下有岩洞。[明]陈喆《龟山赋》云:‘石嶙峋以为甲,树纵横如章。’(民国32年《明溪县志》卷十三《艺文志》)将乐县北的龟山是封山的支脉,是一座土山。”此言并不符实。据我们去龙湖村考察所知,东山(后改名龟山)是一座小山,其山体以土为主,兼有石头。山上林木茂盛,许多树长得高大。正如明代陈喆《龟山赋》所喻: “树纵横如章”。民国32年(1943年)《明溪县志》卷二《地理志·山川》中记述此山“林木阴翳,盛暑清凉”。如果说此山是纯石头山,只能从石缝里长出稀疏矮小的灌木丛,根本长不出茂盛的林木。“树纵横如章”的龙湖东山怎能是石山?

将乐县城北郊封山麓是一座土石相间的山体。《八闽通志》对此山的记述是“其山高大,群峰环拱,为一邑之镇山。南有玉隆子寿官,昔杨道真君炼丹于此。山麓有小洞,名真君洞,宋杨时有记”。杨时在《杨道真君洞记》中写道:“颓崖断堑,荒翳险绝,初若不可投步,扪萝引蔓,便能至其上,而呀然一室,如神似鬼刻,其中窈然,奠能窥其远近也。”从这些记述可知,封山有悬崖断壁和石岩洞。龟山作为封山的支脉,其山体结构以风化岩石为主。龟山东南坡脚有大片岩石一直伸到龙池溪床(详见本书第二部分关于将乐县北龟山的资料)。这说明,杨时在《父埴行述》中把将乐县城北郊龟山称为“石龟山”名符其实。“杨时故里龙湖”说    者借“石龟山”大做文章,是徒劳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5.时墓

(1)杨侍郎墓:乃龟山杨先生,在将乐县西山(按:应为南山)。

(录自南宋绍定年间进士、隆兴府分宁知县王象之所撰《舆地记胜》卷一百二十三《南剑州·古迹》)

(2)将乐县:杨时墓在西山。宋胡安国撰墓志铭。

(录自明弘治四年《八闽通志》卷七十九《丘墓》“延平府”目)

(3)将乐:杨时墓在西山。宋胡安国撰墓铭。旧鞠为榛莽。成化六年,邑庠生余廉白于都御史滕昭,檄分巡宪副何乔新命工修筑,复建神道坊及享亭。弘治六年,知县陈大经谒祭,访于监生谢恕,知墓下有废寺田若干亩,因斥其中租谷六石,又续买其毗连田租四石,以备岁时祭扫。七年,复请于分巡佥宪王寅,于其墓左创亭三间,左右两廊及庖湢之所,缭以墙垣。

(录自明嘉靖四年《延平府志》卷四《地理·丘墓》)

(4)杨时墓,在水南都。宋胡安国撰墓志。旧鞠为榛莽。成化六年,库生余廉白于都御史滕昭,檄分巡副使何乔新命工重造,复建神道坊及享亭。弘治六年,知县陈大经谒祭,访于监生谢恕,知墓下有废寺腴田,折其中六石,并用价买其毗连四石,通十石,以供时祭。后帖裔孙杨爵掌理,不得废。至弘治八年,增构庐前厅三间、左右廊房、后堂三间及庖湢之所,缭以墙垣。

(录自明弘治十八年《将乐县志》卷九《丘墓》)

(5)将乐县:宋杨文靖公时墓,在水南乌石山。岁久榛芜。明成化间副使何乔新、弘治间知县陈大经重修。

(录自清乾隆三十年《延平府志》卷十三《祠墓》之十“将乐县”目)

(6)杨时墓:在水南乌石山。岁久榛芜。成化六年,庠生余廉申于都御史滕昭,檄分巡副使何乔新命工修筑,复建飨亭及神道坊。弘治七年,知县陈大经复请于分巡佥宪王寅,于其墓左创飨堂三间,左右廊绕以墙垣。宋胡安国撰墓志铭……岁久飨堂各制俱圯。康熙五十年祀生杨光绪鼎建。

(录自清乾隆三十一年《将乐县志》卷四《古迹·丘墓》)

(7)杨时墓:在将乐县东南里许乌石山。

[录自清道光二十二年修成的《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卷四三《史部·地理类》“延平府”之二十七“陵墓”目]

(8)杨时年谱摘录

①(南宋)绍兴五年己卯,公年八十三……十月二十二日,葬于本邑南山之原。

(录自甫宋成淳六年将乐知县黄去疾撰《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

②五年乙卯,先生八十三岁。居乡……冬十月二十二日,葬先生于镛州水南之原。土名鸟石排。

(录自清康熙二年延平府教谕毛念恃撰《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

③五年乙卯,八十三岁。居乡……四月二十四日辰时,先生终于正寝……十月二十二日,葬先生于镛州水南之原,土名乌石排。

(录自清康熙十六年无锡山阴县后学张夏编扑《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

④五年乙卯,公八十三岁……冬十一月二十三日,葬公于镛州水南之源。

[录自将乐县祖教村《杨氏族谱》收录的《时公年谱》。各地《杨氏族谱》(房谱)收录的《时公年谱》所载杨时墓葬地与此录相同]

(9)杨氏族谱(房谱)摘录

①第五世:埴公之子时公,字中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以疾终于正寝。十月二十二日,葬于本邑水南乌石山之原。

(录自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宏农杨氏族谱》卷一《历代源流世系纪》)

②杨时,埴公子,字中立,谥文靖……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享寿八十三。本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时,敕赐御葬于本邑水南之原,土名乌石排。坐亥向巳。

[录自将乐县祖教村《杨氏族谱》卷二“道南杨氏始祖世录”。福建省将乐县其他杨时后裔编修的十五部族谱和顺昌、泰宁、建宁、沙县、邵武、浦城、延平、福清、闽候、平潭、连江、东山、平和、明溪、宁化、长汀、连城、沙县以及广东省丰顺、绵基、梅州、江西省瑞金、萍乡,浙江省龙泉,湖南浏阳,江苏省常州、无锡等地杨时后裔的族谱(房谱),均有记载此内容]

③第五代祖龟山公墓图说:宋赠少师、左太中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左朝请大夫,赐紫金鱼袋,食邑三千六百户,实封五百户。先贤谥文靖公墓,在镛州水南之源。土名乌石排,立亥向。

(录自清同治九年明溪县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卷四《墓图》)

按:将乐县是福建省纯客家县之一。古代,这里已有就近墓葬的习俗。这一习俗形成,有其主客观条件。

将乐地处闽西北山区,被重山阻隔。1952年通公路前,这里的陆路尽是翻山越岭的古道。水路但有金溪河,但乘船要经历“金溪十八滩,滩滩鬼门关”的险境,很不安全。在这种条件下,要把棺柩抬或水运到远地埋葬并非易事。其次,就近墓葬后,其子孙每年清明祭扫墓较方便。因此,这里的客家先祖死后,一般都是就近墓葬。客家人迁居他地,也要把近三代祖的尸骨带到新居地附近二次葬,以便就近祭扫墓。对少数客死他乡者,先就地埋葬,若干年后才掘墓拾骨,带回故里二次葬。对此,族谱世系录一般有记。因此,墓地是考证死者籍地最重要的文物。

杨时四代直系祖的墓地都在将乐县城北部龟山附近的龙池溪畔,他本人的墓地在距将乐县城一里许的水南乌石山腰。这足以证实,杨时“世居将乐县北龟山”是史实。林海权说杨时籍贯在将乐县城南55公里远的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可龙湖村附近竟然没有一座杨时直系祖的坟墓,这样的籍贯和出生地是杨时的吗?

 

第五部分谱录

一、世系图[《中华杨氏通谱》摘录]

宏农杨氏南迁后在福建出现的以学术思想显耀于世的一大族,又称道南世家,属奉公衍派,为静恭房及蜀院杨氏的一个分支。其始迁祖为后唐进士、镛州司户参军杨荣(字子江)。据宋儒胡安国、吕本中所撰《杨龟山先生行状》载:其先为蜀人,唐徙居江州湖口。高祖子江公,以进土授镛州(今将乐)司户,遂占籍此地焉。另据专家考证,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陷京城长安,僖宗奔蜀,静恭房始祖宁、曾孙珂(唐美蒲令)兴诸子侄挈家以从,遂居家绵竹,改静恭房三院为蜀院。但也有人认为其为庐陵杨氏分支梅州云岫房的后裔。本谱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福建将乐县龟山杨氏支族谱资料认定其为静恭房始祖宁三子汉公的后代,其谱系如下。

[十九世]         [二十四世]

宗彦长子→隐朝→燕客→宁→汉公→諲公→珂→弘锡→正言→胜→璋→

荣→胜达、胜远(移居邵武)

胜达→延(移居漠源)、

同(移居万安扶竹、富岭下滩关、后裔迁居闽县)、

明(赐大中夫夫)、

丰(移居沙阳碧溪)、

昭(居邵武龙坑。后裔移居建州,次居浦城)

明→埴(赐正议大夫)

→时(字中立,号龟山,宋进士、龙图阁直学士、赠左太中大夫)

时→迪(进士,奉议郎,赠直议大夫)

迪→云(进士,严州通判、福建路安抚使参议)

霓(殇)

云→琳(进士、大夫)

瑾(进士,沅陵县尉、抚州司理)

琳→礼(领乡,万梅州司理)

瑾→淮(迁居候官县)

浚(迁居尤邑十五都下楼)

泽(迁居延平余坑里,后裔一支迁松溪)

滋(迁居延平太平镇杨厝等地)

礼→千一→正钦→乃令→爵→田贤→呜雷(后裔一支居将乐)

千七(震)

千十→庚三→富三→后四→财宝(后裔居沙县富口)

财九(后裔居沙县富口)

泳→道奉(后裔迁福州)

道泰→孟卿→元一

元二

道秦(后裔迁江苏江阴)

元二→荣五(高唐明)→富六→福明

富十(移居会石,八传成久,

子嗣武复徙将乐县城)

富十一(顺昌元坑漠武祖)

荣六(建宁祖)

[三十五世]

彦(迪公三子)→仕衡(居归化(今明溪)夏阳)

仕龙(居夏阳紫云台)

仕豪(居黄家村)

仕淮(居夏阳紫云台)

仕龙→辛→百一五郎→七六→忠二郎

甲三十郎(外迁未录)

辰会→七七→畴→金山

申→(居李坑)

庚(居大舍底)→元吉→昌→添德→记

通(外迁未录)

忠二郎→唫→栋→新起→地福(迁尤溪)

喻(居龙湖)

金山→ 美→宗源→碧雷

碧瑀

碧瑢

碧亮(后裔居沙县夏茂)

均玳

三九→佛成→周公(后裔居将乐白莲大里)

记→祖川→宗胜→乌日(迁沙县富口白溪口)

[三十四世]

迥(时公次子,修议郎、起居舍人、右日谏议外郎)→

航(进士,直议郎,枢密院编修、常州通判,居无锡。后裔衍播苏、浙赣一带)→

胄→经

纶(承仁郎)

埕→起乐(后裔分布浙江乐清、永嘉、玉怀等市、县)

璁(迁虞山,常熟始祖)

纶→芝(居无锡双板桥,后裔迁无锡开化河庄和常州白旗岸等地)

兰(居无锡大杨桥)

惠(后裔迁居无锡溪东和苏州夏候桥、常州武县等地)

芝→仁(宣教部、鸿胪寺亭班)

仁→仪(后裔分成浒野英)→明一→传→傅三

傅四

傅六

容(后裔迁环秀桥、苏团桥)→明二→贤一→士一

士二

贤二→奏

贤三

端→淳一

淳二→全一→进一

进二

肃→ 诚 →绳祖→景东

景南

晖祖→是

羲→通→太一→端一→昭三

昭四

端三

太二

太十(徙居河庄)

太十二

太十三→陈福

兰(纶二子,赠朝奉大夫)→智→通六→寅→嗣一→礼三

嗣三

寅三

惠(纶三子,迁居新安杨室)→礼→通五

通七

通九→上七→元盛→宏道

上十

通十

信→成一

成二

成一→忠一→显四→振(迁居新杨室)

[三十四世]

遹(时公三子,进士,军器监丞、尚书工部员外郎,赠奉议大夫,居常州)→森(进士,徐州判官,徙居宁化、将乐)

森→周(万禧)(金宾州司户)→谦(将乐县蛟湖始迁祖)

巽(明溪县龙湖村始迁祖)

兴(居广东吴化)→奎→祐卿(后裔一支居广西河池)

顺卿

圭→念二(周宁肇基始祖)

念四(五世孙广郎迁长汀童坊,为童坊支始祖)

念九

康→荣→泰

达→仕昌(迁将乐高唐黄坑口、万安)

仕逊→陈→廷贵(将乐光明乡支始祖)

廷魁(将乐沙溪际支始祖)

徐(居将乐光明东岭士)

顺(将乐光明乡前溪支始祖)

泳→朝佐(将乐大源肖坊支系祖,后裔移居坊头、安仁等地)

仕畴→一郎

二郎(迁顺昌桂岭)

三郎(黄潭祖教支始祖)→文祖

文开(迁福州南排)

禄→遥(后裔复迁将乐县城关、安仁、大源)

善发(延平玉地支系祖,其四世孙善志移居龟山源

今上鸠村,六世孙荣高居后詹,振高居峡兜。

二十四世孙文彩、文光定居马来西亚)

懋(迁钜鹿,今河北平乡)→荣(徙居如武、后裔一支徙明溪县龙湖)

彬(徙居常州)→正

宗→子茂→均(复徙将乐县小拔,为此村始祖。后裔衍播南平乃至台湾)

[三十四世]

适(时公四子)→嵩→公著→振高(后裔一支派繁衍今广东东莞、吴川、化州、廉江、遂溪、白康、交州等地)

汝龙→衍孙(江西,奉新县丞,后裔居将乐小沛)

衍兴

汝凤→能

衍孙→广仁

广义→太一郎(连城南坑支祖)

克赐(后裔复迁将乐小沛、洋坊)

衍兴→广礼

广能

岳→公辅→汝虎→衍庆→广智→永城

永盛→德成(后裔徙居福州凤池及湖北等地)

衍谋

岚→泉→星越→契(后裔一支居延平黄连坑)

霜壑(分居广东梅州、汕头等地)

隐士

正直

太一郎→九一郎(迁江西乐安县。四世孙杨柳迁居龙岩松洋)

九二郎→五益郎(后裔迁浦城忠信白岩和浙江龙泉大坦、碧龙)

阡六郎→仲二

九三郎(长汀始祖)→七一郎→六九郎

杨时二(廿八世孙能俊(成武)为原解放军代总

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伯九郎(广东丰顺始迁祖)

伯一郎(后裔一支居浦城)

奇→伯→祐卿→祖达

十四郎→滓

祖达→仁义→罗福→何旺→长贵→廷金→世琼→思→元亨→达→杜盛(浦城忠信、白岩开基祖)

[三十四世]

造(时公五子)→昆山(移居将乐县张公村,后裔一支迁闽县)

次山→说

诠→明辉

昆山→肇(福清始祖,发祥永泰)→棣(后裔迁西井、渔溪、龙山、东楼等地)

树(平潭县始祖)

棣→廉→釜→润→忠→荣→闫

明辉→临五→福尊→周京(居泰宁县)

周亮

福严→周望 聘细→继(其三岸边佛典移居将乐县光明乡上山头村,他的裔孙即杨时二十六世孙锡光为老红军、江西省卫生厅原厅长。锡光长子英昌为中国空军副政委、中将)

临六

临七

临八→福荣→周贤→万余(将乐县光明乡下山头村开基祖)

万全(其十三世孙留安迁居将乐县吴村)

临九(将乐县黄潭镇延眷村开基祖)

临十

(本谱图由福建杨远祥、杨世泉供稿)

[录自杨青主编的《中华杨氏通谱》(古代卷)第315~319页]

 

二、世系录

    按:这次查阅了各地杨时后裔编修的族谱38部,只录33部杨氏族谱的世系录(或传记),其中南宋至元代始编的族谱7部,明、清代始编的族谱2l部,现代始编的族谱(多为书籍)5部。其他5部族谱远祖世系录的内容与本目所录其同房浪族谱内容相同,不重复录用。从这些杨氏族谱可看出,只有明溪县紫云台等少数几部杨氏族谱搬抄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编造的扬时上代直系祖“南迁三湖”说,其他杨氏族谱均无此说,都认定杨时出生地在将乐县北龟山。    特别是南宋至元代始编的7部扬氏族谱,对考证杨时出生地尤为珍贵。林海权等人仅凭明清代始编的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等几部谱牒,就断定杨时出生地在明溪县龙湖村,这违背史实。读者可从本书收录的33部杨氏族谱的世系录中去鉴别,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南宋至元代始修的杨氏族谱世系录

1.福建省将乐县南口多蛟湖村《宏农杨氏族谱》摘录

第一世

安寅公子荣公(按:荣为璋之子,不是安寅之子),字子江,乳名安其。先世本蜀之夔州,唐徙居江州湖口。次徙河南开封府顾释邑,即今之固始(按:此记误,荣祖宗是从河南固始县迁四川夔州,再迁江州湖口)。累世业诗书。登唐进士第,授西镛州司户。秩满遭时乱,中州路阻,遂挈家居于州属龙池团。殁葬本团垂惠乡。地名株林,其山坐亥向已。中宗垂拱间改州为邑,析其山属光明团,今名都岭头路顶。后重修,碑载坐寅向申。夫人余氏,生二子:胜达、胜远。

第二世

子江公长子胜达,字伯通。居龙池杉田。殁失考。妣吴氏,生殁失考。夫与三孺人合葬株林内。与始祖茔并亥山巳向。生子五:延、同、明、丰、昭。

子江公次子胜远,字伯广,儒士。移居邵武军(按:是其子孙移居邵武)。子孙失附于谱。妣张氏。夫妇生殁葬俱失考。

第三世

胜达公长子延公,字信天,居光明团。移居漠源团会贤下堡,地名陇后派。绵公本州衙前,后分居大里团黄坊,以次分居瀚溪紫云台,诸族共祖。子孙失附于谱。妣陈氏。夫妇生殁失考。生子二,长为押番尉,次任通判职。

胜达公次子同公,字信义。子孙居福岭下及高滩、赖关,或居福州之闽邑,失附于谱。妣程氏。夫妇生殁葬俱失考。

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仲。居龙池杉田。诰赠大中大夫。殁

葬西乡永吉团金顶山。妣朱氏,殁葬白土源。生子一:埴(按:

杨明娶二妣,生五子,埴是第四子)。

胜达公四子丰公,字信有。迁居于邑之南境八十里村。以僖宗中和四年寓地名,其乡日“中和里”。生殁失考,葬廖窠茅竹坑。妣温氏,生殁失考,葬炉田。后三世孙:仲邱官至中丞,殁葬龙兴寺后坪;中丞生子别驾,别驾生子三,迁沙阳碧溪,俱出中丞公之后。子孙失附于谱。国朝成化八年析其地,属归化县。

胜达公五子昭公,字信清。胜达公丧,其后移居邵武龙坑。官至朝奉大夫。子孙蕃盛,仕宦不胜,后居于建州及浦城。妣张氏,生殁葬俱失考。

第四世

明公之子埴公,字永谋,处士。隐德不仕,教子以学。封正议大夫。生殁俱失考。妣陈氏赠荣德夫人,继妣廖氏亦封硕人,生殁失考。俱葬本县龙池团,地萧金钗形,减桩案。建安游定夫先生撰墓志。生子一:时(按:生二子:时、曦)。

第五世

埴公之子时公,字中立。先字行可,以犯友人父讳,故改之。号龟山。生于宋仁宗皇祐癸巳年十一月二十五曰巳时……八十三岁。四月二十四日以疾终于正寝,十月二十二日葬于本邑水南乌石山之原……吕右史本中撰行状,胡侍讲安国为墓志……妣余氏,封赠硕人,生殁失考。生子五:迪、迥、通、适、造。

第六世

龟山公长子迪公,字遵道。由进士授奉议郎。亦从学于伊川先生。年二十三岁殁。奉圣旨,勅赠宣议大夫。葬龙池团垂惠乡(按:宋代设乡,元代始设团建置)株林内。吏部朱公松为墓志。妣李氏,生殁失考。生子二:云、次殇[注:此记误。生子三,即云、霓(殇)、彦。]

龟山公次子迥公,字昭远。由进士,历任右司,迁起居舍人。生殁失考。妣本境廖氏,生殁失考。继妣宜兴县蒋氏,生殁失考。其子航寄居常州。后奏请,恩泽子孙,官职簪缨,继承藩衍。殁年八十二,遂葬毗陵。著有《庭闱录》。生子一:航。

龟山公三子遹公,字昭祖。登宣和元年戊戌王昴榜进士。任军器监丞,迁尚书工部员外郎。生殁夫考。妣建安游定夫公次女,生卒失考,葬株林先茔右。生子三:森、懋、彬。

龟山公四子适公,字积义。登政和壬辰年莫畴榜进士。迁宗正丞,历宣教郎、婺州通判。卒年六十三,葬江阴县。妣南剑李氏,生卒失考。生子三:崧、岳、岚。

龟山公五子造公,字汝旨。由进士任勅合所删定官、西京敦宗院。历迪功郎、本路安抚,再迁承议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生殁失考。妣浦城周氏,生殁失考,葬株林先茔右,生子一:次山。

第七世

迪公长子云公,字志猷。由进士任严州通判、福建路安抚司参议,卒年六十三。奉勅葬本县西境儒林内,其山坐甲向庚。妣游氏,生卒失考。生子三:琳、璿、瑾。

迥公之子航公,字子攸。任宣议郎、枢密院编修,官常州通判兼实录院检讨、权尚书左员外郎。殁年五十一,葬常州宜兴县。妣曾氏,生殁失考。生子一。孙遂居宜兴县,失附于谱。

适公长子森公,字汝之。由进士授徐州通判。绍兴甲寅年五月初十日殁,年七十一。本年八月十三日申时葬本邑桃源重坑口(按:今将乐县古镛镇桃村),其山坐申向寅。妣余氏,生殁失考,葬白石山章坑。生子二:周、兴。

通公次子懋公,字敬之,生殁失考。妣石氏,生殁失考。生子一,失名失考。其后徙居邵武,再迁龙湖。子孙失附于谱。

通公三子彬公,字口口,居毗陵,乃常州之驿号。生殁失考。妣口氏,生卒具未详。

适公长子崧公,字维申。官至从事郎,授江阴县军户部赡军酒库。殁年四十六,葬株林先茔右边。妣孙氏,生殁葬失考。

适公次子岳公,字维仲。由进士官福州及怀安县尉。生殁失考。葬怀安西廓。妣陈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公著、公辅。

适公三子岚公,字维高。领乡荐,生卒失考。葬本邑高滩。妣司法女,生卒未详。生子全,早殇。

造公之子次山,由进士官至苏州监酒库。生卒未详。妣叶氏,生卒未详。继妣钟氏,生卒未详,葬本县光明墟佛寺,即其墓庐。生子一:说,遂居光明,至今名其居为官人巷。

第八世

云公之子琳公,字子美。与新安朱先生同学于延平李先生之门。由进士官至参议。乾道六年殁,年四十五。妣傅氏,系兴化军之女,生殁失考。生子一:礼。

云公次子璿公,处士。生殁失考。妣福州周氏,未归而亡。

云公三子瑾公,字德辉。由进士官沅陵县尉,再任抚州司理。生殁失考。妣口氏,生卒未详。生子五:淮、浚、泽、滋、泳。始创族谱。

航公之子逊公,即时公孙。考前亦处士。是娱乐山水电。生殁失考。

森公长子周公,字寿昌,官任司户。生殁失考,葬官人坑。妣安氏,生卒未详。生子二:谦、巽。

(杨兴、杨公著、杨公辅、杨全、杨说未录。)

第九世

周公长子谦公,太学生。因伪作党,避居蛟湖官人坑。后徙安湖杨巷。今为蛟湖始祖,生殁失考,葬龙安官路田畔。妣毛氏,生殁失考。生二子:位、衍孙。

周公次子巽,避居池湖杨坊(按:今将乐县白莲镇大王村杨厝自然村),后移居龙湖。生殁失考。妣戴氏,生卒失考。生子一:僯。

(其他未录。)

[录自福建省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杨时第三子杨通后裔编修的《宏农杨氏旅谱》卷一《历代源流世系记》。该谱始修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元至正九年(1 349年)、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天启元年(1621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十年(1884年)、民国2年(1913年)续修或重修]

2.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山杨氏宗谱》摘录

第六十八世

荣,璋之子,字子江。祖由蜀迁居江州湖口。登后唐进士,任镛州(福建将乐)司户参军,遂家于镛北龙池杉田。子:胜达(按:误。长子胜达,次子胜远)。

第六十九世

胜达,荣之子,字嘉升(按:此记误,胜达字为伯通)。累仕至朝散大夫。子五:长延,次同,三丰,四明,五昭(按:有误。五子长幼为:延、同、明、丰、昭)。

第七十世

延,胜达长子,徙居光明里(按:宋代将乐县光明称衢坊,未设里,属永吉里)。

同,胜达次子,徙居万安里(按:今将乐县万安镇)。

丰,胜达三子(按:胜达四子),迁居曹地(按:今将乐县光明乡曹地村)。

明,胜达四子(按:应为胜达三子),字信仲。赠正议大夫(按:此记误,是杨明第四子杨埴被诰赠正议大夫。杨明被赠大中大夫)。仍居旧里(镛北龙池杉田)。子:埴(按:杨明有五子,埴为第四子)。

昭,胜达五子。迁居邵武(今福建邵武市)。

第七十一世

埴,明之子,字滋德(按:此记误,字永谋)。淡与荣利,乐与义举。赠正议大夫。原配陈氏,继配廖氏,并累赠郡太君(按:陈氏赠荣德夫人,廖氏只赠硕人)。子二:长时、次曦。殁时写有行状,系长子时作。

第七十二世

时,埴长子,南剑将乐县人。另详世表。

曦,埴次子,后系不赘。

(以上见《锡山杨氏宗谱》卷八《大宗九谱世表》)

第一世

时,埴之子,字中立。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世居南剑州将乐县北龟山下。学者称之龟山先生。登熙宁丙辰剩徐铎榜进士,历任至左朝请大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卒于宋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辰时,享年八十有三。累赠少师,谥文靖。御赐祭葬在闽镛州水南之原,土名乌石排。元至正间,诏赠追太师,封吴国公。明弘治间,诏封将乐伯,从祀文庙。配余氏,赠楚国夫人……子五:长迪、次迥、三遹、四适、五造。

第二世

迪,字遵道。任宋奉议郎。从学伊川。二十三岁卒。赠宣议大夫。配叶氏。子一:云。吏部朱松为志(按:指墓志铭)。

迥,字昭远,又字勉齐。以文学召试。授修职郎,建炎间迁起居舍人,寻升右司谏议员外郎。丁艰服阕,擢殿中侍御史。卒于乾道丙戌(按:此记错,应为乾道辛亥年,即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享年八十有二。配廖氏,赠淑人,司勋员外郎约贞公女。子一:航。墓葬宜兴县。

遹,字昭祖。登进士,任军器监,徙尚书工部员外郎。配游氏。生子三:长森、次懋、三彬。

适,字积义。登进士,由监丞迁宗正丞。配李氏。子三:长崧.次岳、三岚。

造,字汝旨。登进士,任西京敦宗院勅合所删定官。子一:次山。

第三世

云,字志猷。登进士,任严州通判,福建路安抚司参议。配游氏。子三:长璿、次琳,三瑾(按:三子长幼为琳、培、瑾)。

航:字悠远,号济川,又号南怀。迁居双板桥(按: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辖地)。世表另详。

森,字汝滋(按:字汝之,不是汝滋)。登进士,任徐州判官。配陈氏(按:此记误,应为余氏)。子二:长周,次兴。

懋,字敬之。配石氏。子一:荣。

彬,配口氏。徙居毗陵(按:今江苏省常州市)。

崧,字维申。领乡荐官,任从仕郎、江阴军户部瞻军酒库。

岳,字维仲。登进士,官福州和怀安县尉。配陈氏。子二:长公著,次公辅。

岚,字维高。配口氏。子一:全。

次山,登进士,官苏州盐酒库。子一:说。

第四世:

琳,字子美。登进士,官至参议。与朱文公同学,于李延平之门。配傅氏。子一:礼。

璿。处士。配周氏。生殁失考。

瑾,字德辉。登进士,官沅陵县尉,升抚州司理。子五:长淮,次浚,三泽,四滋,五泳。

周,字寿昌。官钅广州司户。配安氏。子二:长谦,次巽。

兴,官宣教郎。配口氏。

荣。配口氏。徒居邵武。

公著,配口氏。子二:长汝龙,次用和。

公辅,配口氏。

全,配口氏。

说,国学生奏名。迁居光明墟(按:今将乐县光明乡光明村)。子一:振高。

第五世

礼,领乡荐,官梅州司理。配口氏。

淮,字清钦。领乡荐官。

浚,字正钦。子二:长梦虎,次梦龙。

泽,字安钦。配口氏。

滋,字芝茂。领乡荐。重修宗谱。配口氏。

泳,太学生。配口氏。子二:长道奉,次道泰。

谦,太学生。避伪学党禁,卜居蛟湖(按:今将乐南口乡蛟湖村)。配毛氏。子一:位。

巽,配戴氏。卜居龙湖(按:今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子一:僯。

汝龙,配口氏。子二:长衍孙、次衍兴。

用和,少与廖槎溪同学,于朱文公之门,修宗谱。配口氏。

子一:能举(神童科)。

振高,太学生,官通判。子二:长显,次瑞。

(以上见《锡山杨氏宗谱》龟山公派统总世表)

[录自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双板桥杨时第二子杨迥后裔编修的《锡山杨氏宗谱》卷八《大宗九谱世表》和《龟山公派统总世表》。此宗谱始修于南宋嘉定年间,元至正年间、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万历七年(1579年)、崇祯七年(1634年)、清康熙年间、嘉庆十六年(1811年)、成丰八年(1858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民国18年(1929年)共9次重修或续修]

3.福建省将乐县黄潭镇祖教村《杨氏族谱》摘录

第一提

始迁将乐祖子江公,讳安,字子江,唐叔虞之后。自伯侨由晋归周,封为杨侯。子孙因以为氏。数传至华阴,宝公生震,震生秉,秉生彪。四世三公,清白无比。彪之十世孙,名智积。至隋文帝时,封蔡王。智积之第三子,讳威武,隐入西蜀夔州。历数传,又分居江州湖口县。公生湖口,唐季由进士任闽中南剑将乐司户。解官,眷山水之胜,遂占籍于邑西光明都(按:此记误,荣公占籍邑北郊龙池),殁葬永吉都东岭(按:东岭原名都岭,属光明都)。娶谢氏孺人(按:此误。应为余氏)。葬光明都古株林,坐亥向巳。生子二:胜达(本支)、胜远。

胜达,子江公长子。豪迈不羁,潜德弗耀。娶三位孺人。夫妇同葬光明都株林。生子五:延、同、明(本支)、丰、昭。

胜远,子江公次子。葬株林山。娶张氏。

延,胜达公长子,字信天。移居邑之漠源会贤下堡。生子二:长为押番尉,居黄坑大黄;次任通判,居瀚溪紫云台。

同,胜达公次子,字信有。葬西乡光明寺。娶程氏。后子孙分居本邑万安、扶竹、福岭、赖关及福州之闽县。

明,胜达公三子,字信仲。居龙池杉田。积德储庆,笃生贤孙。殁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娶萧氏。生子三:基、谊、宣。继娶朱氏,延平女,葬白土源。生子二:埴(本支)、益。

丰,胜达公四子,字信仁。迁居邑之南境八十里。唐僖宗中和四年,复徙曹地,名其乡日:“中和”。殁葬廖窠茅竹坑。娶温氏,殁葬芦田。后三世孙仲邱,累官中丞,葬龙兴寺后坪。中丞生别驾。别驾生三子,迁居沙县碧溪。

昭,胜达公五子。分居邵武龙坑,累官朝奉大夫。子孙后徙建之蒲城。

基,明公长子。

谊,明公次子。

宣,明公三子。

埴,明公四子,字永谋。不屑时荣,倬有远操,以子贵。诰赠正议大夫。寿六十三.葬邑北龟山之阴。娶陈氏,处士选公女,勅封硕人,再封荣德夫人。生子一:时(按:此误。生二子:时、曦)。继娶廖氏,亦封硕人。二妣俱葬邑之龙池团,金钗形。建安游定夫先生铭其墓,已佚。

益,明公五子。

时,埴公子,字中立,谥文靖。世居南剑将乐北,近龟山,因号曰:“龟山”。宋仁宗皇裙五年癸巳十月二十五日巳时,陈大夫人梦星而诞生先生。晋义熙中,有长星落于县北,忽成一穴。占者谓:“五百年后,当生大贤。”邑人因以德星名其地。至是,公应期而生,实符其占云……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已卯四月二十四日,享寿八十三。本年十月二十三日未时,敕赐御葬于本邑水南之原,土名乌石排,坐亥向巳。娶余氏,赠硕人,迫封楚国夫人,殁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生子五:迪、迥、通、适、造。生女四:长适沙县陈渊,次适李郁……

第二提

迪,时公长子,字遵道。登进士第,授奉议郎。亦从事伊川。年二十二而卒,赠宣议大夫。韦齐朱公菘志其墓。葬龙池团之株林。娶孙氏,生子一:云[此误。生子三:云、霓(殇)、彦]。

迥,时公次子,字昭远。由进士,任右司,迁起居舍人。娶廖氏。继娶蒋氏,宜兴县女。生子一:航。

遹,时公三子,字昭祖。登宣和元年戊戌科王昂榜进士第。任军器监丞,迁尚书工部员外郎。请恩,居江南常州,其长子仍归将乐。生于宋绍圣三年丙子五月初八日戊时,葬江阴县。娶游氏,御史公女。夫妇合葬江阴。生子三:森(本支)、懋、彬。

适,时公四子,字积善。登进士第,授监丞,迁宗正寺丞,历宣教郎、婺州通判,明道两地士民爱之。卒葬江阴。娶李氏,延平女。生子三:嵩、岳、岚。

造,时公五子,字汝旨。登进士第,任勅令所编修官、西外睦宗院阶、迪功郎、本路安抚,南迁丞议郎、敦宗院丞主管、台州崇道观。葬西乡永吉东岭(原名都岭)。娶周氏,葬东北路龙池株林内。生子一:次山。

森,通公长子,字汝之。由进士授徐州通判。生于宋绍兴四年甲寅五月初十日,卒于宋嘉泰四年甲子八月十三日,享年七十一。葬县之桃源重坑口(今将乐县古镛镇桃村),甲山庚向。娶胡氏。生子五:简、严、康(本支)、禧、荫(此误。应为生子三:周、兴、康)。

简(应为周),森公长子。

严(按:应为兴),森公次子。

康,森公三子。生平言笑不苟。生于宋乾道四年戊子正月初二日子时。娶官氏。夫妇同葬重坑口。生子二:荣(本支)、禄。

荣,康公长子,字仁卿。任南剑路(按:应为南剑州)顺昌县主簿兼大尉。生于宋光宗癸丑八月十五日午时,卒于官。娶晏氏,清流女,生子二:泰、业。继娶廖氏,顺昌女,生子一:达(本支)。

达,荣公三子。有智略。生于宋理宗绍定元年戊子十月十五日未时。葬同坑口汝之公墓旁。娶章氏,生子二:仕逊、仕畴(本祖)。

[录自将乐县黄潭镇祖教村于清嘉庆二十年四修的《杨氏族谱》卷三《远祖世录》。该族谱始修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后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明正德三年(1508年)、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清乾隆三十年(1765午)、清嘉庆二十午(1815年)、清同治十年(1871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民国31年(1942年)共续修和重修9次]

4.福建省将乐县光明乡上地村《杨氏族谱》摘录

入闽始祖子江公,讳荣,字子江。唐末赐进士及第,任南剑之西镛州司户。解官,因家邑北龙池焉。卒葬州属永吉都东岭干(按:原名都岭头路顶,属光明都),坐寅向申。娶谢氏孺人,卒葬光明都古株林……生子二:胜达、胜远。

子江公长子胜达公,讳成。卒葬光明古株林(按:葬父墓左前侧)。娶廖氏孺人,继娶吴氏孺人,三娶蔡氏孺人。三孺人均葬夫所。生子:延、同、明、丰、昭。

胜达公第三子明公,字信仲。赠尚书(按:诰赠大中大夫,不是尚书)。生殁失考。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子、孙居将邑北龙池杉田。娶萧氏孺人,生殁葬失考。生子三:基、谊、宣。继娶延平朱氏孺人,生于宋太宗至道元年,卒于神宗熙宁十年次丁巳,享寿八十三,葬白土之原。生子二:埴、益。

明公第四子埴公,字永谋。诰赠正议大夫。殁于哲宗元祐五年次庚午十月,享寿六十三。妣陈氏孺人,选公之女、京公之妹,生子二:时(龟山)、度(按:次子为曦,不是度)。继妣廖氏孺人。俱封硕人,再封荣德太君。公妣合葬东北路龙池团,金钗形。游定夫先生作墓志,已佚。

埴公长子时公,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次癸已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高宗绍兴五年次乙卯四月二十四日,享寿八十三。是年十月二十三日亥酉未时,勅赐御葬于本邑水南之原,士名乌石排,其地乾山亥向,行龙坐壬向丙。祠立北郊外,坐乾向巽。妣余氏孺人,赠硕人,追封楚国夫人,生卒失考。生子五:迪、迥、遹、适、造。

[录自将乐县光明乡上地村杨时第三子杨遹后裔编修的《杨氏族谱》卷二《世系录》。此谱始修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春,元至正七年(1347年)春、明正德三年(1523年)秋、清嘉庆元年(1796年)、同治十三年(1873年)春、民国lO年(1921年)夏、1995年秋重修和续修6次]

5.江苏省常州市自旗岸圣驾街《杨氏宗谱》摘录

第四十六世

荣,字子江。由进士任南剑西镛州司户参军,占籍治北龙池。配余氏。殁葬永吉里衢坊(按:今将乐县光明乡光明村)株林。生子一:光(按:此记误。生二子:胜达、胜远,不是“光”)。

第四十七世

光(按:应为胜达),荣长子,字伯通。配吴氏(按:有三妣)。生子:明(按:生五子,明为第三子)。

第四十八世

明,光(按:应为胜达)之子,字信仲。居龙池杉田。配朱氏(按:原配萧氏,继配朱氏)。生子一:埴(按:生五子,埴为第四子)。

第四十九世

埴,明之子,字永谋。配仲氏(按:此误。配陈氏,继配廖氏)。生子一:时(按:生二子)。

第五十世(龟山公派第一世)

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宋熙宁丙辰(按:熙宁九年,即1076年),登徐铎榜进士。历仕龙图阁直学士,累赠少师,谥文靖。因世居将乐县北龟山之下,学者称龟山先生。享年八十有三。配余氏。殁葬闻省将乐南山之原。生子五:迪、迥、遹、适、造。

第五十一世(龟山公派第二世)

迥,字昭远,时第二子。历仕右司谏,迁起居舍人。娶廖氏。享年八十有二。殁葬宜兴县。生子一:航。

第五十二世(龟山公派第三世)

航,字攸远,号济川。仕宣议郎、枢密院编修,迁常州通判。享年五十有一。配曾氏。生子三:胄、埕、璁。殁葬锡山(按:今无锡市锡山区)双板桥。载邑志,名杨幕,为双板桥始迁祖。

[录自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白旗岸圣驾街杨时第二子杨迥后裔编修的《杨氏宗谱》卷六《世系录》。此谱始修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夏,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康熙五十三年(1715年)、道光二十年(1869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民国36年(1947年)重修或续修]

6.福建省将乐县光明乡葛布村《宏农杨氏族谱》摘录

第一世

始祖子江公,讳安,字子江,唐叔虞之后。自伯侨由进士归周,封为杨侯,子孙因以为氏,数传至华阴。宝公生震,震生彪。四世三公清白无比。彪之十世孙名智积。至隋文帝时,封蔡王。智积之第三子,讳威武,隐人西蜀夔州。历数传,又分居江州湖口县。公生于湖口,唐季由进士任闽中南剑将乐司户。解官,眷山水之胜,遂占籍于邑北龙池都,殁葬永吉都东岭(按:原名都岭,是永吉、光明两都交界山,为光明都辖地)。妣谢孺人葬光明都古株林,坐亥向巳。生子二:胜达、胜远。

第二世

胜达,子江公长子。豪迈不覊,潜德弗耀。妣三位夫人。夫妇同葬光明都株林。生子五:延、同、明、丰、昭。

胜远,子江公次子。葬株林山。妣张氏。

第三世

明公,胜达公三子,字信仲。居龙池杉田。积德储庆,笃生宝孙。殁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妣萧氏,生子三:基、谊、宣。继妣朱氏,延平女,葬白土源,生子二:埴、益。(其他未录)

第四世

埴公,明公四子,乳名十郎,字永谋。不屑时荣,倬有远操,以子贵。诰赠正议大夫。哲宗庚午年十月卒,寿六十三,葬县北龟山之阴。妣陈氏,处士选公女,敕封硕人,再封荣德夫人。生子一:时(按:生二子,即时、曦)。继妣廖氏,元丰乙丑年七月卒,亦封硕人。二妣俱葬邑之龙池团,金钗形。建安游定夫先生铭其墓,已佚。(其他未录)

第五世

时公,埴公之子,乳名十二郎,字中立,谥文靖。世居南剑将乐北,近龟山,因号曰:“龟山”。宋仁宗皇桔五年癸巳十月二十五日巳时,时陈氏梦星而诞先生……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享寿八十三。本年十月二十三日未时,救赐御葬于本邑水南之原,土名乌石排,坐亥向巳。妣余氏,赠硕人,追封楚国夫人,殁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按: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马里村)。生子五:迪、迥、遹、适、造。(其他未录)

第六世

时公三子遹公。乳名十八郎,字昭祖。绍圣丙子年五月生。登宣和六年戊戌科王昂榜进士第。任军器监丞,迁尚书省工部员外郎。请恩,居江南常州,以长子仍归将乐。娶窦氏,生于宋绍圣三年丙子五月初八日戌时,葬江阴县。继妣游氏,御史公女。夫妇分葬江阴。生子三:森、懋、彬。(其他未录)

第七世

彬公,通公三子。光明祖。(其他未录)

[录自将乐县光明乡葛布村前溪自然村杨时第三子杨通后裔编修的《宏农杨氏族谱》卷三《子江公位下世系》。此谱始修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明代至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和续修三次,民国乙卯年重修。万安镇良坊村际上自然村《宏农杨氏族谱》卷七《子江公支下世录》第一至七世内容与此谱相同。际上村杨氏族谱始修于明代,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和民国后续修和重修四次]

7.福建省将乐县黄潭镇吴村《杨氏族谱》摘录

第一世

始迁祖子江公。汉太尉震公,十四传至隋文帝皇弟蔡王。智积公之第三子,讳威武者,隐人西蜀夔州。历数世,又分居江洲湖口县。公生于湖口,系威武公之孕也。讳荣,字子江。唐末赐进士,任闽中南剑西镛州司户。解官,邑之北廓因家焉。卒葬州属永吉都东岭干,坐寅向申。孺人谢氏葬光明古株林。生子二:胜达、胜远。

第二世

子江公长子胜达公,葬光明古株林,并三孺人俱合葬。生子五:延、同、明、丰、昭。延公子孙分居黄坊、大里、瀚溪、紫云台。同公子孙分居万安、扶竹、福岭赖关及福州之闽县。丰公子孙居曹地、沙县碧溪。昭公子孙分居邵武龙坑、建之浦城。

第三世

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仲。葬永吉金顶山。配萧孺人,生子三:基、谊、宣。继蚍延平朱孺人,葬白土原,生子二:埴、益。

第四世

明公四子埴公,诰赠正议大夫。享寿六十有三。配陈孺人,继女廖孺人,俱封硕人,再封荣德夫人(注:只有陈氏追封此职)。公葬邑北龟山之阴。二氏合葬龙池团,金钗形。生子一:时。(按:生二子)

第五世

埴公之子时公,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卒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辰时。享寿八十有三。是年十月二十三日辛酉末时。敕赐御葬于本邑水南之原。土名乌石排。具地乾山亥行龙,坐壬丙向。祠立北郊外,坐乾向巽。孺人余氏赠硕人,追封楚国夫人,卒葬于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生子五:迪、迥、通、适、造。

第六世

时公长子迪公,字遵道。由进士第授奉议郎。存年二十三岁。葬龙池团株林山。赠宣德大夫。妣孙孺人。生子二:云,次子殇。

时公次子迥公,字昭远。由进士历任右司,迁起居舍人。享年八十寿。葬江南常州宜兴县。妣廖孺人,继妣蒋孺人。生子一:航。

时公三子遹公,字昭祖。由进士任军器监丞,迁工部员外郎。奏请恩泽,寄居江南常州。长子仍归将乐。公葬江阴县。妣游孺人,系侍御史游公之女。生子三:森、懋、彬。

时公四子适公,字积义。由进士任宗正寺丞,历宣教郎、婺州通判。享寿六十,葬江阴县。妣延平李孺人。生子三:嵩、岳、岚。

公之嫡孙,讳轩公者,少游四方。一日,往樵川(按:今邵武)龙坑西乾福善祠,梦神人告曰:“汝可遇溪则止。”后于泰邑之南去城六十里善溪水口,依入化育坊,又名官常口,开山辟地,建屋居焉。又于坊尾架龟山祠堂一栋。

时公幼子造公,字汝旨。由进士授敕令删定官,历迪功郎、本路安抚,再迁承议郎、敦宗院丞,主营台州事。享寿六十有八。葬永吉东岭干。妣周孺人,葬龙池株林内。我房祖系公所出,故于迪公、迥公、遹公、适公四房子孙俱繁衍,未及详注,唯公一派特加详焉,原其所自出也。生子二:次昆、次山。

第七世

造公次子次山,字维耸。由进土授苏州监酒。享年五十九,葬本邑光明墟。妣叶孺人,继妣钟孺人,俱葬光明墟。生子三:说、咏、诠。

第八世

次子公幼子诠公,字希圣。由太学以随征金人,功敕加司马。生宋孝宗淳熙十一年甲辰三月初三日。妣黄孺人,系通议大夫谠公之女、进士伯固公之妹,生子一:明光。继妣吴孺人,生子一:明辉。二孺人俱早逝,合葬将乐光明都上墟古株林。长子明光公留将乐。公将家业付长兄说公,因随征,后隐建邑梦水之上坑,改名迁,字良乔,号紫云先生,入赘卢氏。卢孺人系月川公之女。生子一:明耀。公于此辟地治生,为建宁东乡上坑之始祖。于宋理宗皇枯二年甲寅十月十五日午寿终,享寿七十有一,十一月二十五日葬本坊梨树园墈上,坐辛向乙兼酉卯,三分寒牛不出栏形。

第九世

诠公次子明辉,字秋月,为本房吴村里村自然村始祖。延平将乐儒籍,补弟子员,以岁贡任司教。生于宋宁宗嘉定十一年戊寅正月十五日,殁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丙戌八月二十二日,享寿六十有九。葬本处上园,即全重门首右边。妣陈孺人,生殁未详,葬西溪方竹坪坳下排西来庵左边,联壕居中。

[录自将乐县黄潭镇吴村杨时第五子杨造后裔编修的《杨氏族谱》卷三《始祖列传》。此谱始修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明代至民国时期先后重修、续修多次,2001年再修]

(二)明清代始修的杨氏族谱(房谱)世系录

1.杨时长子杨迪后裔编修族谱世系录摘录

(1)福建省将乐县万全乡杏溪村杨时长子扬迪后裔编修的《杨氏族谱》摘录

第一世

始祖子江公……公讳荣,字子江。唐末赐进士及第,任南剑之西镛州司户。解官。邑北廓因家焉。殁葬州属永吉都东岭干(按:原名都岭头路顶,属光明都),坐寅向申。娶谢氏孺人(按:此误。应为余氏),生殁失考,葬光明都古株林。……生子二:胜达、胜远。

第二世

子江公长子胜达公,讳成。生殁失考,葬光明古株林(按:葬光明都岭头路顶子江公墓左前)。娶廖氏孺人,继娶吴氏孺人,三娶蔡氏。三孺俱合葬夫所。生子五:延、同、明、丰、昭。

子江公次子胜远公,生殁失考。葬株林山。娶张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华。孙希旦,曾孙循道。希旦文行知名,屡举不第,抱负其才,以诗文自娱。循道,宋绍圣元年甲戌科进士第,登状元毕渐榜。

第三世

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仲。居东北路龙池杉田。殁葬西乡永吉金顶山。妣萧氏,生子三:基、谊、宣。继妣朱氏,生子二:埴、益,葬白土源。(其他未录)

第四世

明公之子埴公,乳名十郎,字永谋。诰赠正议大夫。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戊辰,享年六十三。殁葬于哲宗元祐五年庚午十月十三日辰时。葬邑北龟山之阴。娶陈氏孺人,选公之女。继娶廖氏孺人。俱封硕人,再封荣德太君(按:再封荣德太君仅陈氏孺人)。二妣合葬东北路龙池团,金钗形。游定夫先生作墓志,已佚。生子二:时、度。(按:此记误。生子时、曦)

第五世

埴公长子时公,乳名十二郎,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生于宋仁宗皇桔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殁于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享寿八十有三。是年十月二十三日辛酉未时,敕赐御葬于本邑水南之原,土名乌石排。其地乾山亥,行龙坐壬向丙。祠立北效外,乾向巽。妣余氏孺人,赠硕人,追封楚国夫人,生卒失考,葬于浙江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生子五:迪、迥、遹、适、造。生女四:长适左迪功郎陈君渊,次适陆君堂,三适右迪功郎李君郁,四……(注:其他未录)

第六世

时公长子迪公,乳名十五郎,字遵道。由进士授奉议郎,亦从学于伊川先生。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二月十二日巳时,殁于徽宗崇宁三年甲申五月初四日,存年二十三。葬东北路龙池团株林山。史部朱公松为墓志。先恩,赠宣议大夫。娶孙氏孺人,生殁葬失考。生子二:云、霈(按:生子三:云、霓、彦)。

龟山公次子迥公,乳名十七郎,字昭远。由进士历仕左司(按:应为右司),迁起居舍人。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乙丑三月十八日子时,殁于南宋孝宗隆兴二年甲申。妣廖氏孺人,继妣蒋氏孺人。生子一:航。

龟山公三子通公,乳名十八郎,字昭祖。生于宋哲宗绍圣三年丙子五月十八日成时。登徽宗重和元年戊戌科王昂榜进士第。仕军器监丞,迁员外。殁失考,葬江阴县。奏请恩泽,寄居江南常州。长子森公仍归将乐。妣窦氏孺人,生于绍圣三年丙子五月初五卯时,殁失考。继妣游氏孺人,系御史定夫先生酢公之女,生于绍圣三年丙子六月初一日丑时。二妣合葬桃源(按:今将乐县古镛镇桃村)秀口下山,狮形。其山上至山顶,下至山脚,左右俱至分水岭界。

龟山公四子适公,乳名念二郎,字积义。生于朱哲宗元符三年庚辰四月十五日酉时。登徽宗政和二年壬辰科奠俦榜进士第。任宗正寺丞,历宣教郎、婺州通判,再任明州通判。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壬午七月十五日,享寿六十有三,葬江阴县。妣南剑李氏孺人。

龟山公五子造公,乳名念三郎,字汝旨。生于徽宗大观元年丁亥七月初五日酉时。由进士,授勒令册定官,历迪功郎、本路安抚,再迁承议郎、敦宗院丞,主营台州事。卒于孝宗淳熙元年甲午十月初十日午时,享寿六十有八。葬本邑永吉东岭干。妣周氏孺人,浦城女,生殁失考,葬县北龙池株林内。

[录自将乐县万全乡杏溪村《杨氏族谱》之《世系录》。该谱始修于明正德三年,明嘉靖三年十一月(1524年)和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民国38年(1949年)续修]

(2)福建省顺昌县元坑镇漠武村(原名漠源村)杨时长子杨迪长子杨云后裔编修的《杨氏族谱》摘录

始祖、华川公子荣公(按:荣乃璋之子),字子江,乳名安……登唐进士第,授西镛州司户。官满,遭时乱,中州路阻,遂挈家居于州属之龙池团杉田。殁葬本团垂惠乡。地名株林,其山坐亥向巳。后中宗垂拱间改州为邑,析其山属光明团,今名都岭头路顶。后重修,碑载坐寅向申。夫人余氏、陈氏(按:子江妣无陈氏)。生子二:胜达、胜远(早卒)。

子江长子胜达公,生居邑之光明都(按:此误,应居将乐县城北郊龙池)。娶三夫人。生子五:延、同、明、丰、昭。

胜达三子明公,字信仲,行三,移居龙池杉田(按:未从光明移居,原本就居县城北郊龙池杉田),乃文靖公之祖。赠奉议大夫。生子一:埴(按:生五子,埴是第四子)。

明公之子埴公,赠正议大夫。……娶陈氏。系本邑居士陈选之女,生文靖,始封硕人,再封荣德太君。继娶廖氏,亦封硕人。俱葬将邑龙池团上,金钗形,减粧案。建安游定夫撰墓志铭。生子一:时(按:生子时、曦)。

埴公之子时公,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葬本邑水南,证果石兽,其地乾亥,行龙坐壬向丙。娶余氏,封楚国夫人,葬于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生子五:迪、迥、遹、适、造。

[录自顺昌县元坑镇漠武村《杨氏族谱》卷二《世系行实》。该谱始修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秋和民国三年(1914年)秋先后续修]

(3)福建省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杨时长子杨迪第三子杨彦后裔编修的《宏农杨氏房谱》之《世系传记》(第一世至第十三世)

第一世

华川公子荣公(按:荣乃璋之子),人闽始祖,讳安,字朝宗,号子江(按:字子江,无号。)。唐僖宗中和四年甲辰岁(按:884年)八月十七日未时生。公登晋天福三年戊戌科进士

(按:不是登后晋进士,是登南唐升元二年戊戌科进士,即938年),授闽西镛州司户,而居三华(按:指将乐县)。妣余氏夫人。公妣合葬将乐县北光明都垂惠乡株林山,人形。坐壬向丙。继妣谢氏夫人,三妣萧氏夫人,二妣合葬瀚溪吴宅门前(按:大多数杨氏族谱均无杨荣继妣、三妣的记载。继妣、三妣葬瀚溪吴宅门前是假史)。生二子:胜达、胜远。

第二世

子江长子胜达,名仲通,字公行,号伯朋(按:胜达字伯通,无号),儒士。唐天祐乙丑年(按:指唐天祐二年,即905年)四月初五日辰时生,殁未详。妣余氏永娘,继妣陈氏娘,三妣刘氏娘,俱生殁未详。夫妇合葬株林山子江公墓前左边。四妣吴氏,生殁未详,葬谢坊松树下(按:多数杨氏族谱记述胜达仅三妣,此记四妣是假史)。生五子:延、同、明、丰、昭。

子江次子胜远,字伯明。附葬父墓左。子孙居邵武府(按:其子孙仍居将乐城关),另谱未载。

第三世

胜达长子延公,字信夫(按:字信天,不是信夫),儒士。妣余安人,继妣邱安人。生二子,长为押番,次任通判。居光明,后移居漠源。今将乐大里、黄坊及归化瀚溪等处者,皆其苗裔也。

胜达次子同公,字信有(按:误,字信义),乳名义(按:无乳名)。宋兴国戊寅三年(978年)九月十七日生。妣陈孺人。

生二子:显、灏。居将乐县光明都衢坊,后分居万安、扶竹。又分居,安福岭及福州闽县等处者皆其苗裔也。

胜达三子明公,字信仲,号暹,儒士。居龙池杉田。元妣余孺人,继妣萧孺人,三妣朱孺人(按:杨时撰文《杨母朱氏墓志》记曰:“杨父先娶萧氏,夫人仍继室也。”由此可知,杨明元妣为萧氏,继妣为朱氏。“元妣余孺人”是乱编的)。生一子:埴(按:杨明生五子,杨埴为第四子)。

胜达四子丰公,字信仁,号约轩。居将乐南境八十里中和村,因号曰:“中和公”。葬廖坑直竹窠。妣温孺人,葬卢田。

生一子:万宜。

胜达五子昭公,字信清。官至朝请大夫。妣吴恭人。居邵武龙坑。后居浦城,仍居将乐,蛟湖、龙湖及四川、南京、江西等处皆其苗裔也。

第四世

同公长子显公,字永善。宋贞宗(按:有误,应为宋真宗)天禧辛酉五年(按:1021年)五月初六日生,寿年七十有四。哲宗绍圣甲戌元年(按:1094年)七月十一日殁。妣萧孺人。生三子:起、越、建。出外子孙未录。

同公次子灏公,字永源。妣黄氏孺人。生五子,出外。子孙未录。

明公之子埴公,乳名五十郎(按:此乳名是错的,应为十郎),字永谋,号谊(按:把杨明第二儿子杨谊的名字误为第四子杨埴的号,显然是错的)。诰赠正议大夫,在家寝徵(按:杨埴诰赠正议大夫是杨时任朝廷重臣后的事,即杨埴死后多年才诰封的,不是杨埴在世时诰赠的)。承祖遗命“梦三湖则止”,历迁三华蛟湖、池湖、龙湖,遂居焉(按:此说是编造的假史)。妣乃居士选公之女陈氏孺人,诰封荣德太君,梦星而孕时公(按:陈氏病逝后.杨时任朝廷重臣时.她才被诰封荣德太君。这里却说杨时还没出生,他母亲陈氏就被诰封荣德太君,纯属颠三倒四的假史)。继妣廖氏孺人,封硕人。公妣合葬龙池,金钗形。生一子:时(按:生二子,即杨时、杨曦)。

公承祖梦,柳樊村而享。天裨其庐,三湖是营。惟忠厚以为财,获圣子以直明。肇万亿之麟瑞,启千秋之佳祯。振振公姓,振振公族,为人咏之是曩。今诵之之于公,为然乎?以然乎?游定夫撰(按:此段文是借游定夫之名编造的假墓志铭文。本书第三部分“杨时出生地”二之一目对此有考证及按语)。

丰公之子万宜,字永义。居中和,后分沙阳。壁溪、磜头等处皆其苗裔也。

第五世

埴公之子时公,字中立,别字行可,号龟山,谥文靖。宋仁宗皇祐癸已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世居南剑将乐县北近龟山,因以为号。晋安帝义熙问,有长庚星落县北,占者谓“五百年后,当产大贤”。公应兆而生……南宋绍兴乙卯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辰时卒,享寿八十有三。初赠左大中大夫。十月二十二日辛酉日未时葬将乐水南。百花圃龟形,亥己兼壬丙向。绍兴壬戌十二年追赠少师,谥文靖。公食邑三千六百户逮。明弘治丙辰九年,以博士杨廷用请赐爵将乐伯,从祀。元妣余氏乃居士余永叔之女,封楚国夫人,葬临安府余杭县(按: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昭德乡马里邮。继妣陈氏,三妣赵氏,二妣皆封硕人(按:杨时无继妣、三妣)。生五子:迪、迥、遹、适、造。生三女:长适沙县了翁从子陈渊,次适建安陆棠,三适邵武李郁。(按:生四女,第四女夫婿名无考)

第六世

时公长子迪公,字遵道。由进士第,授奉议郎,亦从学伊川先生。年二十三卒,勅赠宣议大夫。妣萧宜人,继妣李宜人(按:杨迪无继妣)。公妣合葬龙池垂惠乡株林内。生二子:云、彦(按:生三子:云、霓(殇)、彦)。

时公次子迥公,字昭远。由进土第,历任右司、佥中书舍。妣廖宜人,继妣蒋宜人。公妣合葬常州毗陵。

时公三子遹公,乳名耀任,字昭祖。由进士第任监丞,迁工部尚书员外郎。葬光明株林右。妣建安定夫先生次女游氏淑人,

葬龙湖谢坊湖(按:游氏淑人葬将乐县北龙池株林莹石,不是葬龙湖谢坊)。生三子:森、懋、彬。

时公四子适公,字循道。由进士第任监丞,迁宗正,改授宣教郎、婺州通判,再任明州通判。享寿六十三。卒葬江阴县。妣李氏安人葬石壕左。生三子:崧、岳、岚。

时公五子造公,字安旨,乳名堂。由进士第承议郎,兼管吕州崇道院。妣周氏安人。夫妇合葬株林光莹右(按:指将乐县北郊龙池株林)。生一子:次山。

第七世

迪公长子云公,字师若,号志猷莹(按:字志猷,无号)。由进士第任建康府通判,升安抚司奉议郎。享寿六十三。卒西境儒林市(注:宋代将乐县安仁里辖地,明、清代隶属龙集都,今为大源乡长甲村),甲山庚向。妣游氏安人葬龙湖凤凰岩(按:杨云长子杨琳、三子杨瑾,均居将乐县安仁里,二子杨璿早夭,游氏怎么会葬于距安仁里二百多里的龙湖凤凰岩)。生三子:琳、璿、瑾。

迪公次子彦公(按:彦是迪第三子,不是次子),字彦广(按:字与名皆有“彦”字,此乃乱编),号正甫。宋哲宗元祐己巳四年十月十一日辰时生。居紫云台之祖也。享寿六十三,于宋绍兴辛未二十一年卒。妣萧氏孺人。夫妇合葬金坑龟山堂左边一塚,虎形,坐巽兼戌辰。载《归化县志》:“东七十里龟山堂是也”……生四子:士衡、士龙(本支祖)、士豪、士准(航、森、懋、彬、崧、岳、岚、次山等公未录)。

第八世

彦公长子士衡,居夏阳。子孙同祭。彦公墓更有移居别处或徙其省焉。

彦公次子士龙,字俊卿,乳名小九郎,龟山公之曾孙。于宋朝淳熙年间建祠宗一所,名日“积庆堂”……享寿六十卒。夫妇合葬。……生四子:辛郎、申郎、庚郎、通郎。(其他未录)

第九世

士龙长子辛公,字舜臣。妣高氏四婆。夫妇合葬伍家塚。生二子:百一五郎、甲三十郎。(其他未录)

第十世

辛公长子百一五郎,字义余。生殁葬未详。妣邓氏女婆。生殁葬未详。生一子:七六郎。

第十一世

百一五郎之子七六。妣饶氏孺人。俱生殁葬未详。生一子:忠二郎。

第十二世

七六之子忠二。妣王氏十三娘。俱生殁葬未详。生二子:唫、喻。

第十三世

忠二长子唫公。妣邓氏福娘。俱生殁葬未详。生三子:祖、栋、享(子孙未录)。

忠二次子喻公,字乐宁,本支祖。妣连氏细婆。俱生殁未详。生二子:武、材。(其他未录)

[录自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卷四《宏农郡杨氏世系传记》。该谱始修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冬,原名《龟山公家谱》。清同治九年重修]

(4)福建省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上拔山自然村扬时长子扬迪第三子杨彦后裔编修的《宏农杨氏族谱》之《宗支纪》(第六十七世至第七十九世)

第六十七世

荣公,字子江。妣余。合葬光明都衢坊株林内,坐巳山亥向。生子二:胜远、胜达(按:此记错。长子胜达,次子胜远)。

第六十八世

胜远(按:应为胜达),公葬将乐县光明都株林内祖坟侧。妣曾氏、孙氏。生子五:同、延、明、丰、昭(按:胜达五子的长幼为:延、同、明、丰、昭)。

第六十九世

明公,居龙池都杉田。妣温氏,萧氏(按:明妣为萧氏、朱氏)。生子:埴(按:此记错。明公生五子,埴为第四子)。

第七十世

埴公。诰赠正议大夫。葬株林,猛虎跳墙形。妣廖氏、陈氏(按:应为陈氏、廖氏)。生子三:龟山、荣山、树山。(按:埴生二子,即时、曦)。

第七十一世

龟山公,讳时,字中立,赐谥文靖。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月二十二日巳时。由宋进士升龙图阁直学士。葬延平府将乐县水南,原土名为乌石山。妣孙氏诰封一品夫人,葬大埔县,猛虎跳墙形(按:此记失实。杨时妣余氏,先诰赠硕人,后追封楚国夫人,殁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邨,即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马里村)。生子五:迪、迥、遹、适、造。公母梦星而孕。八岁能文,及从师伊川先生,立雪程门。先生日:“吾道南矣!”以是亲赐道南。二十岁,即试。二十四岁,中进土第。七十六岁,升龙图阁直学士。

第七十二世

造公,字汝首,号念三郎(按:不是号,乃乳名)。勅翰林院编修。妣周氏,合葬县南。生子一:山嵩。

第七十三世

山崧公。由孝廉任江阴军户部赡洒库。妣梁氏。合葬株林,迪公墓铭。生子二:公著,公辅。

第七十四世

公著。妣李氏。生子二:汝龙,用和。合葬池湖。

第七十五世

汝龙。妣林氏。合葬池湖。生一子:衍孙。

第七十六世

衍孙公。任江西奉新县丞。妣王氏。生子二:广仁、广义。理宗宝庆间,避乱居于小沛之庄。殁于庚申九月十六日亥时,葬于龙池杉田株林。

第七十七世

广义公,字达勤。官为廉使之初,避乱徙居连城南坑。妣游氏。生子一:大一郎。合葬小沛将军庙,按剑形,辰山戌向,高碑大墓。

第七十八世

大一郎公。葬杨家坊,蜈蚣形,壬山丙向。妣白氏,葬南坑,飞凤踏桥形。生子三:九一郎、九二郎、九三郎。

第七十九世

九二郎与九三郎移居归化县紫云台杨家坊。妣黄氏、张氏,合葬于陈屋坪。生子五:千二、千三、千四、千五、七一郎。

(录自清代始修、民国年间第四次续修的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上拨山自然村《宏农杨氏族谱》)

(5)福建省将乐县白莲镇大王村杨厝坊自然村杨时长子杨迪第三子杨彦后裔编修的《杨氏族谱》(一至八世系纪)摘录

华川公子子江(按:子江乃璋之子),字朝宗。唐僖宗中和甲辰四年八月十七日未时生。十九岁中昭宗天复壬戌二年进士。历任闽西镛州司户,即今将乐县。五代晋天福戊戌二年十月初三日辰时卒,享年五十五(此记有误,杨荣不是此年病逝)。娶余氏绳娘,唐僖宗中和癸卯三年八月十六日丑时生,晋天福壬寅六年三月二十日申时卒,享年六十。公妣合葬将邑城北光明都衢坊株林山,壬山丙向(有图)。生二子:长圣远,次圣达(按:此误,长胜达,次胜远)。

圣远(按:此误,应为胜达),字伯明(按:字伯通),生卒未详。娶余氏娘,生卒未详。公妣合葬将邑城北光明都株林山子江公墓前左边。生一子(按:此误,其生子有五:延、同、明、丰、昭)。

胜达公三子暹,讳明,字信仲。生卒未详,葬金顶峰。娶萧氏娘,生卒未详。继娶朱氏娘,宋太宗淳化甲午五年生,神宗熙宁丁巳十年卒,享年八十有三。葬白土之原(有墓志铭)。生二子,长埴(按:生五子,埴为第四子)。

暹公长子埴(按:杨明第四子),字永谋,有行状。宋仁宗天圣戊辰六年生,哲宗元桔庚午五年十月戊戌日卒,享年六十三。葬石龟山之阴。娶陈氏娘,生卒未详。继娶廖氏娘,生卒未详。生子:长时(按:生二子)。

埴公子时,字中立,号龟山。北宋仁宗皇祐占癸巳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高宗绍兴乙卯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辰时卒,享年八十三寿……勅葬将乐县水南乌石山,壬山丙向(有图)。生五子:长迪,次迥,三通,四适,五造。生四女:长配陈渊,次配陆棠,三配李郁,俱以道学闻,四配未详。

[录自将乐县白莲镇大王村杨厝坊自然村《杨氏族谱》卷二《一至八世系纪》。此谱始修于明天启三年(1629年),清康熙五十七年第三次编修,清宣统三年第四次编修,1984年再修]

(6)福建省将乐县白莲镇大里村杨时长子杨迪后裔编修的《杨氏族谱》摘录

华川公子子江(按:子江乃璋之子),字朝宗。唐僖宗中和甲辰四年八月十七日未时生。后由进士任西镛州司户,因家居焉。娶余氏。公妣合葬邑城北光明都衢坊株林山,壬山丙向。生子二:胜达、胜远。

子江公长子胜达,字伯明(按:此误,字伯通)。居龙池杉田,生卒未详。娶余氏娘(按:此误,娶陈氏、刘氏、吴氏),生卒未详。公妣合葬将邑城北光明都株林。生子五:延、同、明、丰、昭。

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明,讳仲,行三(此误。杨明字信仲),赠尚书(按:赠大中大夫,不是尚书)。葬永吉都金顶山。居龙池杉田。……娶萧氏,生子三:谊、谊、宣。继妣延平朱氏,生于宋太宗至道元年,葬白土原,生子二:埴、益。

明公四子埴公,字谊(此误。谊是杨埴二兄名),又永谋,乳名十郎。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戊辰,殁于宋元裙五年庚午十月戊戌日,享寿六十三岁……原配妣陈氏孺人,乃本邑居士陈公选幼女,赠硕人,再封荣德夫人,殁于熙宁十年丁巳十月初九日,葬本邑石龟山之阴(葑山)(按:“葑”误,应为“封”)。生子二:时(龟山)、度(树山)(按:次子曦,不是度)。继妣廖氏孺人,封硕人,生未详,殁于宋元丰八年乙丑。生子二:助、梦(荣山)(按:廖氏未生子)。公与二妣合葬东北路龙池团。金钗形。建安游定夫撰墓志铭,已佚。

埴公子时,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北宋仁宗皇祐癸巳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高宗绍兴乙卯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辰时卒,享年八十三寿。勅葬本邑水南之原,土名乌石排,壬山丙向。生子五:迪、迥、遹、适、造。

[录自将乐县白莲镇大里村《宏农杨氏族谱》卷二《世系录》。此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光诸十四年(1888年)重修,后又续修二次]

(7)福建省明溪县盖洋镇姜坊村杨时长子杨迪第三子杨彦后裔编修的《杨氏族谱》之《宏农郡杨氏世系传记》摘录

第一世

华川公子子江,乳名安,讳荣,号朝宗。唐僖宗中和四年甲辰(884年)八月十七日未时生,登晋天福丁酉二年(指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二年,即937年)科进士,任闽西镛州司户,因家居焉。晋天福戊戌三年十月初三日辰时殁[按:南唐于晋天福二年建国,年号为升元元年,次年才开科考。杨荣是登南唐升元二年(938年)进士。他这一年登进士后才到南唐辖地将乐任司户。说晋天福戊戌三年(938年)杨荣病逝不符史实],享年五十五岁。元配余氏绳娘,例赠宜人。唐僖宗中和癸卯三年(883年)八月十六日丑时生,晋天福壬寅七年(942年)三月二十二日申时殁。夫妇合葬将乐县北光明都衢坊株林山,寅山申向。继妣谢宜人,三妣萧宜人,合葬瀚溪(按:杨荣无继妣、三妣)。生二子:胜达、胜远(公附达公后)。

第二世

子江公长子胜达,字仲通,号伯朋(按:此记误。胜达字伯通),儒士。唐天祐二年乙丑(按:905年)四月初五日辰时生,殁未详。妣余氏永娘,继妣陈氏娘,三妣刘氏娘,俱生殁未详(按:此记误。胜达妣为廖氏、吴氏、蔡氏)。夫妇合葬株林山子江公墓前左边。四妣吴氏娘,生殁未详,葬谢坊松树下(按:杨胜达只有三妣,四妣之说是造假)。生子五:延、同、明、丰、昭。四公附明公后。

子江公次子胜远,字言文。妣余氏(按:妣张氏)。夫妇合葬株林山(按:指今将乐县光明乡光明村株林山)。生子一。子孙不知迁所。

第三世

胜达公三子明,乳名暹,字信仲。妣萧氏。继娶朱氏,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生,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殁,享年八十三。志铭表其“受天祉,以康宁寿考终其身”。将志载公葬金顶峰。墓志载妣葬白土之原。生二子:谊,次子失考(按:杨明娶萧氏生子三:基、谊、宣,继娶朱氏生子二:埴、益。此处只记他与朱氏生子二,且把埴与其二兄谊混同起来)。

胜达公长子延,字信夫。妣余氏,继娶邱氏。生子二,一为押番,一任通判。居光明、漠源(按:今将乐县光明、漠源等村),今将乐大里、黄坊等处皆其苗矣。

胜达公次子同,字信有。妣陈氏,生子二,长显,官司户。妣黄氏,生子三:起、越、建。同公次子灏,授宣教郎,妣黄氏。同公子孙居将乐光明都衢坊,后分万安、扶竹、安福岭及闽县等处。

胜达公四子丰,字信仁,号约轩。葬廖坑茅竹窠。妣温氏,葬卢田。生子一:万宜,居将乐之南中和村,富号杨十万。生子仲邱,官至中丞。葬龙兴寺后坪,后分居沙阳碧溪。

胜达公五子昭,字信清,官至朝请大夫。妣吴氏恭人。子孙居邵武龙坑、浦城及四川、南京、江西诸省。

第四世

明公子谊(按:把明公第二子杨谊误为杨埴名),又名埴,字永谋。宋仁宗六年戊辰生,元祐庚午(按:元祐五年,即1090年)十月戊戌日殁。诰赠正议大夫。妣陈氏,封荣德太君。继妣廖氏,封硕人。公妣合葬龙池(按:将乐县城北郊龙池),金钗形。生子时(按:生二子)。公承祖遗命“梦三湖则止”,历迁蛟湖、池湖、龙湖,遂居焉(按:此说是假史,杨埴未迁居龙湖)。

第五世

谊(按:应为埴)公子时,字中立,别字行可,号龟山,谥文靖。宋仁宗皇祜五年癸巳(105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四月二十四日辰时殁,享年八十三岁。公二十三岁预太学荐,二十四岁登神宗熙宁九年丙辰科徐铎榜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赠太师,封将乐伯,配享孔子庙庭。有著文集行世。妣余氏,乡进士义士余适公女。宋仁宗至和元年甲午岁(1054年)二月初七日寅时生,徽宗宣和六年癸卯岁(1124年)九月初九日戌时殁,享年七十。赠硕人。公妣勅葬将乐县水南乌石山,坐南向北。生子五:迪、迥、遹、适、造。女四:长女配陈渊,号了斋;次配陆棠;三配李郁,号删定;俱以道学闻。迪、迥、适、造俱附通公后。

[录自清嘉庆五年(1800年)始修、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的明溪县盖洋镇姜坊村《杨氏族谱》卷二]

2.杨时第二子杨迥后裔编修族谱世系录摘录

江苏省苏州市夏侯桥杨时第二子杨迥后裔编修的《杨氏族谱》之《远祖世系》摘录

荣,字子江。登后唐进士,任西镛州(今福建省将乐县)司户参军,遂家镛北龙池。配余氏。生子:胜达(按:生二子:胜达、胜远)。

胜达,字嘉升(按:此记错,其字应为伯通)。配吴氏(按:胜达有三妣)。生子五:延、同、丰、明、昭(按:五子长幼应为延、同、明、丰、昭)。

明,字信仲。居镛北龙池杉田。配萧氏(按:原配萧氏,继配朱氏)。生子一:埴(按:生五子,即基、谊、宣、埴、益)。

埴,字滋德(按:其字为永谋)。仍居祖之旧里。配陈氏(按:配陈氏,继配廖氏)。子二:时、曦。

时,字中立,谥文靖。世居南剑将乐县北龟山下。学者称之龟山先生。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宋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辰时,享年八十有三。由徐驿榜进士,仕至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诰赠太师,封吴国公。配余氏,赠楚国夫人。生子五:迪、迥、遹、适、造。

[录自江苏省苏州市夏侯桥《杨氏族谱》卷二《远祖世系》。此谱始修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重修,清代至民国时期续修和重修5次]

3.杨时第三子杨遹后裔族谱摘录

(1)福建省宁化县泉上镇延祥村杨时第三子杨通后裔编修的《杨氏族谱》摘录

始祖荣公,乳名安,字子江。本蜀夔州派,后分居湖口……登唐末进士第,任西镛州司户。秩满,遂居于州隅龙池杉田。此吾族入闽之始祖也。妣余氏安人。夫妇合葬垂惠乡,地名株林,坐亥向丙。继妣谢氏,三妣萧氏,合葬瀚溪吴宅门前(按:此失实。其他《杨时族谱》均未见杨荣有二、三妣的记载)。生子二:胜达、胜远。西镛州即今之将乐。

子江公子二(按:子江公长子):讳胜达,行一,字公行(按:字伯通)。居龙池杉田。妣陈氏,继妣刘氏,合葬株林,亥山巳向。三妣吴氏,葬谢坊杉村下园内(按:据其他《杨氏族谱》载,胜达三妣均葬将乐县光明古株林内)。生子五:延、同、明、丰、昭。(胜远未录)

公行公(按:应为伯通公)三子:讳明,行三,字信仲。居龙池杉田。生子一:埴(按:杨明生五子,埴为第四子)。(其他未录)

信仲公子:讳埴,封正议大夫。隐居不仕,教子以学。妣陈氏为居士陈公之女。生文靖公为宋少师。陈氏始封硕人,再封荣德太君。继妣廖氏,封硕人。合葬龙池,金钗形。游定夫撰墓志。(其他未录)

埴公之子:讳时,字中立,号龟山,为宋大名儒……生于皇祐癸巳年十月二十五日巳时,寿八十三。殁于高宗绍兴乙卯年四月二十四日辰时。葬将邑水南百花源,龟形,癸山丁向。妣余氏,封楚国夫人,终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继氏陈氏,三妣赵氏,皆封硕人(按:此失实。将乐等多地《杨氏族谱》均未见杨时有二、三妣的记载)。生子五:迪、迥、遹、适、造。

时公三子通公,字昭祖。任监丞,后迁工部尚书员外郎。生卒未详。葬光明株林之右。妣游氏,建安游定夫先生之女,生卒未详,葬谢坊湖塘内(按:将乐等地杨氏族谱均载游氏葬将乐县光明古株林)。生子三:森、懋、彬。

遥公长子森公,字汝之。由进士授徐州通判。生卒未详。葬桃源重坑口,申山寅向。妣余氏,生卒未详,葬白石山章坑。生子二:万禧、万福。

森公次子万福,乳名兴,字华竹。官宣教郎。由将乐移居九龙玉华大铺上。末年,父子始迁居延详,遂为延详始祖。绍兴甲寅年生,享寿九十有五。绍定戊子年葬延详高洋,虎形,妣张氏祥寿娘,绍兴丙辰年生,享寿九十有四,绍定己丑年卒,葬玉华何林路口,飞鹰落湖形。生子七,惟我祖。安淳公,行居第二,溯源纂修,余俱未吊。

[录自宁化县泉上镇延祥村《杨氏房谱》卷二《世系传》(世系直书)。此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十月,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正月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秋两次续修。此后又续修。最后一次修谱是1990年春]

(2)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玉地村杨时第三子杨遹后裔编修的《宏农杨氏族谱》摘录(始祖至五世祖)

始祖:子江翁,讳荣。由进士出身任闽剑津将乐司户。看山水之胜,遂成焉。西镛州(指将乐县)解官,遂居州之廓北。卒葬于龙池株林。坐亥向巳。妻谢氏,生一子:胜达(按:误。生二子:胜达、胜远)。

二世祖:胜达翁。豪迈不羁,潜德勿耀。卒附葬考茔之侧。妻氏,姓失志,卒附葬考茔之侧,三同葬焉。生子五:长子讳延一郎,二子讳同二郎,三子讳明三郎,四子讳丰四郎,五子讳昭五郎。

三世祖:信仲翁,讳明,行三郎。仍居龙池杉田。积德笃训贤孙有佳。妻氏,姓失志。生一子:讳埴(按:生五子,不是生一子)。

四世祖:正议翁,讳埴。不屑明荣,卓有远操。以子贵封正议大夫。元配夫人,居士陈选公女也,初封硕人,继封荣德太君。继妣廖氏,亦封硕人。俱葬邑之龙池团上,名金钗形,减粧案。建安游定夫先生作墓志铭。正室陈氏未生。二室廖氏生一子:讳时,字中立,号龟山(按:此误。杨时及杨曦乃陈氏所生。廖氏未生子)。

五世祖:中立翁,讳时,号龟山,行三郎(注:此行名与杨时祖父杨明相同,是错的)。旨赐谥文靖。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二月二十五日巳时生,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殁,享年八十三。葬于南山之麓(按:葬将乐县水南乌石山),坐壬向丙。妻余氏,封楚国夫人,葬临安府余坑县昭德乡马里村。生五子:长子讳迪,十五郎;次子讳迥,十七郎;三子讳通,念二郎;四子讳适,二十二郎;五子讳造,二十三郎。

[录自南平市延平区玉地村《杨氏族谱》之《弘农郡世系族谱集序》。该谱始修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后重修和续修5次]

4.杨时第四子杨适后裔族谱世系录摘录

(1)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杨时第四子杨适后裔编修的《宏农杨氏族谱》摘录

第六十七世

福建将乐县始祖、思孝派安寅公之子荣公(按:荣为璋之子),字子江,乳名安其。妣余氏。公先世本蜀之夔州,唐徙居江州湖口,次徙河南开封府固始县(按:杨荣祖宗是从河南固始县迁徙四川,再迁江州湖口,未返迁固始)。世业诗书。公登进士第,授西镛州(即今将乐县)司户。秩满,遭时乱,中州路阻,遂挈家居于州属之龙池团杉田。考妣合葬于垂惠乡光明团衢坊株林内(按:都岭头路顶),坐亥向巳山。后重修,碑载坐寅向甲。生二子:胜达、胜远。

第六十八世

祖思孝派荣公之子胜达公,字伯通。妣孙氏。生五子:延、同、明、丰、昭。公与妣合葬将乐县株林内荣公祖坟侧,亥山巳向。

第六十九世

胜达公之子明公,字信仲。任县丞,诰赠大中大夫。居龙池都杉田。妣萧氏、朱氏。生一子:埴(按:生五子,埴为第四子)。

第七十世

祖思孝派明公之子埴公,字永谋,处士。隐德不任(按:“任”应为“仕”),教子以学。诰赠正议大夫。妣陈氏、廖氏,始封硕人,再封荣德太君(按:仅陈氏再封荣德太君)。公妣俱葬龙池团株林,地萧金钗形,减妆案。生三子:龟山、村山、荣山(按:此误。埴生二子,即时、曦)。

第七十一世

祖思孝派埴公之子龟山公,讳时,字中立,赐谥文靖。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工部侍郎,儒学开闽鼻祖,弘农杨氏开闽显祖。妣余氏,诰封一品夫人(按:仅封楚国夫人)。生五子:迪、迥、遹、适、造(详阅文贤篇)。

(录自1999年根据明清代本县各杨氏族谱汇编而成的《平和县宏农杨氏族谱》之《渊源祖世系录》)

(2)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鸠上(原名鸠源)村杨时第四子杨适后裔编修的《杨氏宗谱》摘录

第一世(人闽始祖)

荣公,乳名安,字子江,河南光州固始县籍。唐末进士,任闽中南剑西镛州(将乐)司户。解职不归,眷山水之胜,家居于州属之北廓外龙池杉田,即将乐县北封山之下遵道坊之中。……孺人谢氏(按:应为余氏),生子二:胜达、胜远。殁葬本团垂惠乡,龙池株林之麓,其山坐亥向巳。后中宗垂拱间改州为邑,析其山为光明团,今名都岭头路顶。妣谢氏孺人,葬光明古株林。

第二世

杨胜达,字伯通……世居邑北龙池杉田。生子五:延、同、明、丰、昭。夫妇合葬株林内(光明),与始祖茔同附,并亥山巳向。

第三世

杨明,字信仲,号暹。世居邑北龙池杉田。积德储庆,度笃生贤孙。妣萧氏,生子三:基、谊、宣。继妣朱氏,延平女,生子二:埴、益。公殁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妣葬白土源。

第四世

杨埴,乳名十郎,字永谋,处士。隐德不仕,教子以学。诰赠正议大夫。娶陈氏,居士陈选女也,勅封硕人,再封荣德太君。继妣廖氏,亦封硕人。生子:龟山(按:生二子)。公于哲宗庚午年十月卒,寿六十三。妣廖氏元丰乙丑年七月卒。公与二妣合葬邑之北封山龙池团,金钗形,减粧案迥。建安游定夫作墓志铭。

第五世

杨时,乳名十二郎,字中立,谥文靖。世居南剑将乐北,近龟山。因号曰:“龟山”。宋仁宗皇祜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享寿八十三。同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时辛酉,赐葬于将乐水南之乌石山,墓坐南向北。妣余氏,赠硕人,追封楚国夫人,殁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生子五:迪、迥、遹、适、造。

[录自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鸠上村《杨氏宗谱》卷二《始祖世系》。此谱始修于清康熙十一年[1732年],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后又续修2次]

(3)福建省长汀县四保里、攀桂坊杨时第四子杨适后裔编修的《宏农杨氏族谱》之《远祖世系录》(第六十七至七十一世)

第六十七世祖

寅长子荣公(按:荣为璋之子),字子江。登进士。唐末授西镛州司户,任满官居焉。即今将乐县城北封山之下遵道坊中。妣余氏,生二子:胜达、胜远。

第六十八世祖

荣公长子胜达公(按:应为荣次子胜远)。妣叶氏,生五子。移居光明、漠武(今顺昌县元坑镇漠武村)。荣公次子胜远公(按:应为荣长子胜达),妣曾氏(按:误。应为廖、吴、蔡三妣)。生五子:延、同、明、丰、昭。

第六十九世祖

胜达长子延公。妣饶氏。举乡到进士。字信有。居福州闽县安福岭。其子孙末详。赞曰:“皇恩钦赐,世受君禄。”

胜达公次子,同公,字信夫。居本邑大里(今将乐县白莲镇大里村),为黄坑、柴云之祖。妣郑氏。赐进士。子孙未详。

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仲。妣朱氏(按:杨明妣萧氏,继妣朱氏)。生子一,名埴(按:明公生五子,埴为第四子)。

胜达公四子丰公,字信仁。妣曹氏,子孙未详。

胜达公五子昭公,字信清。妣董氏。

第七十世祖

明公之子埴公,乳名十郎,举岁贡生。诰赠正议大夫。生庚失考。卒于大宋哲宗元祐五年庚午岁十月戊戌日,与二妣合葬于西镛州封山之阳。妣廖氏,谥顺德夫人。妣陈氏,谥懿德夫人(按:陈氏为杨埴的元配夫人,后被诰封荣德太君。继妣廖氏,赠封硕人)。生一子:时(按:生二子)。

第七十一世祖

时公,即十二郎,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生于大宋皇祐五年癸巳岁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大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岁四月二十四日辰时,享年八十三岁。葬于镛州水南证课庙,系属延平将乐乌石山,莲叶盖龟形,坐南向北。晋义熙中,有星坠北门外成穴,人占五百年当生贤人。至宋仁宗五年,公生于此,为应验。且陈夫人梦孕而生。

[录自清康熙年间始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修、咸丰六年(1853年)三修、民国35年(1946年)7月四修的长汀县四保里和攀桂坊《宏农杨氏族谱》卷二]

(4)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杨时第四子杨适后裔编修的《杨氏族谱》摘录

入闽始祖子江公,原籍江州,今江西九江府。华川公子(按:荣乃璋之子),字朝宗,行第十三。唐僖宗中和四年甲辰八月十七日未时生。五代晋天福二年戊戌十月初三日辰时卒(按:此记错,杨荣不是此年病逝),年五十五。登唐昭宗天复壬戌科进士[此记错。杨荣是南唐升元二年(即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才考中进士],为闽西镛州(今将乐)司户,遂籍。娶余氏绳娘,唐僖宗中和三年己卯生,五代晋天福七年壬寅三月二十日申时卒,寿六十。公婆葬于将乐县光明寺株林水尾岭(按:葬光明都岭头路顶株林),亥山巳向。生子二:圣远、圣达(按:兄为胜达,弟为胜远)。

子江公长子圣远(按:应为胜达),字伯广(按:应为伯通),行第十五。娶张氏(按:错,应为廖、吴、蔡等三氏)。公婆葬株林山子江墓左前侧。生子二:同、暹(按:应为五子,即延、同、明、丰、昭)。

圣远公次子暹公(按:应为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仲,行第二十三(按:此行是乱编的)。居杉田。娶汤氏(按:此错,应娶萧氏,继娶朱氏)。公婆葬铁岭峰山院后(按:此错,应葬将乐县西乡永吉金顶山)。生子一:埴(按:生子五,埴为第四子)。

暹公之子埴公,名谊(按:杨埴无此名),字永谋,行六。宋仁宗天圣六年戊辰生;哲宗元祐五年庚午十月卒,寿六十三。公承祖遗命,遇“三湖”则止。初居蛟湖,历池湖,至龙湖,迁而家焉(按:此说是从龙湖村杨氏房谱搬抄而来的),即今专祠祀。葬于龟山寺后(按:此为假说。杨埴葬于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之阴封山枫昌贯)。娶陈氏,继娶廖氏。二妣俱与公合葬。生子一:时(生二子,即时、曦)。

埴公之子时公,字中立,号龟山,行第一……宋神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一十五日巳时生,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辰时卒,寿八十三……勒葬于将乐县水南乌石源,坐南向北……娶余氏,乡义士余适(字永叔)之女,宋仁宗淳熙元年甲午二月初七日寅时生。徽宗宣和五年癸卯九月初九日戌时卒,寿七十。诰赠硕人,葬于东山之原(按: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生子五:迪、迥、遹、适、造。

(录自永安市贡川《杨氏族谱》卷三《历代祖世系录》。该谱始修于明万历五年,明万历三十二年和清康熙三年、康熙五十八年、道光元年、光绪三年以及民国33年、2002年续修或重修7次)

(5)浙江省乐清市乐成镇石马杨时第四子杨适后裔编修的《杨氏大宗谱》“远祖世系”摘录

第五十一世

安寅公之子荣公(按:荣为璋公之子),讳安,字朝宇,号子江(按:字子江,无号),汉太尉震公二十五世孙。先世由华阴徙蜀之夔州。唐初,复徙江州湖口(按: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登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年)进士,官授南剑镛州司户。任时,见将乐岩岫磊石可,溪水清澈。任满,遭时乱,中州路阻,故挚家寓于西镛(即今将乐县北封山之下遵道坊中)。配余氏,生子二:胜达、胜远。

第五十二世

荣公长子胜达公,字伯通。配吴氏。生子五:同、延、明、丰、昭(按:胜达五子长幼应为延、同、明、丰、昭)。

荣公次子胜远公,字伯广。配曾氏,生五子(按:此记误,仅生一子:华)。子孙分居光明、漠源(按:今顺昌县漠武)、龙坑等地(按:胜远子孙均居将乐县城关)。后附葬于株林,祖茔右。

第五十三世

胜达长子延公,字信夫。子孙分居将乐大里、黄坊和紫云台、瀚溪等处。

胜达次子同公,字信有。子孙分居江西万安、扶竹和福建福州、安福岭关等地。

胜达三子明公,字信定(按:此有误,字信仲),双名暹。居将乐北之龙池。配余氏,生子一:埴(按:元配萧氏,继配朱氏,生五子)。

胜达四子丰公,字信仁,号约轩。年十七,迁中和里。卒葬廖坑茅林窠。

胜达五子昭公,字信清。子孙繁盛,迁居建宁、浦城、邵武龙坑等地。

第五十四世

明公之子埴公,乳名十郎。举岁贡生,赠正议大夫。生于宋天圣戊辰年(1028年),卒于宋元祐庚午年(1090年)十月戊戌日,寿六十三。配陈氏,处士选公之女,敕封硕人,加赠荣德夫人,卒于熙宁丁巳年(1077年)十月初九,葬将乐封山之阳。继妣廖氏,卒于元丰乙丑年(1085年)。夫妇三人合葬龙池团。生子一:时(龟山)(按:生二子,即时、曦)。

第五十五世

埴公之子时公,乳名十二郎,字中立,号龟山。由进士授工部侍郎,升龙图阁直学士,谥文靖。生于宋仁宗皇祜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丑时,葬镛州水南之原,土名乌石山。配余氏,生子五:迪、迥、遹、适、造。

[录自浙江省乐清市乐成镇石马村《杨氏大宗谱》之《祖远世系》。此谱始修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此后重修和续修4次]

(6)福建省连城县新泉镇乐江村(原名杨家坊)杨时第四子杨适后裔编修的《宏农杨氏家谱》

荣(将乐开基祖),安寅公之子(按:荣为璋之子),字子江。自梅迁江州湖口(按:此记误,荣祖宗是从蜀之夔州迁徙江州湖口,即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以进士授镛州(即将乐县)司户。解官,引家于州之北廓,遂占籍焉。妣余氏。合葬光明都衢坊株林内巳山,生二子:胜远、胜达(按:此记误。长为胜达,次为胜远)。(其后迁连城)

胜远(按:应为胜达),荣公长子。公葬将乐株林内祖坟侧。妣孙氏(按:妣廖、吴、蔡氏)。生五子:同、延、明、丰、昭(按:长幼顺序为:延、同、明、丰、昭)。

明,胜远(按:应为胜达)公三子。居龙池都杉田。妣萧氏,生一子:埴,为龟山之祖(按:杨明娶有二妣,即萧氏、朱氏,共生五子,埴为第四子)。葬杉田(按:葬永吉金顶山),蜘蛛网形。公兄弟五人各中进士(按:此说不符史实。杨明五兄弟皆无考中进士者)。

埴,明公之子。诰赠正议大夫。葬龙池株林,猛虎跳墙形。妣廖氏、陈氏(按:原妣陈氏,继妣廖氏)。生子龟山、荣山、树山[按:生子时(号龟山)、曦]。赞曰:“龙生龙子,种瓜得瓜。公素积善,福至律延。”

时,埴公之子,号龟山,字中立,谥文靖。公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由进士升为龙图阁直学士。葬镛州水南之原。土名乌石山。妣孙氏,诰封一品夫人,葬大浦县(按:此记错,孙氏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即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猛虎跳墙形。生五子:迪、迥、适、适、造。

[录自连城县新泉镇乐江村(原名杨家坊)《宏农杨氏家谱》之《远祖世录》。此谱始修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六月,此后重修和续修二次]

5.杨时第五子杨造后裔族谱世系录摘录

(1)福建省将乐县安仁乡福山村杨时第五子杨造后裔《杨氏族谱》之《历代源流世录》摘录(第一世至第十世)

第一世

始祖:荣公,字子江,乳名安。其先世本蜀之夔州,唐徙居江州湖口。今之祥符,累世业诗。登唐进士第,授西镛州司户。秩满,遭时乱,中州路阻,遂挈家居州北龙池团杉田。殁葬本团垂惠乡,名株林,其山坐寅向申。后中宗垂拱问,改为邑,析其山属光明团,今名都岭路顶。夫人余氏。生子二:胜达、胜远。

第二世

子江公长子胜达,字伯通。居龙池杉田。妣口氏。夫妇三孺子合葬株林内,与始祖茔兼亥山巳向。生子五:延、同、明、丰、昭。子江公次子胜远,字伯广。移居邵武军。子孙失附。妣口氏。夫妇生殁葬俱失考。

第三世

胜达公长子延公,字信夫。居光明团。移居漠源团会贤下堡,地名陇。后派绵公本州衙前。后分居大里团黄坊,以次分居瀚溪、紫云台,诸族共祖。子孙失附于谱。妣口氏。夫妇生殁俱失考。生子二,长为甲番尉,次任通判职。

胜达公次子同公,字信义。世居富岭下及高滩漱关,或居福州之闽邑。子孙失附于谱。妣口氏。夫妇生殁葬俱失考。

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仲。居龙池杉田。诰赠大中大夫。妣朱氏。夫妇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埴。(按:妣萧氏,继妣朱氏,生子五)

胜达公四子丰公,字信有。迁居于邑之南境八十里村,以僖宗中和四年寓地,名其乡日“中和里”,生殁失考。葬廖窠茅竹坑。妣温氏,生殁缺,葬炉田后。

胜达公五子昭公,字信清。胜达公丧后移居邵武龙坑。官至朝奉大夫。子孙蕃盛,仕宦不胜。后居于建州浦城。

第四世

明公之子埴公,字永谋,处士。隐德不仕,教子以学。封正议大夫。生殁失考。妣本邑居士陈选公之女,以子荣,始赠硕人,再封荣德夫人。继妣廖氏,亦封硕人,生殁失考。俱葬本县龙池团,地萧金钗形,减粧案。建安游定夫先生撰墓志。生子一:时(按:生二子)。

第五世

时,埴公之子,字中立。先字行可,以犯友人父讳,故改之,号龟山。生于宋仁宗皇祐占癸巳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八十三岁,四月二十四日,以疾终于正寝。十月二十二日葬于水南乌石山之原……生子五:迪、迥、遹、适、造。

第六世

龟山公五子造,字汝旨。由进士任勅令所删定官,西京敦宗院,历迪功郎、本路安抚,再迁丞议郎,主管台崇道观。生殁失考。妣浦城周氏,生殁失考。葬株林先茔右。生子一:次山。(其他未录)

第七世

雯,造公之子,原名次山。妣口氏。夫妇生殁葬失考。生子一:祀。(其他未录)

第八世

祀,雯公之子。妣口氏。夫妇生殁葬失考。生子一:盛。(其他未录)

第九世

盛,祀公之子。妣口氏。夫妇生殁葬失考。生子一:留。(其他未录)

第十世

留,盛公之子(按:福山始祖)。生殁未详。葬花竹窠,今名鸡宿窠。妣口氏。生殁葬未详。生子一:新。(其他未录)

[录自将乐县安仁乡福山村《杨氏族谱》卷二《历代源流世录》。该谱始修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光诸二十三年(1897年)和民国5年(1916年)续修]

(2)福建省将乐县光明乡山头村杨时第五子杨造后裔编修的《杨氏族谱》摘录

第一世

始祖子江公,讳荣,字子江……公生湖口,系威武公之裔,嗣周公长子……公于唐末赐进士,任闽中南剑西镛州司户。解官,因家镛州东北路龙池都。卒葬将乐西乡永吉都东岭干(按:原名都岭,属光明都)。妣谢氏孺人(按:应为余氏),葬西乡光明都古株林。生子二:胜达(本支)、胜远。

第二世

胜达,子江公长子。娶廖氏孺人,继娶吴氏孺人,三娶蔡氏孺人。夫妇俱葬光明株林。生子五:延、同、明、丰、昭。

胜远,子江公次子。未录。

第三世

明,胜达公三子,字信仲。赠尚书(按:此错,诰赠大中大夫)。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子孙世居将邑北廓龙池。娶萧氏孺人。继娶朱氏孺人,延平女,年八十三,葬白土之源。生子五:基、谊、宣,萧妣生;埴、益,朱妣生。(其他未录)

第四世

埴,明公四子,乳名十郎,字永谋。诰赠正议大夫。生于宋天圣六年戊辰,寿六十三。卒于元祜五年庚午十月,葬邑北龟山之阴。娶陈氏孺人,继娶廖氏孺人,俱封硕人,加封荣德夫人(按:陈氏独封荣德夫人)。二妣合葬东北路龙池团,金钗形。生子二:时、度(按:“度”错,应为“曦”),陈孺人生。(其他未录)

第五世

时(本支),埴公长子。乳名十二郎,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居将乐北门外遵道坊,今立道南祠。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享年八十三。是年十月二十三日未时,敕赐御葬于本邑水南之原,土名乌石排,乾山巽向,龙坐壬山丙向。娶余氏孺人,赠硕人,追封楚国夫人,卒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生子五:迪、迥、通、适、造(本支)。生女四:长适左迪功郎陈君渊,次适陆君堂,三适右迪功郎李君郁。(其他未录)

第六世

迪,时公长子。乳名十五郎,字遵道。由进士授奉议郎。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二月十二日巳时,卒于崇宁三年甲申五月初四日,年二十三。先恩赠宣议大夫。葬垂惠乡株林山后,迁墓水南都株林山。娶孙氏。生子二:云、霈[按:生三子,即云、霓(殇)、彦]。

迥,时公次子,乳名十七郎,字昭远。由进士官婺州通判,终宗正丞。生于元丰八年乙丑三月十八日子时,卒于宋隆兴二年甲申,享寿八十。葬江南常州府宜兴县。娶廖氏,继娶蒋氏。生子二:航、选。

通,时公三子,乳名十八郎,字昭祖。生于绍圣三年丙子五月十八日戌时。登宣和元年戊戌科壬昂榜进士。任军器监丞,迁工部员外郎。奏请恩泽,寄居江南常州,长子仍归将乐。公葬江阴县。娶窦氏,生于绍圣二年丙子五月初五日。继娶游氏,御史酢公女,生于绍圣三年丙子六月初一日。生子三:森、懋、彬。

适,时公四子,乳名念二郎,字积义。生于元符三年庚辰四月十五日酉时。登政和二年壬辰科莫俦榜进士。官至婺州通判,迁宗正寺丞。寿六十三。卒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壬午七月十五日,葬江阴县。继娶李氏,延平女。生子四:嵩、岳、崇、岚(生子三,无崇)。

造,时公五子,乳名念三郎,字汝旨。生于大观六年己亥七月初五日酉时。由进士任迪功郎,再迁承议郎、敦宗院丞,主管台州事。寿六十八。卒于宋淳熙元年甲午十月初十日,葬西乡永吉东岭。娶周氏,浦城女,葬东路龙池株林内。生子二:嵩山、次山(本支)。

第七世

森,通公长子,字汝之。由进士授徐州府通判。娶胡氏。生子一:轩。

次山,造公次子,字维耸。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甲子十一月十四日。由进士授苏州监洒。寿五十九。卒于宋宁宗嘉泰二年壬戌四月十六日,葬西乡光明。娶叶氏,继娶钟氏。二妣俱葬光明墟。生子三:说、詠、诠(本支)。(其他未录)

第八世

轩。森公子。公少游四方。一日,往樵川龙坑,宿西乾福善祠。梦神曰:“汝可遇溪则止。”后于泰邑之南。去城六十里善溪水口,依入化育坊,又名官常口居焉。于坊尾建龟山公祠。

诠,次山公三子,字希圣。由太学随征金人,敕加司马。后隐居建邑,改名迁,字良乔,号紫云先生,人赘卢氏……葬建邑楚上坑梨橱园坳上。娶黄氏。生子一:明光。继娶吴氏。生子一:明辉。二妣俱早卒。(其他未录)

第九世

诠公次子明辉,字秋月。延平将乐儒籍,补第子员,以岁贡授司教。生于宋崇宁嘉定十一年戊寅正月十五日,卒于元世祖至元七年丙戌八月二十二日,寿六十九。葬上坑上园全重门首右边。生子一:临五。临五孙周望公为萧地、山头等地始祖。

[录自将乐县光明乡山头村《杨氏族谱》卷一《杨氏始祖世录》。此谱始修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清同治元年(1862年)夏和民国37年(1948年)春续修,1984年再修]

(3)福建省秦宁县大龙乡官江村杨时第五子杨造后裔编修的《杨氏族谱》摘录

子江,登进士,任西镛州司户,即今将乐县也。致仕而家于其地。公殁葬州治光明之株林,亥己兼丙向。孺人邱氏(按:应为余氏),生殁缺,葬夫处。生子二:圣远、圣达(按:应为胜达、胜远)。

圣远(按:应为胜达),行述,殁葬光明都古株林,亥己兼壬丙向。妣廖氏、吴氏、蔡氏,俱葬株林。生子五:信夫、信友、信仲、信仁、信清。

信夫,名延位,后分居将乐之黄坊、大里,后又分瀚溪,紫云台。

信友,名同位。后分居万安、扶竹。

信仲,名明位。赠尚书(按:此记误。诰赠大中大夫)。世居邑北龙池。夫人廖氏(按:配萧氏,继配朱氏)。生子一:正议(按:生子五:基、谊、宣、埴、益)。

正议,名埴,诰赠正议大夫。殁于宗哲宗元祜五年庚午十月。娶陈氏,继娶廖氏,俱赠荣德太君(按:只有陈氏赠荣德太君)。廖氏殁于宋元丰八年乙丑。公与陈氏、廖氏俱葬邑北龙池团,金钗形。生子一:时(按:生儿子)。

正议公子时公,原字行可,因犯友人父讳,乃改字中立,号龟山。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月二十五日巳时。登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进士,历任宣德郎、承议郎、朝奉郎、朝请郎、秘书郎、著作郎、龙图阁直学士。殁于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寿八十三……勅葬石猷十月二十二日,葬本邑(按:指将乐县)水南之原乌石排……娶余氏,先殁,赠硕人,又赠楚国夫人,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生子五:迪蒜位,迥宽位,适信位,适敏位,造慧位。生女四:长适陈渊,次适陈堂,三适李郁,四适。

[录自泰宁县大龙乡官江村《杨氏族谱》卷二《历代源流》和卷四《时公世系》。此谱始修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嘉庆二年(1797年)、道光二十二年(1841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和民国29年(1940年)续修和重修4次]

(4)福建省将乐县万全乡常安村杨时五子杨造后裔《杨氏族谱》摘录

始祖子江公,讳荣,字子江……公生湖口,系威武公之嗣也。唐末赐进士,任闽中南剑西镛州司户。解官。因家本州邑北龙池都。卒葬将乐西乡永吉都都岭(按:属光明都)。娶谢氏孺人,葬西乡光明都古株林。生子二:胜达(本支)、胜远。

胜达,子江公长子。娶三位孺人。夫妇合葬光明都株林。生子五:延、同、明(本支)、丰、昭。

明,胜达公三子,字信仲。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娶萧氏。继娶朱,延平女,葬白土源。生子五:基、谊、宣,萧妣出;埴(本支)、益,朱妣出。

埴,明公四子,字永谋。诰赠正议大夫。享年六十三。葬县北龟山之阴。娶陈氏孺人,继娶廖氏孺人,俱封硕人,加封荣德夫人(按:陈氏有此封)。二妣合葬东路龙池团,金钗形。生子一:时(按:生二子),陈氏孺人出。

时(本支),埴公子。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居将乐北门外遵道坊,今立道南祠。生于宋仁宗皇桔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享年八十三。是年十月二十三日辛酉未时。敕赐御葬于本邑水南之原,土名乌石排,乾山巽向,龙坐壬山丙向。娶余氏孺人,赠硕人,追封楚国夫人,卒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生子五:迪、迥、遹、适、造(本支)。生女四:长适陈君渊,次适陆君堂,三适李君郁……

[录自将乐县万全乡常安村横排、际头、杨内自然村《杨氏族谱》之《始祖世录》。此谱清嘉庆十七年(112年)始修,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2006年4月16日再修]

(5)将乐县余坊乡洋源村萧地自然村杨时第五子杨造后裔编修的《杨氏族谱》摘录

始祖子江公,讳荣,字子江……公于唐末赐进士,任闽中南剑西镛州司户。解官,因家于镛州北廓龙池团(都)。卒葬西乡永吉都东岭干。娶谢氏,葬西乡光明都古株林。生子二:胜达、胜远。

荣公长子胜达公,娶廖氏,继娶吴氏,三娶祭氏。夫妇俱葬光明都东岭干。生五子:延、同、明、丰、昭。

胜达公三子明公,字信仲。赠尚书(按:此错,应为大中大夫)。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子孙世居将邑北龙池。娶萧氏。继娶朱氏,延平女,年八十三,葬白土之原。生子五:基、谊、宣,萧妣生;埴、益,朱妣生。

明公四子埴公,乳名十郎,字永谋。诰赠正议大夫。生于宋天圣六年戊辰,寿六十三。卒于元祐五年庚午十月,葬邑北龟山之阴。娶陈氏,继娶廖氏,俱封硕人,加封荣德夫人。二妣合葬东路(按:应为东北路)龙池团,金钗形。生子二:时,度(按:次子为曦,不是度)。

埴公长子时公,乳名十二郎,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居本邑北郊遵道坊,今立道南祠。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享寿八十三。是年十月二十三日未时,勅赐御葬本邑水南之原,土名乌石排,乾山巽向,龙坐壬山丙向。娶余氏,赠硕人,追封楚国夫人,卒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生子五:迪、迥、遹、适、造。生女四:长适左迪功郎陈君渊,次适陆君堂,三适右迪功郎李君郁……

[录自将乐县余坊乡洋源村萧地自然村《杨氏族谱》卷二《始祖世录》。此谱始修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和民国37年(1948年)续修]

(6)福建省平潭县平原镇酒店村杨时第五子杨造后裔编修的《杨氏宗谱》摘录

第五十五世

荣,璋之子,字子江。生于唐僖宗中和甲辰四年(公元884年)八月十七日。其先祖由蜀徙江州湖口。五代后晋天福二年登丁酉科进士(按:此记误,应于后晋天福三年登戊戌科进士),任闽西镛州司户参军,遂家镛北龙池。殁天福戊戌三年十月初三(按:此记误,杨荣不是这一年病逝的)。妣余氏。合葬将乐光明都衢坊株林。子:胜达、胜远。

第五十六世

胜达,荣长子,字嘉升(注:此误,字伯通)。累仕至朝奉大夫。子:延、同、明、丰、昭。

第五十七世

明,胜达三子,字信仲。居镛北龙池杉田。妣萧氏,继室朱氏。殁葬将乐县永吉都金顶山。子:基、谊、宣、埴、益。

第五十八世

埴,明四子,字滋德(此误,字永谋)。诰赠朝议大夫(此误,应为正议大夫)。殁于宋哲宗元事占五年(公元1090年)十月,葬镛北龟山之阴。妣陈氏,继娶廖氏。子:时(按:生二子)。

第五十九世

时,埴子,乳名十二郎,字中立,谥文清,号龟山。生于宋仁宗皇祐占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终于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享岁八十三。赐御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之原。

[录自平潭县平原镇洒店村《杨氏宗谱》卷二《世宗传记》。此谱重修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后续修。明崇祯七年(1635年)福清县岱峰云楼杨氏始修、后续修6次的《杨氏宗谱》,记载杨荣至杨时五代祖传记,内容与此谱相同]

(三)现代新修的杨氏族谱世系录

1.广东省绵基、丰顺县《杨氏大宗谱》摘录

云岫公四世

安寅之子杨荣公,字子江(按:杨荣乃璋之子,不是云岫后裔)……以进士授西镛州(今将乐县)司户。解官。引家以州之北廊。遂立籍焉。配余氏,合葬于光明都衢坊株林内,巳山亥向。生二子:胜达、胜远。

云岫公五世

荣公长子胜达公,配孙氏。葬于将乐县光明都衢坊株林内祖坟侧。生五子:延、同、明、丰、昭。

云岫公六世

胜达三子明公,配萧氏(按:尚有继妣朱氏)。居龙池都杉田,为龟山公之祖。葬杉田(按:葬永吉都金顶山),蜘蛛结网形。生一子:埴(按:生五子,埴为第四子)。

云岫公七世

明公之子杨埴公。诰赠正议大夫。葬龙池株林。猛虎跳墙形。配廖氏,续陈氏(按:配陈氏,续廖氏)。生三子:龟山、荣山、树山(按:埴生二子)。

云岫公八世

埴公长子杨时公,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公元1053年)十月二十二日巳时。由宋进士升龙图阁直学士。葬于镛州水南,原名乌石山。配孙氏(按:配余氏,不是孙氏),诰封一品夫人(按:楚国夫人),葬大埔县(按:余氏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不是葬大埔县),猛虎跳墙形。生五子:迪、迥、通、适、造。……

(录自广东省绵基、丰顺县杨时第五子杨造后裔于1989年编修的《杨氏大宗谱》第3l~35页)

2.广东省梅州市《杨氏简谱》摘录

安寅长子荣公(按:荣乃璋之子),字子江。由梅迁福建,复徙江西湖口(按:此记有错,是由蜀之夔州迁徙江州湖口)。以进士授西镛州令(即今将乐县)司户(按:不是州令,仅是司户)。解官。引家于州北廊,遂开籍焉。配余氏。合葬光明都(衢坊)株林内巳山。生二子:胜远、胜达(按:长幼顺序为胜达、胜远)。

荣公长子胜远公(按:应为胜达),葬将乐县衢坊株林内祖坟侧。配孙氏(按:胜达三妣为廖氏、吴氏、蔡氏,不是孙氏)。生五子:同、延、明、丰、昭(按:五子长幼序为延、同、明、丰、昭)。

胜远三子明公(按:应为胜达三子明公),配萧氏(按:续廖氏)。居龙池都杉田。葬杉田(按:葬将乐县西乡永吉金顶山),蜘蛛结网形。生一子:埴(按:生五子,埴为第四子)。

明公之子埴公,乳名十郎,岁贡生(按:不是岁贡生)。诰赠正议大夫。配陈氏、廖氏。与二妣合葬西镛州封山之阳。生三子:龟山、荣山、树山(按:生二子)。

埴公长子龟山公(1053~1135年),讳时,字中立,赐谥文靖。生于宋皇1;占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逝世,八十三寿。葬将乐县水南乌石山,莲叶盖龟形,坐南向北。配孙氏(考公墓志铭配余氏先卒),诰封一品夫人,葬大埔县,猛虎跳墙形(按:杨时只娶余氏,未续娶孙氏)。生五子:迪、迥、通、适、造。

(录自广东省梅州市杨氏于2006年9月编修的《杨氏简谱》卷一《云岫公世系卷》)

3.江西省瑞金《宏农龟山杨氏四房联修族谱》摘录

第七十二世

安寅之子荣公(按:荣乃璋之子),字子江。自梅州徙居福建,复徙江西湖口(按:此记错,由蜀之夔州徙江西湖口)。以进士授西镛州令(今福建将乐),司户解官(按:此记错。杨荣未任镛州令,仅任将乐司户),引家居镛州之北廊,遂立籍镛州。娶余氏。合葬光明都衢坊株林内巳山。生子:胜远、胜达(按:应为延、同、明、丰、昭)。

第七十三世

荣公长子胜远公(按:应为胜达),娶孙氏(按:娶廖氏、吴氏、蔡氏,不是孙氏)。合葬将乐县株林内祖坟侧已山。生子:同、延、明、丰、昭(按:应为延、同、明、丰、昭)。

第七十四世

胜远(按:应为胜达)三子明公,居龙池都杉田。娶萧氏。合葬杉田,蜘蛛结网形。生子:埴(按:娶萧氏,继娶朱氏,生子五,埴为第四子)。

第七十五世

明公之子埴公。诰赠正义大夫(按:应为正议大夫)。娶廖氏、陈氏(按:应为陈氏、廖氏)。葬龙池株林,猛虎跳墙形。生子:龟山、荣山、树山(按:生二子)。

第七十六世(龟山公)

埴公长子时公,号龟山,字中立,赐谥文靖。生于北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105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由进士升龙图阁直学士,为闽理学之鼻祖……卒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二十四日,葬于镛州水南乌石山。娶孙氏(按:娶余氏,不是孙氏),诰封一品夫人(按:诰封楚国夫人),葬广东大埔(按: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没有葬大埔),跳墙形。生子:迪、迥、遹、适、造。

(录自江西省瑞金市杨氏于1994年编修的《宏农龟山杨氏四房联修族谱》卷《源流》)

4.福建省连城县《芷溪杨氏族谱》和《杨氏启姓始祖肇基名讳录总谱》摘录

第六十七世

荣公,安寅公之子(按:璋公之子),字子江。登进士,唐末授西镛州司户(按:应是南唐期间,不是唐末),任满宦,居将乐县城北封山下遵道坊中。妣余氏,生二子:胜达、胜远。谨按吕本中《时公行状》日:“先生讳时,字中立,姓杨氏,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其先祖本蜀人,唐初徙居江州(九江即饶州府)湖口,高祖子江以进士授镛州司户,因家于州,遂占籍焉。

第六十八世

胜达公,荣公长子,字伯广(按:字伯通)。妣曾氏(按:胜达有三妣)。生五子:同、延、明、丰、昭(按:其长幼序为:延、同、明、丰、昭)。葬将乐县株林山内祖坟侧。

第六十九世

明公,胜达公三子,乳名三郎,字信仲。妣温氏(按:此记错。配萧氏,继妣朱氏)。生子一:埴(按:杨明生五子,埴是第四子),居龙池都杉田。

第七十世

埴公,明公之子。举岁贡生。以子贵赠正议大夫。原配陈氏,诰赠荣德夫人,系选公之女。继配廖氏。公妣三人合葬邑(指将乐县)之封山之阳,建安游定夫先生撰墓志。生子一:时(按:生二子)。

第七十一世

时公,埴公之子。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宋高宗绍兴乙卯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辰时,享寿八十有三。十月二十二日葬镛州水南之原乌石山,莲叶盖龟形。配余氏,系余适公之女,绍兴丙辰年奉勅诰赠楚国夫人,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生子五:迪、迥、遹、适、造;女二:长配陈渊,号默堂,次配李郁,号彤定(按:杨时生四女)。

(录自2007年春编修的连城县《芷溪杨氏族谱》和《杨氏启姓始祖肇基名讳录总谱》)

5.菲律宾华裔《杨氏大宗世谱》摘录

第四十七世

荣公,字子江。自梅迁于江右湖口县(按:此记有误,是从蜀之夔州迁江州湖口)。以进土授西镛州(中国福建省将乐县)司户。解官,引家于州之北廓,遂占籍焉。配余氏。合葬于光明都衢坊株林丙巳山。生二子:胜远、胜达(按:长幼序为胜达、胜远)。

第四十八世

胜远(按:应为胜达)公,葬于将乐县株林内父坟左侧。配孙氏(按:配廖氏、吴氏、蔡氏,不是孙氏)。生五子:同、延、明、丰、昭(按:应为延、同、明、丰、昭)。

第四十九世

明公,居龙池都杉田,为龟山之祖。葬金顶山(今将乐县光明乡永吉村金顶山)。配萧氏,生子埴(按:配萧氏,续娶朱氏,生五子,埴为第四子)。

第五十世

埴公,诰赠正义(按:“义”应为“议”)大夫。葬龙池封山株林。猛此跳墙形。配廖氏、陈氏(按:应为陈氏、廖氏)。生三子:龟山、荣山、树山(按:生二子,即时、曦)。

第五十一世

时公,号龟山,字中立,赐谥文靖。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由宋进士升龙图阁大学士。葬于镛州水南之原。土名乌石山。配孙氏(按:配余氏,不是孙氏),诰封一品夫人(按:封楚国夫人),葬广东大埔(按:葬临安府余杭县昭德乡马里村,不是葬大埔),猛虎跳墙形。生五子:迪、迥、遹、适、造。

(录自菲律宾华裔于1970年3月出版的《董杨宗亲总会二十周年纪念特刊》丙第288—291页)

第六部分文选

一、行状·志铭·序文

1.父埴行述

[宋]杨时

先君讳埴,南剑州将乐县人也,祖讳胜达,父讳明。

先君为人,质直而信厚。其遇事接物,初若不可忤,而胸中洞然,无含怒宿怨。其治家勤约有节,虽一介不妄以与人,亦不妄取人也。自皇祖而上,世为农家。至先君,始励其子以学。熙宁中,某以进士出身,而先君喜不形于言色。其后,虽屏居不仕殆十年,而先君亦莫之问也。及闻其从师友之贤,磨切以德义,则充然厌其欲。其恬于荣利而乐于义方如此,盖天性也。元祐五年十月戊戌,以疾终于家,享年六十有三。

先君娶陈氏。再娶廖氏,六年卒。有子二人:曰某。曰某。将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石龟山之阴。

呜呼!吾先君平生为善,惟日不足。不幸少不从宦学,不得与当世贤士大夫游,故隐行弗彰。而其嗣孤某幼不肖,惧终无以成亲之名,以昭示后世子孙,乃泣而书之,求铭于有道君子,藏诸幽宫,庶足为亡者之慰云。

注:录自清杨缙廷刊订本《宋儒杨文靖公集》卷    二十九(现收藏将乐县档案馆)。明代林熙春、李熙、沈晖和清代杨令闻、杨绳祖、张伯行等人刊本以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所刊的《杨龟山先生文集》皆收录本书所录的杨时撰文。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杨氏族谱》,黄潭镇祖教村《杨氏族谱》,万安镇良坊村际上自然村《宏农杨氏族谱》等多部杨氏族谱收录此文。杨埴死后第二年即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杨时撰写此文。文中写“葬于石龟山之阴”,是指葬在将乐县城北郊龟山北面封山贯排。由于这座龟山是以风化岩石为主的山体,故杨时称此山为“石龟山”。

2.杨龟山先生行状

[宋]吕本中

先生讳时,字中立。姓杨氏,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其先本蜀人,唐初徙居江州湖口,次居河南开封府顾释县。迨高祖子江公,以进士授镛州司户,因家于州,遂占籍此地焉。曾祖胜逵,豪迈不羁,生五子。其三子明,乃先生之祖也。明生埴,赠正议大夫。埴,先生父也。

先生八九岁能赋诗,人成异之。弱冠时游于邵武学,有声,确然以道学自任。年二十三,膺太学荐,遂登徐铎榜进士第,授汀州司户参军。

哲宗即位,时天下翕然,共趋王氏之学。先生独斥其不知道,妄以私智曲说眩瞀学者耳目。

元祐间,任虔州司法。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屈。后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不忘,俱为祠以祀焉。

先生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时丞相蔡京客张鬻,言于京曰:“今天下多故,事至此必败,宜急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问其人,以先生对。京因荐之。会路君允迪使高丽,国王问:“龟山先生安在?”乃召为秘书郎。寻,上疏请复祖宗旧法,除熙宁以来新政;又乞燕、云之师守内地,以省转输之劳;募边民为弓弩手,以杀常胜军之势。徽宗首肯之,日:“卿所言,皆尧、舜之道,正孟子所谓‘我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者也’。”即除迩英殿说书。

靖康初,先生乞诛童贯以正典刑,乞罢阉寺防城。钦宗大喜,以为谏议大夫兼侍讲。会太学诸生留李丞相纲,吴公敏乞用先生以靖太学,复以先生兼国子祭酒。时极言蔡京罪愆,附王安石以图身利,乞追夺王爵,毁去享祀之像。乃罢祭酒,以徽猷阁待制致仕。

先生居谏垣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而其大者,则辟王氏、排和议、论三镇不可弃云。

高宗即位,初以先生为工部侍郎。陛对,言:“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上然之,除兼侍讲。未几,以老疾求去。乃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

先生在东郡,所交皆天下士。后奉祠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先生为“程氏正宗”。忽一日,以疾终于正寝,时绍兴乙卯四月二十四也。距其生皇祐占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春秋八十有三。以十月二十二日葬于邑之水南。

夫人余氏,有贤德。先生生五子:迪,登进士,任修职郎;迥,登进士,任承奉郎;遹,适,俱任监丞;造,登进士,任宣教郎。女二:长适左迪功郎陈渊;次适右迪功郎李郁。孙八:云,已膺乡荐;航、崧、森,今游太学;岳与山,成知读书立志焉。

先生天资仁厚,宽大能容物,人不见涯涘,不为崖异绝俗之行,以求世俗名誉。与人交,始终如一。性至孝。幼丧母,哀毁如成人。事继母尤谨。

熙宁中,举进士,得官,闻河南两程先生之道,即往从之学。初见明道先生于颍昌。比归,明道日:“吾道南矣。”是时,两先生从学者甚众。而先生独归,闲居累年,沉浸经书,推广师说,窃探力颐,务极旨趣,涵蓄广大,而不敢自恣也。其中粹然纯一,明性以知天,了然无疑,故发于外者,简易直大而无所不容。同时学者皆出其后,独谢公良佐、游公酢同时并驾,而推先生为有余也。

本中尝闻于前辈长者,以为明道先生温然纯粹,终身无疾言遽色,先生实似之。自二程推明圣学,学者日广。然传之久,往往失旨趣,支离泛滥,和或至流,直或至讦。先生推己遇物,为之折衷,轻重先后,如鉴之照形,度之量物,无毫发差者。其知之明,习之熟,非外铄我然也。有《中庸解》一卷,《论语解》十卷,《易解》若干卷,《礼记解》若干卷,《周礼解》若干卷,《书解》若干卷,《经筵讲义》若干卷,《春秋义》若干卷,《孟子义》若干卷,《校正伊川易》若干卷,《三经义辨》若干卷,《字说论》若干卷,《日录论》若干卷,《奏议》若干卷,《诗》若干卷,《杂文》若干卷。其余作述亦众,遭时扰攘,未尽出也。其言皆有功于圣人,而不负其师学。

自崇宁、大观以后,先生名望益重。陈公瓘、邹公浩皆以师礼事先生,而胡公安国诸人实传其学,圣人之道为不坠也。然先生歉然,未尝自满。世之学者有志于善,睹先生所以事师交朋友,可以为法矣。

本中不肖,获从先生游甚久,虚往实归非一日也,而材质至下,不能有所发扬。今先生既没,其子属本中叙次本末,将求世之君子。论其大概,而铭诸墓,义不得辞也。

注:此文原载明沈晖刊本《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全集》卷首和明弘治宜兴刊本《龟山杨文靖公集》卷首。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杨氏族谱》,黄潭镇祖教村、吴村等《杨氏族谱》,光明乡光明村、萧地村、葛布村前溪自然村等《杨氏族谱》,万全乡杏溪村《杨氏族谱》,安仁乡福山村《杨氏族谱》,万安镇良坊村际土自然村《宏农杨氏族谱》,明溪县瀚仙缜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均收录此文。吕本中是杨时的学生,先后任宋中书舍人兼侍讲、直学士、院史馆编修。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杨时病逝,吕本中应杨时儿子的请求,撰写此行状。

3.杨母朱氏墓志

[宋]杨时

杨母朱氏,世家延平,居士讳某之女。杨父先取萧氏,夫人乃继室也。

夫人之归,曾大父已没,独曾大母犹存。其为人严惮,不妄戏笑,躬以勤俭,畜子孙有节,专静而无嗜好,人莫测其欲,以故左右给使,鲜有中其意者。夫人事之,常得其欢心。治家事,中外辑睦。

配杨父,无违德。其岁时奉祀,割牲省器,必亲临之,未尝委诸妇,终其身不懈。生子二人。二妇皆少亡,诸孙幼失所恃。夫人朝夕抚养,必知其燠寒疾痛,缀完缉敝,悉躬为之。比其成人,教以义方。故诸孙卒得所恃为成人,夫人之力也。

其天资柔静婉淑,事无小大,喜怒未尝见于色。居常好善,惟恐有弗及,故卒受天祉,以康宁寿考终其身。逮诸孙有妇,犹执女功不替。诸子孙或止之日:“为母而年八十,亦可以已矣,虽不躬为之,其忧无人乎?何自苦如是耶!”夫人从容言曰:“为妇而执女功,乃其常也。汝何异哉?且吾虽老矣,使吾明衰而视昏,则虽欲强为,可得乎?吾之所以不得已者,第吾力之所能胜耳,汝何怪耶?”其后子孙虽屡止之,其志终不可夺也。

杨父讳明,有子五人。曰某,曰某。夫人之出也。孙男六人:曰助,曰梦,曰时,曰度,曰州仆,曰二仆。曾孙三人:曰迪,曰迥,曰通。女二人,皆幼。享年八十有三。熙宁十年某月某日以疾终。某年某月某日葬于白土之原。其仲孙时为之表而告其子孙曰:

而子而孙,实繁其伙。谁其育之?王母是妥。迨其成人,弃汝而归。寸草有心,孰报春晖?日往不复,形终此瘗。刻石墓左,以示来裔。

注:录自清杨缙廷刊本《宋儒杨文靖公集》卷三十。宋元丰八年(1085年),杨时祖母朱氏逝世,杨时撰此文。

4.龟山先生墓志铭

[宋]胡安国

自孟子没,遗经仅在,而圣学不传。所谓见而知之与闻而知之者,世无其人,则有西方之杰,窥见间隙人(按:误,应为“遂人”)中国,举世倾动,靡然从之。于是人皆失其本心,莫知所止,而天理灭矣。宋嘉祐中,有河南二程先生,得孟子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倡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第(按:误,应为“弟”),在南方则广平游定夫、上蔡谢显道与公三人是也。

公讳时,字中立,姓杨氏。既没逾年,诸孤以右史吕本中所次行状来请铭。谨案:杨氏出于弘农,为望姓。五世祖唐末避地闽中,寓南剑州之将乐县。因家焉。

公资禀异甚,八岁能属文。熙宁九年,中进士第。调汀州司户参军。不赴,杜门积(按:误,应为“绩”)学,渟滀涵浸,人莫能测者几十年。久之,乃调徐州司法。丁继母忧。服阕,授处州(按:误,应为“虔州”)司法。公烛理精深,时(按:误,应为“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倾。罹外艰。除丧,迁瀛洲防御推官。知潭州浏阳县,安抚使张公舜民以客礼待之。漕使胡师文恶公之与张善也,岁饥,方赈济,责(按:误,应为“劾”)以不催积欠,坐冲替。

张公入长谏垣,荐之。除荆南教授。改宣德郎,知杭州余杭县。迁南京宗子博士。会省员,知越州萧山县,提点均州明道观、成都府国宁观。后例罢。差监常州市易务,公年几七十矣。

是时,天下多故。或说当世贵人,以为事至此必败,宜力引耆(按:误,应为“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开导上意,庶几犹可及也。则以秘书郎召。到阙,迁著作郎。及对,陈儆戒之言。除迩英殿说书。公知时势将变,遂陈论政事。其略日:“近日蠲除租税,而广济军以放税降官,是诏令为虚文耳。安土之民不被惠泽,而流亡为盗者独免租赋,百姓何惮不为盗?夫信不可去,急于食也,宜从前诏。嘉祜通商榷茶之法,公私两便。今茶租钱如故,而榷法愈急,宜少宽之。诸犯榷货不得,根究来历,追呼蔓延,狴犴充斥,宜即革之。东南州县均敷盐钞,迫于殿最,计口而授,人何以堪?宜酌中立额,使州县易办;发运司宜给籴本,以复转般之旧。如预买,宜损其数,而实支所买之直(按:误,应为“值”)。燕、云之军,宜退守内郡,以省运输之劳。燕、云之地,宜募边民为弓箭手,使习骑射,以杀常胜军之势。卫士,天子爪牙,而分为二三,宜循其旧,不可增损。”

凡十余事,执政不能用。而虏骑已入寇,则又言:“今日所急者,莫大于收人心。边事之兴,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误国之罪,宜有所归。西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宿奸巨猾,借‘应奉’之名,豪夺民财,不可数计。天下积愤,郁而不得发几二十年,欲致人和,去此三者。”

会渊圣嗣位,公乞对。日:“君臣一体。上皇痛自引咎,至托以倦勤避位,而宰执叙迁,安受不辞,此何理也?城下之盟,辱亦甚矣。主辱臣死,大臣宜任其责。而皆首为窜亡自全之计。陛下孤立,何赖焉?乞正典刑,为臣子不忠之戒。童贯为三路总帅,虏人侵疆,弃军而归,置而不问,故梁方平、何灌相继逃去。大河天险,弃而不守。虏人奄至城下,而朝廷不知。帅臣失职,无甚于此!宜以军法从事。防城所仍用阉人提举,授以兵柄,此覆车之辙,不可复蹈。”渊圣大喜,擢右谏议大夫。

虏人厚取金帛,又遂赂以三镇,遂讲和而去。公上疏曰:“河朔朝廷重地,三镇又河朔要藩,今一旦弃之,虏廷以二十州之地,贯吾腹中,距京城无藩篱之固,戎马疾驱,不数日而至。此非经远之谋。四方勤王之师,逾月而后集,使之无功而去,厚赐之则无名,不与则生怨,不可不虑也。始闻三镇之民,欲以死拒守,今若以兵摄之,使腹背受敌,宜可为也。朝廷欲专守和议,以契丹百年之好,犹不能保宁,能保此狂虏乎?夫要盟,神不信,宜审处之,无至噬脐。”

于是渊圣乃诏出师,而议者多持两端,屡进屡却。公又言:“闻虏人驻兵磁、相,劫掠无算。誓书之墨未干,而叛不旋踵。肃王初约‘及河而反’,今挟之以往,此叛盟之大者。吾虽欲专守和议,不可得也。今三镇之民以死拒之于前,吾以重兵拥其后,此万全之计,望断自宸衷,无惑浮言。”而议者不一,故终失此机会。于是太原诸郡皆告急矣。

太学生伏阙乞留李纲、种师道,军民从之者数万人。执政虑其生乱,引高欢事揭榜于衢,且请以礼起邦彦。公言:“士民伏阙,诟骂大臣,发其隐慝,无所不至,出于一时忠愤,非有作乱之心,无足深罪。李邦彦首画遁逃之策,捐金割地,质亲王以主和议,罢李纲而纳誓书;李邺奉使失辞,惟虏言是听。此二人者,国人之所同弃也。今敷告中外,乃推平贼和议之功归此二人,非先王宪天自民之意,宜收还榜示,以慰人心。”

邦彦等既罢,赵野尚存。公复言:“野昔尝建言,请禁士庶以天王君圣为名者,上皇后以为(按:误,应为‘谓’)谄谀之论,废格不行。而野犹泰然,不以为耻。乞赐罢黜。”上皆从之。

或意太学生又将伏阙鼓乱,乃以公兼国子祭酒。遂言:“蔡京以继述神宗皇帝为名,实挟王安石以图身利,故推尊安石,加以王爵,配享孔子庙庭,然致今日之祸者,实安石有以启之也。谨按安石昔为邪说,以涂学者耳目,败坏其心术者,不可缕数。姑即一二事明之:“昔神宗皇帝称美汉文罢露台之费,安石乃言:‘陛下若能以尧、舜之道治天下,虽竭天下以自奉,不为过也。’夫尧、舜茅茨土阶,其称禹日‘克俭于家’,则竭天下者,必非尧、舜之道。后王黼以三公领应奉司,号为享上,实安石自奉之说有以倡之也。其释凫鹭之末章,则日:“以道守成者,役使群众,泰然而不为骄;宰制万物,费而不为侈。”按此章止谓能持盈,则神祗祖考安乐之,无后艰耳,而安石独为此说。后蔡京辈争以奢僭相高,轻费妄用,穷极淫侈,实安石此说有以倡之也。其害岂不甚哉!乞正其学术之谬,追夺王爵,明诏中外,毁去配享之像。”

遂降安石从祀之列。谏官冯獬力主王氏,上疏诋公。又会学官纷争,有旨皆罢。即上章乞出。除给事中。章又四上,请去益坚。以徽猷阁直学士,提举西京崇福宫。又恳辞职,名不当得。有旨:“杨某学行醇固,谏诤有声,请闲除职,累月恳辞,宜从其志,以励廉退。”改徽猷阁待制。

上即位,除工部侍郎。论自古贤圣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者,以君德在是故也。上然之,除兼侍讲。二年,以老疾乞出。除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四年,上章告老,从之。绍兴五年四月二十四日,终于正寝,享年八十有三。葬本邑南山之原。近臣朱震奏公:“尝排邪说,以正天下学术之谬;辨诬谤,以明宣仁圣烈之功;雪冤抑,以复昭慈圣献之位。据经论事,不愧古人。所著《三经议辨》,有益学者。乞下本州抄录,仍优恤其家。”有旨:赠官,赙以金帛。

娶余氏,赠硕人,先卒。子五人:迪早卒,迥、遹、适、造已仕。女四人:长适陈渊,次陆棠,次李郁,次未嫁。孙男七人,孙女五人,曾孙一人。

公天资夷旷,济以问学,克(按:误,应改“充”)养有道,德器早成。积于中者纯粹而闳深,见于外者简易而平淡。闲居和乐,色笑可亲,临事裁处,不动声气。与之游者,虽群居终日,嗒然不语,接人以和,而鄙薄之态自不形也。推本孟子性善之说,发踢《中庸》、《大学》之道。有欲知方者,为指其攸趣,无所隐也。当时公卿大夫之贤者,莫不尊信之。

崇宁初,代余典教渚宫,始获从公游。三十年间,出处险夷,亦尝睨之熟矣;视公一饭,虽蔬食脆甘,若皆可于口,未尝有所嗜也;每加一衣,虽狐貉绵袍,若皆适于体,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弊庐夏屋,若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故山之田园,皆先世所遗,守其世业亦无所营增豆区之入也。老之将至,沉伏下僚,厄穷遗佚,若将终身焉。子孙满前,每食不饱,亦不改其乐也。然则公于斯世,所欲不存,果何求哉?心则远矣。凡训释论辨,以辟邪说,存于今者,其传浸广,故特载宜和末年及靖康之初诸所建白,以表其深切著明。而公之学于河南,亦(按:误,应为“小”)尝试之,其用已如此。所谓“援而止之而止”,必有以也,“进不隐贤,必以其道”,岂不信乎?世或以不屑去疑公,盖浅之为丈夫也。铭曰:

天不丧道,文其在兹。维天之命,尸者其谁?孰能识车中之状,意欲施之兄弟,而处(按:误,应为“遽”)并为世师。伟兹三贤,阔步共驰。有学术业,颜其馁而。公名最显,垂范有祠。岂不见庸,孔艰厥时。狂澜奔溃,砥柱不欹。邪说害正,倚门则挥。嗟彼奸罔,谗言诋欺。我扶有极,人用不迷。奚必来世,判其是非?有援则止,直道何疵!不勉而和,展也可夷。河流在北,伊水之湄。谁其似者?订此铭诗。

注:录自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何士麟、李敏主修的《将乐县志》卷十二《词翰·纪述》。明正德十二年沈晖刊本《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全集》附录二也收录此文,现分别收藏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将乐县黄潭镇吴村《杨氏族谱》卷首、万安镇良坊村际上自然村《宏农杨氏族谱》和光明乡光明村、葛布村前溪自然村、万全乡杏溪村等《杨氏族谱》均有收录此文。作者胡安国曾任宋徽宗猷阁侍制提举、万寿观兼侍讲等官职。杨时逝世,他儿子持吕本中撰写的《杨龟山先生行状》,请胡安国撰写这篇墓志铭。

5.蔡奉议墓志铭

[宋]杨时

安礼既没之明年,其族兄某以其弟亢踵门而告曰:“先兄疾大渐,顾而谓亢曰:‘吾不幸至于不讳,宜以铭属公。’今葬有期,敢以请。”予曰:“吾于安礼有平生之旧,朋友之恩,非一朝燕游好也。自幼学以至成人,十余年间。出处语默。无一不同者。而以铭属予,予虽不能文,其何可辞?”乃叙其世族历官行事始终之大节而铭之。曰:

君姓蔡,讳元方,安礼其字也,南剑州将乐人。曾祖讳某,祖讳某,父讳某。君世富赀,诸父皆浮侈,妄费殆尽,独君之皇考能自力,不计有无,资君以学,君亦感激奋励,焚膏继晷,不少懈。穷探博取,发为辞章,卒以名闻于时。熙宁九年同进士出身,主饶州鄱阳簿,移福州怀安、惠州博罗县令。因荐改宣德郎,知建昌军南丰县。以年劳改奉议郎。绍圣四年某月某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四。

君为人果毅明达,与明友信,不诡合而妄随,遇事立断,不可回挠。初为怀安。代有日,会更役去,君亲为按籍,一日而差毕。吏不得摇手为奸利,用以为怨。君去,旁邑吏舞籍为隐漏,以赃败,陷重辟,无一免者。吏始相庆,德君曰:“微令严而明,吾属无类矣!”异时君过境上,故吏逆君拜庭下,以是为谢。其在南丰,岁适大饥,流亡莩踣者相枕籍。君为法赈之,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记。君之为政强敏。与民为条约,严不可犯。然简节而疏目,民亦易避也。其破奸剔蠹,必锄尽根穴乃止,故所至有风绩。吏畏其威,而民安乐之也。

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卞山之麓(按:指将乐县城五马山之一卞山)。君娶郑氏,生二女。再娶黄氏。无男,以其弟子之子某为后。昔君每以书抵予,未尝不以是为忧。今其已矣,悲夫!铭曰:

谓天尔啬兮,胡德之纯?谓天尔厚兮,后胡不蕃?凭大灵兮骑云,款天阍而上诉兮,邈乎不闻。惟有德为不朽兮长存。后欲有考兮,视此铭文。

注:录自清杨缙延刊订本《宋儒杨文靖公集》卷三十。此铭文作于宋哲宗元符六年(1098年)。据清乾隆三十一年《将乐县志》载,蔡元方,字安礼,宋将乐县城关人,宋熙宁九年(1076年)登徐铎榜进士,先后任怀安、博罗、南丰等县县令和奉议郎。他与杨时“自幼学以至成人,十余年间,出处语默,无一不同者。”

6.杨氏家谱旧叙

[宋]杨时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故古来世族名家,莫不有谱以传于后,所系亦綦重矣。第草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盟弗传。此文献失而夏、殷之礼无征,方策存而文、武之政可举也。

我家自开基以来,世远年湮,谱牒不无缺略,支分派远,真伪难以稽查。余因修谱为急,而思引为已任,乃有志未遂。旋登甲榜,匏系于徐州司法,历知浏阳、余杭、萧山诸县,案牍劳形,徒抱莫逮之忧。今幸挂冠回梓,爰竭力搜求。细心考核世系,辨照穆。繁者删之,缺者补之,不以微而弗录,不因贵而或攀,务使展卷了然。自一世以及百世,各知所自出,不至紊杂而无统纪耳。

余尝见夫世之愚民,无论祖若父之生卒年齿,茫然不知,即问其本身之庚月时日,亦往往不能记忆,则安得不立谱以纪之。兹谱之成也,犹有合于国史惩劝之道,而近之足慰未醇之愿望,远之可坚将来之信从,其于祖武宗功,或堪小补,其无视为故纸陈言,是则余之所厚望也乎!

五代孙时中立氏谨识。

注: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光明乡葛布村前溪自然村等《杨氏族谱》收录此文。

7.杨希旦文集序

[宋]杨时

先生讳某,字希旦,延平将乐人也。自小以文行知名,累举不第,抱负其器,退老于家,以诗书自娱。其为人敦朴夷易,不事表襮,睟然有长者之风,乡党称其行焉。

先生既没,逾十年,其子循道始集其遗文数百篇,属予为序。予告之日:士以一言轻重,足以信今传后,惟有德者能之。予何敢当?然幼尝得侍先生闲燕。其善言懿行。固已饫闻习见之矣。俯仰十余年问,先生之交游亲友,凋丧略尽,能知先生所为者渐不可得,则予之素所闻见者,犹当称述显扬之,使后进者与闻焉,况其遗文焉?予虽不肖,其何敢辞?

先生诗文,清切平易,不以雕琢为工。览之者,亦足想见其风度云。

注:录自《宋儒扬文靖公集》巷二十五之十四。此文是杨时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所作。当时,杨希旦已去世10多年。他儿子杨循道收集其父的遗文数百篇,编成《杨希旦文集》,请杨时作序文。杨希旦是杨时四代祖杨荣次子杨胜远的孙子,即杨时堂叔,居将乐县城。杨时幼时曾在希旦家的西斋读书。此序有记:“然幼尝得侍先生闲燕,其善言懿行,固已饫闻习见之矣。”由此知杨时幼时曾拜希旦为师,并深受他的言行举止和优良品德所影响。此文是杨时幼时在将乐县城读书的史证之一。

二、年谱

1.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

[宋]黄去疾

公讳时。字中立,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公先字行可,以犯友人父讳,游子通为改字曰中立。练子安为作字说。(御史游公先字子通)

仁宗皇祜五年癸巳(按:1053年,以下括号内公元年均为本书注释),公于是岁十月二十五日生。

至和元年甲午(1054年)

二年乙未

嘉祐元年丙申(1056年)

二年丁酉

三年戊戌

四年已亥

五年庚子,公年八岁。能赋诗,人皆称之。

六年辛丑,公年九岁,能作赋。

七年壬寅

八年癸卯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年),先生十二岁。

二年乙巳

三年丙午

四年丁未,公年十五,游学邵武有声。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年)

二年已酉

三年庚戌

四年辛亥

五年壬子,公年二十,预乡荐。

六年癸丑,公年二十一,赴礼部试。下第,补太学生。归乡,读书于含云寺。

七年甲寅,公年二十二,讲学读书于含云寺。作有《札记解义》,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学)。

八年乙卯,公年二十三,预太学荐。

九年丙辰,公年二十四,登状元徐铎榜进士。

十年丁巳,公年二十五,授汀州司户参军。是年,著《列子解》。

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公年二十六,春分寻医,不赴汀户任。

二年己未,公年二十七,居乡。

三年庚申,公年二十八,(秋)赴调。有《别西斋诸友》诗及《离家作》三诗。

四年辛酉,公年二十九。授徐州司法。自京师如颍昌见明道先生,以书乞留门下受业。时明道先生以道呜熙、丰之际,出其门皆西北之士。公与御史建安游公定夫往从学焉,于言无所不说。公叹曰:“从吾先生游者,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是知天下事惟理义尔。”他日以告伊川,伊川曰:“自信如此,谁能御之?”自公受学于先生,先生甚喜,每言曰:“杨君最会得容易。”及辞归,送之出门,谓坐客曰:“吾道南矣!”,公初见明道先生时,谢显道亦在。谢为人诚实,但聪悟不及公,故明道尝言杨君聪明。其后元符间,伊川先生自涪陵归,见学者凋落,多从佛学,独公与谢不变,因叹曰:“学者皆流于夷狄矣,惟有杨谢二君长进!”

五年壬戌,公年三十,居乡。有《岁暮书事》诗,有《寄明道先生问(春秋)》书。

六年癸亥,公年三十一。正月,赴徐州司法任。四月初到官。有《与程二十三》书。程乃明道先生子,汝阳簿。又有《与明道先生论(春秋)》书、《与林志宁》书。八月,校所著《庄子解》。

七年甲子,公年三十二。在徐州。

八年乙丑,公年三十三,在徐州。六月晦,闻明道先生之讣,设位恸哭于寝门,有哀辞(并序)。七月,丁继母忧。

哲宗元祐元年丙寅(1086年),公年三十四。在制。有《与吴国华》书,论王氏之学。

按,程氏遗书所载,尝言杨某于新学极精。今日一有所问,能尽知其短而持之。介父之学,大抵支离。但淳尝与扬某读了数篇,其后尽能推类以通之。

又按,胡氏传家录曰:“杨先生却是聪明过人。伊川才举起新说有害道处,杨节节推出来。伊川日:‘杨某煞聪明。’问伊川何以取之,先生曰:‘毕竟是聪明,方识这道理。’”

二年丁卯,公年三十五。十月,从吉。

三年戊辰,公年三十六。赴调,授虔州司法。秋七月,还自京师。作《求仁斋记》,有《席上别蔡安礼》诗。

四年己巳,公年三十七,任虔州(司法)。公烛理精深,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屈。是年,有作邹尧叟哀辞,有《送虔守楚大夫》诗,有《谢太守启》,有《感怀寄乡友》诗。

五年庚午,公年三十八。在虔州,有《代太守贺苏左丞启》、《代贺正表》、《贺坤成节表》、《代运使贺收河湟表》、《代太守荐杨孝先表》。十月戊戌,丁正议忧。

六年辛未,公年三十九。在制。作《正议行述》。

七年壬申,公年四十。在制。夏四月,作《杨道真君洞记》。

八年癸酉,公年四十一。正月一日,公从吉,赴调。四月,至京师。用举者迁瀛洲防御推官。二十七日,授知潭州浏阳县。五月十六日,出京,往西洛见伊川,先生当晚宿白沙。十七日宿荥阳驿,十八日宿孝义,十九日晚到洛见先生,借长寿寺科表院安下,留先生之侧者凡十日。是时,御史游公知河清县[注:今河南盂县西南五十里],公自洛往见之。伊川先生谓公日:“游君德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二十九日往河清谒游公,当晚到县,由洛至县四十里也。六月五日。同游公离河清至洛见先生,复寓科表院,五日而后去。公顷年初与游御史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日:‘贤辈尚在此乎?今既晚。且休矣。’”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非信道之笃。能如是乎?

绍圣元年甲戌(1094年),公年四十二。二月二日,离家赴浏阳任。有《与顺昌令俞仲宽》书,《寄仲宽》、《与彦修论学》书,《上毛宪》书,论三代以来风声气习、兴衰治乱与夫士之遭时遇变,出处语默。又有《寄毛宪》书、《寄翁好德》书。四月十二日改元,章申公拜相,游公定夫守太学博士,公贻书与之,曰:“京师非食贫之地,公聚口颇众,度其势能久居否?趋舍之方,宜审处也。”又有《归雁》、《感事》二诗寄定夫。游得书,即乞出为齐州签判。

按语录所载,定夫一日来访公,公日:“适从何来?”定夫曰:“某在春风和气中,坐三月而来。”公问其所之,乃自明道处来也。试涵泳春风和气之言,则仁义礼智之人,其发达于声容色理者,如在日中矣。是年,有《过丰城》诗,《宜春溪上》、《春波亭上》、《宜春道上》三诗。

二年乙亥,公年四十三。在浏阳,有《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雇钱书》、《寄湘乡令张世贤》诗、《县斋书事》诗、《假山》诗。蔡安礼以宏词见勉,公寄诗,有日“吏部文章世所珍,空惭无补费精神”之句。又有《和潭卒张朝请行县言怀》诗、《前韵和早梅花》诗、《检田》诗。还有《龙图谢公孝思堂记》。

三年丙子,公年四十四,在浏阳,于县圃作飞晏亭,又即县宇西北墉之隅建阁,名曰“归鸿”,盖取昔人所谓“目送归鸿”之义也。五月己亥,为图记。又有《浏阳五咏》并《荷花》诗、《县斋书事》、《寄湘乡令张世贤》诗、《偶成》诗。有答伊川先生论《西铭》书:  “前书所论,窃谓过之者,特疑其辞有未达耳。今得先生开论,丁宁传之,学者当自释然无惑也。”寄伊川所著《史论》。伊川先生复书日:“所寄《史论》十篇,其意甚正,才一观,便为人借去,俟更仔细看。”

四年丁丑,公元四十五。在浏阳,在任过满,值谷价踊贵,以书于州牧,乞米三千(石)赈济,民赖全活甚夥。张公舜民帅潭,雅敬重公,每见必设拜席与均礼。胡师文为湖南漕,与张公兴趣不协,恶公与张善,欲挤,临之百端,卒无所得,乃对秽常宁令。未行间,偶岁大旱,方赈济,乃劾以(不)催积欠。公己替罢,坐此冲替,且拘留,令催足,仅一年乃得解。张公奏雪,改作差替。或以书唁公,答日:“部使者以财赋为急,县令以子民为官,各行其职尔,无足憾者。”有寄长沙簿孙昭远诗云:“阳城衰晚拙催科,阖寝室惭罪已多。祭龛请怜君自适,载醒祛惑我谁过?漪漪庭有兰堪佩,寂寂门无雀可罗。归去好寻溪上侣,为投缨绂换渔蓑。”

元符元年戊寅(1098年),公年四十六。归自浏阳(是岁六月一日改元)。七月,著《周易解义》,有《蔡奉议墓志铭》。八月,公如京师。九月十六日,宿武夷山前。是日,午到山前,买舟游山,遍览异景,至鸡窠岩而还,有《游武夷》诗。十月十五日,自钱塘附詹司业船至京师。十六日,谒司业(宇安世),有《谢詹司业送酒》诗、《戏赠詹安世》诗。

二年己卯,公年四十七。七月十三日,授无为军判官。九日,至南京。十一日,至永城,见张芸叟。二十二日,至楚州,谒徐仲车先生。先生讳积,为学志古,养母甚力。有二子。一名潞儿,因潞公为娶,故以潞名之,示不忘也。十月三日,至苏州,谒李思和。初八日,至杭州,谒府公丰相之。十八日,至桐庐,登桐君山。十一月十七日到家。是年,有《出京》诗、《汴上》诗、《陈留书事》、《泗上》三诗、《过金山》、《湘君祠》、《过钱塘江迎潮》、《梭山候潮》、《晚泊围头》、《江上》、《登桐君山》、《过七里滩》、《严陵钓台》、《夜雨》、《吉溪早起》、《汉坂舟行》诗。公自长沙还,植兰竹、猫头竹于东西轩。调官京师,逾年而归,兰竹皆衰悴,感而成诗,共十七诗。

三年庚辰,公年四十八,居乡。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年),公年四十九。漕檄差,权建州建阳县丞。是年,张公舜民人长谏垣,荐公为教官,除荆南府学教授。已而,张帅定武,复辟公为定州教官,举词有云:“非惟使定武学者有所矜式,而臣衰老,欲亲贤德,有所规诲。”张公继出,辟书不行。冬,公还自建阳。三月沙阳陈公渊投书问学,渊乃忠肃莹中之侄。公喜其识性明敏,遂妻以女。有《与邹志完》书、《劝进谏》。

崇宁元年壬午(1102年),公年五十。九月,公赴荆州教官。十月三十日,入鄱阳湖,有《观打鱼》诗、《南康值雨》、《江上夜行》、《过汉江》诸诗。十二月二十三日,到荆南府。二十六日交割,交代胡安国,字康侯,建安人,绍兴中为给事中,谥文定。十二月,有《遇石首谒县官回作诗》一首。闰六月,作《居士余君墓表》、《伯母俞氏墓志铭》。

二年癸未,公年五十一。在荆州。有《书序》、《孟子序》、《向和卿览余诗见赠次韵奉酬》、《江陵令张景常万卷堂》、《荆州书怀》、《直舍书事》诸诗,《答胡文定》问学二书。

三年甲申(1104年),公年五十二,在荆州。有《送胡康候使湖南》诗、《诸宫观梅寄康侯》诗、《送向和卿》诗、《荆州偶作》诗、《直舍大风书事》诗、《天宁节》诗。又有《府学策问》、《答胡文定问学》书、《答陈莹中示华严大旨》书。又《和陈莹中了斋自警》六诗、《忠肃得答》书及诗。深喜所方言中其病,乃复书,称以“先生”。

四年乙酉,公年五十三。在荆州。七月,如武昌考试。九月,还自武昌。十一月,磨勘转宣德郎。

五年丙戌,公年五十四。二月二十一日,离荆州,如京师。三月十四日,至京师。四月九日,召见。五月七日,敕差夏补对读官。十一日,出院。六月十一日,授余杭县知县。十七日,出都城。八月二日,至襄州。三日,登岘首,值雨。诗四首。初十日,到荆州。十月二十七日,离荆州。十一月初八日,到岳州。十五日,上金鸡驿安泊,有《岳阳书事》诗。是年,有《送陈几叟南归》诗。

大观元年丁亥(1107年),公年五十五。三月十九日,到余杭县。公为政简易,不为烦苛,远近悦服。时蔡京当国,有母坟在余杭,用曰者之言,欲浚湖潴水为形势,公亦大病。有《病中作》诗,有《答陈忠肃公称先生》二书,又有《答论邵康节先天图易学》等书。

四年庚寅,公年五十八,在南都。三月十九日,朝旨罢敦宗院。四月五日,如京师。六月,至京。十一月一日,授越州萧山知县。是年三月,磨勘转承议郎。有《陈君王墓志铭》。

政和元年辛卯(1111年),公年五十九。正月二十三,公出京师。二月三日,到南都,见刘器之。四日,器之见访。八日,赴器之饭。九日,别器之。三月四日,到常州。寓居龟窠巷。六日早,谒邹侍郎,讳至完,时已病,公至卧内见之。犹问时事如何。九月三日,李杌投书问学,有书答之。又有《答吕居仁问学书》。是年正月,有《题萧欲仁大学篇后》。十二月,作《踵息庵记》、《张谦中复古籀序》、《祭邹侍郎文》并挽诗、《李大夫墓志铭》,李即弥大尚书之父也。著《李从政墓志铭》。

二年壬辰,公年六十。四月,赴萧山知县,县有湘湖,久淹塞。公劝民浚治,溉田数千(阡)顷。先是连年苦旱,是岁大熟,邑民感德,为公立祠,至今有杨长官庙犹存。七月,有《跋司马温公与明道先生帖》。罗从彦自延平来学。自公得伊洛之学归,倡以下阙文……即年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谱文皆阙。而下文“于此山”至“造成”等用楷书小字,与前后皆用宋体大字者不同,此段当是作者对谱主年六十四那年谱文的附注文字。

于此山。自绍兴乙卯公没至咸淳四年戊辰。凡一百三十四年,邑令黄去疾谓公之乡不可无士子讲学之所,始即资圣院左拓地而创书院。役始于十一月,至次年仲春告成。

七年丁酉,公年六十五。任明道观,寓毗陵。二月,除提点成都府国宁观。作《跋女戒》。

重和元年戊戌(11l8年),公年六十六。任国宁观,寓毗陵,作《养浩堂记》。六月,磨勘转朝散郎。是岁十月改元。

宣和元年己亥(1119年),公年六十七。任国宁观,寓毗陵。作《陈子通母杨氏墓志铭》,《跋韩忠宁帖》。二月改元。

二年庚子,公年六十八。寓毗陵。作《承事郎梁君墓志铭》。是年,奉祠满任。

三年辛丑,公年六十九,寓毗陵。作《孙龙图墓志铭》。

四年壬寅,公年七十。寓毗陵。作《李修撰墓志铭》、《令人吴氏墓志铭》,丞相李公二亲也。又作《张进之墓志铭》。是年,公如婺州,权教授,继权通判。有《跋了翁与韦深道书》。先是公以奉祠满任,再除宫观,继以例罢,贫不能赴凋,而食指之众,未免仰祠,知识中有欲为求一监当差遣者。是年四月,除监常州市易务,而公初不知也。命下,公自以尝著论言市易之非,岂可躬自为之。欲退,阙而未能。

五年癸卯,公年七十一。在婺州。二月,作《婺州修城记》、《莫中奉墓志铭》、《祭游定夫》。有云:“念昔从师,同志三人,今皆沦亡,眇余独存。”又云:“嗟吾先生,微言未泯,而学者所记,多失其真。赖公相与参订,去其讹谬,以传后学。书往未复而讣已及门。”公自婺州还毗陵。四月,磨勘转朝请郎,退市易阙不赴。是岁,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使高丽。国主问:“龟山先生今在何处?”二人对:“见召赴阙。”使回,即奏闻。有旨:召赴都堂审察。公以疾辞。有《与傅国华书》,又有《与许少伊殿院书》。

六年甲辰,公年七十二。寓毗陵。三韩使人将至,传公虑前言之不信也,遂力荐于朝。冬十月,御笔以秘书郎召,仍令上殿。十二月,至京师。是年,作《游定夫墓志铭》、《祭陈了翁文》。

七年乙巳,公年七十三。任秘书郎。二月,迁著作郎。公知世事必有变。三月,有《与执政论时事》札子。其略曰:“今士大夫不敢尽言天下之事,不过为保身之谋耳,不知所以谋国,乃所以谋身。天下不宁而能保其身者,未之有也。其辄条具十数事,以裨国论。”徽宗首肯之,曰:“卿所陈,皆尧舜之道,正如孟子所谓‘吾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者也’,宜在经筵,朝夕辅朕。”即除迩英殿说书。十二月十二日,闻金人之寇,有《与执政札子》二:一乞于要害处严为守备,二乞以收人心为先。是年,作《陆少卿墓志铭》、《钱忠定公墓志铭》、《谢迩英殿说书表》。

钦宗靖康元年丙午(1126年),公年七十四。任著作郎兼侍经筵。正月二十一日,奏乞上殿敷奏,当日得旨,令二十二日上殿,以蕃使对展。二十三日进札子,乞立统帅、肃军政、谨斥堠、明法令、责宰执不忠臣、罢奄寺防城、慎令七事。疏上,钦宗大喜。二月八日,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公具辞免,不允。二月十三日,进札子,乞择宰相。时虏骑初退,主和议者欲赂以三镇。十八日,公上殿,极论不可专主和议,急宜命将出师,拜乞召用种师道、刘光世,问以方略可否。钦宗乃诏出师袭虏,而议者多持两端。公再上疏乞出师,不可专守和议。又乞诛姚古。时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李纲、种师道,军民从之数万人。朝廷虑其鼓乱,欲防禁之。公奏言:士人特激于忠愤之气,初无鼓乱之心,若得老成有德望为人所钦服者为长贰,即自定矣。钦宗曰:“无逾于卿者!”有旨:兼国子祭酒。遂上疏论王安石著为邪说

以涂学者耳目,败坏其心术,乞追夺王爵,毁去配享之像。于是安石遂降从祀之列。谏官冯獬力主王氏,上疏诋公。会学官中有纷争者。有旨:学官并罢。公亦罢祭酒。又乞追还元祐诸公旧职。五月十二日,公上章乞罢谏省。十四日,再上章,降诏不允。十六日,又上章,不允。二十四日,又上章,不允。六月四日具奏乞致仕。九日,除给事中,具奉辞免,降诏不允。十一日。上章乞致仕,不允。二十八日,再上章乞致仕。七月四日,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五日,公具辞免,降诏不允。十七日,再具辞免。复不允。二十六日,又具辞免,钦宗察公恳辞出于至诚,御批:“杨某学行醇固,谏净有声,请闲除职,累月恳辞,宜从其志,以劝廉退。可改除徽猷阁待制。提举崇福宫。”公将行,再上书,乞选将练兵,为战守之备。遂还毗陵寓舍。

是年有《谢除谏议大夫兼侍讲表》、《举吕好问自代》、《谢赐诏辞免给事中乞致仕不允表》、《谢除待制表》。作《曹子华墓志铭》、《向太中墓志铭》、《跋江民表与赵表之帖》、《祭刘器之》。三月,覃恩转朝奉大夫。

高宗建炎元年丁未(1127年),公年七十五。以次对,提举祟福宫。寓毗陵。五月一日,高宗皇帝登位,大赦改元。七月十五日,准省札,令公乘骑赴行在。公以疾具奏辞免,旨不允。十二日,至行在扬州。二十六日,除工部侍郎。是时,张忠献公浚为殿中侍御史。高宗皇帝问曰:“今日除杨某为工部侍郎,仕论如何?”张公对曰:“杨某厚德老成,学问该博,被遇两朝,今日之除,甚慰士论。”高宗曰:“朕以其年德之高,不欲任以繁剧。起部优闲,故以处之。当令在经筵。”张公退以告。中书舍人张守以语公,内相汪公藻时当草制,故制语中有日:“非贰卿崇奖,无以慰士夫之心;非起部优闲,无以宽耆艾之责。”盖纪当日圣语也。

是年,有《贺太上皇帝登宝位表》。

二年戊申,公年七十六。在起部。二月,用覃恩转朝散大夫。陛对,论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以君德在是故也。高宗深然之,除兼侍讲。公乞修建炎会计录,乞恤勤王之兵,乞宽假言者。二月十五日,上章乞出,诏赐不允。三月二日,再具奏。四月六日,复申前请,不允。四月十五日,再入奏。十九日,得旨:除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宵宫。公具辞免,不允。公还自维扬,复寓毗陵。

是年,有《谢工部侍郎赐对衣金带表》、《谢赐诏乞出不允表》、《谢除侍讲表》、《谢除龙图阁直学士赐对衣金带表》。又作《章端叔墓志铭》、《朝议张公墓志铭》,有《举工部员外郎曾统自代状》。冬十一月。公自毗陵还南剑之将乐。

三年己酉,公年七十七。还龟山之故居。作《枢密曹公墓志铭》、《祭陈立道》。

四年庚戌,公年七十八。居乡。上章告老。十一月,准告,转朝请大夫,依前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有《谢转官致仕表》。

是年八月,作《沙县谏议陈公祠堂记》,有《与李泰发书》。

绍兴元年辛亥(1131年),公年七十九。居乡。二月,跋《了翁书温公解禅偈》,跋《富文二公帖》,跋《道乡先生帖》,《赠程舍人近侍入闽》诗。

二年壬子,公年八十,居乡。胡文定与宰相相荐公书,其略曰:“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杨公某造养清远,烛理甚明,混迹同尘,知之者鲜。行年八十,志气未衰,精力少年殆不能及,上方嚮意,儒学日新,圣德所礼,此老置之经席,朝夕咨访,裨补必多,至如裁决危殆,经理世务,若烛照数计而龟卜,又可助相府之忠谋也。”有《答镇子诏谢登第书》、《答胡给事问政事先后缓急之序》。作《忠毅向公墓志铭》、《跋诸公与徐仲车先生书简》、《送严尉》诗。

三年癸丑,公年八十一,居乡。《三经义辩》、《日录辩》、《字说辩》作成。胡文定借公所著书及质正《春秋传》,有《复文定(春秋)正朔书》、《复文定嘱编集二程先生语录书》,有《与李丞相书》。作《周尚书墓志铭》、《枢密郑公墓志铭》、《曾文昭公行述》、《答曾文忠舍人》、《谢文昭公行述书》,作《南剑州陈谏议祠堂记》。

四年甲寅,公年八十二。居乡。胡文定自衡阳寄《伊川语录》写本二册,公答书。有《答萧子庄求作浦城文宣王殿记书》、《跋了翁书沈侍郎邹公奏议集序》、《跋温公与刘侍郎御帖》、《跋邹公送子诗》、《祭陈子通》。

五年乙卯(1135),公年八十三。居乡。二月,作《浦城县学重修文宣王殿记》、《答萧子庄》。四月二十四日,以疾终于正寝。公于三月得脚气疾。继而喘嗽,然亦未尝伏枕。至四月中,疾势虽稍增,而起居饮食如常。二十三日,与删定李公谈论如平日。二十四日晨兴,盥漱,诸子侍侧,公语言不觉有异。粥罢,再就枕,视之,则公已逝矣。享年八十有三。十月十二日,葬于本邑南山之原。起居郎朱侍讲具公行实奏闻。有旨:特赠四官,赐银绢各二百疋两,仍令本州抄录所著《三经义辩》缴申尚书省。六月,准诰赠左太中大夫。

附:《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序》

龟山先生之书,其文集、经说、论语、语录已刊延平郡斋。《中庸义》已刊于临汀,独年谱闽中尚缺。

去疾试令先生阙里,亦既建精庐,聚简册,与学子诵习其间。念此书不可无传,访故家,得写本。因订正其纪年,增补其书文。又取梁溪李丞相诸公祭文、谥议及水心、东涧所作《旧宅记》而附入之,于是年谱遂为全书。而先生之嘉言善行,开卷可得其大概矣。然则此书之有功于世教,岂但以记岁月、志出处、备本末而已哉。

咸淳庚午清明节,昭武(按:今福建邵武市)黄去疾谨书

注:原载明正德十二年沈晖刊本《龟山先生文靖扬公全集》卷首,现收藏于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明宏治宜兴刊本《龟山杨文靖公集》卷首也收录此年谱。黄去疾,南宋成淳年间为将乐知县。他于成淳六年撰写此年谱,是最早的一部杨时年谱。

2.时公年谱

[元]将乐杨氏(侠名)

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公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

至和元年甲午,公二岁。(改元首年俱书)

嘉桔元年丙申,公四岁。

五年庚子,公八岁。善属文,人称“神童”。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公十二岁。

四年丁未,公十五岁。潜心经史,游邵武学。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公十六岁。

五年壬子,公二十岁。预乡荐。

六年癸丑,公二十一岁,礼部试下第,补太学生。归,讲学于镛州含云寺。

七年甲寅,公二十二岁。仍讲学于含云寺。作《礼记解义》。

八年乙卯,公二十三岁。预太学荐。

九年丙辰,公二十四岁。登徐铎榜进士。

十年丁巳,公二十五岁。授汀州司户参军,以疾不赴任。著《列子解》。

元丰元年戊午,公二十六岁,居乡。

三年庚申,公二十八岁。赴调。

四年辛酉,公二十九岁,授徐州司法。以师礼见程明道先生于颍昌。

五年壬戌,公三十岁。居乡。二月,长子迪生。是年,有《寄明道先生问(春秋)书》。

六年癸亥,公三十一岁,赴徐州司法任。八月,校著《庄子解》。是年,有《与明道先生子二十三郎书》、《与明道论(春秋>书》、《与林志宁书》。

七年甲子,公三十二岁。官徐州。

八年乙丑,公三十三岁。官徐州。三月。次子迥生。六月晦,闻明道先生讣,设位哭于寝门,作哀辞。七月,以继母丧,解官居制。

哲宗元祐元年丙寅,公三十四岁,在制。是年,有《与吴国华》往复书,论王氏学。

二年丁卯,公三十五岁。十月从吉。

三年戊辰,公三十六岁。赴调虔州司法。七月,还自京师。作《求仁斋记》。

四年己巳,公三十七岁。赴虔州任。

五年庚午,公三十八岁。官虔州。十月戊子,父埴卒,解官居制。

六年辛未,公三十九岁。在制。作《父埴行述》。

七年壬申,公四十岁。在制。

八年癸酉,公四十一岁。正月从吉,赴调。四月至京,迁瀛洲防御推官,复授知潭州浏阳县事。五月,以师礼见程伊川先生于洛。

绍圣元年甲戌,公四十二岁。赴浏阳任。是年,有《与游定夫书》、《与顺昌令俞仲宽书》、《寄仲宽子彦修论学书》、《寄毛宪书》、《寄翁好德书》。

二年乙亥,公四十三岁,官浏阳。有《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雇钱书》。

三年丙子,公四十四岁。官浏阳。五月,三子通生。是岁,再与伊川公书论《西铭》。又寄所著《史论》。于县治作飞晏亭、归鸿阁诗,有《石刻图记》。

四年丁丑,公四十五岁。寓浏阳。作《与州牧书》,乞米赈饥。

元符元年戊寅,先生四十六岁。归自浏阳。正月长子迪生孙云。七月,著《周易解义》。八月,如京师。

二年己卯,公四十七岁。授无为军判官。十一月,归家。

三年庚辰,公四十八岁。居乡,讲学含云寺。作《勉学歌》示诸生。四月,四子适生。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公四十九岁。漕檄差权建州建阳县丞。寻除荆州府学教授。三月,沙阳陈渊投书问学。冬,还自建阳。是年,有《与邹志完书》。

崇宁元年壬午,公五十岁。赴荆州教授任。

二年癸未,公五十一岁。官荆州。作《书序》、《孟子序》。时胡文定公为国学官,先生有答公问学书。

三年甲申,公五十二岁。官荆州。五月,长子迪卒。又答胡文定公问学书。

四年乙酉,公五十三岁。官荆州。七月,如武昌考试。十一月,磨勘转宣德郎。

五年丙戌,公五十四岁。奉敕差充对读官。转授余杭县知县。

大观元年丁亥,公五十五岁。任余杭县知县。七月,五子造生。

二年戊子,公五十六岁。官余杭。差出越州考试。回县,迁南京敦宗院宗子博士。三月,以八宝恩转奉议郎。

三年己丑,公五十七岁。赴南京敦宗院任。

四年庚寅,公五十八岁。三月,磨勘转承议郎。四月,授越州萧山县知县。

政和元年辛卯,公五十九岁。

二年壬辰,公六十岁。四月,赴萧山任。罗豫章先生自延平求学。

三年癸巳,公六十一岁。官萧山。冬补满前任。

四年甲午,公六十二岁。四月,磨勘转朝奉郎。六月,差提点均州明道观。十一月,由余杭县敕徙居毗陵。在余杭,著《中庸解义》。在毗陵,作《中庸序》、《校正伊川〈易传〉后序》。是年,又有《答邵康节论先天图》、《易学》、《问邹侍郎朝廷时事何如》等书,题萧山《萧欲仁大学篇》。

五年乙未,公六十三岁,任明道观,寓毗陵。三月,孙云生曾孙礼。

七年丁酉,公六十五岁,改除成都府国宁观。

重和元年戊戌,公六十六岁,任国宁观,寓毗陵。六月,磨勘转朝散郎。

宣和元年己亥,公六十七岁。

四年壬寅,公七十岁。任国宁观,寓毗陵。转婺州,权教授,继权通判。

五年癸卯,公七十一岁。还毗陵。四月,磨勘转朝请郎。会有使高丽者还,言国王问公,因召赴都堂审察。公以疾辞。

六年甲辰,公七十二岁。寓毗陵。冬十月,御笔以秘书郎召公,仍令上殿。

七年乙巳,公七十三岁。迁著作郎。三月,与执政札子。七月十二日上殿,进札子三道。寻除迩英殿说书。八月,赐祭器谱牒金盆花。十二月,复与执政札子。

钦宗靖康元年丙午,公七十四岁。任著作郎兼侍经筵。正月,上殿进札子。二月八日,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公具疏辞,不允。十三日上殿,复进札子。命公兼任国子祭酒。公疏罢王安石配享孔庙,从之。寻改给事中,力辞。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力辞直学士。改徽猷阁侍制,提举崇福宫。公陛辞,仍上书,乞为战守备。

高宗建炎元年丁未,公七十五岁。请除茶盐二法,力陈割地不可。

二年戊申,公七十六岁。召除工部侍郎,辞。除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赐对衣金带、紫金鱼袋。冬十一月,还镛州(按:自毗陵还将乐)。

三年己酉,公七十七岁。还龟山故居。

四年庚戌,公七十八岁。居乡。上章告老,准告,转朝请大夫,仍龙图阁直学士,赐紫金鱼袋致仕。

绍兴元年辛卯,公七十九岁。

二年壬子,公八十岁。有《答胡给事问政事先後缓急书》。

三年癸丑,公八十一岁。《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成。尚书廖刚、建安章才邵来问学。有与胡文定公往复书,论《春秋义》。

四年甲寅,公八十二岁。胡文定公自衡阳寄至《伊川语录》,公答书。

五年乙卯,公八十三岁。作《浦城县学重修文宣王殿记》。三月十五日,公与诸友相地于镛州之南山。四月二十三日,与忠定公李纲论性善之旨。翼日,先生卒于正寝。冬十月二十三日,葬公于镛州水南之原。是年赠左太中大夫,又赠太师大中大夫,谥文靖。

绍兴十二年,追封吴国公。

成淳三年,立龟山书院。御笔书“龟山书院”额,仍诏郡县拔田优恤后嗣,春秋致祭。

明成化元年,建延平道南祠,像祀先生,以罗豫章、李延平配享。

弘治八年,追封将乐伯,从祀孔庙。

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允督臣沈涵疏,赐御书祠额日“程氏正宗”。

注:此年谱是元代将乐扬氏(佚名)根据南宋时期杨时死后其家族编写的《时公纪年》编订的。明、清时期的《杨氏族谱》补充这两个朝代杨时被诰赠的内容。元代以来,福建省将乐县、泰宁县、南平市延平区、顺昌县、平和县、平潭县、福清县、连江县、寿宁县,浙江省乐清市和江苏省常州市、苏州市等多部扬时后裔编修的族谱均有收录此年谱。谱文基本相同,谱题有所不同,有的称“龟山公年谱”,有的叫“扬文靖公年谱”。

清康熙四十六年杨时裔孙扬绳祖刊印的《杨龟山先生全集》卷首亦载此年谱。

3.文靖杨龟山先生年谱

[清]毛念恃

文靖杨龟山先生年谱引

孔孟之道于今炳如日星矣。其所以炳如日星者,宋程朱诸先生为之也。程修道于北,朱修道于南,而使南北同风,后先辉映者,则龟山先生一人之功也。先生之道岂一言可书,无尤异先生者。先生二十四岁即登第,而潜心理学,不急急于仕进则三年,为学者舍先生,其谁法与?先生既成名,六年执弟子札于颍昌。成名十三年,再执弟子礼于洛水,富贵功名,毫不介其意。则壮年为学者,舍先生其谁法与?先生七十岁,尤由县令权教授事。七十二方见天子,论时事,起为祭酒,排安石之学,遂不见容于朝,即奉身以退行。年八十三讲道不辍,以终其身。则老而好学者,舍先生其谁法与?欲法先生,须熟玩先生年谱,方知先生之初勤经,惕如是也,士可以自勉矣。余寓延津日久,将合延平四先生之集,为道南录,而先生年谱,已失其版。今先面授之梓,欲求益者,即此非小补云。

康熙二年癸卯岁仲春朔日  晋陵后学毛念恃勅王氏谨题

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按:1053年,以下括号内公元年皆为本书注释)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先生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镛州即今将乐县)

先生讳时,字中立,龟山其号也。杨氏之先,降于江水,邑于穷桑。徙于云阳,又日云阳氏。迁于高阳,改日高阳氏。其后世居于弘农,复号日弘农杨氏。先生五世祖荣,字子江。登进士第,任南剑之西镛州司户。及解官,居州之北郭外。后迁蛟湖,再迁池湖。先生之祖明,迁龙湖。父埴。母陈氏,梦星而孕。先是晋义熙中。有长星坠地,在县北门忽成一穴。占者谓:“五百年后,当生大贤。”邑人因名其地曰“德星坊”。至是,先生应期以生。故先正有诗云:“天地生儒自有真,先年五百坠文星。若非推步知端的,孰识龟山是降灵。”可谓善言先生者矣。

按:杨荣迁池湖、杨明迁龙湖之说是毛念恃编造的假史。他于清康熙二年补订《文靖杨龟山先生年谱前。明代龙湖村的杨均政编造出“三公”南迁“三湖”的神灵托梦说。明万历年间,“三公”被《归化县志》解注为扬明。因此,毛念恃编造的是扬时上代直系祖 “南迁三湖”的第二个假说(或称第二个版本),这是没有任何史料和古迹文物为根据的假史。对此,本书第三部分二之四录有史料,写有按语,供参阅。清代江苏无锡后学张夏和浙江余姚县举人黄璋分别于康熙十六年和乾隆年间先后补编的《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和《杨龟山先生年谱考证》中,沿用毛念一片这一假说。应当指出,毛念恃补订的这部杨时年谱,编造杨荣、杨明接力迁“三湖”之说,把杨时故里问题搞得更乱,这种恶劣影响至今仍存。

至和元年甲午(1054年),先生二岁。

嘉祐元年丙申(1056年),先生四岁。

五年庚子,先生八岁。颖异,善属文,人称日“神童”。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年)

四年丁未,先生十五岁。潜心经史,游邵武学有声。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五年壬子,先生二十岁。预乡荐。

六年癸丑,先生二十一岁。礼部试下第,补太学生。归乡,讲学于镛州含云寺。是年,有感怀诗曰:“蝶梦轻扬一室空,梦回谁识此心同。窗前月冷松阴碎,一枕溪声半夜风。”

七年甲寅,先生二十二岁。仍讲学于含云寺。作《礼记解义》。

八年乙卯,先生二十三岁。预太学荐。

九年丙辰,先生二十四岁。登状元徐铎榜进士。

十年丁巳,先生二十五岁。授汀州司户参军,以疾不赴任。著《列子解》。

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先生二十六岁。居乡。

二年己未,先生二十七岁。居乡。

三年庚申,先生二十八岁。赴调。是年,有《别西斋诸友》及《离家作》诗。

四年辛酉,先生二十九岁。授徐州司法,以师札见明道程先生于颍昌。

时,河南明道先生颢与弟伊川先生皆讲孔孟绝学于河洛。先生自京师至颍,以书请见,曰:“某鄙朴无知,不量力之不足,窃慕古人之学。诵其诗,论其世,想见其为人,而师之有日矣。然以浅闻陋见,未能灼知古人大礼,故刻意虽坚,终未有得也。尝观古之为士者,所至远近虽不同,其秉节励行,皆有以自立于世,岂其材悉能过人耶?特以先王教学之道明,而士于此时无私习之蔽故耳。周道衰,庠序之法废,故家遗俗,随以熄灭。幸而有孔子出焉,振先王已坠之教,驾说于当世。而从之游者,若参之鲁,师之辟,由之瞻,师之过,商之不及,其材非有大过人也。然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而余言遗行,有后世宿儒皓首而不能穷者,则士之得所依旧,岂小补哉?自秦、汉迄于魏、晋、隋、唐之间,明智之士,间有一节一义可称于世者,概以圣人中道,非过则不及,岂其材皆不逮古耶?徒以学无师承,不知所以裁之故也。以今较古,则学之难易,又可知已。且三代而上,道德明而异端熄,邪说被行,不作于下。士之朝夕蹈袭者,无非礼乐之间,则其学岂不易致耶?末世以来,诸子百家,异端并起,是非纷错,无所考证。士之始学者,如适九达之衢,从横曲折,眩然莫知所之。非有导其前,则终身未见其至也。呜呼!师道废久矣。后世之士,不能望见古人之万一者,岂不以此欤?某尝悲夫世之人自蔽曲学,不求有道者正之,而又自悲其欲求有道者而未之得也。比调官至京师,于朋游问,获闻先生之绪言,鄙俗之心,固已潜释,于是慨然兴起曰:“古之人,其相去也远矣。尚或诵其诗,读其书,论其世,想见其为人而师之,又况亲逢其人哉?其往不可复矣,此区区所以有今日之请也。先生其将哀其愚,悯其志而进之,使供洒扫于门下,则千万幸甚!”时明道之门,皆西北士,最后先生与建安游定夫酢,往从学焉。于言无所不说,明道甚喜,每言杨君最会得容易,独以大宾敬先生。后辞归,明道送之出门,谓坐客曰:“吾道南臭。”时谢显道亦在门,为人诚实,但聪悟不及先生,故明道尝言杨君聪明。元符间,伊川先生归自毗陵,见学人多从佛学,独先生与谢不变。因叹曰:“学生多流于夷狄,惟有杨、谢二君长进。”

五年壬戌,先生三十岁。居乡。(二月十二日巳时,长子迪生。)是年,有《寄明道先生问春秋》书,有《岁暮书事》诗。

六年癸亥,先生三十一岁。赴徐州司法任。有与明道先生子二十三郎书,有与明道论《春秋》书,《与林志宁》书。八月,校著《庄子解》。

七年甲子,先生三十二岁。官徐州。

八年乙丑,先生三十三岁。官徐州。(三月十八日子时,次子迥生。)六月晦日,闻明道先生之讣,设位恸哭于寝门,作《哀词》。词云:“予悲古人之不见兮,逢世德之险微。析道真之纯美兮,肆全体而分割。驾合端而并逐兮,骈交毂乎多岐。亘千岁其泯泯兮,去圣远而卓彼。先觉兮惟德是仔。展斯文之在兹兮,万世之师。锄楱棘之荒秽兮,辟正路之孔夷。伏圣贤之轧躅兮,背世辙而疾驰。带钩距而负绳兮,纷万变而莫窥。弛衔勒而弗属兮,尚回旋其中规。嗟命之悬于天兮,匪予敢知。蓄滨渤而载华岳兮,曾涓尘之弗施。嗟道之难行兮,孔盂穷老以栖栖。伊时势则然兮,此云胡其若兹。通辟阖于一息兮,尸者其谁?斡天枢而自尔兮,欲执咎其焉?归齐死生于昼夜兮,天理之常。匪往匪来兮,虽寿天何伤?想德音之未远兮,俨若在旁。固诚之不可掩兮,何有何亡。日月逝兮形魄藏。呜呼已矣兮,斯亦难忘。”七月,以继母丧,解官居制。

哲宗元祐元年丙寅(1086年),先生三十四岁在制。

有与吴国华书,论王氏之学。吴复书,先生再贻书与之曰:“夫王氏之学,其失在人耳目,诚不待攻,而攻之者亦何罪耶?昔人有为神农之言者,其徒自以为圣,孟子鄙之曰‘鴃舌之人’。仲子之廉,孟子则曰‘蚓而后可’。伯夷、柳下惠皆圣人也,至其隘与不恭,孟子则日‘君子不由’。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管、晏。人有毁仲尼者,其门人弟子皆称誉,以为不可及。若孟子者,岂喜攻人之恶?而为孔氏徒者,率皆不顾理义,而立党尚气相攻耶?不然,何为其纷纷扰扰也?盖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孟子所谓‘不得已也’。孟子时,去孔子未远,其徒相与传守,故其流风余韵,犹有存者。当是时,杨、墨肆行,孟子且不能默而拒之,至不知者以为好辩。况今去孟子千有余岁,圣学失传,异端竞起,其害有过于杨、墨者。幸而有得圣人之道者,则曰:‘吾不敢攻人之恶,姑自守而已。’为其徒者,又畏天下指为党人,遂皆胶口闭舌,不敢别白是非,则世之人亦何赖乎知道者哉?某以为圣贤之用心,恐不如是也……国华谓王氏固多不中理之言。言有不中理,皆不知道者也。由汉而来,为传注者多矣。其言之合道者,亦自过半,然不可暨谓之知道者,以不中理者多故也。国华谓知道与尽道者固异矣。”又日:“知道而未尽,则不能无惑。故王氏末年溺于释、老,又为字说,此为大戾。夫知道者,果有大戾乎?且王氏奉佛,至舍其所居以为佛寺。其徒有为僧者,则作诗以奖就其志,若有羡而不及者。夫儒、佛不两立久矣。此是则彼非,此非则彼是。又佛之去中国,不知其几千万里,正孟子所谓鴃舌之人也。王氏乃不审其是非邪正,尊其人,师其道,是与陈良之徒无以异也,而谓知道者为之乎?夫所贵乎知道者,谓其能别是非、审邪正也。如是非邪正无所分辨,则亦乌在其知道哉?然以其博极群书,其故谓其力学,溺于异端,以从夷狄,某故谓其不知道。国华毋谓某何以见其如此也……昔者管仲以区区之齐,乃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曾西犹谓‘其功烈如彼其卑也’,而羞比之。王氏擅天下势利,其功烈无足称者,非特卑而已也。”

二年丁卯,先生三十五岁。十月,从吉。

三年戌辰,先生三十六岁。赴调虔州司法。秋七月,还自京师。作《求仁斋记》。其略曰:“古之人所以求仁者,不亦难乎?夫孔子之徒,问仁者多矣,而孔子所以告之者,岂一二言欤?故凡孔子之所言者,皆求仁之方也。若夫仁,则未之常言。是故,其徒如由。赐者,虽日“升堂”之士,至于仁则终莫之许也。然则所谓求之难,不其然欤?学者试以吾言思之,以究观古人所以求之之方,将必有得矣。”

四年己巳,先生三十七岁。赴虔州任。

先生烛理精深,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能决者,皆立断惟允。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屈,是年,有《作邹尧叟哀词》。有《送虔守楚大夫》诗,有《谢太守》,有《感怀寄乡友》诗。

五年庚午,先生三十八岁。官虔州。十月戊子,先生父埴卒。解官居制。有《代太守贺苏左丞》、《贺正旦<代虔守作>》、《贺坤成节》表、《代运使贺汝河湟》表、《代太守荐杨行先》表。

六年辛未,先生三十九岁。在制。作《父埴行述》。

七年壬甲,先生四十岁。在制。夏四月,作《杨道真君洞记》。

八年癸酉,先生四十一岁。正月,从吉赴调。四月,至京。用举者,迁瀛洲防御推官。复授知潭州浏阳县事。五月,以师礼见伊川程先生于洛。

先生出京,遂西往见伊川先生。伊川寓长寿寺拜表院。先生见之,留侧者凡十日。时御史游公酢,知河清县。先生欲自洛往见之。伊川谓先生日:“游君德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遂往谒游公。复同游公自河清返洛,再见伊川于拜表院,又五日而后去。先生初与游公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公侍立。既觉谓曰:“贤辈尚在此乎?今既晚,且休矣。”及出门外,雪深尺余。

绍圣元年甲戌(1094年),先生四十二岁。赴浏阳任。

时,章悖拜相,游公定夫守太学博士。先生贻书与之曰:“京师非养贫之地,公聚口颇众,度其势能久居否?趋舍之方,宜审之处电。”又有《归雁》、《感事》二诗寄定夫。定夫得书,即乞出为齐州佥判。是年,有《与顺昌令俞仲宽》书,有《寄仲宽之子彦修论学》书、《上毛宪》书,论三代以来风声气习,兴衰治乱与夫士之遭时遇变,出处语默。又有《寄翁好德书》。其略曰:“尝谓君子之学,求仁而已。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下惠之和,皆圣人也。其道不同,而趋则同者何?曰仁而已矣。故古之君子,虽相去千里,相望异世,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未尝同,及考其所归,若合符契。节然则吾徒所学,又奚必朝闻而暮讲之,亦同归于仁而止。苟知此,则前日之遽然,犹不足恨也。夫求仁之方,孔子盖言之详矣。然而亲炙之徒,其说犹有未闻者。岂孔子有隐于彼欤?犹之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与之巧。故言之在我,闻不闻者在彼,虽孔子亦不能进其不及也。后世之士,未尝精思力究,妄以肤见臆度,求尽圣人之微言,分文析字,寸量铢较,自谓得之,而不知其去益远矣。夫至道之归,固非笔舌能尽也。要以身体之,心验之,雍容自尽于燕闲静一之中,默而识之,兼忘于书言意象之表,则庶乎其至矣。”又有《过丰城》诗及《宜春溪上》、《春波亭上》、《宜春道上》三诗。

二年乙亥,先生四十三岁。官浏阳。五月十八日戌时,三子通生。

是岁,有《与伊川先生论西铭》书。其略曰:“《西铭》之书,发明圣人微意至深,然言体而不及用,恐其流遂至于兼爱。

则后世有圣贤者出,推本而论之,未免归罪于横渠也。某窃意此书,盖西人共守而谨行之者也。愿得一言,推明其用,与之并行,庶乎学者体用兼明,而不至于流荡也。”伊川答以理一分殊之说。先生又与以书,其略曰:“前书所论,西铭之书,以民为同胞,长其长,幼其幼,以鳏寡孤独为兄弟之无告者,所谓明理一也。然其弊,无亲亲之杀,非明者默识于言意之表,乌知所谓理一而分殊哉。故窃恐其流遂至于兼爱。非谓《西铭》之书为兼爱而发与墨氏同也。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善推其所为而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谓推之也。孔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则无事乎推矣。无事乎推者,理一故也。理一而分殊,故圣人称物而平施之。兹所以为仁之至,义之尽也。何谓称物,亲疏远近,各当其分,所谓称也。何谓平施,所以施之,其心一焉,所谓平也。某昔者窃意《西铭》之书有平施之心,无称物之义,故曰言体而不及用,盖指仁义为说也。故仁之过,其蔽无分,无分则妨义之过,其流自私,自私则害仁。害仁则杨氏之为我也,妨义则墨氏之兼爱也。二者其失虽殊,其所以得罪于圣人则均矣。《西铭》之旨,隐奥难知,固前特圣所未发也。前书所论,窃谓过之者,特疑其辞有未达耳。今得先生开谕,丁宁传之,学者自当释然而无惑也。”又寄伊川先生所著史论,是年于县圃作《飞晏亭》。又即县宇西北镛之隅创阁名曰“归鸿”,盖取昔人目送归鸿之义。有《石刻图记》,又有《浏阳五咏》,并《荷花》诗、《县斋书事》诗、《寄汀乡令张世贤》诗及《偶成》诗。

四年丁丑,先生四十五岁。寓浏阳。

在任遇满,值谷价涌贵,(自备金,驰)书于州牧,乞米三阳。行矣慎所之,戒哉畏迷方。舜跖善利间,所差亦毫芒。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斯人已云殁,简编有遗芳。希颜亦颜徒,要在用心刚。譬犹适千里,驾言勿徊徨。驱马日云远,谁渭阻且长?末流学多岐,倚门诵韩庄。出人方寸间,雕镌事辞章。学成欲何用,奔走名利伤。挟策博塞游,异趣均亡羊。我懒心意衰,抚事多遗忘。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至宝在高深,不惮勤梯航。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万物备吾身,求得舍即亡。鸡犬犹知寻,自弃良可伤。欲为君子儒,勿谓予言狂。”四月十五日酉时,四子适生。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年),先生四十九岁。漕檄,差权建州建阳县丞。寻以荐,除荆州府学教授。时,张公舜民,人长谏垣,荐先生为教官,除荆州府学教授。已而张帅定武,复辟先生为定州教官。举词有云:“非惟使定武,学者有所矜式。而臣衰老,欲亲贤德,有所规诲。”张公继出,辟书不行。三月,沙阳陈公渊投书问学。渊乃忠肃公莹中之侄。先生爱其认性明敏,遂妻以女。冬,先生还自建阳。

是年,有《与邹志完》书。略日:  “天子睿圣,方嗣位之始,未有左右便嬖近习之私迎意而取悦,未有奸邪谗佞欺负之徒投问而乱其聪,圣度虚明,忠言易人。……宜迪之以先王道德之要言,为治之大方,参之以古今成败之明效,使圣智益明,则天下之利病、左右之忠邪自判矣。”

崇字元年壬午(1102年),先生五十岁。赴荆州教授任。闰六月。作《伯母俞氏墓志铭》及《居士余君墓表》。九月,启行,入鄱阳湖。有《观打鱼》诗、《南康值雨》、《江上夜行》、《过汉江》诸诗。十二月,到任。有《过石首谒县官回》诗。

二年癸未,先生五十一岁。官荆州,作《书序》、作《孟子序》。

是年,胡文定公时为国学官。先生有《答公问学》书,其略曰:“夫盈天地之间,孰非道乎?道而可离,则道有在矣。譬之四方,有定位焉。适东则离乎西,适南则离乎北,斯则可离也。若夫无适而非道,则恶得而离耶。故寒而衣,饥而食,日出而作,晦而息,耳目之视听,手足之举履,无非道电。此百姓所以日用而不知也。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夫尧舜之道,岂有物可玩而乐之耶?即耕于有莘之野是已。此农夫田父之所日用者,而伊尹之乐有在乎是。若伊尹,所谓知之者也。”又有《向和卿览余诗见赠次韵奉酬》、《江陵令张景常藏书》、《荆州书怀》、《直舍闲书》诸诗。

三年甲申,先生五十二岁。官荆州。

又《答文定胡公问学》书。略日:“示谕,别后持五戒,益知进学之力,欣慰欣慰。某窃谓古之善授戒者,奠如孔子;善持戒者,莫如颜渊。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持此,则士之所以修身慎行者,无遗力矣。持之奈何,日:礼而已。此一言足以蔽之,约而易守也。不窒其源,而杜其末流,虽日省之,遇事辄发矣,不可不知也。”其《答陈莹中》书,略日:“辱示《华严》大旨,辞义精奥,得所未闻,幸甚。然此书昔尝读之,虽未尽解,要之大略可见。其论布施也,至于剜心剔髓而不吝,此其用心广矣。来书所谓‘其施也不欲狭,其济也不欲寡’,岂不信然欤?然某每读《孟子》书,至其论墨子苟利天下,虽摩顶放踵为之,未尝不悯其为人也。原其心,岂有他哉!盖亦施不欲狭,济不欲寡而已。此与世之横目自营者,固不可同日议电。而孟子力攻之,至比禽兽,孟子岂责人已甚乎?盖君子所以施诸身,措诸天下,各欲当其可而已。禹思天下之溺犹己溺之,稷思天下之饥犹己饥之,过门不人,弗子其子,至胼胝手足而不为病,君子不谓之过。颜渊在陋巷,饭蔬饮水,终日如愚人,然君子不谓之不及。盖禹、稷被发缨冠而往救之者也,颜渊闭户者也。故孟子日:‘易地则皆然’。若禹、稷、颜渊不当其可,则是杨、墨而已,君子不与也。此古人之样辙,章章明矣。今公卿大夫比肩在上,则天下有任其责者。自惟愚鄙,无所用于世,虽闭户可也。故不敢出位,冒天下之责而任之,以贻身忧,非忘天下也,循古样辙而已。”是年,有《府学策问》及《送胡康侯使湖南》、《渚官观梅》、《寄康侯》、《向和卿》诸诗。荆州作《直舍大风书事》诗、《天宁节》诗。五月初四日,长子迪卒。

四年乙酉,先生五十三岁。官荆州。七月,如武昌考试。十一月,磨勘转宣德郎。

五年丙戌,先生五十四岁。奉敕,差充对读官,有声。转授余杭县知县。

大观元年丁亥(1107年),先生五十五岁。任余杭县知县。先生为政简易,不事烦苛,远近悦服。七月初五日酉时,五子造生。

二年戊子,先生五十六岁。官余杭。差出越州考试。回县,迁南京敦宗院宗子博士。三月,以八宝恩转奉议郎。

三年己丑,先生五十七岁。赴南京敦宗院任。三月,到南京交割。四月。讲书。

四年庚寅,先生五十八岁。官南京敦宗院。三月,磨勘朝旨转承议郎。四月,授越州萧山县知县。

政和元年辛卯(1111年)。

二年壬辰,先生六十岁。四月,赴萧山任。先生为政,以亲民为大务,不事烦苛。临事专裁,未尝见于颜色。邑有湘湖,久洇塞,先生出金,劝民浚治,溉田数千顷。先是连年苦旱,是岁大熟。邑民感德,为先生立杨长官祠。豫章罗先生仲素自延平徒步来学。同郡罗从彦,字仲素,闻先生得河南程氏之传,慨然慕之,遂徒步往从学焉。先生即语以心法之秘,熟察之,乃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从彦初见三日,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自是四方尊重先生,道学日彰。

三年癸巳,先生六十一岁。官萧山。冬补满前任。

四年甲午,先生六十二岁。四月,磨勘转朝奉郎。六月,恩差提点均州明道观。十一月由余杭县敕徙居毗陵。在余杭著《中庸解义》。在毗陵作《中庸序》,校正伊川《易传后序》。是年,又有《答邵康节论先天图易学》、《问邹侍郎朝廷时事何如》等书。有题《萧山萧欲仁大学篇后》、《过吴江》。有跋《贺方回监湖集》。作《踵息庵记》并诗。

五年乙未,先生六十三岁。任明道观,寓毗陵。三月初八日未时,孙云生曾孙札。

七年丁酉,先生六十五岁。任明道观。寓毗陵。改除提点成都府国宁观。

重和元年戊戌(1118年),先生六十六岁。任国宁观。寓毗陵。六月,磨勘转朝散部。

宣和元年己亥(1119年)。

四年壬寅,先生七十岁。任国宁观,寓毗陵。转婺州权教授,继权通判。先是先生以奉祠满任,再除宫观,继以例罢,贫不能赴调。是年四月,除监常州市易务。而先生初不知也,命下。先生自以常著论,言市易之非,岂可躬自为之,欲返阙而未能。

五年癸卯,先生七十一岁。还毗陵。四月,磨勘转朝请郎。返市易阙不赴。会有使高丽者,国王独存问先生。旨召先生赴都堂审察,先生以疾辞。

是岁,钦差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使封高丽国王。王问曰:“龟山先生今何在?”二人对曰:“见召赴阙。”使臣回,具以奏闻,乃有是命。

六年甲辰,先生七十二岁。寓毗陵。冬十月,御笔以秘书郎召先生,仍令上殿。三韩使人将至。传墨卿虑前言之不信也,遂力荐先生于朝。故特召焉。

七年乙巳,先生七十三岁。由秘书郎迁著作郎。三月,有《与执政论时事》札子。先生知世必有变,因上札子,大略:其一,谓近日蠲除租税,而广济军以放税降官。是诏令为虚文,安土之民不被惠泽。而流亡为盗者,独免租税,则百姓何惮不流亡而为盗乎?宜从前诏,一切放免。其二,谓茶租钱如故,而榷法愈密,宜少宽之。其三,谓均敷盐钞,宜酌中立额,使州县易办。其四,谓今欲复转搬,而本取之诸路,诸路漕计不足。则取于民而已,宜遵旧制,捐数百万缗,以为籴本。其五,谓浙江预买钱不时得,郡县盖有自取之者。又有非时抛买,如燕山丝绢之类,宜捐其数而实支所买之值。其六,谓铜非民问所有。督迫之严,不免毁钱为铜以输官。宜下诸路,不得令诸郡虚认岁额。其七,谓燕云之师,宜退守内地,以省转输之劳。又闻燕地多闲田,宜募边民为弓箭手,如陕西例,蠲其租赋,使习骑射,以杀常胜军之势。其八,谓闻山东寇数万,欲就降者。古之受降如受敌,未可轻也。山东之兵,无所统制,讨荡与招安者,各自为谋。宜立统帅,使一路之兵,成受节制。其九,乞令两制而上,各举所知堪为将帅者。其十,谓都城居四达之冲,无高山巨浸以为阻固,所恃者兵而已。凡卫士,天子爪牙,不宜有间。若名号既殊,则待之必异。待之既异,则人怀异心,缓急不可倚仗。

七月十二日,上殿,进札子三道。寻除迩英殿说书。札子大要,力陈君臣警戒,正在无虞之时。与夫安民之道要在知人。乞为宣和会计录。以周知天下财赋出入之数,而损益之。徽宗首肯之曰:“卿所陈,皆尧舜之道。宜在经筵,朝夕辅朕。”即除迩英殿说书。八月,赐祭品谱牒金盆花。十二月,复与执政札子。

先生闻金人入寇,复进执政札子。其略曰:“今日事势,如积薪已然。当自奋励,进贤退奸,以竦动观听。若示以陆懦之形,萎靡不振,则事去矣。昔汲黯在朝,淮南寝谋。论黯之才,未必能过公孙弘辈也,特其义气可以镇压奸雄之心耳。朝廷威望不振,使奸雄一以弘辈视之,则无复可为也。要害之地,当严为守备,比至都城,尚何及哉。近边州军,宜坚壁清野,勿与之战,使之自困。若攻城掠地,当遣援兵追袭。使之腹背受敌,则可以制胜矣。”又谓:“今日之事,当以收人心为先。人心不附,虽有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不足恃也。免夫之役,毒被海内,京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前此盖尝罢之,诏墨未干,而花石应奉之舟已衔尾矣。今虽复申前令,而祸根不除,人谁信之。欲致人和,去此三者,正今日之先务也。夫天地之藏,取之不竭,实在山泽。摘山煮海之利,天下财计所从出也。今榷货所入,岁以千万计,诸路昔日之经费也。收之中都,诸路一毫不可得,则岁用安得不窘耶?祖宗之时,转般与盐法相因以为利。若尽复祖宗之法,则天下事思过半矣。今河北、山东,民之凋弊已甚,虽欲取之,无所取也,所仰者,东南而已。二浙灾伤之余,疮痍未合,更诛求不已,则前日方腊之事,可以为鉴。昔唐方用兵之时,裴度复相,则先开谒禁,以延见士大夫为急,故能有成功。自元和以后,数用兵,宰相不得休沐,或继以火乃得罢。李德裕在位,虽遽书警奏,皆从容裁决,率午漏下还第休沐如平时。德裕宁任独智自运,然不以军务为念哉?盖镇安人心,不可不如是耳。此皆前事可法也。今有警,则修城池,试挂搭,得无动摇人心乎?兼燕人之在中都者,填溢衢巷,漫不知其数,虽夷夏有异,而念坟墓,怀闾井,其心则同也。岂无奸细伺隙于其间乎?人心一摇,则祸有不可测者矣。昔唐太宗实降虏于内地,仍择酋长备官京师,正与今日之事类。不数年,卒为乱,然后驱之塞外,则已晚矣。此事之明验,不可不鉴也。”

钦宗靖康元年丙午(126年),先生七十四岁。任著作郎,兼侍经筵。正月上殿,进札子。

是月二十一日,奏乞上殿敷奏,当日得旨。令二十二日上殿,以蕃使对。二十三日上殿,进言:“臣窃见虏人驻兵城外,需求无厌,迟回不去。戎狄豺狼之心,叵测请和之议未可尽信,尤当严为之备。如闻勤王之师渐有至者,宜召将领一至城中,议战守之计,恐其言或有可用者。……诸葛亮曰:‘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臣恐诸路乌合之众,不相统一,非有制之兵也。臣谓当立统帅,以一号令,示之纪律,而后士卒始用命矣。昔唐九节度之师无统帅,虽李、郭之善用兵,犹不免败衄,不可不虑也。仍乞散遣使臣,倍道兼程,督诸路兵之未至者。有逗留不进,以军法从事,则无敢后矣。援兵稍集,则军声益张,战守惟吾所欲,而虏气自慑矣。臣窃谓军无纪律,土不用命,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败亡。童贯为三路统帅,虏入侵疆,弃军而归。在军法,孥戮之有余罪矣。朝廷置而不问,故梁方平、何灌皆相继而遁。大河,天险也,弃而不守,使虏骑得以长驱而前,其误国也甚矣。释而不诛,则将士不可复用也。周世宗征河东。斩樊爱能而下数十人,士气始振,此前事可鉴也。然军律之不严,非特此而已。虏骑之来,已至城下,而朝廷不知,使敌人掩其不备,乘间而人,则拱手付之矣。此斥堠不明,帅臣失职,无甚于此者,法令不行故也。近见出使城外者,未有丝毫之效,子弟进职受厚赍,尤无理也。有罪不诛,无功受赏,则赏罚可谓明乎?使敌人善觇国,则胜负已决。臣愿陛下严饬边吏,谨斥堠,明法令,无功不赏,有罪必诛,则下有劝惩,而军政肃矣。臣伏读上皇圣诏,自崇宁以来,为大臣所误,凡蠢国害民之政,轻费妄用,划革殆尽……上皇痛自引咎,至托以倦勤逊位,其克己内讼,可谓至矣。入主避位,而宰臣各叙迁,安受而不辞,此何理也?自昔有旱干水溢之灾,宰相必引过待罪,况当此大变乎?夫外镇抚四夷,内亲附百姓,宰相之职电。以今日之事观之,虏兵在境,上贻陛下宵旰之忧,竭府库,疲民力,甘心臣虏,城下之耻,亦巳甚矣。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此宰相责也。乃皆谋为窜亡自全之计,无一人为社稷谋者。虽身在朝廷,而家属已遁矣,独陛下与后妃皇子留居宫中。平时以高爵厚禄尊养于朝堂之上,天步艰难之际,各为身谋,陛下孤立,何赖焉。念之至此,不觉涕洒之横流也。虽祖宗以来未尝戮一大臣,此陛下之家法所当守。然亦宜稍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窃考自古奄人用事,未有无后患者。汉之窦武、何进以肺肝之亲,因天下怨怒,收揽英豪,如李膺、陈蕃诸人,共起而诛之,卒不胜,皆骈颈受戮。唐之昭宗,信狎宦者,至东官之幽,其为历世之祸大矣。国家童贯握兵。为国生事,二十余年,覆军败将,朝廷不闻,中外各竭,而贯之私藏厚积,不可以千万计。人怨神怒,驯至今日,陛下之所亲见也。临御之初,谓宜屏去此曹,使与舆士皂隶服扫除之役而已,不可复近。比闻防城所仍用奄人提举,授以兵柄,此覆车之辙,不可复蹈也,钦宗大喜。二月八日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先生具疏辞免,不允。十三日,上殿复进札子。言陛下临御之初,适当艰难之际,宰相尤宜考择。内修政事,外攘夷狄,非得真贤。不足胜任,惟陛下留意焉。”

虏退,先生上殿,极言和议之非,请命将出师,并召用种师道、刘光世问方略。时虏骑初退,主和议者,欲赂以三镇。十八日,先生上殿,极言不可。其略曰:“臣窃惟河朔为朝廷重地,三镇又为河朔之要藩,自周世宗迄于太祖太宗,百战而后得之,艰难甚矣。一旦弃之虏庭,姑以舒目前之急则可,以为经远之计则未也。方虏骑之来,士不素养,欲战则无其人,舟橹未修。欲守则无其具,割地赂金,势有不得已者。臣故曰:‘以舒目前之急则可也。’河朔郡县犬牙相错。今以三镇二十州地与之,贯吾腹中,则一方边面裂而为三矣。建城壁,备器械,练兵积谷,未易以岁月计也。其距京城,无藩篱之固,虏骑长驱,不数日而至,又非前日之比,岂不殆哉?臣故曰:‘以为经远之计则未也。’传闻三镇之民,欲以死拒之,万一不守,则数州之众肝脑涂地矣,朝廷宁忍坐视而不为之救乎?臣窃谓三镇拒其前,吾以重兵蹑其后,使之背腹受敌,宜若可为也。种师道、刘光世之徒,皆一时名将,始至而未用,臣欲乞陛下召至榻前,问以方略,可否必有定论。苟得万全之计,不可失也。若欲专守和议,许与金银以千万计,秋高马肥,乘问而来,责其偿者,彼不为无辞矣。当是时,金银不可复取之于民,援兵不可以卒致,其患有不可胜言者矣。愿陛下留神而审处之。”钦宗乃诏出师袭虏,而议者多持两端。先生又上疏,乞出师,不可专守和议。比闻金人驻兵磁相,破大名,长虏驱掠,无有纪极。誓墨未干,而背不旋踵,吾虽欲专守和议,不可得也。夫越千里之远,犯人国都,危道也。彼见勤王之师四面而集,亦惧而归,非爱我而不攻电。朝廷割三镇二十州之地与之,是欲助寇而自攻电。闻肃王初与之约“及河而返”,今挟之而往,此败盟之大者。臣窃谓朝廷宜以肃王为问,责其败盟,必得肃王而后已可也。虏骑去京围闭太原数月,而姚古拥兵逗留不进。先生上疏,乞诛姚古,以肃军政,拔偏裨之可将者代之,不报。时李纲罢,太学生陈东等伏阙上书,乞留纲与种师道,乞用时以清太学,因召对。先生言:“书生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贰,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先生兼国子祭酒。

先生兼任国子祭酒,极言王安石学术不宜配享。既任国子,因上言蔡京用事二十年,蠹国害民,几危社稷,人所切齿。而论其罪,莫知其所本也。盖京以继述神宗为名,实挟王安石以图声利。故推尊安石,加以王爵,配享孔子庙廷。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安石挟管、商之术,饰六艺以文奸言,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十年之后。今日之事。若合符契。其著为邪说,以涂学者耳目,而败坏其心术者,不可缕数。伏望追夺王爵,明诏中外,毁去配享之像,使邪说淫词不为学者之惑。疏上,诏罢安石配享,降居从祀之列。是时,诸生习用王氏学业,以取科第,且经数十年不复知其非,忽闻先生目为邪说,群论籍籍。于是,中丞陈过庭、谏议大夫冯獬上疏诋先生。乃罢祭酒,因乞罢谏职。诏改给事中,先生力辞。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先生又力辞直学士之命。改除徽猷阁待制、提举崇福宫,先生具辞。仍上书,乞为战守之备。

高宗建炎元年丁未(1127年),先生七十五岁。论茶盐二法为害,请除之。闻金人有割地之谋,遂上疏力陈其不可。帝览其言而壮之。

二年戊申,先生七十六岁。旨召先生除工部侍郎,先生力辞。除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赐封衣金带紫金鱼袋,先生上表谢辞。冬十一月,先生还南剑之镛州。有旨令先生乘骑赴用,先生具辞,乞致仕。高宗日:“卿虽年老,精力未衰,才高德厚,计智明辩,谋为有声,朕不允其退。”又具辞。遂除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赐对衣金带、紫金鱼袋,先生上表谢辞。又赐官绢二百碇,白银三百两,以养天年。先生辞,惟恳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圣旨即准,永为优免,至今闽人思之。先生自维扬(按:毗陵附近)还南剑之镛州。

三年已酉,先生七十七岁。还龟山之故居。是年,作《枢密曹公墓志铭》、《祭陈立道》文。

四年庚戌,先生七十八岁。居乡。上章告老,准告。转朝请大夫,仍龙图阁直学士,赐紫金鱼袋,致仕。有《谢转官致仕表》,作《沙县谏议陈公祠堂记》,有《与李泰发》书。

绍兴元年辛亥(1131年),先生七十九岁。居乡。有《跋了翁书温公解禅偈》、《跋富文二公帖》、《跋道乡帖》和《赠程舍人近侍入闽》诗。

二年壬子,先生八十岁。居乡。

是年,胡文定与宰相荐先生书,其略曰:“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杨公时,造养清远,烛理甚明,混迹同尘,知之者鲜。行年八十,志气未衰。精力少年,殆不能及。上方向意儒学,日新盛德,宜礼此老。置之经筵,朝夕咨访,裨补必多。至如裁决危疑,经理世务,若烛照数计而龟卜,又可助相府之忠谋也。”有《答张子韶谢登第》书、《答胡给事问政事先后缓急》书、《忠毅尚公墓志铭》、《跋诸公与徐仲车先生书》、《简送严尉》诗。

三年癸丑,先生八十一岁。居乡。作《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成。

胡文定借先生所著书及《质正春秋传义》。文定避地丰城,致书于先生。先生复书曰:“刘质夫受经于明道、伊川之门,积有年矣,其论‘元年’之义详甚,故未敢轻议其说。蒙录示第一段义,非高明不见鄙外,何以得此?幸甚幸甚!公之用意精深,非浅陋所能窥其阃奥。然意有所疑,义不敢默,姑试言之:所谓元者仁也,仁人心也。《春秋》深明其义,当自贵者始,故治国先正其心。其说似太支离矣,恐改元初无此意。三代正朔,如忠质文之尚,循环无端,不可增损也。秦以亥为正,夫其指矣。斗纲之端,连贯营室,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日星纪。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其时为冬至,其辰为丑。三代各据一统明,三统常合而迭为首周环,五行之道也。周据天统,以时言也;商据地统,以辰言也;夏据人统,以人事言也。故三代之时,惟夏为正。谓《春秋》以周正纪事是也。正朔必有天子出。改正朔,恐圣人不为也。若谓以夏时冠月,如‘定公元年冬十月,陨霜杀菽’,若以夏时言之,则十月陨露,乃其时也,不足为灾异。周十月,乃夏之八月,若以夏时冠月,当日‘秋十月’,正朔如建子丑是也。虽用夏时月,不可谓改正朔。鄙意如此,公试思之,如何?如未中理,更希疏示,以开未悟。”胡文定继以书来布未悉之义。先生又答曰:“秦人以建亥为正,失夏商周三统之旨明甚,引其事者非取之也。姑借古史记事之例,以注四时之不可易耳。以亥为正,而书冬十月,是时之不易也。以丑为正,而书十有二月,是月之不易也。周人以建子为正,而书春,此行夏时之义。孔子任文王之文,以天自处。而以夏时冠月,居周之世,为鲁之臣,而以周正纪事,其指微矣,其义精矣,窃以为春秋改正朔之意无疑也。鄙见如此,有不中理,更希发明,以解蒙陋,幸甚,幸甚!”胡文定又始书嘱编集二程先生语录。先生复书略曰:伊川先生语录在念,未尝忘也。但以兵火散亡,收拾未聚。若寻访得五六,亦便下手矣。《三经义辨》已成书,俟脱稿即附去,以求参订也。又一幅曰:荆公黜王爵,罢配享,谓其所论多邪说,取怨于其徒多矣。此《三经义辨》,皆不得已也。如《日录》、《字说》,亦少有论著,然此事不易为,更须朋友参订之也。今粗已成书,更俟审详脱稿,即缮写附去也。

尚书廖公刚来问学。廖公质先生以治心修身之术,先生以舜、跖一意使刚求之。刚退,谓门人曰:“此亦易晓耳。”先生乃以此为问:“何也?”门人曰:“何不以子意之所解者,为先生言之。”刚即人求见。先生曰:“子何来之数也?”曰:“适先生所问,刚已得之矣。”先生喜曰:“予何其敏也,盍为我言之。”刚曰:“自早至暮,孜孜为美事者,舜之徒也。自早至暮,孜孜为不美事者,跖之徒也。”先生曰:“子其详之,不可忽也。吾恐子误以利作善会耳,其谨思之。”

冬十月,建安章才邵来问学。按(按:此按是毛念恃所作):才邵,《浏阳石刻》所载云:“初谒先生于龟山之故居,先生年八十一矣,著帽衣袍而出,神清气和,望之固知其为仁厚君子也。才邵因投贽求教,且请纳拜讲师弟子礼,先生辞,力请方允。既而叩之日:‘才邵晚进小生,久仰大名。今此为道而来,敢问孔、孟之所传,学者之所当学?’先生诲以熟读《论语》。请益,日:‘将论仁处,子细玩味,如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之类,皆须躬行之。’邵又曰:‘斯即谓之仁乎?’先生曰:‘此乃求仁之方,仁则未易言也。’邵退而憩龟山僧舍,见窗壁间多题卦名及训释爻象。询之,僧云:‘先生与其婿陈公几叟,寓此讲《易》时所题也。’留三宿。凡四见而归。[按:章才邵所宿龟山僧舍是资圣院。]临别,先生谓才邵曰:‘仆老矣。待尽山林,子方青春,南北靡定,恐不复见。愿力学自爱。’才邵愀然,为之动心,对曰:‘荷先生至诚发药,罔敢弃坠。’既归,再越月驰书,候先生安否,且问先生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而河南先生谓恐是‘音’字讹而‘三月’。又小人之《中庸》脱一反字。不知果可增改否?’先生书答曰:‘承质所疑,盖河南之意,以为圣人胸中无留物,不应忘味。至于三月,故‘音’字之讹。古今文书讹桀非一,如韩文旧本曰‘日我其间’。今本曰‘吟哦’。《尚书》监本曰‘敢对扬天子休命’,今本曰‘之体命’。但于理无碍皆可,不必拘泥也。”章公绍兴中为浏阳县令,距先生时六十六年矣。县遭兵火,遗迹靡存。先生昔所作归鸿阁,亦已颓废,惟石刻尚在。章公就废址,复刨小阁,绘先生之像于其上。因取胡文定公所作《墓志铭》,撮其事之大者,刻于石,并其昔日所闻于先生者附焉。

四年甲寅,先生八十二岁。居乡。胡文定公自衡阳寄到《伊川语录》写本二册。先生答书,略曰:“语录常在念,先生之门余无人,某当任其责也。蒙寄示二册,尤荷留神。然兹事体重大,虽寡陋,不敢不勉。近因阅《三经义》,见有害义理处,略为著论,以明王氏之失。盖尝论之于朝廷,去其王爵,罢其配享。后生晚学,未必知其非也。姑欲终此一事。书成未脱稿,款曲当录以纳去,取正左右,庶可传远也。”他日又复书,其略曰:“《语录》子才所寄已到。方编集诸公所录,以类相从,有异同,当一一考正,然后可以渐次删润,非旬月可了也。俟书成即纳去。”是年,有《答萧子庄求作浦城重修文宣王殿记》书,《跋了翁书》、《邹公侍郎奏议序》、《跋温公与刘侍郎帖》、《跋邹公送子诗》、《祭陈子通》文。

五年乙卯(1135年),先生八十三岁。居乡。二月,作《浦城县学重修文宣王殿记》。记成,复有书与萧子庄,其略曰:向在谏垣,尝论王氏之失。太学诸生安于所习,哄然群起而非之。赖君相之明,卒从所议。今虽有定论,而学者真知其非者寡矣。屏居投闲,因摭《三经义》有害义理处正之,以示后学。文字多,未暇录去。

三月望日,先生与诸友相地于镛州之南山。四月二十三日,与忠定公李纲论胜善之旨。谈论不倦,无异平日。

二十四日,先生卒于正寝。是日,先生晨兴,盥漱粥罢,诸子侍侧,谕以修身齐家作人体要。语毕,至中庭书室就寝。随视之,先生已逝矣。先生深造有年,道学纯一,名望益尊。四方学者从游,月无虚日云。

冬十月二十二日。葬先生于镛州水南之原,土名乌石排。

是年,赠左太中大夫,又赠太师大中大夫,谥文靖。绍兴十二年,追封吴国公。

咸淳三年,立龟山书院,御笔赐“龟山书院”额。仍诏郡县拨田养士,优恤其后,而春秋祭焉。

大明成化元年,敕建本府道南祠,祀先生,以罗豫章、李延平配享。弘治八年,追封将乐伯,从祀孔庙。裔孙穆华赴京谢恩。

大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允学臣沈涵疏,赐御书桐额日“程氏正宗”。

注:录自2005年3月于浩揖主编的《宋明理学家年谱》第二册l~88页,原栽清光绪五年刻本《宋杨文靖公全集》附录。作者毛念恃,号束五,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人,清顺浩年间。他曾任延平府教谕,井“历署南平、顺昌、将乐三邑掾,以廉能称。”

三、书信·记文·诗词

(一)书信

l.与许高老

[宋]杨时

自钧旆西行,绝不闻耗。近亲情自庐陵还,始知寄寓分宁,殊慰仰德之勤。不审比日起居如何?伏惟神明协相,福履增胜。

世路日益艰棘。去岁建康退衄,车驾移跸,四明复不守,遂由海道至永嘉。永嘉隘陋,非万乘可居。会稽以李邺迎降,得免焚毁。今始驻跸于此。又闻欲上香上,未见报,不知如何?浙西夷伤无孑遗,而钱塘、苏、秀为甚,惟雷上独全。会稽馈运路梗,势必不能久居也。闽中自昔兵火不到,去年苗、刘焚劫浦城、邵武,近又建阳、松溪诸蛮杀伤县官,盗贼蜂起。王王燮下溃兵入建、剑,虏掠殆尽,屋宇无有存者,被害尤甚于他处。残寇以从温陵路去,未知所向。泉南今岁大歉,恐不能支。敝居将乐,在山谷中,五季避地之所,贼逼邻境,不免亦迁避。仰禄为生,而州县匮乏,俸廪不可得。贫窘遭此,殊难堪也。世事如此,奈何?

某避贼回方数日,伤暑湿,偶作寒虐,未痊,今日当发。适有人行,凌晨扶病作此,不能尽所欲言者,殊愧草率。

注:录自清扬缙廷刊订的《宋儒杨文靖公集》卷二十二之七。此信是杨时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写给许高老的。信中述“去年苗、刘焚劫浦城、邵武”,指的是“苗、刘之乱”。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朝廷扈从统制苗傅勾结刘正彦、王世修等人,埋伏兵,杀死枢密院事王渊、内恃康履等人,逼高宗皇帝赵构禅住给三岁的皇太子旉,由元祐太后垂帘听政,改国号为明。四月,朝廷大臣张浚会同张俊、韩世忠、刘世光、吕颐浩等将领,率勤王之师讨伐苗、刘。苗、刘等人自如不抵,在朱胜非的劝告下,率百官,请高宗复登帝住。吕颐浩等将领见苗、刘仍手持兵权,即攻陷临平,苗、刘残军向南败走,经浙江玉山、江西上饶,于五月窜入浦城和邵武辖地崇安等地,烧杀抢劫。后韩世忠引兵追剿,刘正彦、苗傅等人先后被俘,七月,押建康(今南京)处斩。信中美于建阳等地“盗贼蜂起”之事,是指建阳的丁朝住、欧宁(今建欧)的范汝为分别率众起义,松溪的农民也揭竿而起,后均遭官军镇压。信中还列举了王燮部下败溃之军掳掠闽地之事。建炎四年六月,荆南府制置使王燮领兵六万,增援在洞庭湖围剿杨么起义军的程昌寓部。起义军大败官军。王燮部下溃败之军进入闽地建州、南剑州等地,沿途掳掠烧杀,将乐受害光为严重。杨时被迫去躲避兵灾,以致中暑湿,染上疟疾。

2.答傅子騣

[宋]杨时

姑苏之别,倏忽余六年。便中远辱赐逮。伏审迩辰,台候动止万福,尤为用慰。

某自还家,盗发建安,群凶响应,释耒荷戈而起者,不可以数计。避地流徙,无一日得安其居。虽仰道之勤,日欲修问,以故久而未能。素荷爱厚,必故见谅也。

乡邑焚劫荡尽,所幸先庐独存,得庇风雨,中外亲族,俱无被害者。然公私所积,皆为贼有,斗米千钱,细民艰食,殍死者相枕籍,良可悯念!贱累数十口,日食贵籴困惫,殆不可支。去春松溪、瓯宁余党未殄,犹有窃发者,赖申将驻兵福唐,即时讨灭,方今宁息,乡民稍稍复业。

衰朽杜门索居,一时侪流凋丧,无一存者。后生晚进,老少异趣,绝无过从。惟时亲书册,聊用自适耳,余无足道者。

方时艰难,正赖诸贤协济,如公岂宜置之散地?伫闻峻除,慰此颂望。

注:录自清杨缙廷刊订的《宋儒杨文靖套集》卷二十二之七。此信作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信中关于“盔发建安”之事,是指建州农民起义。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六月,建州军校叶浓,率众数千人起义。接着转战福州、宁德,后又折回建州.相继攻克政和、松溪、浦城和建阳等县城。建炎四年七月,欧宁人范汝为率盐贩和灾民在同源(今建欧县辖地)起义,攻占建州。同年,相继揭竿而起的廖公昭、熊志宁投入范的门下,并联合建阳丁朝佐所率的起义军,攻占建阳、崇安等地。南宋朝廷派孟庚、韩世忠统兵入闽,镇压起义军。次年,范汝为兵败自杀。信中述“乡邑焚劫荡尽……俱无被害者”,指建炎四年王燮部下败溃之官军途经将乐时,烧毁房子,抢劫财物,唯独杨时在将乐县北龟山下的旧宅仍存。据说这支官军路过将乐县北龟山下时,一位将领了解到这里的一栋宅院的屋主是当朝重臣、龙图阁直学士杨时,就叫手下写一张告示:“此乃当朝龙图阁直学士杨公宅,匆扰”,贴在扬时住宅的大门上。故官兵不敢入内劫物和烧房。在这场劫难中,所幸杨时的亲旋都没有被害者。

3.与李提刑

[宋]杨时

近闻使司有旨挥。会合诸处巡尉,追捕张全余党。足见仁人君子,以斯民为念,临事不苟。钦叹无已!

然公方下车,恐僻远郡县,细务未及详知。如明溪赖文干与张全等皆一时乡兵同党。其捕张全兄弟,乃是徒中自相屠灭,有罪无罪,俱未可知。事在清流,根治必见其实。所谓张全余党,只有张奴一人,闻已窜去。若天兵一往,恐群小惊疑,别致生事。然赖文干等首领数人,昨李琮作过,势已猖獗,不烦官军,即时扑灭,其功多矣。理当优于酬赏,未蒙保明申奏,不无觖望。若得早与保明,与一名目,则凶焰自息,庶无他虞矣。更希裁酌。

某闲居,不当僭议及此。然明溪与敝乡接壤,一有警,则朝发而暮至。累年避盗流徙,无一日得安其居,今方少宁,万一或致生事,则敝乡先被其害,故辄以浼闻。惟仁明照亮!

注:录自清扬缙廷刊订的《宋儒杨文靖公集》卷二十二之十四。此信是杨时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所作。信中述说了清流县明溪赖文千等人之事,是指建炎三年明溪的赖文干、张全兄弟聚众起义,遭官军镇压。张全兄弟被捕,只有张奴逃走。赖文干等人被杀。此文两次提到的“敝乡”是指将乐县,不是指没有与明溪寨接壤的龙湖村。

(二)记文

1.杨道真君洞记

[宋]扬时

县城之北隅,封山之麓,有洞焉。闻之长老言,以为杨道真君之所居也。杨道真君于传记无传,而其洞于图经弗载,是非真伪,莫得而考也。

元祐五年,岁大旱,乡人诣真君,祷雨辄应。予窃异之,欲往游焉而未暇。越二年壬申夏四月。因与二三昆弟蹑履担簦,翛然而往。行近五里余,而颓崖断堑,荒翳险绝,初若不可投步,扪萝引蔓,仅能至其上,而呀然一室。如神刓鬼刻。其中窈然,莫能窥其远近也。洞之北户,有泉汪洋汗漫,意其能宅灵气而兴云雨者。有在兹乎?

予仿佛久之,喟然叹日:今夫通邑大都,当舟与之会,达官显人,缨绂相属于其间。一有异境,则登览赋咏,朝出乎笔舌之端,而暮传四方矣。过情之文,雕绘百态,诡异而浮实者,十常六七,故闻风者每以未至为恨也。至于穷山绝俗僻陋之邦,缙绅游士之所不至。虽有瑰奇绝特之观。往往为幽潜之士遁世而弗耀者擅而有之。是人也,虽欲窥寻其声光且不可得,尚能显其所寓哉?

于戏!物之显晦,其不在人乎?虽然“显晦者”诚在人也。而天地之美,隐秀含媚于荒丘榛莽之间,常自如也,夫岂有加损哉?然则斯洞之无闻,未足以檗吾心也。姑书其岁月,以为记。

注:录自清扬缙廷刊订的《宋儒扬文靖公集》卷二十四之九。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杨时在家为其父扬埴守孝。当年四月的一天,他与其昆弟去将乐县北封山麓探游杨道真君洞,曰家后写下此文。杨道真君洞原名石门洞,因传说嵩杨真人炼丹于此,故改名。从此记中,可知该洞在“县城之北隅,封山之麓”,杨时等人从自己的住宅到此洞,“行五里余”,这说明杨时的旧居是在距杨道真君洞五里余的将乐县北龟山下。现谊洞仍存,与将乐县北龟山的距离,同杨时此文所记相符。此文也证实,杨埴病逝在将乐县北龟山下的旧居,杨时也是在这个旧居为其父亲守孝三年。按照就地就近墓葬的习俗,杨埴菲于将乐县北龟山之阴封山贯排是史实。

2.资圣院记

[宋]杨时

将溪据闽之上游,地险而隘,以崇山大陵为郭郛,惊湍激流为沟池,鱼稻果蔬,与凡资身之具,无所仰而足。故五季之乱,人乐居焉。

负城之北有寺日桥庵者,伪唐保大初僧师诘避地结茅之所也。乾祐三年,始以“资圣”名之,迄今百六十有六年矣。皇祐庚辰,僧无我东徙不百步,面东衢以便往来。未克完,而无我卒。更五十余年,无继之者。上漏旁穿,风雨弗庇。崇宁四年,始命僧永璘尸之,用日者之言,复其故址。既成,不远千里以书求文为记。

政和乙未。予还自毗陵。居数日,过其门,而寝庑殿宇皆完洁,无一不可喜者。又作弥陀、观音、势至像,而严亚饰之。望之睟然,金碧焜耀,乃喟然叹曰:“天下之事,废兴岂不以人哉?此有国有家者之所同也。”予去松楸十有四年始一归,而昔之蘖者今拱矣。牛羊斧斤相寻于其上,而折泄者不可胜计,闾巷亦萧然非昔日也,为之怆然不能自释者累日。独是寺焕然一新,岂非居得其人哉?私自念丘墓之寄,舍此人其谁宜?故于其堂之西偏治一室焉,真先人之遗像。以为岁时展省之地。而磷师不予御也。异时松楸折泄之患,庶几其免乎?

甚矣夫,吾衰久矣!周流四方。欲营菟裘,而无易于吾之故丘者。岂特昔人乐居之哉?行当庇身先人之庐而归老焉。幅巾杖屦,徜徉龟山之阴,与田夫野老相从于此,枕石漱流,切自比于舞雩之下。将有日矣!

注:录自清杨缙廷刊玎的《宋儒扬文靖公集》卷二十四之十八。此记文是杨时于宋徽宗政扣五年(1115年)所作。资圣院坐落在将乐县城北郊,始建于唐代,原名桥庵,后汉乾祐二年(949年),改名“资圣”,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此寺已破烂不堪。永磷僧在旧址重建该寺,并千里寄书信请杨时为此院写记文。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杨时从毗陵回乡休假期间,为“资圣院”重建题记。文中说,杨时产生把祖坟托付络永璘僧代为管理的念头,并在寺院厅堂西侧设一偏堂,把祖宗的遗像置于其中,作为岁时祭拜的地万。由此证实,杨时四代直系祖宗的坟墓均在资圣院附近的龙池溪畔。从此文也可知,杨时住宅就在资圣院附近。

3.含云寺真祠遗像记

[宋]杨时

师讳庆真,姓萧氏,顺兴大干人。年十四,弃家为浮屠。十九受具戒。游江西,得法于泐潭月禅师。已而遍参诸方,而后归老焉。建中靖国元年秋七月晦,晨兴,以偈示众,更衣坐逝。越翼日,用荼毗法,得五色舍利,以其骨葬于其寺之东南隅北庵之原,以所得舍利为塑像,奉事之。政和乙未,予适自毗陵归故丘,其徒惟觉诣予,求文为记。

予与真师游非一日矣。是时,予尚幼。方肄业为科举之文,挟策读书,穷日夜之力。为进取计。盖未知有亡羊之忧也。师每曳锡地堂下,释椎凿而议之数矣,予亦奠之省也。然见其神宇泰定,不以世累撄其心,虽未能尽知其所有,亦窃意其非凡僧也。比予年加渐长,知为学之方,听其言,考其所知,益信其贤,而予已出仕矣,始恨不得相从复如昔日也。

今其已矣!过其庐,升其堂,萧然无复有斯人也,怆然兴叹者久之。乃为之书。

注:录自清杨缙廷刊订的《宋儒杨文靖公集》卷二十四之十七。此文作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萧庆真禅师于宋徽宗连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在含云寺坐逝。宋政和五年,杨时从毗陵回故乡休假期间,应萧庆真大师的徒弟惟觉的请求而记文。文中说:“予尚幼,方肆业为科举之文,扶策读书。穷日夜之力,为进取计,盖来知有亡羊之忧也。师每曳锡地堂下,释椎凿而议之数矣,予亦莫之省也……始恨不得相从复如昔日也。”这是杨时回忆幼时在台云寺读书的真实记述。庆真禅师逝世10年后,杨时还写过一首诗《含云晚归寄真师》,表达了作者对这位禅师的无限哀思。

4.求仁斋记

[宋]杨时

元祐戊辰秋七月,予至自京师。友人黄君过予,问时苦之暇,因谓予曰:“吾于县北墉之隅,西山之麓,得废址焉。薙草辇石,辟地为黉舍,有讲诵之堂,燕休寝息之庐,宾客之位,无一不完,将聚族亲子弟教之,虽乡人愿至者,不拒也。子盍为我名之?尽其义以告。”

居数日,予相与一临之。其地高明亢爽,下临康庄之衢,负城西南诸峰,首尾盘属,联亘十余里,皆隐然得之几席之上。而俯仰之际,如在深山大泽丘荒之间,埃土盍之表,此真学者之所居也。

予徘徊久之,乃昌言诵之曰:吾邑距中州数千里之远,舟车不通。缙绅先生与一时怀德秉义之士足以表世范俗者,皆无自而至。士之欲为君子者,何所取资耶?故后生晚学,无所窥观,游谈戏论,不闻箴规切磨之益。同则嬉狎,异则相訾,至悖义逾礼而不悔。虽英材异禀,间时有之,亦不过诵六艺之文、百家之编,为章句之懦,钓声利而已。一日炫鬻而不售,则反视平昔所有,皆陈腐剽剥,无所用之,往往转而易业者,十尝六七。此与廛夫贩父,积百货坐市区,逐什一之利,流徙无常者,何异耶?予尝悼之。又窃自悲其力之不足,欲逃此而未能。思得吾党之士,柔不溺于随,刚不愤于欲者,相进于道,庶几少激颓俗。今吾子乃能经营于此,以教学为事,是真有志者哉!

然予尝谓古之学者,求仁而已矣。传日:“放于利而行,多怨。”又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夫炫鬻而不售,转而易业者,皆放于利而怨者也。吾愿以“求仁”名子之斋,庶乎求之必得而无怨也!

虽然,古之人所以求仁者,不亦难乎?夫孔子之徒,问仁者多矣,而孔子所以告之者,岂一二言欤?然而犹日“罕言”者,岂不以仁之道至矣,而言之不能尽欤?故凡孔子之所言者,皆求仁之方也。若夫仁,则盖未之尝言。是故其徒如由、赐者,虽曰“升堂”之士,至于仁则终身莫之许也。然则所谓求之难,不其然欤?

学者试以吾言思之,以究观古之人所以求之之方,将必有得矣。

注:录自清杨缙廷刊订的《宋儒杨文靖公集》卷二十四之一。此文是杨时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所作。求仁斋位于将乐县城华山脚,由杨时友人黄谠出资兴建。斋屋内设讲诵堂、膳房、休寝厢房等。

(三)诗词

1.离家作二首

[宋]杨时

其一

败叶辞故枝,惊飚送微雨。田庐向收获,城中亟完补。

游子欲何之?道路修且阻。倪首谢田父,予生厌羁旅。

其二

胡雁依朔风,群飞逐南翔。游子方北征,朔风吹我裳。

揽辔望云间,夜色正苍苍。空羡南归翼,幽怀增感伤。

注:录自清杨缙廷刊订的《宋儒榜文靖公集》卷三十八之十四。这两首诗是杨时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赴调途中所作。诗中表现出杨时对故里将乐的怀念。其中“田庐向收获,城中亟完补”。是指杨时想起他离开将乐时县城北郊大片稻谷正在收刈和城内一些公用设施亟待修复等情景。

这两句诗把将乐城内城郊的情景连在一起,很自然,反映出作者对家乡的挂念之情。

2.席上别蔡安礼

[宋]杨时

故里相看眼暂明,一樽聊此话平生。

杜陵蚤被微官缚。元亮今为世网撄。

长路关山吾北去,春风梅岭子南征。

结邻莫负当时约,早晚沧浪共濯缨。

注:录自清杨缙廷刊订的《宋儒杨文靖公集》卷四十一之六。此诗是杨时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在将乐县城酒席上与蔡安礼相别时所作。这年,将乐城关人蔡安礼赴广东博罗县任知县,杨时去虔州任司法。诗中第一句所说的“故里”是指将乐。杨时在多篇支中使用的“故里”、“故丘”、“敝乡”,皆指将乐之意。杨时还作《送蔡安礼》、《次韵安礼见寄》、《安礼以宏词见魁奉寄》、《安礼以宏词见魁因成绝句奉寄》等诗,从中可看出杨时与蔡安礼在将乐县城自幼一起读书成长所结下的深厚情谊。

3.含云寺书事六绝句

[宋]杨时

其一

兽骇禽鸣翳蔚中,难将此意问鸿蒙。

萦回小径苍苔滑,杖屦从今恐不通。

其二

北山山下一渔翁,形解心凝骨已融。

支枕睡余人寂寂,一轩明月满窗风。

其三

山前咫尺市朝赊,垣屋萧条似隐家。

过客不须携鼓吹,野塘终日有鸣蛙。

其四

夹屋青松长数围,午风摇影舞做做。

幽禽叶底鸣相应,时引(一作“曳”)残声过别枝。

其五

竹问幽径草成围,藜杖穿云翠满衣。

石上坐忘惊觉晚。山前明月伴人归。

其六

蝶梦轻扬一室空,梦回谁识此身同?

窗前月冷松阴碎,一枕溪声半夜风。

注:录自清杨缙廷刊订的《宋儒杨文靖公集》卷四十一之八。此诗是杨时于宋神宗熙宁七年在台云寺读书讲学期间所作。宋元符三年(1100年),杨时在台云寺讲学时还鳊写《勉学歌》示诸生。这些诗反映出杨时在含云寺读书和讲学的生涯。

4.别西斋诸友

[宋]杨时

浮云如积酥,凉飚劲弦疾。溶溶渺天末,飘忽易相失。悬孤四方志,匏系非予匹。平生结欢久,始愿膠投漆。别离伤素怀,此身任萍迹。

注:录自清杨缙廷刊订的《宋儒杨文靖公集》卷三十八。此诗是杨时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初次离家赴调时,辞别幼时在扬希旦西斋同窗学友之作。从速首诗,可看出杨时幼时在将乐县城杨希旦西斋读书,并有一批同窗学友。

5.重经乌石铺

[宋]杨时

夹屋青松翠蔼中,去年经此亦匆匆。

重来乌石冈头路,依旧松声带晓风。

注:录自清杨缙廷刊订的《宋儒杨文靖公集》卷四十二。乌石铺,坐落在将乐县水南乌石山下、金溪南岸。从诗中可知,扬时在世时不止一次途经乌石铺,对鸟石山的山形地貌早就看在眼里。因此,他在83岁那年(1135年)的三月十五日与诸友相地鸟石山,选定自己的墓地,绝非偶然。据传,杨时选水南鸟石山朝北的山坡为自己的墓地,是为了实现三个遗愿:一是他生前不能看到大宋之师收复中原失地,但愿死后能北望这一无的到来;二是面北拜望洛阳两先生(程颢、程颐)之亡灵,不忘恩师教诲之德;三是向北凝视生他养他的故里将乐县城北部龙池,庇荫子孙。这虽然是个传说,但却反映了杨时在世的抱负和道德行为。同时,也从一个侧面看出杨时故里在将乐县城北部龟山下。

6.游玉华洞

[宋]杨时

苍藤秀木远空庭。叠石层峦拥画屏。

混沌凿开幽窍远,巨灵分破两峰青。

云藏野色春长在,风入衣襟酒易醒。

采玉遗踪无处问,拟投簪绂学仙经。

注:录自清杨缙延刊订的《宋儒杨文靖公集》卷四十一之三。杨时出生在县城北部龙池,对将乐县城附近的景物倍感亲切,多有赞美,《游玉华洞》就是其中一首诗。这方面的诗还有《合江亭晚眺》、《夜雨》、《春日五首》、《与将乐县令会饮揖仙亭》等,古迹名胜记文有《白云庵记》、《乐奎亭记》、《虎头岩记》等。这体现了杨时对将乐故里的一片深情。

 

 

发表回复